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超级学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高月

    “自然是用来交换!”

    文彦博毫不犹豫道:“之前辽国骑兵入侵河北,掠走了一万多百姓,辽国必须将百姓还回来,我们才能放人。”

    “富相公的意见呢”赵顼又问富弼。

    “微臣也是这个意思,但具体怎么换,微臣觉得还有待商榷。”

    “这话怎么说”赵顼有点不太明白。

    “陛下,我们大宋百姓在辽人眼中有如猪狗,如果我们拿战俘和权贵大臣一起去换百姓,实在太便宜了辽国,微臣觉得两百三十名权贵大臣去交换一万多名百姓就足够了,六千战俘我们应该另外处置,不加入交换范围。”

    文彦博也点点头,“陛下,富相公说得有道理。”

    赵顼笑道:“那怎么处置六千余名战俘,想必富相公已经有想法了吧!”

    富弼淡淡道:“这六千余名战俘几乎都是汉人士兵,在辽国也饱受歧视,微臣建议,优待他们,然后将他们全部释放回辽国,相信一定会在所有汉军中造成很大的影响,辽人待他们如猪狗,我们待他们如兄弟,以后抓住汉人战俘,都这样处理,这对我们将来夺回幽州后,稳定民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明!”

    文渊博竖起大拇指赞道:“诸

    葛亮七擒孟获,以诚意感人,我们也七擒汉军,以兄弟恩情待之,夺取幽州后,汉民归心,富相公确实高瞻远瞩。”

    赵顼深为赞同,“小范相公在辽阳府不杀汉民,也是为此考虑,大家英雄所见略同,这件事朕就交给知政堂去处理了,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入相,朕今天会下旨意。”

    “陛下英明!”

    这时,赵顼又想起一事道:“小范相公立下如此功绩,该如何奖赏他”

    富弼笑道:“他已快位极人臣,先留点




第六百零八章 冰河消融
    新年过后,上元节的余庆尚未消去,二月初便悄然来临,各地的春社开始敲锣打鼓忙碌起来。

    但宋辽边境上却冷冷清清,乡村一片死寂,从边境向南两百里内,乡村里再无人烟,包括很多小镇、小县城也是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片残垣断壁。

    这倒不是被敌军破坏,而是宋军实施坚壁清野,将所有房舍都拉倒,里面的大梁全部取走,不仅是大梁,原野里的树木也被全部砍伐殆尽,原本茂密的树林变成光秃秃的一片。

    不管大梁还是树木,都是制造攻城武器的材料,宋军不会留给辽军。

    当然,靠近真定府的山区还是有很多树木,山上的树木是砍伐不尽的,但从山上采木的难度会大大增加,运输也遥远,还不如直接在燕山府造好攻城武器后运来。

    不仅是树木,河北北部各地的桥梁也被拆除一空,而由小船搭建成临时浮桥,一旦有契丹骑兵杀来,这些浮桥也会随时消失。

    这天上午,在保州北部的白沟前,范宁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前来边境查看冰雪消融情况,南方各地的冰雪都已经消融,大名府的冰雪都消融殆尽,河间府的小河上也剩下一片片浮冰,那白沟在春汛到来时的情况又会如何

    白沟在辽国叫做拒马河,西起保州,向东流进黄河入海,长约七百余里,是宋辽之间天然地分界线。

    白沟同时也是河北唯一的一条冬天不结冰的河流,终年水流不断。

    范宁站在白沟前细看,河面宽阔,至少有两里,它的各条支流春汛水涨,涌入白沟,使白沟的河水格外湍急。

    “范相公,这个水势恐怕辽军过不了河!”

    陪同范宁前来视察白沟的大将正是杨文广,他经验丰富,看这个水势便知道骑兵难以逾越。

    范宁眉头一皱问道:“辽军去年是怎么渡过白沟”

    旁边一名大将道:“辽军有一种渡河桥,可以临时组装架在河面上,平时水流平静时渡河没有问题,但现在这种水势,临时桥梁也不行,按照往年的经验,大约二月中旬左右,水势便平缓下来了。”

    范宁点点头,“我们再去定州!”

