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
“宣”
这时,朱厚照带着刘晋来到了养心殿书房。
第一次进皇宫,刘晋并没有想象之中的激动,因为后世好歹也是去过故宫,也看过很多宫廷剧,不过对于弘治皇帝的书房,刘晋还是很好奇的,一边走也是一边随意的看一看。
“这里随便一样东西拿到后世那都是国宝吧”
“这些挂着的画,还有字…”
弘治皇帝书房里面,各种各样的字画非常多,随处可见,还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绝对都是精品,这让刘晋的小眼睛不断的放光,脑海里不知道怎么都是想着将这些东西拿到后世去卖的年头。
“父皇”
“草民刘晋拜见陛下”
朱厚照和刘晋分别向弘治皇帝行礼。
“免礼,赐座。”
弘治皇帝很是随和的说道。
“刘晋,你想办盐场”
弘治皇帝没有浪费时间的意思,一来就直接问道。
“是的,陛下,还请陛下恩准。”
刘晋点点头回道。
“那你知不知道盐铁都是朝廷专营,绝对授予私人的。”
弘治皇帝面无表情,很是严肃的说道。
“草民知道”
刘晋看着弘治皇帝的脸色,心里面有点搞不懂弘治皇帝的想法。
“既然知道,那你为什么还要办盐场”
弘治皇帝看了看刘晋,放下手中的笔和奏疏。
“陛下,草民之所以要办盐场,那是因为臣办盐场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刘晋想了想回道。
“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弘治皇帝轻轻一笑,接着说道:“说来听听有那些好处”
“只要陛下允许草民办盐场,我每年向朝廷缴纳两百万两白银的税银,另外草民也可以保证,盐场每年给殿下的分红不会少于两百万两白银。”
刘晋想了想说道。
“两百万两白银”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忍不住吸口气。
朝廷这边纳银开中,一年收上来的税银也就百万两,这刘晋开办一个盐场,竟然就说要给朝廷这边缴纳两百万两白银,而且关键是还有利润,给朱厚照这边每年不少于两百万两白银的分红。
“你这盐准备卖多少钱一斤”
想了想弘治皇帝又冷冷的问道,上缴如此多的税银,还有有钱赚,除了盐卖的贵之外,弘治皇帝实在是想不通刘晋还有什么办法能够维持住。
“陛下,我这盐不仅仅要比市场价格低至少三成,而且质量也绝对要比市场上其它的盐更好,这就是我所说的另外一个好处了,对黎民百姓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人吃到更便宜、更好的盐。”
刘晋很是自信的回道。
“你把朕当三岁小儿吗”
“既要赚的银子多,还要价格低,天底下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好事。”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厉声的说道。
“草民不敢”
刘晋连忙装着惶恐的说道。
“哼,你有什么不敢的,盐铁乃是朝廷专营的产业,你都敢染指,你还有什么是不敢的”
弘治皇帝冷哼一声道。
“陛下,请恕草民斗胆,这朝廷一年能够征收多少盐税”
“不知陛下可知道市场上的盐买多少钱一斤又是否知道这盐出盐场的时候又是多少钱一斤”
刘晋有点搞不清今天的弘治皇帝,感觉换了个人一般,少了往日的平易近人,多了帝王的王霸之气,让人有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以前的弘治皇帝是个老好人的话,现在的弘治皇帝却更像是一个帝王该有的样子。
“朝廷每年能够征收百万两盐税吧。”
“这市场上的盐大概也就卖个三四十文一斤吧,至于这盐场出来的盐…”
弘治皇帝想了想说道,说到盐场出来的盐要多少钱一斤的事情,他一下子语塞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盐场出来的盐是多少钱一斤。
“陛下,这盐商从盐场上面拿盐,他的成本其实可以几乎是为零。”
刘晋想了想提弘治皇帝把话说完。
“成本为零”
弘治皇帝和朱厚照一听,顿时就瞪大了自己的眼睛,这实在是骇人听闻了。
“陛下,从弘治五年开始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发现,这收上来的盐税一年比一年少,而边军这边的军费开支却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刘晋点点头,想了想又问道。
弘治皇帝一听,双眼有些茫然,他这个儒家教育出来的皇帝,一向讲究以仁德治国,对于财务数据这种东西,他也就是听一听周经念一念,根本就不会去细细看一看其中的各项数据变化,当然是不清楚这些事情。
“是又如何”
弘治皇帝想了想说道。
“陛下,这盐税为何会一年比一年更少”
“朝廷如此多的盐场,为何一年仅仅只能够收到百万两的盐税”
