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大清至此,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自己也应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事实是,多尔衮权势滔天,已经没人能够给他定罪,反而让他借机打压异己,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实力。
可见,多尔衮自私自利,因公废私,即便在大清危难之际,不寻求团结大清的力量,反而公报私仇。
而且,战败并丢失
第二九六章 势如破竹
面对新军的来势汹汹,清廷很想加强沿途各卫的防御,但是在几个月前的战争中,盖州卫、海州卫、自在州等几个据点已经毁坏不少。
连盛京城都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重建,更别说这些小据点了。
而且,这些据点本就不大,驻扎不了多少兵力,再加上防御设施毁坏,盲目的投入兵力去守,只会浪费兵力,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可是,这几个据点处在辽东中部位置,如果不派兵去驻守,处在辽东东南角,相对还算完好的复州卫、金州卫等,就容易被孤立起来。
如果这些外围据点都被新军占领,那么盛京城也就成了一座孤城。
此时清廷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死守盛京城,而另一派则建议舍弃盛京城,回归到草原上。
满州族本就是游牧民族,广阔的草原才是根本,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满八旗的实力最大的发挥出来。
新军以步兵为主,广阔的草原,满八旗来无影去无踪,任新军再有能耐,也拿满八旗毫无办法。
当初太祖起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吞食大明的力量,直到大明再无能力反扑,这才定都沈阳卫,建立都城盛京。
可昔非今比,大清入关一次之后,损失巨大,反观新军却越来越强,双方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大明的国力,如果在一处位置拼消耗,大清不可能是其对手。
所以,主动放弃盛京城,才是明智之举。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盛京城是大清的都城,就这样弃之不守,颜面何在怎么对得起太宗和太祖
太宗的昭陵和太祖的福陵可都在盛京呢,他们都在看着呢子孙后代就这样让太宗和太祖见识到如此懦弱的一面吗
曾经的弱明,在百万闯军直抵京师时,崇祯帝都没有选择弃城而逃。
如今的大清,已经沦落到连一个覆灭的王朝都不如吗
面对这一声声的叩问,那些建议要撤离盛京的人,也都只能闭嘴了。
毕竟,在场的很多人,都是跟随太祖和太宗的老将,一生征战,荣耀无数,都有着自己莫大的骄傲,自认是大清的黄金一代。
他们可以在一场战争中失败,也可以丢弃几座城池,但尊严和骄傲不允许他们将都城也弃之不顾,那是最根本的底线。
然后,有人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把家属和没有战斗力的妇女、孩童先行撤出城去,留一部分精锐守城。
这样的话,即便失败,大清也不至于立即覆灭,还有一条后路,还可以东山再起。
可如此做的话,他们又面临了当初的盛京将军何洛会一样的问题,还未开战就将一些人员撤离。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无法守住盛京城,未战就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而在清廷依然无法下定决心时,新军已经在旅顺口登陆,并先后占领了金州卫和复州卫,而进攻的主力,就是刚被整编不久的江北四镇的军队。
他们也像原来的大顺军一般,被整编之后,整个精神面貌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战斗力瞬间提升一截。
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新军根本来不及对他们进行什么训练,甚至连衣服都没有换,只是在建制上依照新军的编制进行了划分而已。
那为何起那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很简单,心态变了。
就像一群能打的人,却被一个懦弱而无能的人指挥,再厉害也发挥不出实力。
