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之雄霸海外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比萨饼

    圣旨上有言:“……我朝向北方拓地,得东西伯利亚与中西伯利亚,面积达千万平方公里,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亦不如我朝开疆,杨天生、阮大铖诸卿不负重托,与俄罗斯人签定和平友好条约,落实土地,当得重赏!”

    私底下朝廷对谈判人员们的评价很高,认为老毛子是狼子野心,杨天生等人是与虎谋皮,与他们达成协议是虎口拔牙。

    因此,杨天生得军功升为大明伯爵,阮大铖为子爵,其余使臣亦得爵位。

    两中华均规定“非军功者不得爵”,得到土地亦可当成军功,无人置疑。

    双方都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俄罗斯人认为他们消除了东方的威胁,并且中国人依约要开发贸易,从而与俄罗斯建立了一条稳妥的贸易线路,这对于俄罗斯很有好处。

    现在俄罗斯人的状况并不好,他们向西,始终未能得到波罗的海的出少口,向南,同样也没能得到黑海的出海口。

    公元17世纪上半期,俄罗斯左冲右突,始终被困于欧洲一隅,无法解脱。

    在东方,俄罗斯虽然丢失了一大块地盘,但实际上在之前他们对于西伯利亚的管辖力很差,实际上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哪怕俄毛不喜割土,无奈中国人的军力太强,俄方主力不在此处,唯有认栽。

    中国人得到了这一大块地盘,疆域广阔,背上的负担并不小,也有不小的压力,一些文官嘀咕说那些地方只会花钱,收益这么少,不如弃掉。

    几名言官开始发言,这回他们是有确切的证据的,指明长城之北的土地经营花了多少多少钱,收获不到支出的几分之一,由此证明,做的是亏本生意,有必要收缩防线,把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这样的说法自然受到了朝廷的严厉驳斥,组织朝臣们深刻学习了一趟《大明国土法》,上面白纸黑字写明白中国的国土虽大,但一寸也不能丢失!

    这个学习班的规格很高,首辅马士英亲自担任班长,他警告道:“大家要清楚国家法律,以后类似的话不要说了,谁说,就是违法!”

    次辅堵胤锡也说道:“老百姓有看法是正常的,他们的素质不高,在座的都是朝廷大员,如果还说三道四,那就不应该了!大家也要明白到朝廷体制,在没做决定时,大家畅所欲言,一旦做出决定后,大家就要按决定办,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事情做成功!”

    陈子龙则说道:“东南王殿下看重两样,一是人,只要有人,则什么可能都有,这个是殿下强调再三的,我们以前说老百姓是蚁民,但东南亚开发成功的最大因素正是重视了人口!第二就是地,我们中国对于土地爱得深沉,有土斯有财,所以土地万万不能有失,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二点!”

    陈子龙由东南国内阁改到大明内阁任职,他说的话还是很有力的,大臣们不想惹到东南王的头上,于是大家都步调一致,不再给《中俄向阳村条约》挑刺。

    马士英则捏了一把冷汗,不无庆幸地对堵胤锡说道:“好在是新明,而不是前明!”

    “马相何出此言?”堵胤锡笑问。

    “换作前明,我等早被言官弹劾得一无是处了,说我们浪费公帑,得来的尽是那些荒芜之地,把将士的性命白白地扔在那里,一些家伙只要叫嚣着把马某的马头给斩了下来,以谢国人!”尽管前明过去十几年了,马士英犹有余悸地说道。

    “是啊,前明时期你做什么,都是错的,那些言官不分青红皂白,为喷而喷,管你三七二十一,喷了再说,以致于一事无成!”堵胤锡叹惜道。

    他是前明崇祯十年的两榜进士之一,对于前明自然是有感情的,奈何前明皇帝实在太逊色了,以崇祯皇帝为甚,其实他贵为一国之帝,权柄在手,想怎么样组织事务还是能成的,奈何他生性过急,一个首辅不行,言官说几下,他就罢掉首辅,然后再被言官说几句,再罢掉,结果背锅的却是言官,前明史对这位崇祯皇帝的评价可是很高的哦,说他为国事宵衣旰食殚精竭虑……

    “瞧,这里又是一笔亏本生意了!”马士英说是这么说,脸上却是笑意盈盈。

    “怎么?”堵胤锡接过马士英递过来的奏折一看封面道:“川西的?”

    打开来一看,正是四川总督周正儒领衔,成都总兵杨展附议,言明川藏公路进展顺利,已经按期完成预定的工程量,还犹有余力,正在努力推进!

    朝廷定下了收取西藏的计划,对于西藏也有清晰的认识,认为最大的难题不是敌人而是道路,只有把道路修好,修得象个样子,才能够彻底地将西藏收入中国的怀抱而不致于反复。

    所以,朝廷拨出千万银元的巨款,专门用于川藏事务,其中修路是花钱的大头。

    动辄就是上千万银元,似乎朝廷有源源不断的银元?

