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席卷文娱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幸亏没去
不行。
如果将开场那温馨的画面以闪回的方式添加到后续的剧情中,以男主角伊森回忆的方式呈现,那只会弱化整部电影的视觉冲击力;爱子如命的伟岸形象不能以字面的方式强加进观众的心里,感情本来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在这上面,使用炫酷的剪辑手法,把相应的内容一一肢解植入,只会造成一种叙事上的割裂,情感上的断层。
就和查理兹-塞隆的《女魔头》一样,成为一种纯粹靠演员飙演技的电影。
如此一来,这部影片的故事,将会沦为可有可无的背景板。
既然知晓这些情况,开场的十分钟人物塑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虽然这种行为,会让在场的影评人产生一种‘这是在浪费时间吗’的错觉,但有了前期的感情铺垫后,接下来的画面,就会显得十分自然,不会产生那种莫名而来的突兀感。
随着影片logo的消失,银幕上的画面也重新归于黑暗。
几秒钟后,当伊森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时,那种胡子拉碴的沧桑感,和方才的阳光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凹陷的眼眸,漆黑的眼袋,整个人仿佛化身成为冷漠、迷茫的代名词。
帅气硬朗的形象不知所踪,现在的他看起来,毫无魅力可言,仅仅和孩子的几句对话,就表露了他此刻的全部状态:
大儿子杰森已经死了、他的妻子已经和他离婚了、在那次车祸之后,他患上了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经过努力的治疗,他终于得到了前妻的认可,可以在每周的周末,获得两天抚养小儿子的机会、即便如此,亲眼目睹哥哥身亡的孩子对父亲却有一种莫名的怨恨,他觉得,如果没有父亲那一嗓子,自己的哥哥,绝对不会出车祸,眼前这破碎的家庭,就不会出现。
是的,伊森的前妻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伊森。
就连伊森仅存的小儿子也觉得父亲才是杀害哥哥凶手。
看着那冷漠应对父爱的孩子,在场的大伙都有一种脱下鞋子暴抽小鬼的冲动。
之前往大伙心里注入的温馨画面在此刻起了作用,因为前期的铺垫,他们没觉得整段剧情有任何突兀的地方,反而对男主伊森产生了足够的同情,他只是做了一个父亲应该做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个意外——将内心的悲痛以不负责任的手段强加在一个爱你的人身上,那种逃避责任的躲藏行径,实在是令人感到不齿。
然而,言语上的抱怨远没有实际行动来得强烈。
尤其是当众人瞧见,银幕上的小家伙漠然的应付着伊森准备好的晚餐,不管作业,窝在电视机前,随心所欲的观看着自己喜欢的《钢铁侠》动漫时,冷色调的暗系画面和放荡的吐槽声音营造成了一种令人愤恨的反差感,站在餐桌前的落魄中年无奈的摇了摇头,抓起儿子吃剩下的半个汉堡,一脸阴郁的大口进食,那种落魄模样,不仅没有让人感受到原本应有的脏污感,反而让众人感同身受的摇起了头。
“我家那小鬼也是这样,每天和他沟通不了几句,我知道我忙,是我以前没有和他构建好关系,但——我不忙哪里来的钱啊信用卡谁还啊我也想好好的生活,但现在不也是活着吗尤其是在他十四岁开始打工后,就更加的叛逆了,我已经好长时间,没和他聊过了。”
“是啊,我家那个也不理我,从小到大,都嫌我没日没夜的加班写稿子,我记得他十岁的时候,就是和眼前这个小
409江火的失眠症
