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村里竟然通电了?”
王二柱看看道路旁边的电线杆,忍不住惊讶的说道。
在京津地区电灯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了,几乎家家户户都已经陆续的用上了电灯,有条件的家庭甚至于都已经开始装电话了。
但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电灯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东西。
因为大明的几大电气商行都不太愿意往农村地区架设线路,农村地区人口没多少,架设电线的费用又很高,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把钱给赚回来呢。
而且安装电入户什么还需要不少的银子,农村人根本就不舍得,即便是架设电线过来,恐怕也没几个家庭舍得钱去安装点灯。
有这精力,还不如在城里面多投入一些资金,争夺城市的市场呢。
所以王二柱是真的没想到,没想到自己王家村这里竟然通电线了,这意味着以后王家村也是可以告别没有点灯的时代和日子了。
“果然是大明电气商行的,也只有大明电气商行愿意投资到农村地区了。”
王二娃看看电线杆上面烙印的标志,这是大明电气商行的标志,这也是属于刘晋刘公的产业。
刘晋麾下的很多产业,很多时候都并不是为了赚钱,有些是为了兼顾民生,像这个电一样,如果是其它的电气商行,肯定是不会耗费大量资金在农村地区铺设线路的,因为那注定了是亏本的买卖。
但是大明电气商行不一样,它们依然在不断的铺设线路,将电带到更偏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可以用上电。
王二柱将自己的汽车稳稳的停在了自己的家门口,顿时就吸引了大量村里的人前来围攻。
“二柱,回来了?”
“回来了,三大爷,您身体还好吧?”
“好着呢,有吃有喝的。”
“二柱,你买车了啊?”
“是啊,今年刚买的。”
“花了多少银子的啊?”
“500多块银元呢。”
“哎幼,我的乖乖,二柱是出息了,这不仅仅在城里面有价值几千两银子的房子,现在又买车子了。”
“你家二娃还没有成亲啊吧,我表姐家有个孩子,人长的水灵、水灵的,要不要帮你牵牵线?”
“谢谢您了,他啊,有自己的想法,我是作不了他的主,他自个说了算。”
“这婚姻大事可耽误不得啊,你家老二也都已经快要十九岁了吧,同村十九岁的孩子都已经快要打酱油了呢,你这趁着过年啊,赶紧给他说个媳妇。”
“哈哈,他要是愿意那当然是没问题了。”
王二柱笑着村里的老人聊天。
现在的生活变化了,村里的老人也多了。
想想自己小时候,村里面的老人可是不多的,因为年纪一旦大了,干不动活了,基本上也就活到头了,即便是儿子儿媳妇不嫌弃,自己也都会嫌弃自己,怕自己拖累了家人,选个日子自己都会走人。
故而在王二柱小的时候,村里面的老人很少,而且大部分的人看起来虽然很老,但其实也就是四五十岁的年纪。
如果是以前的话,王二柱自己都算是老人了。
但王二柱在工厂做事多年,有的吃有的喝的,这看起来就不会和以前一样显老了,正是壮年呢。
随着王二柱的回来,王二柱买车的消息也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不少的年轻人,同龄人也是纷纷前来王二柱家看看王二柱的车子。
“二柱,可以啊,都开上车了,这京城有房,现在又买车,小日子过的可以哦。”
“哈哈,还行,还行,来,来,大家进来喝喝茶,暖暖身子。”
“三狗子也是买车了而且买的还是宝马车呢,花了几千两银子呢。”
“三狗子这是发财了啊,他在外面做什么买卖啊?”
“三狗子是发财了,他自己不是开了个小工厂嘛,这几年是赚大钱了,听说城里面房子都买了很多套了,还买了几个欧洲女奴当小妾呢。”
“这三狗子是真的厉害了。”
“可不是嘛,现在牛气的不行呢,回家过年都不一样了,不过我都不爱去他家坐,总是在哪里得瑟,还是喜欢来二柱子家。”
“不能比啊,我就是一个打工的,他是老板啊。”
“村里的土狗子一家移民去海外了,说是移民去南非了。”
“移民去南非了?”
“好好的移民去南非干嘛?”