    范宁调转马头带着众人向西面而去,再向西走数十里,来到保州和定州的交界处,白沟便在这里转道向北而去,平原也消失了,山地起伏,这里是太行山山系的常山山脉,越向西走,山势越陡峭,宋军在险要处修建无数的险关要隘,使辽军难以逾越。

    保州和定州的交界处有一座的小镇叫做龙尾镇,镇子已经被烧掉了,这却不是宋军坚壁清野,而是辽兵过境。

    统领王瑜躬身道:“启禀范相公,去年三月辽兵就是从这里杀入定州,后来围困唐县,这里白沟转道北上,辽兵便在他们自己的领地里渡过白沟,然后沿着白沟西岸杀来,这一带地势平坦,很难阻挡骑兵,辽兵十次中有七次都是从这个口子杀进河北。”

    范宁见这个口子足足宽达四五里,地势平坦,骑兵杀来确实很难阻拦,但他却不太理解,“为什么不在这里修建一座城墙”

    “这里原是一片很大的集市,宋辽檀渊之盟中有明确规定,这里作为双方互市所在地,双方都不得修建城墙,当年龙尾镇万商云集,非常繁荣。”

    范宁冷笑一声,“繁荣后就是一地鸡毛,不修城墙,辽军很容易从这个缺口攻入河北,他们可不管这里是不是什么市场。”

    统制张立抱拳道:“启禀范相公,去年辽军退去后,韩相公也考虑在这里修建一座城墙,但将领们都建议不要修建城墙,韩相公采纳了大家的意见。”

    “这是什么道理”

    范宁有些奇怪了,五六里长的口子不堵起来,却在这里敞开,这又是什么道理。

    张立继续道:“这其实是给辽国骑兵开一个口子,让辽军骑兵从这里进入,东南面是保塞县,正东是遂城县,西南是唐县,正西是常山山脉,南面是定县,四座县城都是易守难攻的大城,这

    样便给雄州和霸州那边减轻压力。”

    范宁点点头,这个方案实际上是把防线内移了,形成内防线,而不是形成外防线,这不是不可以,效果不会太大,辽军也不是傻子,他们完全可以兵分两路,一东一西同时进攻,而且这个对宋军兵力牵制太大了,四座城都要投入重兵。

    虽然范宁不是很赞成这个方案,但方案也可以变通,比如关门打狗,让敌军南下后,再截断返回的通道,他便点点头道:“先看看再说吧!”



第六百零九章 大军南下
    在范宁的部署之下,二十万大军分别进驻河北北部的十三个坚固大城以及河北中部的二十一个县城,与十万边军合兵又一处,三十万大军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三级防御体系。

    三月十四日,由六万骑兵和四万步兵组成的辽国大军兵分两路,分别从霸州和保州南下,正式拉开了辽国大举入侵河北的序幕。

    与此同时,河北中部各州县官府也发出警告,动员百姓上山或者进城暂时躲避战争。

    随着辽**队大举南侵,京城的气氛也变得骤然紧张,商业受到影响,各个市场的交易变得冷淡,相反,各家茶馆、酒楼等公共场合却生意火爆,挤满了前来谈论战争的客人。

    保和酒楼也生意火爆,客人们都在高声谈论着宋军的布防,有客人赞成宋军以稳制敌,不轻易出击的策略,也有客人认为宋军过于保守,不敢大胆出击,客人们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

    在三楼的雅室内,柳随风一脸期待望着地上的柳条箱子,王勤英却对两百两黄金摇摇头,“这杯铁火雷我冒的风险太大,最后我自己掏了五百贯钱买通一名士兵,才搞到这只铁火雷,两百三十三只铁火雷都有编号,一旦船只到了鲲州就会立刻发现少了一枚,朝廷追查下来,我也会是嫌疑人,所以我要三百两黄金子,少一文钱都不行。”

    柳随风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们收买情报,两百两黄金已是最高价格,王勤英居然要三百两黄金。

    但柳随风也知道铁火雷对他们的重要性,他只得暗暗叹口气,又道:“能不能先让我看一看。”

    “可以!”