“陛下英明睿智,我想这其中的很多东西,陛下都是很清楚的。”
“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去过盐场看一看灶户的情况我想只要陛下去看一看就会明白我为何说这些盐商从盐场拿的盐成本几乎为零了。”
刘晋脑海中有很多东西要说,只是想了想又说不出来,有些东西虽然知道,但却不能说,像这个好好的纳粮开中为什么施行不下去,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皇帝,不管是弘治皇帝也好,还是前面的明宪宗也好。
经常都会赏赐盐引给皇亲贵族,大臣之类的,这就等于是变相的占窝行为,辛辛苦苦运粮去边境的商人拿不到盐,那些没有丝毫贡献的人却是能够拿到盐。
这赏赐的盐引多了,这纳粮开中的制度就执行不下去了,因为运粮去边境的商人空有盐引却是拿不到盐,因为盐场的盐产量有限,肯定是有限满足那些权贵官员们的盐引。
但你能说皇帝的错显然是不行的,尽管眼前的弘治皇帝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能够从盐场拿到盐的盐商都是手眼通天的人,这些人有的是手段偷税漏税,这也是为什么收到的盐税越来越少的原因。
在弘治朝的时候还好,到了明晚期的事情,盐税更是少的可怜,甚至于不仅仅是盐税,其它的所有税赋都少的可怜,江南地区的一个县都收不到几十两银子,想一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就是纳银开中的弊端,逃税漏税太过严重了。
以前的纳粮开中就不一样了,这粮食关系到的是边军,边军这边只有收到了粮食才会给盐引,想要偷税漏税都没地方偷,毕竟关系边军的事情都是大事。
边军要是没有粮食吃就会闹事,自古以来这军队兵变都是大事,立即就会上传天听的。
听到刘晋的话,弘治皇帝皱着眉头沉思起来,盐粮都是关系重大的事情,也是涉及到庞大利益的事情,里面的有多严重,他当然知道。
只是一直以来在盐这方面的事情,他所知道的都不算多,因为下面朝廷的这些官员是不会让弘治皇帝知道太多关于盐的事情。
给弘治皇帝的印象就是,这改了纳银开中之后,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朝廷多了盐税,盐商也是可以不用辛辛苦苦运粮去边镇,老百姓似乎也可以吃到更便宜的盐。
因为这样的假象,所以弘治皇帝明知道这盐和粮一样,里面横行,却是一直以来都没有进行有些的整顿和改革,当然弘治皇帝本身智慧有限,又多倚重下面的官员,整顿也好,改来改去也好,其实都没有办法触动那些人的利益。
“父皇,普通老百姓一天做工的工钱大概也就是三四十文左右,这一斤盐就要卖几十文钱,实在是太贵了,现在的盐铁制度对于朝廷没有多少好处,对老百姓更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很多时候根本就吃不起盐。”
“这个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盐商,是那些盐场的官吏,他们一个个都富可敌国,富得流油。”
这时朱厚照也是发言了,他做事要么不做,要做的时候就非常认真,事先就让人去调查了盐商的事情,集合自己在外面时所知道的情况,也是有感而发。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的脸色就更不好看了,原本在他看来这几十文一斤的盐并没有多贵,可是朱厚照一说,这普通老百姓做工一天才只能够买一斤盐的时候,他知道这个盐真的很贵、很贵了。
普通老百姓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做工,想要赚钱都很难,这几十文一斤的盐是真心吃不起的,这就好比后世的盐如果卖几百块一斤的话,普通老百姓也是绝对吃不起的。
第276章,晒盐法
弘治皇帝是一个好人,但要说是一个好皇帝就未必了。
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深了,以前又一味的倚重文臣,所以很多东西都缺乏主见,被文臣牵着鼻子走。
再加上又心慈手软,将祖宗留下来的好制度给破坏殆尽,其中破坏最严重的一个就属盐引制度。
他赏赐出去的盐引比起他父亲明宪宗多了很多倍,别的不说,单单是赏赐给张氏兄弟的盐引,每一次都是几十万引、几十万引的赏赐出去。
而张氏兄弟也是仗着张皇后的宠爱,仗着国舅的身份,犹如喂不饱的狼一般,时不时都要去找张皇后哭穷,而张皇后一个妇道之人,她更是没有主见,看不到长远的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弘治皇帝缺乏主见,缺乏长远的目光,不仅仅是张氏兄弟,这王公贵族、六部九卿之类的也都获得了很多弘治皇帝赏赐下来的盐引。
弘治皇帝自己都很抠,再加上国库空虚,内帑跑老鼠,自然是没有银子赏赐的,只能赏盐引啊,税赋权啊等等这些东西。
