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医娘子山里汉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燕七雪
这三天,她和娘各负责一套,她做夹衣、娘做的则是小夹袄,夹衣现在好穿,夹袄再晚些就能穿了。
晚上给赵岳洗了澡就换上了新夹衣,把旧的连夜洗了晾在屋檐下的竹篙上。
但她什么也没说,以免孩子一高兴就要连夜回去,到时闹起来岂不麻烦
第二天早起,娘又蒸好了肉包,林小福照顾赵岳吃了早饭,就把他的旧衣和夹袄棉裤打了只包袱。
“娘,我已经好多了,又有驴车坐,你不用担心,今天就我去就行了。”林小福叮嘱娘就留在家里。
“早些回来,别又在铺子里干活,你如今可要优先照顾好自己和孩子。”林余氏也叮嘱她。
“知道了。”林小福答应着,就把包袱挽在手中,再牵了赵岳出门。
但林余氏还是不放心,就让林小春跟着,一路到村口正好买肉回来。
最近他们每天早上都去罗家买肉,有时买排骨或是买老骨炖汤,不但林小福要营养,几个孩子都能好好吃一顿。
早上不是馒头就是肉包,为了方便给赵子富带早饭,也没煮过面条了。
而赵子富又恢复了每天带碗上学,放学过来装了饭菜就回家去,一边吃饭、一边读书的紧张日子。
&n
第1374章 嘲弄
林小福和杨正刚说了几句话,就走进了铺子。
这时候正是上午,铺中已有了几桌客人,看情形似乎已经习惯了这里有家赵家食府,也习惯了赵家食府的特色。
林小福朝赵长禄行了礼,又问了最近铺中的事情,知道一切顺利,也就不多问了,毕竟铺中还有客人在。
她牵了赵岳去后院里,赵陈氏刚忙完新蒸上的荷香饭团,看到他们过来立刻激动地喊着儿子,便走了过去。
“娘,想你!”赵岳抱着娘亲蹭了蹭,便开心地撒起娇来。
赵子添也立刻从杂屋中走出来,也把儿子接过去抱了抱。
“那天你们走得急,我也忘了给岳儿拿身换洗衣裳,辛苦弟妹了。”
赵陈氏很快注意到赵岳身上穿的不是那天的衣裳,有些不好意思地向林小福道谢。
“无妨,那天我们本来就是去布庄买冬布的,牵了岳儿过去就给裁了两身,除了这身夹衣,还有我娘帮做的小袄,晚些天冷下来就能穿了。”
林小福笑着将手中的包袱递给赵陈氏,又道:“岳儿那天的衣裳也在里边。”
“多谢,也替我多谢林婶子。”赵陈氏大喜,一边接过来一边连声道谢。
到不是如今赚了钱的赵家添不起几身新衣裳,而是如今她们每个人都是从早忙到晚,能歇一歇就不错了,谁还有精力做新衣裳
尤其做棉袄比做夹衣还难,更花时间精力。
他们大人可以穿旧衣,孩子一年年见长,当然要添新衣了,如今有人做好送来,怎能不高兴
杨家婆媳三代妇人也过来看了看,夸了夸针线手艺,再说林余氏也是花果村的人,更是杨老太太看着长大的,自然夸得更多。
“子富今年又长了个头,旧棉袄怕是不好穿了,你得空也给子富添两身,他如今一个人住家里也没人照顾,别冻着他了
第1375章 帐目我自己来做
她心想,夫君说得一点没错,老二重情义,小媳妇再厉害也是听老二的。
他们待家里人好,不要与他们争吵,好好相处就是了。
林小福见赵陈氏比几个月前识趣了许多,说话也知道人情世故了,心中自是了然。
其实以她现在的身家,啥也不干就有钱赚的利益,这点小恩小惠根本不算什么,能让一家和睦也乐见其成。
又说了会儿话,去厨房看了看赵迎春那边的活儿,杨吴氏不但帮着做南瓜酥也会帮赵迎春处理那些蒸鸡。
眼下就是赵迎春这边有婆婆杨吴氏打下手,赵陈氏那边有杨诚的嫂子打下手,赵子添那边也有杨诚的哥哥打下手,后院里还有杨家老俩口打下手。
打总五两银子的成本,却让整个后院厨房工作流畅起来,大家也都没那么辛苦了。
人事和岗位都梳理清楚了,以后只需不时增加几样特色小吃就行了。
林小福在厨房里看了一圈,就离开了赵家食府。
