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回80当大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浙东匹夫

    所以很多时候可以达到每千字七八十块,一个数万字的剧本或者台词,确实要值两千块。

    (哪怕是现在的网络写手,买断编剧的每千字稿费,也比小说贵很多。小说动辄可以水几百万字,而剧本只有几万字,单价就上来了。)

    不过哪怕是国内三大电影制片厂,真正需要精翻精配的外国电影,每年也不会超过5部,所以做这门生意最大的瓶颈还在于需求不足。(不要小看当时引进译制片的规模,每年有30多部,只不过并不都是全国范围公映。三大制片厂占一半,其余小厂加起来占一半)

    另外,还有一些每千字只有二三十块稿费的粗翻片子,都不用配音,直接打字幕,这部分电影的规模比较大,每年可能有上百部,但都是拿不到公映许可证不对社会播放的。

    属于很多部门的小影院点播福利,没有一定身份看不见。(如果地位够高,眼神不好,也可以不看字幕。直接请两个懂外语的男女,一边放一边同声翻译配音。顾骜他们外交学院,就有同学接过这种任务,临时给领导口译外国电影,没钱拿,混一顿工作餐。)

    马风目前接到的两部生意,都只有两三百块的翻译费,显然就属于这种拿不到公映许可的内部点播片。如果不是因为档次低,要求高,也不会轮到他这种新人。

    跟顾骜初次作为外交助理出使时只配拿阿尔巴尼亚练手一个道理。

    如果要想赚得比翻译多得多,那就只能换另一种途径了,就是到境外,至少是香江注册一家版权代理公司,然后连翻译带版权倒卖,赚一点差价,甚至是靠更激进的运作手法,在版权费之外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这样的话,利润应该还是很可观的。

    一来顾骜知道80年代初哪些外片港片引进时比较被看好,制片厂愿意出高价以后也确实会火。

    二来顾骜可以借助自己的招牌,斡旋运营,帮忙做一下说客。

    念及此处,顾骜问了一个他最关心的问题:这里面的业务关系,你是怎么拉到的?就靠你父亲在省文联那点关系,就能联络到?

    刚才的交谈中,马风的逼格被压抑了很久,此刻见顾骜都有搞不明白的求教之处,他终于可以精神抖擞一把:其实没那么严格,我爸虽然是戏剧曲艺口的,省文联内多少认识些人。只可惜省里的制片厂太小了。

    如果这门生意要做大,至少要跟金陵电影制片厂有关系,最好自然是沪江厂了——你要是认识江南省文联或者沪江市的有关朋友,帮我一起介绍介绍。咱译片子翻小说,后面能做的多着呢。

    马风说到这儿,像是突然想到一个新主意,临时改口问:诶对了,顾哥你们学校论外语权威性,肯定是国内第一了吧。你们那边就没同学想接私活儿?

    你要是觉得看得上这方面的买卖,我这边家当全部可以交给你做主。您吃肉,我喝汤——咱有多少斤两我自己心里清楚,一个英语系的师专生,市内还能混得开。再想做大,别人根本搭理都不搭理我。

    你要是肯出面当这个‘非营利英语学习社’的代表人,我给你打下手做具体工作好了。你们外交学院的牌子拿出去,号召力首先就不一样,你肯定还认识不少宣传口的关系,拿我这边的模式往上一套,不就做大了么?

    顾骜受此启发,立刻开始在心里盘算起来,自言自语:

    关系我倒也有一些,我的铁杆女同学叶纨,她爸是金陵军区文工团的团长,她母亲是金陵电影制片厂的资深导演。

    还有萧穗严平姐弟的父亲,是徽省文联/作协的副主席。可惜徽省连省级的电影制片厂都没有。不过萧穗她后妈苏萍倒算是挺有名的演员,经常跟着沪江制片厂的凌导徐导拍片子

    马风一听,连忙怂恿:哥!这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唉,你这种在京城顶级学校圈子里混了两年的,跟我这种窝在小地方的,人面完全不是个数量级呐。我要是有你这么好的资源,早就把翻译社的营生扩大十倍了!