“听说是土狗子的家有个亲戚在南非这边过的很不错,写信回来了之后,土狗子一家就决定也是移民去海外试试看。”
“这海外有什么好的,再说了这金窝银窝不如家里面的狗窝,我是哪里都不去,就在我们王家村待着。”
“移民去海外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去海外常常见识也挺好的,”
“我们村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这些年来有一半的人都移民去了海外、关外或者是到城里面定居了。”
“可不是嘛,我们小的时候,这张地主家的地人人争着抢着去种,但是现在呢,大家看看现在都荒了多少地了,我们村对面那山坡上的田地,多好的田地啊,以前大家都抢着种,现在全荒了。”
“谁还种地啊,现在种地能够挣几个钱啊,种地都要饿死。”
“那倒也是,进城打工随随便便也比种地强太多了,再说了现在粮食也便宜的很,根本就不愁吃喝的事情。”
“所以说啊,还是这个时代好啊,我们这些时代种地的农民,现在也都已经过上不错的生活了,这下一代里面更是人才辈出啊。”
“是啊,是啊,二柱,你家老二要大学毕业了吧,这也差不多该结婚了,要不要大家伙给帮忙说说媒啊,大家伙介绍的更靠谱,也不用给媒人钱。”
“行啊,他也确实是到了该娶亲的年纪了,就是这小子说现在还不想娶媳妇,就想着读书搞研究呢。”
“这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帝国理工学院可是非常厉害的,听说里面出来的人,随随便便都是几百两银子一年多年薪,干几年,上千两银子也都是不是事。”
“你们不知道吧,王二娃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商行给签走了,一年500多两银子呢。”
“我的乖乖,这可真是了不起呢。”
“那是,这帝国理工可是非常难考的,跟考科举差不多,虽然不能当官,但是这出来的可都是人才啊。”
“还是二柱子你儿子厉害啊,我的几个儿子就不行了,一个个都不会读书,一点都不争气,这出来工作又不好好工作,好高骛远的,总想着赚大钱、赚快钱。”
“我儿子也是一样,他们是没有吃过苦,不知道难,想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倒好,挑挑拣拣的,总是不好好的去学技术,不肯去钻研。”
“所以说啊,还是要让这些孩子们吃些苦,受些累,他们才知道珍惜。”
ps:求票票~~





大明镇海王 第2190章,华夏历1751年
新年的假期总是短暂的,正德3年很快就到了。
金銮殿,群臣一个个都面带笑容,新年半个月的假期是真的爽,每天都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家吃吃喝喝、好好的休息,有些外地的官员甚至于都还可以回乡看看自己的老父母,尽尽孝心。
想想以前,这当官根本就没有多少休息的日子,每天天还没亮起来赶早朝就算了,关键是这一年到尾,能够休息的日子寥寥无几。
至于说过年回自己的家乡看看父母,那更是一种奢望。
很多人从考上进士开始一直在外做官,可能做了几十年的官,到老了,身体不行了,这才允许回自己的家乡去养老,又或者是自己的父母走了,这才可以回家丁忧守孝。
以至于有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出来。
这并不是夸张,而是古代官员的真实写照,越是做官做的大的人,往往越是没办法回自己的家乡。
像李东阳、刘健、谢迁这种,李东阳是已经快要七十岁了,身体都已经快不行了,天子这才恩准他,最终能够落叶归根,死在自己家乡,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还有刘健这种80多岁才退休的,他从34岁考上进士之后,在之后将近50年的漫长岁月,几乎都是在外地做官,整个过程当中很少、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能够回家看看自己父母的。
只有到了七老八十了,这才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这就是最典型的古代官员写照了。
用读书人的话来说,忠孝两难全,唯有先为天子为国尽忠了。
不过自从刘晋主导弄出了这个休沐法典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现在伴随着火车和汽车的出现,交通变得非常的便捷。
即便是从京城到南方的江西、湖广、浙江、两广,甚至于四川、云贵等地区,有了铁路都已经变得非常的便捷,再加上汽车和公路,过年期间又有半个月的假期。
这回家过年也就成为了可能,并且现在电报和电话也是开始慢慢的普及起来,即便是出了什么事情,靠着电报和电话也能够开始的处理。
在这方面,从弘治皇帝开始就没有任何的限制,自古帝王都讲究以孝治天下,对于官员们过年回家孝顺父母,自然是不能反对的。
这到了正德皇帝了,那更是如此了,毕竟弘治皇帝都还好好的活着,你这肯定是要讲究孝顺的,要做给天下人看的。
这过年期间回自己的家乡这也是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不仅仅是京城的这些打工人是如此,京城的官员们也都是如此。
甚至于有时候正德皇帝会非常大方的恩准自己的一部分妃子回家乡去看看自己的父母,这让天下都是传唱天子的仁德。
要知道古代的皇帝的女人,其实远没有表面那么风光,更多的还是凄凉。
进了宫的女人,基本上一辈子到死都可能在宫中,那些给天子生了孩子的妃子可能会好一些,地位也会得到提高,同时老了以后也还可以前往自己儿子的封地跟着自己的儿子享福。
要是连个一儿半女都没有留下的,等到天子走了之后,那就是真的凄凉了。
在大明朝前期的时候,甚至于还有殉葬制度,就是天子在死之前会指定一些妃子一起殉葬,一般殉葬的都是没有子女的妃子,有子女的妃子基本上都不会被殉葬。
这个制度在朱祁镇时期被废除,这也是朱祁镇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值得让人赞扬的地方了。
所以这女人一旦进了宫,等于说是进了死牢,想要过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悦天子,天子喜欢了,日子就好过了。