而一群不是很能打的人,但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很强势的人,那他们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连底气都要足一些,可以理解为狗仗人势也不为过。
原来的关宁军、白杆兵等,还有名将卢象升、孙
第二九七章 化腐朽为神奇
面对新军几路大军的步步紧逼,清廷还是没有做出盛京究竟是弃保,城中百姓如何处理等问题的决定。
既然一时无法做出决定,那就不能任由新军快速推进,清军也不得不派出三路大军予以应对,各两万人左右。
之所以敢如此用兵,是因为他们确认新军三路大军主力皆是江北四镇等原投靠清廷的降军。
这些降军还是那些人,武器上也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多配备了一些火炮。
面对这样的军队,大清精锐还不敢与其野战的话,那也没必要讨论盛京城的问题了,直接逃跑就对了。
当然,唯一不对称的,就是兵力,每一路清军至少要面对七倍于己的军队。
不过,这也不是多大的问题,毕竟入关之后,他们面对十倍于己的军队都经常能够取胜。
当然,唐宁所率的真正新军除外。
双方终是不期而遇,首先与清军碰面的是刚占领广宁卫,然后继续北上的西路军。
而且,所碰到的还是多铎率领的清军。
要知道,在几个月前,江北四镇还是在多铎麾下效命。
虽然之前他们想到过与清军碰面后的各种情景,但清军突然出现在视线中时,这些原江北四镇的士兵心中还是隐隐有些畏惧,在知道对方主将是多铎后,这种畏惧情绪更甚。
没办法,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改变的,除非他们能够真正的战胜清军。
但好在他们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身后有关宁军及大顺军的骑兵,虽然不及清军的骑兵多,但还有真正的新军。
新军兵力不多,只有五千人左右,但那也是非常强的后盾。
新军以江北四镇的步兵置前,关宁军和大顺军的骑兵置于侧翼,新军的火枪兵置后。
这种阵形,作战主力自然是江北四镇的兵力,骑兵寻找机会从两翼对敌军发起进攻,而新军的火枪兵,主要起督战的作用。
如果前方的江北四镇真的战败,火枪兵也可以出来稳定局面。
毕竟清军也只有两万骑兵左右,即便没有江北四镇的步兵,光凭万余骑兵加上五千火枪兵,也丝毫不会弱于清军。
只是新军不想再顶在最前面承受损失,还可以趁机练一练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又不强的江北四镇的士兵,这才如此发兵和布阵。
其实,不只有新军担任督战的职责,江北四镇的主将也各自组建了督战队,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必须要用命了,不是保存实力的时候。
他们也清楚,在他们之前归顺的左梦庚的左军和高一功、李过等人的大顺军,都有了不错的表现,各将因战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任用和封赏。
而他们这些江北四镇的人,是被鞑子丢弃不要的再被新军收编,如果再不用命,李成栋、刘良佐、刘泽清等人的下场就很可能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之前因为作战不力,已经被枪毙两个参将了,没有人敢多说一句话。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投靠清廷的时候,清廷为了拉拢人心,还不敢轻易直接对主将下手,以防发生反叛。
但现在,新军还怕江北四镇的军队反叛吗一点也不怕,几十万人又能怎么样敢有异心的恐怕都会被处理掉。
要知道,整支军队的主将是黄海如,而他们江北四镇的军队在投清之后,与新军作战最久的,就是黄海如部。
现在,他们归黄海如指挥,敢不用心,黄海如岂会手下留情
再者,之前还比较有威望的李成栋、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已经全部被杀掉了。
现在上位的主将是唐宁指定的,威望远远不够,即便有心想聚众闹事,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听从。
所以,江北四镇从上到下也都清楚,只能老老实实的听从差遣,再想夹在两个势力之间投机取巧,已经没了任何可能。
正因为如此,主将不想自己惹上麻烦,自然要尽力督促麾下用心作战了。
第二九八章 多铎惨死
多铎终究是没有被心中的愤怒和郁闷冲昏头脑,或者说现实避得他不得不更加冷静,因为他输不起,也没有资本去冒险。
所以,他只能暂缓进攻,然后游离在新军周围,试图再找机会。
看到清军主动撤离一段距离,没再发起进攻。
新军则立即打扫战场,将己方战死的士兵掩埋,将伤员送往后方,就继续前进。
而江北四镇的士兵,气势也明显有了些不一样。