    奥秘是中国的证券市场被朝廷建立起来了,朝廷在证券市场上发布国债八百万银元,利息为百分之五,民众购买踊跃,结果一下子就拥有了大笔的资金,其它大项目也有不少从证券市场上收拢资金。

    时代不同了,中国人有钱,观念也转变过来,以钱生钱,不再是屯银备荒,也显示出新明深得人心,大家对它有信心,舍得用真金白银去购买国债,支持大军进藏。

    川西是最利于入藏,但川藏之间的交通线路是茶马古道,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间的1958公里,靠牦牛运输,一年只能往返一次,骑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

    进藏大军达到二十万,其中五万军队,而修路的民工、保障后勤人员达到十五万,他们采取的策略是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花费了巨额的资金,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不断地向着拉萨推进!

    :

    ()是,,,,!




第1718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朝廷大力支持明军进藏,把西藏地区彻底地纳入大明版图。

    有了朝廷的支持,同时也没有那些恼人的言官的拆台,负责进藏大业的一文一武是四川总督周正儒和成都总兵杨展就大干快上了。

    他们各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一颗建功立业之心,心火旺盛,两人相互誓言:哪怕是死,死也要进藏。

    周正儒说道:“朝廷殷切期望,我们已得天时与人和,虽无地利,然而只要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杨展亦说道:“我们兵强马壮,辎重充足,资金宽裕,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的成功!”

    话说回来,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是何等艰巨、条件是何等的恶劣、困难是何等的艰险啊!

    从打箭炉到拉萨,超过了三千里的征途,如此漫长的道路,就是平地走起来都困难,何况是青藏高原!

    大道是没有的,只有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是马帮走出来的道路,状况很差,又窄又小,经常封路,要翻越十几座杳无人烟的大雪山;沿途是无人区,根本没有粮食,固然有大量的马驴骡帮助运输物资,但求人不如救已,每人背上自己的粮食,负重五六十斤行军;环境是高寒缺氧,头重脚轻却仍要承担开山修路的任务,同时还要与敌对分子进行作战,可谓是重重困难,道道险关!

    负责后勤和修路任务的是周正儒,他并不用自己动手去做什么,只要他衣着光鲜,身着大明的官袍在那里一站,就起到了极大的鼓励士气作用。

    周大人与我们同在!

    那个年代对周正儒这类人是被社会各阶层认为是“文曲星”下凡,是神仙老爷,与凡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们不要动手干活,要的是当吉祥物。

    他只要关心一下干活的军民们,做做秀,加上补给跟上去,关键是银元到位,那么十几二十万大军就能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向前推进,他们在边进军边修路、建设和养护川藏公路的过程中,筑路部队和民工发扬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努力克服了千难万险,打通进藏公路,不负今上所言的的“基建狂魔”称号!

    进藏途中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所走之路都是极地天路,他们负重徒步穿越荆棘丛生的丛林峡谷,渡过过数十条冰冷湍急的河流,翻越了一座座高峻奇寒的雪山。

    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依次呈现出峡谷暖温带、高原温带和高原寒带三种不同垂直气候,并造就了一些山路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异景象。

    看起来很美,但当你行进在这些山路时,雪线以上是惊人的寒冷,雪线以下则是潮湿,带来衣服永远不干的烦恼!

    有时粮食与燃料补给上不来,大伙儿就啃着冻冷的干粮,就着雪水下肚;疾病、雪盲,饥饿、寒冷、缺氧,无时不刻地威胁着入藏军民的生命,他们堪称是步履踏千山,羚鹿为友伴,累卧草毯,寒冷共月眠,晨起霜满甲。

    还要负重八十斤,一步行三喘,饥吞干粮,渴饮雪!

    由于出发前讲究民族政策,沿途所见的野兽、飞禽等都不得轻易触动,还有鱼也不能吃!因为藏民相信万物有灵,所以队伍中跟随的广东人再无用武之地,只能吃携带的粮食补给,后方的部队还好一点,前方部队尤为辛苦,有时遇到藏民,用银元购买青稞面,吃下去不消化,又拉不出来,好些人痛苦得要命,好在带有茶叶,泡水喝了消滞,才保住一命。

    进藏难,难于上青天,驮马频倒,不见一半,战友临别处,薄被裹尸葬荒原!

    行军路上一些兄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即使如此,军民们使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在接下来五年多的时间里,川藏公路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横穿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战胜种种困难。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当他们完成的时候,当年风度翩翩,文质彬彬的周总督变成了小老头一个,头发白了,牙齿掉了!