向现场观众短暂展示了一下男主角伊森的类精神分裂症后,银幕上的镜头,终于变幻。
从开场到现在,过了将近有二十分钟,被大伙惦记着的江火,终于出现。
这是一个来自天花板的假航拍镜头,居高临下的画面把麦迪逊嵌入其中。
随着视角的拉进,影评人们能够清楚的分辨,那隐匿在眉心下的不安。
平躺在沙发上的她仿佛被噩梦所笼罩,但那规律性的抽搐又给人一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错觉,当镜头上推特写,将她的上半身完全笼罩时,突如其来的喘息声好似银针穿耳。
本还躺倒熟睡的麦迪逊瞬间坐起,由于她的动作,银幕画面也瞬间闪切;侧面直拍,用力猛睁的双眸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闪烁的瞳孔正在向外界传递一种迷茫而又惊慌的情绪。
喘息了半晌,紧蹙的眉心这才散开,起伏的胸膛,也随着呼吸减缓而趋于平静。
屈膝而坐,摇头叹息,一抹被病痛折磨的痛苦神色出现在她的眉宇之间。
抬手探身,拿起茶几上的腕表,看着那凌晨两点四十四分的表面,精致的五官忽然扭曲。
半瞬之后,又恢复了过来,仿佛是习惯了这种折磨,可又更像是抗争之后的气馁。
单手扶额,面庞抽搐,脑袋微摇,似乎如此行为,就能够减轻自己的痛苦。
可惜,无论她如何尝试,好像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当表盘上的秒针再次走过十二这个数字时,尝试着缓解压力的麦迪逊似乎终于接受了现实,发出了一声骤然长叹——就像是将死溺水之人死命抽吸一般,让人毛骨悚然,随后,穿着清凉的她踉跄的从沙发上爬起了身,扫了眼摆放在茶几上的安眠药,摇头同时,脑袋也随之微偏,无神的双眼朝着黯淡光源望去,那是一台亮着的显示屏,没有处于待机状态。
虽然之前一直都是伊森的个人戏份,麦迪逊才刚刚出场了不到一分钟,但这种被失眠症困扰的病痛模样,瞬间就抓住了大众的眼球。
望着银幕上懒散且缓慢的身影,震骇的情绪弥漫在众人的心头。
“她……有失眠症”
如此话语不知从何而出,但在此时,没有人会去纠结声音的来源。
所有人都瞪大了双眼,紧盯着银幕上的那道躯体。
在他们的注视下,麦迪逊缓缓地走到了电脑旁,宛若参加了马拉松后的立竭选手,重重的坐在了椅子上,单手托腮,瘪着嘴巴,那种莫名其妙的嫌弃感油然而生。
不知道她是嫌弃自己的病症,还是嫌弃手中的工作,当她凑到发光的屏幕前时,即便是黯淡的亮光,也令她本能眯眼,那种脑袋后仰脖颈拉伸的模样,更是令现场众人陷入了沉思。
衬衫之下的肌肤,站起了鸡皮疙瘩,一种从业多年而培养出来的直觉在电光火石之间,划过了无数人的脑袋,这种颤栗感非常的熟悉,不少人也非常的喜欢:这是在瞧见超出自己预料之外的表演时,人们在惊骇之中,发出的本能反应。
足足慢了几秒,这群家伙这才跟上麦迪逊的动作。
看着那轻点邮件的动作,听着那抱怨诵读的声音,好似针扎一般的感觉,从腰椎处顷刻显现,几乎在转瞬之间,便上冲天灵,酥麻的感觉,传遍了全身。
“折、纸、杀、人、魔”
“三年内、八位受害者”
“死者、全都是、九到十三岁的孩童”
“没有遭受暴力虐待、全都是被雨水溺死”
一字一顿的读法,配合着沙哑且缓慢的语速,给人一种塑料相摩擦的牙疼窒息感。
即便麦迪逊的脸上没有显露出任何不满,但通过她的语气,众人也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她对这项任务的抗拒;尤其是左手托腮,右手五指在诵读的过程中无序的敲击着桌面时,那种嗒嗒的声响,简直和惊悚片中的催命魔音一般,不停地抓挠着他们的心脏。
黯淡的屏幕亮光仿佛是黑夜中的唯一明灯,但即便如此,当重要讯息全都讲述完毕后,镜头重新切到麦迪逊的面庞上时,那种令人惊骇的颤栗感席卷了全场,隐匿在他们体内的磨牙声仿佛要冲出身躯,在天灵盖上开个口子,从那儿喷涌而出!
