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学霸的科技树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啸木

    “我是徐洋妈妈,他爸部队有任务,近期没有办法陪同我们。”

    徐洋妈妈激动的说道:“陈医生,你一定要救救我女儿,她才17岁,她已经做了5年轮椅,我不想她下半生在轮椅上度过。”

    陈瑾点点头,语气清晰的诉说道:“徐洋妈妈,你女儿的脊柱骨髓瘤有多严重,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疗,你也有心理准备。

    我们必须切除已经癌变的脊柱,采用钛合金制造的人工骨骼安放在她体内。

    脊髓内部的神经元是最难恢复,我们已经提取出徐洋的干细胞,制造出脊髓液,它里面含有丰富的神经元细胞,但能否正常发挥脊髓神经的作用,这个现在谁也不知道。

    徐洋是第一例使用这项技术的人,我们只能保证顺利切除癌变的脊柱,不让她的病情再恶化,术后恢复还不可以预知。”

    徐洋妈妈立刻点头道:“陈医生,我们在多个医院就诊,其他医院都说只能保住性命,今后肯定是截瘫。

    经过您的治疗,她还有希望站起来,我们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哪怕是这次手术失败,也绝对不会埋怨您。”

    陈瑾对着护士吩咐道:“让患者家属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临床实验同意书,之后准备开始手术。”

    手术准备就绪,无影灯亮起,陈瑾主刀,萧美玲配合。

    开始切开徐洋的皮肤,很快找到病变的脊柱。

    这个部位已经被癌细胞完全占据,骨骼都已经扭曲变形,还好癌细胞没有扩散,只能把整个坏死的脊柱完全切除。

    如果癌细胞在其他地方,这只是一个小型的手术,但它偏偏发生在脊柱内。

    脊柱内密闭的神经元细胞已经完全被癌细胞破坏,它们会随着脊柱一起被切除,大脑就完全无法通过神经支配下肢活动。

    切除脊柱对于陈瑾难度不大,但它必须要保证切断的神经符合神经修复技术的要求。

    这是一个要求极为细致的手术,一个小时过去,陈瑾终于完成神经切断工作,她已经满头大汗,旁边不时有护士帮她擦汗。

    她从托盘中拿出已经制造好的人工骨骼,这是根据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钛合金骨骼,每一个细节都完美符合徐洋的身体结构。

    陈瑾把培养好的脊髓液放入人造骨骼中,并开始连接脊髓液里面的神经和陈洋体内的神经。

    她必须要保证连接神经的种类不出现差错。

    每根神经的外面会涂上一层絮状凝胶,帮助神经完成修复。

    这又是一个多小时过去,陈瑾缝合了所有神经。

    “萧姐,我的工作完成了,你来缝合吧。”陈瑾有些疲惫的说道。

    “你先出去歇一会儿,剩下的工作交给我。”萧美玲点头说道。

    陈瑾清洗了一下手,走出手术室。

    徐洋妈妈焦急的问道:“陈医生,我女儿的情况怎么样。”

    “手术很成功,她的生命体征平稳,至于恢复效果,只能等到徐洋醒来。”陈瑾温和的说道。

    徐洋妈妈松了一口气,露出久违的笑容说道:“真的谢谢陈医生。”

    陈瑾回到休息室,她打通周宇的电话。

    “老公,你在干什么呢”

    “这几天是月初,我现在正在审核公司4月份的财务报表,批准一些5月份进行的计划。

    你不是在医院很忙碌,怎么有时间给我打电话。”周宇好奇的问道。

    “老公,我的神经修复技术,已经完成第一例临床手术,我有很大的把握,这次手术会成功。”陈瑾喜悦的分享道。

    “那真的很好,但毕竟是新技术,出现差错也在所难免。

    你这项技术前景很好,哪怕是失败也不要灰心,我做你最坚实的后盾,你一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周宇鼓励陈瑾,如果临床实验




第164章 劳累过度
    5月11日,陈瑾邮箱中接到最新一期的《柳叶刀》期刊电子版。

    干细胞神经修复技术赫然在列,陈瑾论文早已经写好,获得徐洋的临床数据,论文最后一个短板被补齐,有详细的临床数据支撑它。

    她立刻通过燕京大学的渠道,给《柳叶刀》期刊投稿。

    整个《柳叶刀》期刊编辑部都被震惊,通过专业科学家的审核后,立刻把这项技术发表在最新一版的《柳叶刀》期刊上。

    陈瑾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自己的老公周宇。

    “老公,我的论文登上《柳叶刀》。”