但是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是美女,想要在这样残酷的竞争当中得到天子的宠爱,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各种各样的宫斗也是极其的厉害,一个不小心甚至于永无翻身之日。
大明朝来说,这种情况相对还要更好一些,因为大明朝有太子制度,嫡长子制度下,皇位的争夺并不如其它的朝代那么惨烈,这后宫的斗争相对来说也更平和一些。
再加上大明朝后宫的女人基本上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女子,往往没有强大的靠山,相对来说就更好很多。
但是这成了天子的女人之后想要回家一趟,看看自己的父母和家乡,这几乎都是奢望,历朝历代都不会轻易的说允许后宫的妃子出去的。
现在正德皇帝每年都会允许部分的妃子回家乡看望父母,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可以说是恩典了。
当然,这也是经过了很多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朱厚照后宫里面的女人太多了,来源也是非常的复杂。
有通过正常渠道选美进来的,这部分大部分都是汉女,正儿八经的大明人;有的是大明藩属国、藩国以及大明各部族进献上来的美女,这里面有倭国、有朝鲜、也有大明内部各部族的美女。
天下人都知道朱厚照好色,喜欢美人,这进献的礼物当中最多的就是来自各地的美人了。
像朝鲜国和倭国,那几乎是隔三差五就进贡美人,充实大明天子的后宫,其中不少还给朱厚照生了皇子,地位颇高。
也还有部分的美女是朱厚照自己弄进宫里面的,当年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带兵扫荡东欧地区,沿途不知道收了多少的美人,单单是在梁赞公国这里就收了一堆。
此外去西域游玩的时候,又到处留种、惹是生非,收了不少的女人。
总之朱厚照后宫的女人来源很多,其中有大明内部各部族的美人。
尽管来说这是朱厚照好色的原因,但是带来的结果却是让大明内部各部族对于大明有了更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尤其是一些部族的人,他们觉得大明天子愿意册立自己族的女子为妃子,这是将自己族当自己人看待,和汉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是看得起自己这个部族,重视自己这个部族。
再加上朱厚照广播种子,很多人都给朱厚照生了儿子和女儿,这等于是大明民族融合的重要象征和体现。
这极大的促进了大明内部各部族之间的融合与和睦相处,也是加强了各部族对大明帝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自古以来这联姻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古代送一个女人可以换来几年和平,现在大明天子纳一个少数部族的妃子可以换来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和平。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大明帝国强盛的基础上。
正德皇帝后宫内有着大量来自各部族的妃子,这过年的时候,恩准他们回自己的家乡去看看自己的父母,顺带着带上小皇子、小公主什么的一起回去。
这不仅仅可以宣扬大明天子的恩典,也是可以让这些部族的人看到大明天子对他们的重视,看到民族融合之后的结果。
这对于大明帝国的稳定,内部各部族的和睦,民族的融合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不管是大明的官员还是说这天子后宫的贵人等等,大家都从休沐法典享受到了好处,连带着大明的普通百姓,在这过年假期期间也是能够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享受天伦之乐。
同时这过年期间的假期,也是消费的一大旺盛时期,各种各样的商品销售都非常的火爆,极大的刺激了一波消费,拉动内需,刺激大明经济的发展。
好吃还是很多的。
好好的休息了半个月,大家的心情都很不错,这新年第一天上早朝,个个都满脸笑容。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伴随着小黄门拉扯开嗓子。
刘晋第一个站出来恭敬的说道:“陛下,臣有本奏!”
见刘晋第一个站出来,大家也是一个个都赶紧打起精神了,刘晋身为内阁首辅,这第一个站出来说事,那肯定是大事了。
“陛下,我洋洋华夏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时至今日,我华夏子民、炎黄子孙在我大明历代圣主的励精图治之下已经逐渐的辉煌、强大、繁荣昌盛起来。”
“臣以为,我大明所继承的江山不仅仅是大明朝的江山,更是历朝历代我华夏子孙的江山,我们所延续的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传承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是伟大华夏民族的历史。”
听到刘晋的话,在场的正德皇帝以及群臣也是肃然起敬,纷纷点头。
从朱元章推翻暴元统治的时候起,明朝上至君臣,下至普通的百姓都认为这是恢复了汉家衣冠,继承的可不是前元的统治,而是继承了历代汉人朝廷的衣冠和传承。
“我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够有今日的强盛和繁荣,那是因为我们继承的是秦汉的大统一和风骨,继承是唐宋的雍容大度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延续的是炎黄的血脉,是华夏自强不息的精神!”
“所以臣以为,我大明应该使用新的华夏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来计算来计算,现在正是华夏历1751年!”