她也不着急,一路悠闲地走着,秋风吹过,行人哆嗦了一下,便加快脚步赶路。
她低头看了一眼身上的衣裳,不禁想,来时是春天风光正好时,转眼就夏天过去,秋天已到尽头,不知冬天来时何时会下雪
下雪天里她穿什么才能御寒呢
这么想着时就走到了仁安医馆,只不过她现在并没有什么事要找那些郎中,便只看了一眼,径自走过去。
走到天下药铺,这才走了进去。
这是自家铺子,当然还是要时不时过来一趟的。
铺中依然是两个伙计懒洋洋地坐着,四个伙计在东侧院里练拳、练剑。
没生意的药铺,两个伙计都嫌多,不过是为了聊天方便罢了。
“这两天仁安拿了不少药走,说是不按药价算,要按药丸算。”杨青拿了帐册过来禀报。
&
第1376章 教个帮手出来
“乐心,你爹恢复得如何了”林小福扭头看了一眼,笑问。
“我爹说,有时半夜会感觉到腿酸,次数不多但能感觉到,膝盖那儿有过几次难受。”
袁乐心见问立刻开心地说了起来。
虽然腿酸不是好感受,但对于长年没有知觉的病人,却是很好的感受了。
本是废腿,如今却有了反应,说明治疗见效果了呀。
“很好,别冻着了。”林小福笑了笑,随口说道,心里却有了盘算。
“你过来,我教你打算盘。”林小福看了一眼快算完的帐册,朝袁乐心招了招手。
袁乐心眼睛一亮,立刻走进柜台站在林小福身旁。
林小福只让她看着自己的手势,等她把剩下的帐目都算完,收了帐册,这才手把手教她打算盘。
练的是珠算入门,口中念着口诀,现在无法和一个大字不识的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么拨那珠子,先让她把手法练熟。
如此教了几遍,就能打上一半。
林小福让袁乐心坐在柜台后练习,她上楼去在书架上找到一本算学类的入门书册,里边有加减乘除的算法。
她拿了书就直接去了后院。
方长学正和袁乐善在屋檐下煎药,袁老汉在屋中照顾儿子用药汤泡脚,观察反应。
“你拿的什么书”方长学扭头看了一眼,好奇地问,不像医书。
“术学入门,我打算教乐心算帐。”林小福也不隐瞒,直接说道。
“……那到不错。”方长学表情微怔,随即好笑地道。
她当初要他收袁乐善为徒教其医术,如今她要收袁乐心为徒,却是教其算帐
“别小看孩子,她又不考科举,不用读那么多书,认字、识数、算帐,练个三五年,专于一门足矣。”
林小福见方长学的表情似笑非笑,便解释道。
“嗯,你
第1377章 都是呆子
林小福不以为意地说道。
事情总要一件一件来的,将需要认识的字一个个认全就好了。
不管是袁乐心还是袁乐善,都还年纪小,一切都来得及。
若能将这对小兄妹培养起来,将来药铺也能多些人手。
而这人手,与留守的那些护卫是不同的,是真正能属于药铺的人手。
当然,若袁乐善将来学医有成,能去仁安医馆当个郎中,她也不会拦着的,本来就是让方长学收徒弟了。
眼前这都是她的想法,不会全说出来,但她肯教袁乐心算帐,还是让袁家人很高兴。
林小福没多呆,趁着说自帐的事情,也将袁义为的情况看了一遍,知道确实在恢复当中了,也在渐渐显露效果。
她没有过多插手,剩下的都交给方长学去治,自然这份病例,以后也会出现在仁安诊例当中。
和方长学打了招呼,她就往前头去了,又看了袁乐心打算盘的样子,虽然手指有些笨拙,但小脸却是认真得很。
她走过去又夸了几句,叮嘱她每天练习,下次要检查成果,便离开了药铺。
这时候快中午了,但她并未留在这里吃中饭,而是坐了马车去方家吃馄饨。
其实这些天她都没什么胃口,但汤汤水水却是能喝一些的,也是为什么回家后,每天都要有个汤的原因。
方郑氏看到她来一翻叮嘱,让她不要累着、不要太操心了,安胎要紧。
方翠却是一脸好奇地将她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有些感慨:“我何时也有小侄子可以玩耍哦。”