瞪着银幕看了数息,在场的影评人们这才认识到了一个问题:
这一分多钟的镜头实在是太叽儿漂亮了!
麦迪逊-佩琦失眠症患者江火!
江火没有和他们之前猜测的那样,向上接戏,毁容出演;也没有和《百万美元宝贝》那样,扮丑刷分;更没有和《蝴蝶效应》那样,展露青春;银幕上的她没有带妆,素颜出镜,即便这样,也无法让人冒出难看的念头,要说是美貌也未必不可,但任何一个注视麦迪逊的家伙都不会在意她的容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的病症,是对于她状态的好奇,是——
在场的数十名影评家又一次地陷入了沉思,他们组织不出合适的语言进行描述。
有的时候,你就是会遇到这样莫名其妙的问题,人类根本就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形容那些最天才的表演,他们在电影这门艺术中展现出来的精妙天赋,那种富有浪漫诗意的演绎方式,是没法用简单的文字进行具象化的。
如果说方才的唐尼向众人展现出了父爱,那也许还能付诸笔端,可麦迪逊这种角色,那种隐匿在灵魂深处的抑郁情感让他们彻底失声。
没错,银幕上的江火并没有亢奋的表现,没有激昂的情绪,没有高亢的呐喊,但举手投足之间,却给人一种莫名的难受和悲哀,
410结局并不重要
“果然出现了水准下滑的情况,不过这种状况并不明显,在切换镜头时,不会给人一种剧情和画面上的割裂感。”
“看这样子,江火以后不好接戏了啊,能吃得住她的家伙,没几个啊……”
看了江火的表演后,影评人们的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
然而,当交代完重要讯息的麦迪逊消失在银幕上时,随着镜头的切换,那种归于平静的落差感出现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无论是本片当中的第三个主人翁私家侦探,还是第四个主人翁fbi探员,他们虽然尽职尽责的讲述了整件事情,以另一个角度,将一个与折纸杀人魔有关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但那种水平线以上的发挥,让品尝过饕餮盛宴的他们有些空落。
不过好在,这种空落感并不明显,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剧情的深入,如此瑕疵,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而随着他们的出现,电影剧情也在飞快推动。
在场的家伙们也都知道了,伊森生活的这座小镇,每当有暴雨倾盆而下时,警方便会在雨水中发现一具八到十岁左右的男孩尸体,手握折纸,胸口摆放着一朵兰花,受害者已达八人,至今无法破案。
眼下这个时节,便是每年凶杀案频发的时点,私家侦探受人所托,调查着悬而未决的疑案,而男主伊森和儿子在公园游玩时,因为车祸而恐惧人群的他,又一次犯病昏迷,等他再次醒来时,小儿子肖恩,也不见踪影。
肖恩的消失,让人们想起了已经犯下数宗案件的折纸杀人魔,fbi探员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断定,受害者应该是被锁在一个雨水能够进入的半密闭空间内,当积水超过六英尺时,小孩便会被雨水溺毙,再加上外界的天气预判,他认为,搜寻肖恩的时间,只有三天。
得到这个消息后,爱子心切的伊森又陷入了当初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与此同时,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也将他的住所围堵的是水泄不通。
而在此时,想要躲避烦恼的他收到了一条神秘讯息,按照对方的提示,在当地的地铁站找到一个寄存柜,从中得到了一个装有手机、手枪以及五个折纸动物的鞋盒。
根据记忆卡内的视频讯息,伊森终于肯定,抓走孩子的家伙,就是那个恶魔,五个折纸代表着五个考验,他必须全部完成之后,才能够得到关押儿子的正确地址,从而拯救肖恩。
至于为什么不相信警方
三年八名受害者,却找不到半点凶手的影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是类似于《csi》的逻辑推理类悬疑片”当伊森按照对方的要求,开始完成任务时,捕获到大量有用讯息的影评人们,开始分析了起来。