    王勤英将柳条箱抬上桌子,又掀开箱盖,里面是一个俨如南瓜一样的黑家伙,柳随风试了试重量,重约二十余斤,顶端是一个茶盏模样的勤英取下铁盖子,长长的一卷火绳便显露出来,火绳的另一端深入火雷内部。

    王勤英指指铁帽子上的一行刻文,“这是它的编号,底部也有同样的编号。”

    柳随风看了看帽子上的编号,铁帽子上面刻着甲九百七十四号。

    “就是这个吗”柳随风回头问王勇。

    王勇不知道配方,也不知道制雷技术,但他是见过一次铁火雷,第一次铁火雷试验,就是在火器司的试验场内进行。

    他轻轻抚摸泛着黑色金属光泽的铁火雷,点点头道:“就是它,和我见到的一模一样。”

    “重量好像轻了一点。”

    “早期铁火雷都比较轻!”王勇解释了一下。

    “好吧!那就一言为定,三百两黄金。”

    柳随风又取了一百两黄金添了进去,把一盘三十锭黄金推给王勤英,“希望我们下次合作顺利!”

    辽国情报点又接到了新的任务,除了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拿到铁火雷配方和制造技术外,又让他们尽快搞到万石福船的图纸,而且海外经略府正好涉及福船和其他各种船只的制造。

    周阙又把希望寄托在王勤英身上。

    王勤英点点头,“我尽力吧!”

    他收起了三百两黄金头也不回地离开雅室走了。

    柳随风又给了王勇五十两银子,作为感谢他的鉴定费,他这才抱着沉甸甸的柳条箱向客栈走去。

    客栈的掌柜房内,周阙已等待多时。

    当柳随风走进房内,他立刻接过柳条箱子,放在桌上仔细查看里面的铁火雷。

    柳随风撇撇嘴道:“那个混蛋最后竟然要了三百两黄金。”

    “没问题!”

    周阙随口道:“只要能搞到铁火雷,他就算要一千黄金,我也会给!”

    他细看了一遍铁火雷,和他掌握的一些线索完全一样,铁壳有帽,帽上刻有编号,外形和最近几年流行的南瓜一样。

    “王勇怎么说”周阙又问道。

    “他说是真的,我觉得重量有点偏轻,他说早期的都比较轻,后来才逐渐增重。”

    周阙也觉得有点轻,他得到线索是五十多斤,但这个才二十余斤,轻了一半还多,所以他心也有点疑惑,柳随风这样一说,他也能理解了,毕竟这是甲字头的铁火雷,应该是第一批的铁火雷,年久失效了,不过看起来保养得很好,上面还打了油,使它没有一丝锈迹,就像新的一样。

    “好吧!明天一早送出城,尽快送去辽国。”

    &



第六百一十章 血战保塞(上)
    中午时分,五万步骑辽军终于浩浩荡荡杀到了保塞城,保塞城是前往河间府的必经之道,一条宽大的官道直接穿过县城,两边都是旷野,骑兵可以从旷野直接奔驰而过,步兵也勉强可以,但辎重大车就不行了,辎重大车必须走平坦的官道。

    这也是宋军死守大城的主要原因,边境大城都是各个战略通道的必经之地,辽军如果只是骑兵南下,那它们可以不用考虑官道,但那样又无法攻城,也很难得到补给,但如果带步兵辎重,那么横亘在官道上的大城它们就必须面对了。

    辽军西路军主将耶律昆平骑在马上远远眺望着保塞城,他眉头皱了起来,攻下这座城池,他恐怕要付出伤亡几千人的代价,耶律昆平也感到一阵头大,以前宋军都是和他们两军对垒,进行激战,输了他们可以迅速撤退,赢了则趁胜追杀,现在宋军用龟缩战法,看起来似乎窝囊了一点,却让他们无从下嘴,只得一块块硬骨头去啃。

    “传令大军就地驻营!”

