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奕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中二萌01

    梁奕笑了笑说道“二位大人尽管放心便是,此事乃是我亲自调查的,有问题的人都已经在密切的监视中,而你们并没有参与进来,不会受到任何的牵连,并且是经过非常周密的调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同样不会误抓任何一个人。”

    “经过调查最后确定了有三人是此事的核心人物,正在秘密的监视中,当然现在不是动手的时候,因为还需要将他们暗中培养的势力全部瓦解掉,失去了势力的他们不足为虑,其中两人分别是南齐朝的左将军公孙岩和刑部尚书马仲杰。”

    闻言,这两人的名字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前者是文官,但却是刑部尚书,位于中枢可以知道众多重要的事情,后者是武将,乃是仅次于大将军的人,在将士里面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两人联合在一起有很大的可能性。

    不过现在还有些好奇的是梁奕只说了两人,剩下的一人究竟是谁。

    其实像汪同已经发现了一些线索,他猜测第三人的身份和地位绝对还在他们二人之上,如此一来涉及到的只能是皇室中人,毕竟比他们二人官阶还要高的在南齐朝是屈指可数,而这些人又没有合理的理由,只能是皇室中人,这带来的消息比这二人都要劲爆一些,毕竟造反的人可是姓董。

    “至于主导这一切的是景王。”

    梁奕没有隐瞒,直接说了出来。

    果不其然,两人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

    景王是谁,南齐朝廷无人不知,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至今都还存在,算上董高逸已经是历经了三位帝王,若是再晚上几年的时间,说不定会成为南齐历史上第一位历经了四朝的王爷,就算是大臣都没有能够这么久,无非就是三朝元老已经很了不得。

    不仅仅是他们,就连站在一旁十分紧张的董焱都愣了,不敢相信这句话,甚至忘了自己所在的位置。

    对于董焱而言,原本以为是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败露了,今晚上是要惩罚的,谁知道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竟然和他都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这些事情却又和自己知道的完全不同。




第九百一十七章 讲述
    董焱之所以和马仲杰合作,是希望在储位之争的时候必要的帮助,毕竟他势单力薄,需要强劲的合作者,其他人也可以,只是马仲杰是主动找上来的,情况完全不同。

    当然,以为马仲杰也只是想要在日后的朝堂上多些话语权罢了,这不是难处,大不了答应即可,反正只要登上皇位,这些事情都是有操作的空间。

    然而正当成功了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人来告诉他,他的强劲合作者其实是在暗中谋划造反,并且随时都可能会动手,这让董焱有些难以接受。

    如今的董焱不知道梁奕已经调查到那种地步,掌握了多少的证据,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的是,他和马仲杰接触的事情不是秘密,一查便知,万一利用这个来揭露他,恐怕太子之位都保不住,毕竟接近谋划造反的人,就算不知道他们的想法,都会被牵连进来的。

    “不错,梁奕说的不错,正是朕唯一还在的叔父,南齐朝的景王,最初得到消息的时候万般的不相信,可是当证据摆在面前的时候,这一切不由得不相信,再说是朕让梁奕调查出来的,怪不得谁,但有一点无论是谁想要这么做朕都不会轻易的饶恕,更不能饶恕的是马仲杰和公孙岩二人。”

    安保宁和公孙岩的关系还不错,他不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

    如今的公孙家族在南齐朝地位超然,虽然在朝廷为官者不多,但是地位摆在这里就算是六部尚书都要对其有足够的尊重,可以说只要南齐存在一日,公孙家就不会失宠,哪怕是无人在朝堂里面,先帝给公孙家留下的东西都足够延续下去,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不可思议。

    选择前者可保公孙家不衰败,衰败了也不会灭亡,后者虽然成功了会有更大的好处,然而却存在失败的可能。

    梁奕坐在棋盘的位置一言不发,对于大殿里的场面不在意,不过这时候的他正在观察这三人的神情,从中来做出判断。

    他们三人出现在这里是刻意安排,并非是随意的召见。

    首先汪同和马仲杰的关系很好,两人的年龄相差六岁,却在几十年一起参加过科考,当时两人水平相当,遇见后心心相惜很快成为了朋友,只可惜那年汪同高中状元,而马仲杰因为某些事情没有参与殿试。

    紧接着三年后,马仲杰卷土重来,最后同样高中状元入宫当差,两人再次相遇在一起,后来汪同去了哪里,很快马仲杰就会跟着调遣过去,可以说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基本上没有发生过矛盾。

    梁奕从他刚听见消息的眼神里面看出了一些讯息,震惊表现的很自然,说明应该不知道此事,然而眼神里面还有些惋惜,想必是不理解这样的行为,毕竟马仲杰的能力是有的,否则也不会被董高逸看重委任刑部尚书,这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做的。

    简单的观察后在梁奕这里暂时是通过了。

    再看安保宁,他和公孙岩的关系是不错的,在听到消息的时候同样很震惊,并非是装出来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的表情,由此可以推断两人这些年的交集并不多,关系也有些下降,否则不是这样的表情,暂时也可以通过。

