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最近,在朱厚照的强烈要求下,刘晋和朱厚照也是进行了第一次分红,各自先从玻璃厂这边分红一百万两白银。
五十万两白银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一般的巨款,以至于连朱厚照这个大明太子现在都变的财大气粗了,全身上下都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暴发富气息。
据说现在的朱厚照出手老阔绰了,只要替他办事的小黄门,随随便便就是几两银子打赏下去,更是砸下了十多万两银子开始在京城这边圈地,准备开始建自己的动物园,准备以后靠收门票来发家致富。
刘晋看着窗外的京城,听着朱厚照哼着小曲,脑海中却是在想着接下来的规划了。
“西山海事学院这边的理论知识也学的差不多,应该要派他们到天津这边去进行海上的训练,先让他们去海上打打鱼,熟悉下海上工作的环境,接下来就是训练他们跑跑短程海线了。”
“可以先跑一跑朝鲜、倭国,熟悉下海洋航行,顺带着拓展下将古今楼的玻璃制品,光靠大明的有钱人可是不行的,必须要让全世界的有钱人都用上古今楼的玻璃制品才行。”
“嗯,水泥也差不多要弄出来了,先修一条天津到京城的水泥马路,方便往来京城和天津,估计忙完了这两样事情,这弘治十一年就差不多过去一半了。”
刘晋和朱厚照在三楼这边非常悠闲的喝着茶,看着风景。
楼下,古今楼的二楼,一个个雅间全部被用上了,每一个雅间里面,古今楼这边的一个个掌柜正忙的不亦乐乎,接待着来自大明五湖四海的商人。
二楼的雅间外面,还有一位位商人正在焦急的等待中,古今楼的生意实在是太火爆了,全国各地收到消息的商人都争先恐后的赶来,生怕错过了发财的机会。
从一个个雅间当中,隐约之间能够听到一些声音。
“杜先生,这五万两银子的单子真心没有什么优惠,说实话,在楼下几万两银子的生意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古今楼的除了开业的第一天有优惠之外,这十万两银子以下的单子都是没有
第151章,天津
天津,此时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天津卫。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到了明朝的时候,在这里设立了天津三卫,故称天津卫。
天津因为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终点,同时因为天津靠海,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军事和漕运的重镇,算得上是京城的一道重要门户。
此时,几十辆西山出产的四轮马车缓缓的驶进了天津城之中,每一辆马车上面都装满大大小小的箱子,这些箱子似乎很沉,以至于这性能良好的四轮马车都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音,似乎无法承受住上面的重量一般。
在这几十辆马车的前后左右,几百个宫廷禁卫紧紧的跟随着,时不时用警惕的目光看向四周,在宫廷禁卫的后面则是身穿统一的西山海事学院校服的上千学员。
这上千的学员一个个精神抖擞、迈着整齐统一的步伐跟随着,为首的赫然是刘晋的三个学生,黄锦泉、童源和林书鸿三人。
此时三人身穿紧身的学员服,和所有的海事学院学员一般,留着短发,剃光了胡须,身强体壮,目光坚毅。
紧随三人之后的则是田二牛、赵猴子、大虎、傻熊四人,四个人的背后都是一列海事学院的学员,非常的整齐,步伐统一,宛如一支百战之师一般。
海事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在经过了长达三个月时间的理论学习,基础训练之后,也是终于到了要去海上实训,进行短程海洋航行的训练。
理论毕竟是理论,还必须要和实践相集合才可以,特别是要去万里之遥的黄金洲,那更是如此。
前面的一辆马车内,朱厚照舒舒服服的躺在厚厚的棉垫之中,整个人显得非常慵懒,接着用戏谑的目光看着一旁略显拘谨的刘晋。
“老刘,可以啊,没想到你竟然还懂练兵之道,这西山海事学院的上千学员硬是比我带出来的这几百宫廷禁卫的要更有气势,这整齐的队列,行动如一的步伐,单单是听听这个声音就仿佛能够感觉到有千军万马在奔袭一般。”
“啧啧,实在是厉害,让人佩服。”
朱厚照对刘晋确实是再次刮目相看,这一次来天津,他也是被弘治皇帝委派过来处理船队前往黄金洲的事情。
尽管朱厚照仅仅只有十岁,用后世的话来说,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毕竟是太子,是弘治皇帝唯一的儿子,大明锦绣江山的继承人,所以在这个时候让他处理船队前往黄金洲的事情,也算是一种小小的历练。