    耶律昆平一声令下,五万辽军在距离县城十里外驻扎下大营。

    辽军士兵搭建营帐,埋锅造饭,但他们连做饭的柴禾也找不到,树林都被一扫而光,只得找一些灌木枝条,或者将树根挖掘出来,劈碎了烧柴。

    辽军也没有带营栅,那玩意太笨重,没法携带,也没有用长矛,占地千亩的大营围拢一圈,至少需要二十万根长矛,辽国国力下降,已经没有那么多兵器储备。

    辽军便简单地挖了一道壕沟,派出大量的游骑探哨,布满了大营四周,以人力防御来防止宋军靠近辽军大营。

    整整一夜,辽军大营内灯火通明,上千名随军工匠在连夜安装拼接攻城武器,辽国的攻城武器师从大宋,但精密度比较粗糙,远远不如大宋,他们最重要的攻城武器有三类,一是攻城梯,包括云梯和普通攻城梯以及反式攻城梯,另一种是攻城槌和投石机,再一种就是巢车和桥车,这一次辽军没有携带攻城槌和投石机,巢车也没有携带,实在太不方便。

    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攻城梯和八部桥车,桥车就是用来对付护城河,每部桥车上装载着十几架排桥,用七八丈长的松木并排钉成,重达上千斤,在作战时直接将排桥往护城河上一放,护城河的作用就作废了。

    桥车就是运载这种排桥的大车,每架桥车运载着十几架这样的排桥,由四头健牛拉拽,跟随在辎重队伍中。

    次日上午,低沉的战鼓声开始咚咚地敲响,一万名辽军步兵出战了,五千骑兵配合他们,骑兵负责用弩箭压制城头,辽国在夺取幽云十六州后,由于得到大量汉人工匠,他们的冶金和制造兵甲的水平也突飞猛进,造出的盔甲和兵器不亚于宋军,加上他们强大的骑兵,辽军的战斗力还是远远强于宋军,否则宋朝不会屈辱地签订檀渊之盟和后续的追加岁币。

    否则范宁也不会放弃一直以来推行的大规模会战,转而提出国力战的思路。

    这次辽军带来的步兵以汉人和渤海人为主,骑兵则是契丹人和奚人,第一天攻城,自然就轮到了汉人军队。

    一万汉人辽兵在东城三里外集结完毕,在他们身后,五千奚人骑射军已准备就绪,随着惊天动地的战鼓声轰隆隆敲响,一万辽军率先向保塞县西城发动了进攻。

    城头上八千宋军和一万民兵也已备战就绪,军队由四千弓兵和四千长矛军组成,另外,西城头上还安装了五百架床弩,可同时发射三支大箭,每支大箭长达三尺,射程为五百步,是宋军射程最远的兵器。

    在士兵身后还安装四十架大型投石机,可将五十斤重的巨石抛射到两百步外,但随着火器的发展,宋军已经不投掷石头,而是投掷纸壳火雷、木壳火雷以及瓷壳火雷。

    在铁壳火雷问世之前,瓷瓶火雷威力最大,一只瓷瓶重约三十斤,爆炸后,靠瓷片飞溅伤人,但这种瓷火雷的杀伤范围很小,周围最多五米,而且爆炸晚了会落地摔碎。

    在宋仁宗年间对西夏的战役中,这种瓷火雷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宋军在瓷瓶中装了几百枚淬毒铁钉,铁钉飞射伤人和马匹,杀伤范围已提高到十几米。
1...311312313314315...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