    最后就是董焱。

    他和这马仲杰有过接触,和公孙岩没有任何的联系,倒是当初派人去邀请过,被直接拒绝掉了,后面就再也没有交集。

    经过梁奕的观察,董焱的表现是最夸张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并不知道马仲杰的真正目的,否则不是这样的表情,就算是装出来的不会这么自然,总会有破绽的出现,加上和公孙岩之间没有太多的交集,为了这事就联合起来倒也不至于。

    想到这里梁奕反而觉得他有些悲哀,相当于被各方势力都想要当做棋子,只可惜直至今日都没有反应过来,倒是他这个棋子做的不错,无论在那边都是做的很成功。

    董焱做不了太子,更做不了南齐的皇帝。

    如今他被册封为太子,是因为董高逸的计划需要这么做。

    景王隐忍了这么多年没有动手,一直以来就是在等南齐朝的太子被册封,只有这样他才有足够的理由以及合适的机会出击。

    在没有真正的确定太子前,景王随便选择一位实际较强的王爷合作,万一没有被册封为太子,就算动手了在道义上占据不到任何的便宜,甚至坐上了皇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以至于他必须要等待。

    为了引蛇出洞,董焱被册封为太子,如此一来景王便有了目标,果不其然在册封后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派马仲杰开始接触,在当时的局面两人的合作是必然的结果,所有很快便达成了同盟。

    看似是景王抓住了机会,实际上是进了圈套罢了,只是浑然不知而已。

    事情一过,无论董焱的表现如何他的太子之位都是坐不住的,当然王爷的身份还是会保留的,算是对利用他的补偿,至于后半生以及这一脉的后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会沦落到普通人的地步。

    其实有一件事情,董高逸不说,梁奕不询问,但两人心里都是清楚对方知晓的,只是因为事情的特殊性心知肚明即可,没有必要故意说出来。

    当然,册封太子的诏书由礼部诏告天下后,实际上还有一份密旨和密诏由董高逸亲自而立,但是没有随着诏书一块儿宣布出来,这两份东西至今只有董高逸一人知道,也只有他知道放在什么地方的。

    梁奕知道自己猜测不错的话,密旨应该是下令废黜当今南齐太子的,至于另外一份诏书应该就是册封真正的太子,由于是密诏和密旨,只有在他想要说的时候才会被拿出来的。

    废黜太子指的自然是董焱,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这一点就算是没有大臣指出来,董高逸心里都清楚,至于真正想要册立的太子是谁,梁奕猜不到。

    不过梁奕有一种猜测,那就是真正的太子并不会在永王,禹王和恒王三人之中产生,反而是另外几位平日根本不起眼的王爷,这样的猜测并非是无中生有,而是结合这三年朝廷和董高逸的一些表现来推测的,至于具体的还需要诏告天下后才知晓。



第九百一十八章 选择
    在景王这里,董焱的能力不足,登基后短时间内恐怕也无法改变,这样的人是最好控制的。

    永王的能力强,皇后又是其生母,不管怎么说都由不得他来插手,在道义本就处于下风,发挥不出太多的实力。

    禹王的头脑极其聪明,加上势力庞大,景王根本没有和他斗的可能,最后无非是面临失败的局面,综合来看董焱是最佳人选。

    接着,详细的将剩下的讲述后,梁奕笑道“陛下,太子还有两位大人,事情均已知晓,不知做出如何选择。”

    这时候董高逸大手一挥“那就让朕来开头,在朕看来只要最后是想要的结果,什么样的过程并不重要,有精彩的过程倒是值得一看,这次就选择过程。”又对着三人道“行了,你们也来说一说。”

    “父皇,儿臣选择只看结果,过程无论多么的精彩,最后的结果超出预期,或者是不符合自己的选择,可能会是得不偿失。”

    对于煎熬的董焱而言,已经不想知道什么过程,现在的他只想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以便于接下来的应对,不会束手无策。

    “微臣选择结果。”

    “微臣和太子殿下想法一致,已经有了结果的结果无需在乎过程如何。”

    汪同和安保宁分别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因为不是正式的讨论,所以出现的可能性不一定都是董高逸所说的,还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选择,换做是正式的场合,除非是必要时刻,否则不会再出现第二种局面。

    见三人都做出了选择,董高逸再次开口道“梁奕,现在你来说说两种选择有何不同。”

    “回陛下话,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淡无奇,一种是轰动激烈。”

    “先说前一种过程,便是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下去,其中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或者是停滞,最后达到的结果往往是意料之中,平淡无奇,不会花费过多的精力在意和思考。”

    “再说后一种过程,同样会有既定的过程和计划,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变或者是出现了超出计划意外的事情,便会让原先的路线偏移,甚至是不得不终止,但只要控制得当最后一样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却是精彩的多,何常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是微臣的见解。”

    这是铺垫,是梁奕用于缓冲的,操之过急不适合当前的局面。

    “朕不明白。”