当然,弘治皇帝之所以放心,那是因为还有刘晋的存在,更是有杜明恩这个合伙人,让太子出来见识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太子殿下过誉了,我也不过是照本宣科,按照一些书本上的内容来训练这些海事学员的,他们要前往黄金洲,要在大海之中波浪,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所以这必要的训练还是要的。”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战斗力,否则遇到海盗,到了黄金洲之后遇到本土蛮夷的进攻等等,岂不是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
&nb
第152章,朱厚照是个不错的人
车队非常缓慢的在天津城之中行走,因为有宫廷禁卫开路,所以也是非常的顺畅,整个天津城当中的人都好奇的看着这支庞大的队伍。
刘晋掀开车窗的窗帘看向外面,马车内因为有暖炉的存在,所以温暖如春,但是车外面却是依然比较冷。
一股寒风也是迎面吹来,让刘晋忍不住打个哆嗦。
仔细的看了看眼前这个天津城,来自后世的刘晋两世为人都还是第一次来天津,脑海中记忆最深的应该就是天津狗不理包子了。
“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天津狗不理包子,估计多半应该是没有的。”
看着眼前这个略显破旧的天津城,这里的一切都远没有京城的繁华,天津城的城墙也不高,城里面的建筑也大多数比较低矮,街道并不宽阔,此时街道的两半站满了人。
这些人大多数都面黄肌瘦,蓬头垢面,衣着非常破烂,就和以前在京城这边所看到的流民差不多,很多人的双眼都显得非常空洞,直接摊到在大街小巷的角落里面,似乎非常的饥饿。
“这天津卫里面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流民”
刘晋一下子就皱起了眉头。
这天津城好歹也是一座城,能够在城里面生活的人,不管是这个时代还是后世,那基本上都算是可以的。
可是眼前所看到的这些人,很少能够看到衣着干净的人,一看就不像是城里人,是属于流民。
“来的路上也看到了很多流民,我还以为这些流民是知道西山这边招人,知道京城这边开采煤炭需要大量用工,所以朝着京城这边去谋生的。”
“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连天津这边都有如此多的流民,难道是发生灾荒了”
刘晋的脑海中急速的思索起来,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可能,只有发生灾荒了才可能出现如此多的灾民,否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流民。
要知道西山煤业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煤业可是吸纳了几万人开采做工,这其中很多都是以前的流民,按理说吸纳如此多流民之后,这京津地区不应该出现如此多的流民,可是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如此多的流民,那一定是出现灾荒了。
轻轻的放下车窗帘,刘晋心里面也是叹口气,在这个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抵抗灾荒的能力实在是弱了,纵然是现在号称弘治中兴,可是一旦有点什么灾荒,这老百姓就很难活下去了。
看着街道两边面黄肌瘦的人群,整个画面都是黑白的,没有一丝的色彩,心里面也是更加坚定了要在这个时代做出一点什么来。
“老刘,在想什么呢”
朱厚照的声音将刘晋从深思之中唤醒。
“殿下,你看下外面,好像发生灾荒了。”
刘晋掀开车窗帘,示意朱厚照过来看看。
听到刘晋的话,朱厚照也是从舒服的棉垫之中起来看向窗外,看到街道两旁数量庞大的流民,也是忍不住皱起眉毛,接着想了想说道:“我记起来了,这几天父皇好像一直在为饥荒的事情烦恼,好像是因为这个冬天太过寒冷,所以北直隶、山西、山东粮食绝收,发生了饥荒。”
“老刘,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帮帮忙,你看这些灾民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看起来都很可怜。”
“要不我们在天津这边也开个西山煤业,大量招收这些灾民来做工”
刘晋一
第153章,招工了
整个天津随着刘晋和朱厚照的到来仿佛注入一股强大的活力。
这一次,刘晋几乎是将玻璃厂这段时间以来做赚到的全部银子都带了过来,准备将这些银子全部砸到天津这里。
刘晋来到天津做的第一件时间就是买地。
靠近海河、靠近渤海的土地,不管价格怎么样,只要愿意卖,刘晋都派人迅速的开始扫荡起来。
这靠海的土地是属于最下等的土地,其中很多都是盐碱地,根本就不适合种植粮食,在这个时代,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那就是下等的土地。
得知有人大肆购买沿海的土地,有人乘机太高价格然后开始疯狂的卖地,对此,刘晋也是来者不拒,只要肯卖,刘晋就买。
至于有人故意抬高土地价格,刘晋也是没有去在意这些,现在纵然是抬高了土地,价格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不抓住机会大肆收购的土地的话,将来这天津各个方面的建设起来之后,这里的土地价格将会暴涨,那个时候买就真的不划算了。