虽然先前与清军的作战中,他们的损失是清军的五倍以上,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退了清军,让清军不敢再继续进攻。
这一点,也得到了新军主将黄海如的肯定。
黄海如是光明王唐宁麾下的重要将领之一,能得到他的肯定,自然不容易,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多铎试图袭击新军的粮道,即便无法直接将新军的粮道切断,但只要给运粮队伍造成一定的损伤,肯定会给前线的新军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
毕竟,新军的西路军有十多万人,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旦粮道出现问题,必然是严重的后果。
结果,他抽出三千精兵去袭击新军的粮道,最后逃回来的只有五百余人。
据逃回来的士兵汇报,新军似乎早就得到消息,没有丝毫慌乱,新军护粮队伍有不少神兵。
在他们进攻失利之后,有一队骑兵突然出现在他们侧后,发起了猛烈攻击。
然后,他们毫无例外的失败了,损失惨重。
了解整个过程之后,多铎几欲吐血。
他到现在都很是想不通,新军好像总能料想如神一般,明明是突然袭击,以正常信息的传送速度,哪怕是再加快几倍,也不可能让后方的另一支队伍得到消息。
可偏偏,新军一次次的好像提前知晓了一般,还没真正的发起突袭,新军已经严整以待的做好了准备。
难道唐宁真的料事如神什么事情都能够提前一步知晓
这个问题,不但他多铎百思不得其解,就是整个大清上下,也有些不明所以,甚至有不少人真的觉得唐宁有神力。
如果不是他多铎还能活到现在,他怕是也要相信了。
原因无他,要是唐宁真的什么事都能够料想如神,当初他多铎在扬州城外时,早被新军的火炮给炸死了。
面对此情此景,战功卓著,有勇有谋的豫亲王都一时无辙,有种无处下牙的感觉。
眼见着新军西路军离盛京越来越近,沿途一直跟踪寻找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偷袭粮道也惨败而归,这是逼得他多铎决战啊。
盛京方面显然也知道了他多铎部的战况,第一次对他豫亲王有了很大的意见,即便是摄政王多尔衮也不好在此时为胞弟开脱。
因为相比当初豪格面对唐宁亲率的新军精锐,还有不少神兵,此次他多铎面对的主力却是曾经自己麾下的降军,乃一群乌合之众,居然不能将其击退,反而让其继续接近盛京。
如此相比起来,他多铎岂不是比之豪格还不如
在各方面因素下,多铎不得不做出选择,终是咬牙展开了决战。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最终,多铎战败。
原因无他,多铎被逼着决战,新军也一改先前让步兵全力而战的策略,在多铎主力进攻己方步兵阵营时,骑兵第一时间凶猛出击,将其牵制住。
火枪兵快速迂回、包抄,先击退多铎部前来救援的四千预备队,然后联合骑兵、步兵对已经被混战拖住的多铎所部主力进行围剿。
多铎率军力战不降,败亡。
其部出发时两万兵力,最终逃回盛京城者,不足三千人,余者大多战死,另三千余人被俘。
可以说,多铎落得这步
第二九九章 众叛亲离的清廷
一旦做出撤离盛京城的决定,清廷的动作还是非常快的,显然他们也不是毫无这种心里准备,只是需要一个充分的借口。
多铎的战败和身亡,就是最好的借口了。
浩浩荡荡的近十万人,由满八旗军队和几万城中居民组成,拖家带口,带着悲伤、阴郁的心情从盛京城北的福胜门和城载门两道门向着北方而去。
在清廷撤离盛京城时,其另两条大军也与新军多有交战。
虽然对江北四镇步兵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是并未能将其击溃,更无法阻挡新军前进,而自身的伤亡也不小。
由于多铎部的悲惨下场在前,所以清廷不再逼着他们与新军发生决战,也没有下令让他们与撤出盛京城的队伍汇合,以保存有生力量对新军予以牵制和监视。
九月二日,新军西路军和中路军得到命令,两路大军的骑兵全部被抽调出来,共计两万五千人左右,由吴三桂率领,脱离大部队汇合一起,放开速度直接向北方追去。
他们的目标,自然是撤出盛京城的清廷大部队,这些人带着那么多徒步行走的居民,速度自然不会快到哪里去。
其实,在清廷撤出盛京城时,新军情报部便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毕竟盛京城中一直隐藏着新军潜伏下来的情报员。
之所以让他们先走两天再全力追击,是因为想让他们逃得更远一些。
如果在他们出城不远就全力追击,说不定就会让他们改变注意,在自知无力拉开距离时,会将拖慢速度的几万居民又重新送回城内。
这些人一旦回城,肯定会增加城防力量,到时候攻城就会麻烦了不少。
果然,在清廷得知新军大队骑兵正在追来之时,不是选择再返回盛京城,而是加快北逃的速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