    周宇立刻恭喜道:“这是一个不错的成果,你再接再厉,以后登上《自然》,你已经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就要尝试超越自己的理想。”

    “不用超越理想,我的理想一直在进步。”陈瑾调皮的说道。

    萧美玲走进来询问道:“小陈,你的论文是不是发表了,我看到泰晤士报已经报到这项技术,别是你的技术被人剽窃了。”

    “萧姐,我的论文已经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媒体报道的应该就是我。”陈瑾笑着回应道。

    萧美玲再次拿出手机,翻看泰晤士报的报道,泰晤士报报道研发者是来自华夏燕京大学的陈女士。

    “这个应该是你没错,小陈,恭喜你年纪轻轻就研制出这么重大的成果。

    以后脊柱受损再也不会导致高位截瘫,断肢再植的患者功能恢复也更加顺利。”

    萧美玲由衷的赞叹道,她作为一个医生,太了解这项技术能在临床上给患者带来的好处。

    小张护士立刻走了进来,惊喜的说道:“陈医生,院长看到《柳叶刀》期刊后,他已经把你前几天治疗的案例公布出去,说等一会儿记者就会来采访。”

    “院长是太想出名了,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陈瑾无奈的说道。

    “你是不看重名利,但有些人却非常看重名利,这项技术宣传出去对你也有好处。

    有了专家头衔,以后做什么工作都方便。”萧美玲笑着说道。

    陈瑾却不知道,在他们聊天过程中,记者和消息灵通的高位截瘫患者已经开始奔向医院。

    陈瑾和萧美玲正在讨论脊柱修复手术的术式。

    小张护士突然震惊的说道:“完了,今后要非常忙碌,住院部的同事告诉我,我们院里转来30多个高位截瘫的病人,还有病人在持续申请转院。

    如果记者曝光之后,我们医院肯定人满为患,不知道陈医生会忙碌成什么样子。”

    萧美玲担忧的问道:“小陈,做这种神经恢复手术,你每天最多能做多少台。”

    “如果是高位截瘫的脊柱神经恢复,根据病情的不同,我也只能做3~4台,再多我体力就跟不上。”陈瑾苦笑着说道。

    “我这就和院长说,让他每天最多安排三台手术,你每天只进行这三台手术,要有充分休息的时间,并留下应对突发事情的时间。”萧美玲立刻决定道。

    陈瑾感慨道:“萧姐,这只是治标之策,让我们医院有能力的医生做我的助手,其他医院来的交流医生也可以做助手。

    等到我这项技术不稀缺,那时我才能真正的轻松下来。”

    陈瑾正在准备接受记者们的采访,她就看到医院中来了许多人,都是高位截瘫的病人,他们得知消息就快速赶了过来。

    萧美玲安排他们进行入院检查,安排打印他们的脊柱骨骼和培养患者的干细胞。

    陈瑾则正在接受媒体们的采访,她简单向记者说明干细胞神经修复技术可以治疗的症状,康复后能达到的效果。

    同时感谢燕京大学附属医院和星火科技对她的支持。

    她回答一些记者的问题,剩下工作就由医院的宣传部接手,陈瑾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患者进行手术。

    周宇在书房内学习,已经晚上9:00,陈瑾才打开房门走了进来。

    “小瑾,这几天你们医院怎么经常加班,你们以前不是轮班工作吗”

    &n



第165章 人工智能圣手
    周宇来到工业园,去往星火科技最大的数据中心——燕京数据中心,只有凭借数据中心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资源。

    小蜜才能利用穷举法,辅助周宇编写人工智能新的核心。

    周宇和数据中心经理赵乾坤打声招呼,他要使用数据中心超级计算机空余的95%资源,让他和工程师协调好超级计算机资源。

    他进入数据中心自己的办公室,开始编写人工智能新的核心神经网络。

    人工智能圣手需要的逻辑运算方法与其他人工智能完全不同,必须要对人工智能核心进行升级。

    其他人工智能都属于人工智能蜂群网络核心,逻辑模块是属于线性思维。

    这种逻辑思维方式简单易用,更方便编写,可以用函数表达出来,也方便探究事物的本质。

    但它对于模糊、复杂的事情,不能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圣手则必须用非线性思维方式作为它的人工智能核心,周宇选择的就是类人思考的逻辑方式,立体的神经网络核心。