大把、大把的银子砸下去,土地价格也是抬高了很多,以至于原先不想卖地的人都开始抛售手中的土地。
因为整个天津的士绅、地主、乡绅都在讨论着到底是那个傻瓜在大肆的购买土地,往常卖一两银子一亩的盐碱地都根本没人要,现在却是能够卖到2两银子,好一些的甚至能够卖到3两银子。
这海边的盐碱地根本种不粮食,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用,以往砍砍价,一两银子都能够买到几亩,有时候甚至于能够买到好几亩地。
有银子好做事,在很短的时间内,刘晋几乎将天津靠海、靠河一带的土地买的精光,数量庞大到超乎想象。
刘晋一边疯狂的购进天津地区的土地,一边也是开始复制西山煤业和玻璃厂这边模式。
首先在天津这边建立天津海事学院,跟随过来上千海事学院学员需要继续在这里进行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接着建立了天津水泥作坊,准备烧制水泥,这不管是修建港口、修建码头,还是建房子、后面修建通往京城的马路,水泥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神奇。
没有水泥的话,在这个时代想要修建建筑绝对是非常的耗时、耗力、耗财的,刘晋虽然现在有钱,这个时代的人力也很便宜,但是时间上却是不允许。
同时天津海洋船舶作坊也是一同建立起来,弘治皇帝找来的十艘福船虽然都比较大,但是有些已经比较老旧,需要进行检修,也需要进行一番改进。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制造船只、研究海洋上面的诸多设备、仪器,刘晋相信只要弘治皇帝尝到了海洋贸易和海外殖民掠夺的诸多好处,到时候这个海禁必定也是会解开的。
这造船是非常有学问的,正所谓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就必须要有去打基础,进行慢慢的积累。
不管是天津海事学院还是天津水泥作坊,又或者天津海洋船舶作坊都是挂着大明太子朱厚照的名头来做的。
这内部的股份分配方面,同样也是朱厚照占大头,刘晋现在可不敢再和他五五开了,毕竟他是太子,以前装着不知道他的身份还能够五五开,现在既然做的了他太子的身份,自然还是聪明点,来个六四开就可以了,免得以后有人专门拿这个事情来攻讦自己。
因为全部都是复制西山煤业这边模式,所以自然也是需要大规模的招收工人。
“招工了、招工了”
“天津海事学院招工了,一日三餐饭管饱,每三天吃一顿肉,每天干活还有工钱拿,干的越多,拿的越多。”
天津城内靠近城东的街道上,一群穿着西山海事学院统一校服的壮汉敲锣打鼓,一边在街道上走也是一边不断的吆喝起来。
随着这些人的吆喝,顿时成为了所有人的焦点,大街小巷之中,早就已经饿不行的灾民们一听一日三餐管饱,每三天还有一顿肉吃的话之后,疯一般的立刻围了上来。
“一日三餐管饱”
“这是不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也不看看我们是谁,我们可是西山海事学院的,我们的后面可是当今太子殿下,还能够骗你们不成,想要去做工的赶紧去城东这边报名,早去早吃饭,吃完饭卖力干活。”
周围的人一听,顿时一个个撒开了脚丫子朝着城东这边拼命的奔跑过去,现在这个时候,只要给口饭吃,能够活下去,什么都好说。
城西这边,同样有人开始敲锣打鼓的吆喝起来。
“招工了,招工了,天津水泥作坊招工了,长期工、临时工都收,一日三餐管饱,每三天吃一顿肉,长期工待遇从优,临时工也有工钱,想要去做工的赶紧去城西外面这边报名,早去早吃饭,吃完饭卖力干活。”
城南这边,有穿着西山煤业服装的人同样用力的吆喝着。
“天津海洋作坊招工了,天津海洋作坊招工了。”
“一日三餐管饱,三天有顿肉吃,会造船、会木工的待遇从优,每月工钱不少于三两银子,能识字、会算数的待遇同样从优,每月工钱不少于三两银子,想要去做工的速度去城南外这边报名。”
随着一队队人开始在天津城内不断敲锣打鼓的吆喝起来,整个天津城都开始变的拥挤无比,从一个个大街小巷之中,衣着破烂、蓬头垢面、面黄肌瘦的人群开始不断的朝着一个个城门这边涌去。
城门外面,早就已经有人在等待,同样也是西山煤业这边的做事风格,所有人都必须排队,先是登记领取身份牌。
接着等到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就开始对这些人变成小队,每个小队都有西山煤业这边的老人带领,在这些老人带领下朝着一个个工地这边去,先熟悉自己工作、吃饭、睡觉的地方,熟悉西山这边抄过来的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
第154章,有人抬高粮价
天津水泥作坊这里,刘晋此时对着一张施工图纸对着孙新叮嘱道:“这水泥作坊事关重大,必须要加工、加点的先建好,只有烧出来水泥,我们后面的诸多事情才可以更加快速度和顺利的进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