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凰为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云月颜
昌隆帝很快就把阮大将军的折子看完多人了。
他把折子递给韩禹:“承甫,朕果然没有用错人,此次司徒曜又给朕捅了个大篓子。
二十多个州府,三十几个世家,上万青壮劳力,数不清的银钱和粮食……
这些人是在挖我大宋的根基,是想动摇我大宋的国本!
幸好朕还有能臣,还有良将……”
韩禹和吴公公嘴角一起抽了抽。
圣上该不会是又气又高兴,整个人都糊涂了吧!
此次去曹州的可不止司徒曜一个人。
&nbs
第七十六章 回京城(下)
御书房。
重臣们和昌隆帝商议了几件要事后便都散了,唯有韩禹被单独留了下来。
君臣二人用过午膳,昌隆帝一改往日午睡的习惯,兴致勃勃地吩咐宫人们摆棋盘。
韩禹和昌隆帝这个“妹夫”,私底下相处是比较随意的。
一听臭棋篓子妹夫又要拖着自己下棋,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他冲昌隆帝拱手求饶:“圣上放微臣一马吧,微臣那里还有一大堆的公事等着处理,您看……”
昌隆帝不乐意了:“朕就知道你们一直嫌弃朕是一手臭棋!”
韩禹无奈地笑了笑。
自古以来能当皇帝的人全都自视甚高。
像他的好妹夫这般当面承认自己短处的皇帝,即便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一定不会太多。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一点也不想和圣上下棋,怎么办
昌隆帝不由分说地拽着韩禹的袖子来到了小案几旁。
君臣二人相对而坐,很快便各执棋子厮杀起来。
然而,十几手后,韩禹下棋的兴致却被彻底挑了起来。
昌隆帝面带得色:“能让承甫这般用心,也不枉朕耗费了那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他还是得意太早了。
开始这十几手,是昌隆帝找国手特意指点过的。
十几手一过,他的臭棋便漏了馅儿,韩禹不费吹灰之力便把他逼到了死角。
他死死盯着棋盘,恨不能把手里的棋子都攥出水来。
韩禹也不催他,刷地一声打开折扇,悠悠地摇了起来。
大约又过了半炷香的工夫,昌隆帝依旧没想好该怎么落子。
韩禹把折扇一收刚想开口,就见御前大总管吴公公手里捏着两份奏折一样的东西走了进来。
他冲对面的昌隆帝努了努嘴,示意吴公公把奏折送过来。
昌隆帝毕竟还是一位勤政的皇帝。
纵然心思一多半在棋局上,还是没有彻底忽略御书房中的其他动静。
“又有什么事了”他头也不回头地问了一声。
吴公公赶紧走过来,把两份奏折捧到二人面前。
“圣上、韩大人,这是方才刚到的两份密折。”
“承甫快打开看看。”昌隆帝依旧捏着棋子,轻声吩咐道。
韩禹伸手取过上面的一份,笑道:“善夫的字就是漂亮,即便是规规矩矩写奏折,也不像别人的字那般死板。”
一听密折是司徒曜上的,昌隆帝把手里的棋子一扔:“竟是司徒御史上的密折,都写了什么”
韩禹继续往下看,脸色却渐渐凝重起来。
“圣上,您看……”
他站起身把密折放在昌隆帝面前。
昌隆帝快速浏览了一遍密折的内容。
“啪!”他在小案几上重重拍了一掌。
“哗……”棋盘和棋子瞬时便落了一地。
“圣上息怒。”韩禹和吴公公一起劝道。
昌隆帝摆摆手:“朕无碍的……这些年,大宋的土地问题如鲠在喉,让朕日夜牵挂,忧心不已。
可朕万万没有想到,问题竟已经严重若斯。”
吴公公把另一份密折呈上:“陛下,这是阮大将军上的折子。”
昌隆帝压了压火气,把折子拿过来仔细看了一遍。
其实看过司徒曜的那一份密折,阮大将军这一份上面写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
昌隆帝很快就把阮大将军的折子看完多人了。
他把折子递给韩禹:“承甫,朕果然没有用错人,此次司徒曜又给朕捅了个大篓子。
二十多个州府,三十几个世家,上万青壮劳力,数不清的银钱和粮食……
这些人是在挖我大宋的根基,是想动摇我大宋的国本!
幸好朕还有能臣,还有良将……”
韩禹和吴公公嘴角一起抽了抽。
圣上该不会是又气又高兴,整个人都糊涂了吧!