    周宇通过科技树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掌握非常丰富的知识,只差临门一脚就可以研发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核心。

    现在他就要挑战一下,用自己的能力开发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核心。

    周宇用自己的vr智能眼镜和数据中心相连,他调出这段时间编写出来的神经网络半成品。

    他闭目回忆科技树上的资料,开始研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核心。

    神经网络每开发完一个可行的组合,小蜜就开始调动数据中心庞大的计算资源,按照既定框架给神经网络补充可供运行的代码。

    周宇设计出一个神经网络组合方式,小蜜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数万次组合,证明这个组合是否可行。

    这个方法很笨,这就是在数学上不算先进,但非常常用的方法穷举法。

    周宇推迟一切工作,只在家里和数据中心两点一线工作,一直在进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核心的编写工作。

    5月25日,经过数10亿次的构建,某一个机缘巧合的组合,终于达到周宇的要求。

    周宇松了口气,心里暗道:“以后在也不搞用穷举法碰运气的东西,今天这是运气好,10亿次就成功。

    如果运气不好,10万亿次都不一定成功。”

    周宇把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核心导入到小蜜、湘华等人工智能核心程序里,让它们进行双核心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

    他晚上回家,今天陈瑾竟然按照正常时间下班。

    “老公,你这段时间作息都不稳定,在忙碌什么事情吗”陈瑾好奇的询问道。

    “我在研制人工智能圣手,它是医用人工智能,必须要有模糊运算功能,要对人工智能核心进行升级。

    这段时间一直在升级人工智能核心,现在升级工作基本完成,人工智能圣手很快就能研制出来。”周宇自豪的说道。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核心,是他完全靠自己的能力,用穷举法研究出来。

    哪怕是借用设备的先进性,这也是完全由他研究出来的技术,而不是通过科技树融合出来的技术。

    以后他再被称为专家时,也不会有心虚的感觉。

    陈瑾眼睛一亮,询问道:“人工智能核心升级之后的特点是什么人工智能圣手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周宇笑着介绍道:“小瑾,我就不说逻辑程序思考问题,只说人工智能效果的变化。

    以前的人工智能,它只能解决数据库中已经有答案的问题。

    哪怕看似解决复杂问题,那也只是通过特殊算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升级的人工智能,它可以通过类比等方法,按照以前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解决遇到的陌生问题。

    简单的说,升级的人工智能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瑾,你们成为一个知名医生,需要看多少个病人。”周宇询问道。

    “一般人成为主治医生,至少也要看1万个病人,成为某个疾病领域的专家,要看数十万个病人,行医几十年才能达到。

    像我这种天才,也需要上万个病人积累,我的神经修复技



第166章 医用机器人
    周宇到达星火精密公司,离这里更近的陈瑾还没有到达。

    他先去了解医用机器人,这几天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人工智能圣手的研制中,没有关注医用机器人进展,他还不知道医用机器人长什么样子。

    袁可庆看到周宇走过来,感慨的说道:“周总,医用机器人真的很难加工,我们用上最先进的毫米工业机器人,加工精度达0微米的纤维丝。”

    “医用机器人加工精度必须要高,它可是用来进行手术,特别是神经修复手术,加工精度不高,根本无法完美接上神经。”周宇严肃的说道。

    “周总,我也知道医用机器人的作用,当然会精益求精,它已经达到你设计的技术标准最高要求。”

    袁可庆说完向前一指,道:“这些就是医用机器人,加工最难的部位,就是它的万向手。”

    周宇顺着袁可庆手指的方向,看向医用机器人。

    它的底盘与电驱动坦克相似,由4个可变轮履带组成。

    履带上方是一个椭圆形的平台,平台上有八只机械手,其中位于两边的六只带有人类手模样的机械手。

    医用机器人椭圆形平台两端的机械手,一个很像一个莲蓬,另一个机械手像一朵花。
1...4950515253...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