像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都获得过弘治皇帝赏赐的盐引,至于朱姓王爷什么的,很多都被赏赐了获得封地的税赋权,又或者是允许这些王爷大肆扩张土地等等之类的。
看起来是不花钱就办了事情,笼络了人心,获得了好名声,但真是的情况是本来运行就已经出问题的盐引制度彻底执行不下去了。
商人们辛辛苦苦运粮去边境换取的盐引却是始终提不出来盐来,因为上面还有王公贵族,六部九卿等等这些人的盐引占着窝着,他们的盐不提出来,自然也就没有下面这些商人的事情。
如果赏赐的盐引不多,商人们等一等也就算了。
可是弘治皇帝赏赐出去的盐引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有很多的商人纵然是手中空有盐引,却也是始终提不出盐来,要等上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够轮到自己,而等几十年的时间,黄花菜都凉了。
因为这极大的打击了商人运粮到边镇的积极性,进而也是让盐引制度维持不下去了,所以才有了弘治五年,叶琪提出来的盐引制度改革,用纳银开中取代了纳粮开中。
所谓纳银开中,指的是商人们不需要在辛辛苦苦运粮食到边镇去换取盐引了,只需要向朝廷这边缴纳银子就可以换取盐引,朝廷手中有了银子再购买粮食运输到边镇。
看起来似乎好像也是说的过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一样。
但真实的情况是,商人们每年缴纳的银子越来越少,因为偷税漏税是商人的本性;而这收上来的银子,按理说应该是专款专用,专门用来购买粮食给边军。
可明朝是文人掌权,对于军费,他们恨不得削减的干干净净,这粮食变成了银子到了户部的手中,自然也就是户部说了算,哪来填补下其它的窟窿啊、用来给大家发发额外的补贴啊等等之类的,总之这些银子最终能够落到边军头上的就没多少了。
所以边军就变的困顿不堪,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以前是商人源源不断运粮过来,至少来说这吃饭绝对不成问题,多出来的粮食还能够用来换换其它的军需什么的,军需有保证,也不用看那些文臣们的脸色,更不需要求爷爷告奶奶的求他们拨款买粮食。
现在就不一样了,没有商人运粮,上头拨下来的银子层层克扣,这到了普通士兵的身上,可能大米、面粉就变成了槺麸,吃饭都是问题了,更别说其它的军备方面的事情了,这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
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好国策竟然就这样给败坏了,估计都会气的立刻从棺材里面蹦了出来。
好好的一个盐引制度,一个足以保证边军军需的盐引制度,硬生生的就让后辈子孙给玩蹦了,这也是明朝最后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
到了明后期,各种各样的税赋根本就收不上来,边军军饷的开支一年比一年大,硬生生的就拖垮了明朝这个陷入财政困难的大企业。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下弘治皇帝在朝堂文臣们的建议下,讲究无为而治,讲究轻徭薄赋,所以在弘治皇帝时期,弘治皇帝一共面如了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税赋,是明朝免去税赋最多的一个皇帝。
本来嘛,这肯定算是好事的,轻徭薄赋的皇帝总是有好名声的,也是爱民如子的体现。
可是他所免去的很多都是商税,根本就到不了普通老百姓的头上,老百姓该交的税依然一分不少,该上交的租子也同样不会因此有所减免。
到头来都是便宜了商人,困了朝廷,苦了黎民百姓。
从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来,弘治皇帝绝对不是史书上所大写、特写的那样英明神武,他虽然是好皇帝,但绝对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执政的败笔太多了。
他也就是对文人好,和宋仁宗差不多,名声在史书上好的不得了,都是文人们吹出来的罢了,仔细的研究、研究历史,却是能够清楚的知道,弘治皇帝犯下了很多的大错。
盐引制度变了,边军战斗力低下,对外就硬不起来;免了很多商税,这免去容易,一张嘴的事情,可是想要再收起来就难了,朝廷没钱,财政困难,彻底拖垮了明朝;偏信文人,太过纵然文臣,制使权力失衡,文贵武贱,后期朝廷党争不休。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脸色难看,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