    董高逸没有听懂,另外三人同样没有听懂,闻言梁奕觉得正常。

    之所以听不懂和不明白是因为没有过多的进行思考,而是在脑海里面已经形成了对应的结果,在这时候自然而然的放弃了思考。

    “陛下马上就会明白的。”

    说完梁奕拿起自己仅剩不多的黑子,落在了棋盘上一个意想不到的位置,一个不在落子范围内的位置。

    看着棋盘上的情况,梁奕确定没有问题后,指着上面笑道“陛下请看,这便是微臣的答案。”

    四人的视线都朝着所指的位置看去,再结合整个棋盘来看,脸色都变了变,他们的眼神里面充满了惊讶,佩服,意外的模样,显然是这一手非同寻常。

    片刻后,有人忍不住的拍手道“秒啊,原本已经死局的棋盘再次活了过来,最主要的是这一子过后,原本白子占据的上风瞬间消失,转而是黑子占据了上风,并且似乎直接堵死了白子落下的道路。”

    话是汪同说出来的,这是一种从大魏朝流传下来的下棋办法,知道玩法的人不多,一般都是为官者,就是商人都很少有涉足的,平日里汪同就特别的热衷,然而他刚才都没有发现破绽所在。

    看着梁奕落子的位置,董高逸半天没有缓过神来,随后笑了。

    在南齐朝别的不说,在下棋这方面他可以算得上是顶尖的高手,朝廷上下正三品以上的官员基本上都被拉来下过棋,能够胜他的不多,并不是说这些大臣技术不行,反而是董高逸要求他们必须尽全力,否则的话还会引发不满的,这些大臣就算要赢也是硬着头皮没有放水的,即便是这样能够胜他的不多。

    梁奕是一个特例。

    他随时在外面待着,在皇宫里面的时间不多,就算有时间也是在做别的事情,同样很少有下棋的时候,不知其技艺如何。

    今日,梁奕这一手让人惊讶,在接过这盘已经下了接近一半的劣势残局后,很快的就逆转了局势,甚至最后在明明有结果的情况下还改变了,最后反而让董高逸输了,因为在他们四人看来,这下子这盘棋是真的没有再翻盘的机会。

    “梁奕,你今日是给了朕一个惊喜,原本以为在南齐朝已经寻不得棋逢对手的人,不曾你的技艺这般的高超,朕属实是佩服,看来日后有的是机会来切磋,不过这和计划又有何关系。”

    梁奕倒不是很在意,对于下这样的棋,对他不是难事,其实可以的话早就已经翻盘为胜了,周围还有三人,总归是需要注意一些的。

    闻言,说道“回陛下话,目前的局势就如同刚才的棋盘情况一样,实际上一开始太子并没有处于下风,实则还是处于上风的,只是对整体的局势掌控不够,以至于节节败退,微臣接过残局后,并没有着急落子,而是观察了整体的局势,以及对陛下心思的猜测后作出了落子的决定,接着的每一步都是如此。”

    “然而微臣从一开始其实可以用更加激进和激烈的落子办法,那样一来陛下恐怕没有招架之力,甚至不会有后面的局势,更不会有落败的迹象,而微臣之所以选择求稳的办法,就是将陛下一步一步的引诱至圈套里面,意味着每一步都在微臣的掌控之中。”

    “至于结果同样的一直在微臣的掌握之中,就算与计划的落子位置出现了偏差也会有应对的办法,总之陛下不会有胜利的机会,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陛下轻敌了,因为是和太子殿下在下棋,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很多的破绽,若微臣一开始就在,或许不会这么做。”

    “说这么多其实和当前的局势一样,若是陛下希望接下来能够精彩的过程,那么时间会有少许的延长,若是只想看见的结果的话,微臣保证半个时辰内便会有结果。”



第九百一十九章 解决
    用这盘棋,梁奕还暗示了一些事情。

    就比如说轻敌,恐怕景王不会想到梁奕此刻在江陵城,在皇宫内,也想不到董高逸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失去了大军和近卫军的他们已经掀不起太大的风浪,正因为轻敌才造成这样的局面。

    要问董高逸怎么选择,相信会有和刚才不同的答案。

    刚才是认为没有翻盘的余地,才选择了更为精彩的过程,现在得知这一切后,知道精彩的过程反而是不可取的,像是刚才的平淡无奇到最后的惊艳众人才是最佳的选择。

    “梁奕,朕反悔了,现在只看结果。”

    “是,微臣知晓了。”

    说完就让高鸿去通知已经动手的卞陶无需再这样步步紧逼,无论结果如何尽快结束即可。

    两刻钟过后,站在门口的高鸿走了进来小声道“陛下,卞将军此刻正在门外求见。”

    “让他进来吧。”

    “是。”

    卞陶进来后,所穿着的盔甲有些破旧,身上,脸上都是鲜血,有些已经凝固,有些还在慢慢的流淌,这样的面貌出现在大殿里有些不合时宜,只是特殊情况罢了。
1...260261262263264...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