“……”林小福哭笑不得地看了她一眼,忍不住道,“让你大哥赶紧娶媳妇儿,大哥不娶二哥娶,不然谁给你生小侄子”
“哈哈哈哈……”方翠听了却是哈哈大笑起来,指
第1378章 好想骂他几句
方家虽然没有鱼丸子卖了,但肉丸子、藕丸子、豆腐丸子却做起来了,镇上不少酒楼都从方家进货,也算有些赚头。
林小福听方正扬说起最近的生意,心里松了一口气。
当初说好的合伙生意,保方家生意好做,却因为赵家食府开起来,赵子诚不在家没人打渔,有些生意就难以做起来了。
但供货这块若能维持下来,她的歉意也能少上几分。
而且供货就不受季节影响,只要有长期合作的铺子就行,不用街头叫卖那么辛苦。
冬天,除了热腾腾的食物,确实没什么好做的。
干货也算商机,只是镇上有干货铺子,也有普通百姓家在做这个,她如今的情况,也不适合在这上边费心费力,只能放弃。
一路吹着山风确实有些冷,好在这时候正是午后,天气暖和,还算撑得住。
在村口下车,经过村塾附近时,就看到林小禄正匆匆跑向村塾。
“大姐,你回来啦!”林小禄看到她立刻转了个弯儿跑过来。
“嗯,不过我没买什么吃的,就一些点心和零嘴,等你放学回来再吃。”林小福晃了晃手中的几只油纸包。
林小禄看了一眼不禁咽了口水,抿唇道:“那等我回来再吃。”
“馋猫,不给你尝尝,怕你下午都惦着,哪有心思读书。”
林小福却是无奈地笑了,便打开一包无核蜜枣,拿了两颗塞进他嘴里。
“好甜!”林小禄眉开眼笑地接住了,一边嚼一边夸。
“好啦,口渴也要忍着了,剩下的晚上再吃。”林小福笑看着小少年开心的模样,催促他赶紧去上学。
林小禄答应一声就跑远了,林小福没走多远,边走边将纸包再系上,就听见不远处传来赵子富的喊声。
“二嫂,啥吃的”
“……”又一个吃货!
“蜜枣。”林小福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又不是小朋友,自然不会喂他。
第1379章 赵子诚的家书
转眼到了九月二十,赵子富要去镇上,头晚问林小福他们要不要去时,林小福却摇头拒绝了。
“我们再十天就要搬去镇上了,最近也没什么事儿,就在家歇歇,把家里的事情拢一拢。”
林小福觉得最近没什么事儿,她又不能去赵家干活,干脆不去了,在家休息养好身体才是大事。
毕竟她这具身体太年轻,要生孩子风险会有些高,她需要做好万全准备。
就像这几天安定下来,她除了比平时晚起大约半个时辰,起来就会在院子里走上十圈,还拉上小弟小妹练拳,让他们也练好身体。
吃了早饭之后就在屋里看书,趁着有大把的时间,将仁安诊例看完不少,虽然没有去抄写,但了解那些病例是必要的。
吃了中饭再小睡片刻,下午就做衣裳,晚上就纳鞋底儿。
如今一家人除了洗衣煮饭,已经没有别的什么活儿做了。就连屋旁边的菜地,也是杨三爷爷时常来照顾,挑水来浇。
对杨三爷爷的细心照顾,林小福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除了当初山上种茶地给了工钱,打渔给了些小鱼,更多都是杨三爷爷帮忙维护茶地和菜地,赵子诚不在家时,每天用水都是杨三爷爷来挑。
不过,她也从杨家买了粮,订了不少箩筐和蒸笼,还订了竹箩做果盘。
这些都是小赚头,但也够本来就是篾匠的杨三爷爷忙一阵子的了。
正好秋收过去,杨家父子都没什么活儿,一家人都赶工把赵家要的东西做出来了。
而林小福又要了不少筛子和盘箕,药铺晒药用得上,还有竹箩果盘、竹碗垫子什么的。
虽是小物件儿,但家常用着也很方便,不管是药铺还是宅子里,她都订了一些。
所以,她也只能从这些小赚头上关照一下了。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