“使用华夏历和年号共同来计算年份,以此来昭告天下,我大明的江山延续的是我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江山!”




大明镇海王 第2191章,编写新的全球史
“华夏历1751年?”
“继承的是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江山,延续的是秦汉的风骨,唐宋的大气?”
“可以,可以,这个不错,非常不错,就该这样。”
朱厚照一听,仔细的想了想顿时就开心的笑了起来。
没错,没错,就是这样的。
朕继承的可不仅仅是大明的江山,更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江山,传承的是炎黄血脉。
果然还是刘晋会拍马屁,其他的官员也就是知道吹点什么文治武功什么的,除此之外也就没有什么可拍的。
但是刘晋就不一样了,这拍马屁的功夫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接就拍到自己的心窝子里面去了。
“嗯,刘爱卿说的有道理,我大明延续的是华夏数千年的江山,延续的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传承的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傲骨!”
“使用华夏历也是可以的。”
朱厚照满意的点头说道:“诸位爱卿觉得如何啊?”
“陛下,刘公所言非常有理,我大明之所以能够有今日的辉煌,那是因为我们延续了炎黄的血脉,传承了华夏的文明,继承了我们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有秦汉的风骨,也有唐宋的海纳百川,我们是全世界最优秀,最伟大的民族!”
“使用华夏历来纪念不仅仅可以表示我们大明的正统性,而且也可以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民族伟大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不过臣以为历代君主的年号也是非常重要的,臣以为可以华夏历和年号并用。”
王守仁站立出来,表示了赞同,同时也是给予了补充。
“嗯!”
朱厚照听完满意的点点头。
“臣等以为刘公、王公所言甚是,我大明乃是华夏正统,传承炎黄子孙的血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他的大臣也是跟着纷纷开口表示赞同。
这种事情嘛,说大,那是大事了,因为这关系到了大明朝的定性问题,说小嘛,其实也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无非就是以后多使用了华夏历来计算年份而已,并不是什么大事。
这刘晋也好,正德皇帝也罢,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对于这个华夏历都是愿意接受的。
因为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使用华夏历的好处有很多的。
首先计算年份的时候会非常的方便,直接加减就可以了,眼前的时候万历多少年,弘治多少年,正德多少年。
这如果对于历史不是很懂的,恐怕真的有时候不太好计算年份。
其次刘晋所说的很有道理,这大明朝不仅仅是大明朝,它更是继承了华夏的历史,继承了炎黄的血脉,延续的是这个伟大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那以后就使用华夏历和年号一起来计算年份,史官这边去好好的推算下,从始皇帝建立大一统开始到现在到底过去了多少年。”
“此外,还必须要去仔细的研究秦朝之前的历史,夏商周时期历史,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华夏历史表出来,编写一部完整华夏历史,使用华夏历和年号来编写史书。”
“如果可以的话,还要编写全世界的历史,将全世界各地的历史都囊括其中,毕竟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
朱厚照见大家没有意见,也是下旨道。
“是!”
史官们一听,顿时一个个都一脸兴奋,这下子又来大活了,这不仅仅是要推算历史时间,而且还要根据华夏历和年号来编写完整的史书,这可是一个大活啊。
这历朝历代,编史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天子对此都非常的重视,现在朱厚照也是接着华夏历的引入开始重新命人编写华夏几千年的历史。
像以往的史书往往都并不连贯,很多时候都是单独的记载某个朝代,像《汉书》就是单独记载汉朝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少数将诸多朝代都编写在里面的史书,故而地位非常高,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以供后人仔细的研究古代的历史,推敲古代历史上发生过的诸多大事。
史官们一个个苦着脸,觉得这下子有事情做了,但一个个也都还是很乐意去做这个时期的,自古以来编书、写书,尤其是编写历史书,那都是大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编写者往往能够跟着青史留名。
像司马迁编写《史记》被后人尊为太史公,还有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是让司马光留名后世。
总的来说,在古代编写史书那都是青史留名的好事,是史官们都争着抢着去做的事情。
尤其是这种天子下令编写的史书,因为是动用朝廷的力量来编写,故而经费充足,还可以从各地调阅、查询诸多的资料等等,这编写出来的历史就更具有权威性。
“陛下圣明!”
群臣也是齐声的拍马屁了。
编史可是大事啊,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以大明朝现在的强大国力和实力,繁荣盛世来说,这也确实是该去编写历史了,别的不说明朝的永乐皇帝就花了很多的银子去命人编写《永乐大典》,这部书的内容不仅仅囊括了历史,还包括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释藏道经、戏剧、农艺等等,可以说涵盖了华夏几千年历史的知识财富。
现在正德皇帝要重新按照华夏历来编写史书,这必然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肯定也是会将这华夏几千年来的历史以及诸多方面的智慧和知识财富都囊括在其中的。
1...956957958959960...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