    咱还犹豫什么,您只要借我关系,帮我引见,然后成果算在你头上。赚到钱你先拿走大头,剩下的我跟其他人再分就是了,一点活儿都不用你干!我知道你是干大事的,看不上一部译制片抽成千把块钱。

    马风的眼光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眼下最难的不是找廉价劳动力和翻译,而是让别人相信他们的招牌愿意把单子交给他们。所以门面和营销哪怕拿走三分之二,其他人赚点辛苦钱,也是应该的。

    顾骜听了,也有些意动。

    1979年,对于他来说,确实只能做些二道贩子的生意。

    要在国内开厂,那简直是自杀——两年内不会有问题,但只要等到82年集中整肃经济问题,很多人会进去。

    所以,要在大陆正式开厂搞实业,至少要熬到83年。(其实最好是84,因为83还要yd)。

    而要想在民风如此淳朴的时候,先建立品牌心智,占住这片蓝海,涉足一些合法的传媒产品,确实是很划算的。

    这时,顾骜只剩下最后一个担心,在心头始终萦绕不去:

    历史上马风好像是因为搞翻译社搞不下去还要去婺州批发小商品贩卖补贴翻译社。

    最后才在数年的辛苦磨砺中,萌生了‘服务中小企业为供需双方找到信息匹配服务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想法。

    如果因为我的出现,让马风做文化产品做得太顺手了,会不会导致未来的阿狸巴巴从此消失呢?

    不过,仅仅是担心了一会儿,顾骜就下定了决心。

    管它那么多!船到桥头自然直!反正历史都被我改了这么多了,谁还担心15年后的事情!说不定卖书卖片做得好,后世直接走杰夫贝佐斯的亚马逊路线切入也说不定呢。

    如此一想,顾骜彻底坚定了决心。

    可以,我拿大头,你拿小头。我帮你联络业务,撑撑台面。具体的,等我伊拉克回来,暑假里再找你详聊——我那朋友也还在复习高考呢,最近估计没空。




第91章 笼络人心
    同学们!我决定了,从今天起,我们的英语社改名叫‘西子外语社’,由顾哥做我们的注席,我只负责平时的事务。

    两个月之内,我们会有更多的外国电影和小说可以接,但是人工标准也会暂时降低一些。如果不信顾哥,不信任我的,我也不强求了。如果愿意继续一起干下去的,大伙儿还是好兄弟!

    跟顾骜聊完之后,马风就意气风发地跟他的测试版十八罗汉喊话了。

    他知道肯定会有人不服英语社就这此改换门庭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是学校里的学生会社团,都有人因为看不起换个领导而退社的呢。

    不过马风绝对不会手软,看到了顾骜的实力后,紧跟顾哥的步伐抱紧顾哥的大腿,就是马风最新也最坚定的觉悟。不能跟他一起贯彻这种变化的,他不吝清洗掉。

    别说,还真有人这么干了。

    我退出!

    我也退出!

    英语社里两个还算帅气的男生,一个名叫刘哲,一个名叫黄琛,在初步了解了条件变化后,立刻宣布了退出。

    反正他们也才借助马风的渠道赚了几美元小费而已,经济利益并没有大到让他们患得患失愿意一直给马风卖命。

    马风接来的译制片和翻译小说的单子,目前还没多到让所有人都有资格分到,至少三分之一的英语社社员,此前唯一赚到的钱就是外国人的导游小费。

    而这几个挺帅气的男生,本来就是奔着貌似有不少美女被马风的社团吸引来了,所以也跟着来参加活动接近女生的目的。

    此前因为马风的外貌足够安全,他们才甘心留下。现在看到大佬换成了比他们俊朗挺拔得多的顾骜,这些本来以帅为撩妹卖点的男生,就不甘心了。

    从此以后,有顾骜这个天心之皓月摆在那儿,社团里的美女怎么还会正眼看其他的腐草之荧光?

    既然如此,不如另起炉灶。

    老刘,马风怎么跟开茶室的店家合作怎么偷偷揽外国客人的导游生意,咱也看在眼里了。西湖边一整圈的公园呢,马风也就能占这一个点。

    大不了我们去北边白堤上开个摊儿,自立山头也做涉外导游生意。等到有钱了再拉学妹进来,总好过在这里被这么帅这么有钱学历还扎实的人压着打。

    小黄你说得是,咱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人比人气死人呐。要么自己干,要么跟个长得比自己丑的老板。

    这两个还算小帅的男生,就这样离开顾骜的威压光环,自寻出路了。

    最后还有一个挺丑的女生也自愿被拉走了。

    测试版十八罗汉还未完成内测,就只剩十五个了。

    这个结果微微有些出乎顾骜的预料,他奇道:你们这些同学都这么有野心的么?好功利现实啊。

    马风叹道:我们是大专生,不比你们本科生。过完暑假就是最后一年了,已经要实习了。很多人都在考虑未来怎么来钱,自然巴结一点。

    顾骜一想,果然是这个道理。

    其实,77级高考的那些学生,即使读了大专,很多人最后的成就也很高。其中有一小撮运气最好的,甚至比除了清华北大之外其他排名前10学校的本科生都混得好。

    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这帮人比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本科生早一年毕业——80年后,国家开始纠正历史遗留问题,就会空出来很多干部岗位。这时候,早一年踏上工作岗位,说不定就把最稀缺的肥缺给填上了。