此次去曹州的可不止司徒曜一个人。
&nbs
第七十七章 做孤臣(上)
司徒三爷又火了一把。
几个月前他大义灭亲,把二嫂杨氏的娘家逼上绝路的事情一开始传得沸沸扬扬。
但京城里每日都有数不清的流言蜚语和新鲜话题。
没过多久这件事情便烟消云散,几乎没有人再提及。
然而,一进八月,震惊整个大宋的“晋州私粮案”又把司徒曜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涉二十几个州府,三十几个世家,一万多人的性命,数不清的钱粮。
大宋立国二十一年,还从未发生过这样的大案。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案子的具体细节不可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但那些涉案的人要么就是各州府的官员,要么就是各世家的家主,能供他们议论的话题就太多了。
一时间整个京城里处处议论纷纷。
其中遭人议论最多的,便是把这件案子捅出来的御史台侍御史司徒曜。
提起司徒曜此人,京城的百姓们真是一点都不陌生。
俊若谪仙、琴书双绝,这是很多年前司徒三爷留给他们的印象。
母老虎的夫婿,这是婚后司徒三爷唯一的标签。
直到几年前,听闻他在大将军的干预下终于步入了仕途。
但衢州距离京城太过遥远,人们渐渐把他给忘了。
又过了几年,外任的司徒三爷回京了。
听闻他在同燕国与契丹的和谈中立了不小的功劳,圣上将他安排到御史台做了一名侍御史。
京城里高官如云,一名小小的侍御史,几乎没有任何的存在感。
人们都以为,关于司徒三爷的故事大约到此为止了。
没曾想,到御史台就任才刚几日,他就把自家二嫂的娘家给折腾没了。
朝臣们如何看待司徒曜,百姓们不得而知。
但对于扳倒贪官的司徒三爷,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敬重和喜爱。
只不过杨宪品级低下,他的案子影响力终究有限,没过多久便被人淡忘了。
在那之后,司徒三爷也像是消失了一般,再也没有听闻他有什么举动。
没曾想,蛰伏了几个月后,他却做成了这么大的一件事!
百姓们中,不乏失去土地后租种别人土地的佃户。
听闻司徒三爷此次竟是为同他们一般境遇的人出头,怎么可能没有想法。
不过短短一两日间,司徒三爷已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官员们的想法和百姓们则完全不同。
他们大多出身世家,就算出身平民的,为官之后也和世家有了或深或浅的关联。
晋州私粮案和杨宪贪墨案不同,牵扯的不是朝中某一位官员,而是触碰了大宋所有世家大族的根基。
他们不能说司徒曜此举有错,但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吃相也太难看了!
圣上打算对世家大族动手早有迹象可寻。
可司徒家好歹也是有近千年历史的家族,大家也算同气连枝。
司徒曜这厮动手之前却半点消息都不向他们透露,简直让人齿冷。
司徒曜不在京中,他们便只能把这份不满加注到成国公府一家头上。
这么一来,司徒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在朝中做官的成国公和世子爷在衙门中遭同僚冷落。
夫人们和少爷姑娘们也像是被孤立了一般,就连原先交情颇深的人家也几乎和他们断了来往。
眼看着中秋将至,成国公府竟一份节礼都未曾收到,自家精心准备的也一份都没有送出去。
阖府上下对三房一家人的不满几乎到了顶点。
京中和府中的情形司徒曜一概不知。
此时正值八月初,正是秋色最美的时节。
他携妻女沿途慢慢行来,算是把秋景赏了个足。
五日后,一行人才回到成国公府。
几辆马车沿着小巷一直驶到了三房二门处。
司徒曜正准备下车,就听车外有人在给他问安。
&n
第七十八章 做孤臣(下)
防盗章--------------亲们待会儿来看-----------
司徒曜微微一愣。
司徒昌和他终究是嫡亲兄弟,见他一脸的迷茫,忙道:“老三,你真是好本事,不声不响的,竟做了这么大的一件事!”
司徒三爷又火了一把。
几个月前他大义灭亲,把二嫂杨氏的娘家逼上绝路的事情一开始传得沸沸扬扬。
但京城里每日都有数不清的流言蜚语和新鲜话题。
没过多久这件事情便烟消云散,几乎没有人再提及。
然而,一进八月,震惊整个大宋的“晋州私粮案”又把司徒曜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涉二十几个州府,三十几个世家,一万多人的性命,数不清的钱粮。
大宋立国二十一年,还从未发生过这样的大案。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案子的具体细节不可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但那些涉案的人要么就是各州府的官员,要么就是各世家的家主,能供他们议论的话题就太多了。
一时间整个京城里处处议论纷纷。
其中遭人议论最多的,便是把这件案子捅出来的御史台侍御史司徒曜。
提起司徒曜此人,京城的百姓们真是一点都不陌生。
俊若谪仙、琴书双绝,这是很多年前司徒三爷留给他们的印象。
母老虎的夫婿,这是婚后司徒三爷唯一的标签。
直到几年前,听闻他在大将军的干预下终于步入了仕途。
但衢州距离京城太过遥远,人们渐渐把他给忘了。
又过了几年,外任的司徒三爷回京了。
听闻他在同燕国与契丹的和谈中立了不小的功劳,圣上将他安排到御史台做了一名侍御史。
京城里高官如云,一名小小的侍御史,几乎没有任何的存在感。
人们都以为,关于司徒三爷的故事大约到此为止了。
没曾想,到御史台就任才刚几日,他就把自家二嫂的娘家给折腾没了。
朝臣们如何看待司徒曜,百姓们不得而知。
但对于扳倒贪官的司徒三爷,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敬重和喜爱。
只不过杨宪品级低下,他的案子影响力终究有限,没过多久便被人淡忘了。
在那之后,司徒三爷也像是消失了一般,再也没有听闻他有什么举动。
没曾想,蛰伏了几个月后,他却做成了这么大的一件事!
百姓们中,不乏失去土地后租种别人土地的佃户。
听闻司徒三爷此次竟是为同他们一般境遇的人出头,怎么可能没有想法。
不过短短一两日间,司徒三爷已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官员们的想法和百姓们则完全不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