    他都如此,其他人更好不了多少,许多人都形容憔悴,认不出自己来了。

    道路施工难度极大,筑路军民经常在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施工,白天,他们在大雪纷飞的野外工作,寒气逼人加上寒风凛冽,军民们的手上常常裂开一道道血口,劳动时,裂口因震动出血,伤口愈合后又裂开,真是疼痛难忍!

    然后,手就僵冻在工具上了!

    有的人穿上线手套干活,可是一天下来,手套都烂穿了,血把手套冻结在手上,成了血手套!

    冬天气温常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山上尽成冻土,挖冻土比开石方还难。在这种情况下,军民们时常不分昼夜地用大火把冻土烤化,再一点一点挖掉;一连好几个冬天,他们都是这样在高山上施工。

    当时道路标准现在看来并不高:三层路面,一层石灰,一层黏土,一层石子,轧平后形成公路。

    但根本没有勾机、推土机和大型翻斗车助力,在高原复杂地形一切只能靠人工,肩扛手提,拼死拼活地肝出来。

    起初军队与官府还说银元报酬,但后来,军民们冒着狼一样的眼睛,你不用鞭策他们,不用对他们说什么银元,他们早出晚归,咬着牙狠干,根本不用多说一句话。

    入夜,繁星升起,筑路战士燃烧的一堆堆篝火,映照着白雪皑皑的雪山,把夜空装扮得绚丽多彩!

    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望去,无数的火光和夜空的北斗交织在一起,是火还是星?难以分辨……到了这样的地步,境界已经升华,眼望此情此景,周总督潸然泪下,挥毫写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支撑他们奋战不息的是前线报来的消息,我军已入拉萨!

    军队胜利了,修路也得抓紧了!

    ()是,,,,!



第1719节 进藏难!
    【】(),

    “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少将军杨璟新念叨着这句话,不由地脸上微现苦涩。

    他率领一万山地步兵从海拨几百米的四川乐山老家出发,过雅安,二十天走了一千五百华里,准备进到海拔3600米的西藏昌都。

    关键这1500里可不是平原上的1500里,而是穿过整个气势磅礴的横断山脉,渡过汹涌金沙江、澜沧江和无数冰河的1500里。

    中间翻过40多座海拔超过三千米的山口,其中海拔超过4米的山口有12座!

    海拔4米是啥概念?

    在某个时空里的1年拿破仑进攻意大利,翻过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隘口,海拔就是4米。

    拿破仑只翻了一座这样的山,就从此被载入欧洲军事史,被吹了几百年,大画家画了好几张油画记录这个事。

    而这样的山,杨璟新和他的军人们在20天里翻了12座!

    在西进的路途上,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一座座摩天接云、高不可攀的大山。

    说起来真是不堪回首

    首先要翻越二郎山,这是进藏路上第一座高山,之前过的也是山,但与二郎山真是没法比。

    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过渡带,即盆地边缘邛崃山脉的中山丘陵,再往西行,就是有着“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之称的二郎山。在这东西距离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从近500米陡升到5000余米,构成了我国地理格局中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的过渡带,也成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天然的地理、人文分界线。

    一山还有一山高,过了二郎山,就是折多山,折多山为大雪山一脉,最高峰海拔4900米,垭口海拔4298米,与康定县城的海拔落差达1米,它是川藏线上第二个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

    百里之内荒无人烟,山上空气更加稀薄,尽管内地艳阳高照,此地却冰冻三尺,寒风凛冽,雪峰林立!

    不光有景观上的冲击,强烈的高原反应也在这时突然袭来--呼吸急促、心跳过速、嘴脸干裂、脸肿、流鼻血、头晕等症状如鬼魅附体,让人猝不及防。

    部队做了大量的准备,配有“红景天”药剂,大家嚼服。

    红景天对于缓解高原反应有一定的疗效,用起来还是可以的!

    就算不可以,心理安慰也成。

    同时,部队还准备了大批从朝鲜进口的人参,切片后分发官兵,所有的人都有!

    真是不惜血本,一些官兵拿到分发到手的一包包的人参切片,在那个年代,药材匮乏,人参是非常昂贵的,有吊命药之称,如果阎王要谁三更亡,吃下朝鲜人参,可以活到五更天才上西天。

    有的老军官非常感慨,比如杨展这个军头。

    他掂着一包上等人参,里面还有珍贵的鹿茸,这是发给高级军官的补给品!

    他唠唠叨叨告诉儿子杨璟新道:“以前别看你劳资是个军官,实际上在文官那里被视为奴仆,动辄呼来喝去,被叫去站班,一个四品知府就敢喝斥三品参将下跪!伙食都是发臭发霉的陈粮,别说有人参发,有菜头给你吃都不错了,兄弟们受了伤,近着县城的去找个郎中来看,军官还有人照顾,小兵就是在那里等死!”

    不止是人参,还有冬虫夏草和辣子!
1...569570571572573...9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