然而,此番话语一出,就遭到了同行的反对。
“不,这不是逻辑推理类悬疑片,又或者说,这不是一部传统的逻辑推理类电影。”
“真正涉及到逻辑推理的,只有fbi探员和那个负责调查的私家侦探,但伊森这边,却是事件驱使着行为,大卫-芬奇一直没有营造恐怖悬疑的气氛,甚至连以往的密集性快节奏背景音乐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则是哀伤的曲子,只有在伊森完成惊险任务时,才会更换。”
“这么说来,麦迪逊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了调查报道整件事情吗还是为了帮助伊森完成这些难关如果说调查的话,刚才媒体堵门时,我并没有瞧见她的身影,但若是帮助,我想伊森和麦迪逊并不相识,这两条线,又该如何连接起来呢”
“会不会是和fbi或者私家侦探有关但若是那样设计的话,麦迪逊这条支线就显得非常的累赘,而且我总觉得,江火演的这个家伙有些问题”
如果说在一些标志性片段的处理上,表现派能够使用恰到好处的言行,在观众的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话,那体验派在处理角色的内心戏份时,则会让观众带入其中。
虽然江火到目前为止,只出镜了一分半钟,但引出正题的她,已经散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失眠症、有抑郁倾向、处于狂躁和暴怒的边缘、精神衰弱、对工作不满、在瞧见上司下发的任务后,她对这个课题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削……
这些独特的标签给整个人物添加了别样的色彩,有的人甚至怀疑,这个迟迟不肯露面,没有获得大量笔墨刻画的家伙,就是背后的凶手。
尤其是当伊森完成杀人魔的第一个‘公路逆行’任务,回到先前订好的汽车旅馆,准备休息时,突如其来的麦迪逊,更是让不少人坚信了自己的想法。
没有任何前戏的交代,麦迪逊就这样和伊森‘偶遇’了。
聆听着滂沱大雨的流水声响,看着银幕上一脸疲倦但又打起精神,将身受重伤的伊森送至租住的客房麦迪逊,那种玄之又玄的感觉,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影片当中的二人简单交流了一会儿,仿佛只是好心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但随着麦迪逊的离开,镜头也相继跟随,回到客房的麦迪逊掏出笔记本电脑,在她的一番操作下,与伊森有关的新闻,也逐渐弹出——凝视着银幕上眯眼思索的面孔,那种boss感愈发凸显。
而当她服下不知名药物,换上一身容易融于黑夜的服装时,大伙更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她就是杀人凶手吗被病痛折磨的变态杀人狂”
“出现在伊森身边,难道是想亲眼瞧见对方是如何在这场游戏中死亡的”
如此闪念宛若流星一般,在众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种反派角色听起来非常的烂,但若是演活了,那绝对是一个经典。
“虽然剧情似乎没有其他悬疑片来的那么激烈,很难让人燃起思索抓捕幕后凶手的兴奋感,但逻辑推理和心理悬疑双轨并行倒是一个好的交融点,随着麦迪逊和伊森的相遇,他们这一组,显然走的就是心理路线,而fbi探员和私家侦探,明显就是逻辑推理。”
对于阅片无数的影评人来说,看到这儿,他们已经领会到了导演的意图。
《暴雨》的主旨已经交代清楚了:不论是伊森的精神崩溃,还是麦迪逊的久病缠身,这其实都是花样点缀,从本质上来说,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人在社会这个主体中的迷茫、痛苦,受到的极度压抑,甚至毁灭人性的过程。而不论是折纸杀人魔,还是悲痛顺从的伊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深陷痛苦折磨的家伙,他们面临的选择应该也会有宿命般的对照性,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是两种命运上的碰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