    所以,这种优势只对于77级大专生有效,因为他们毕业的时候,是一片真空蓝海,完全没有竞争对手——而如果是78级大专生,就跟77级本科生一起毕业了,那将毫无窗口期时间差优势。

    也难怪马风那些同学,有几个已经认清了形势,并且颇有野心,不甘心居于人下了。

    那你泄气么?顾骜继续追问。

    不泄气,留下的都是真兄弟。我这辈子就认准了,跟着顾哥您混,比我自己怎么搞都有前途。马风回答得很仗义。

    顾骜觉得很满意:行,你能接受这个心理落差,那就最好——到时候,我也可能会推荐朋友同学加到这个社里来,肯定会做得比你现在大。先走了的,那是他们没眼光。

    马风听了频频点头,最后让顾骜给弟兄们说几句鼓舞士气的话。

    顾骜也不玩虚的,稍微说了几句,然后宣布请客,带大家吃顿好的。

    所有同学欢呼雀跃。这年头,好吃好喝比画什么大饼都有用。

    马风提议:大家连自行车都没有,别处太远了,去奎元馆吃面吧。

    顾骜:第一次见,鼓舞士气怎么也得正餐吧,吃面多没档次?

    马风:送行饺子迎风面,怎么不行了?您怕没面子,点最好的面,4块钱一碗的虾爆鳝,大伙儿一年都舍不得吃一次呢。

    那就按你说的。

    大伙儿步行十几分钟,找到了解放路上的奎元馆,这里算是钱塘最老字号的高档面馆了,跟吃正餐的楼外楼做小吃的知味观齐名。

    因为并非正餐的点儿,客人并没有坐满。

    先生,请让一让可以么?我们要拍照。

    顾骜刚刚走到店门口,被一个穿着还挺得体的女游客喊住了。

    顾骜下意识看了看,她对面站了个男人,手里正拿着相机呢。

    他也就绅士地站定,等对方拍完。

    不过那个女士似乎是看顾骜穿着也挺不错,灵机一动,请求道:先生,您应该会用相机吧?要不帮我们一起拍一张吧。

    顾骜一撇嘴,接过了照相机,那个男人也就站到女士旁边。

    请把镜头抬高一点,一定要拍到店的招牌哦,人下半身拍不到不要紧。

    顾骜依言拍了,然后把相机交还给对方。

    一堆人一起进店。

    一个女店员以为他们都是一起的,连忙过来招呼:同志吃些什么?这是菜单。

    那女客拈着兰花指,拿过菜单扫了一眼,嫌弃地说:这种乡下地方,真是没什么好吃的。要不就勉强来两碗虾爆鳝吧?

    男人很配合:虾吃不来的,我喉咙痒。

    那就不要虾,鳝丝面。

    油腻死了!还是阳春面好,清爽!

    服务员,阳春面两碗!

    女服务员简直满脸黑线:吹了半天牛逼,结果还不是两碗阳春面

    但她还是忍住了,轻声问:那四桌客人呢?

    我们不是一起的。

    女服务员只好又观察了一下,估计顾骜是后面这伙人的头目,便有气无力地问:几位吃什么?要看菜单么?

    反正国营时代也不在乎服务态度。

    顾骜:虾爆鳝

    容易喉咙痒哦,别玩这套了忙着呢。女服务员有些急躁。

    顾骜:不痒,就虾爆鳝,十六碗。还有什么别的冷盘看着上。

    我们的虾爆鳝虽然用的是水产做浇头,但也要收肉票的哦,一碗要四两肉票。女服务员确认道。

    我直接拿外汇也要票么?当然你不收外币要全国肉票也行。顾骜没舍得拿出美元或者港币来,因为那些官汇太低,所以拿的是家里的卢布。

    这种顶级的有招待外宾权限的老字号,自然也认识卢布,女店员立刻二话不说去了。(80年起国家会发行外汇券,到时候外币就不能在国内直接用了。如今还没外汇券,几种最主流外币还可以在涉外招待场所用)

    十几个马仔见状,与有荣焉的同时,也忍不住偷偷窃笑。

    还是顾哥爽快,说虾爆鳝就虾爆鳝。

    那桌好能折腾,把贵的东西统统点评嫌弃一遍,最后还是吃阳春面。

    早知道吃阳春面,外面摊上一毛钱一碗都有,还来奎元馆作甚,白白贵三倍。

    顾骜听了,只是笑笑,并不说话。不过也算是对时代百态有了新的心得:看来不管什么时代,都有一票微商式人格,吃饭只是为了发朋友圈的。

    就算没有朋友圈,还能存在相册里等亲戚朋友来做客,然后给大伙看。

    顾骜素来不喜欢传销,决定眼不见为净,就跟马风打了声招呼:我先洗个手,一会儿菜上了你招呼大家。
1...6061626364...4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