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在大唐窃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无刀子

    只有真正坐在了李隆基的位置上恐怕才能明白其中的苦,到了他这个年纪,气节和恩义基本上都被时间给磨光了,剩下的只有一点过去的雄心壮志,然而在他身边围着的都是没用的废物,就算他想干点什么也干不了。

    王孙们有了钱就买奴婢、买房产、买地、买奢侈品,就是不买书,长安的房价又涨了,明明南城还有很多坊空着大家还是往北城挤,还好陛下很喜欢迁都,谁也不知道他这一次会在长安呆多久。

    “汉长安的房子以前也很贵啊,可现在它们还不是一文不值,国没了家也就没了,但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啊。”经历过流人造反的高总管无限感慨,这次他说的是汉语,李玙听到了没有做声,王守善算是看出来了,比起争兵权李隆基更希望李玙从民政开始练起。

    太子管着户部,其实他照着宇文融的方式做就能出政绩,他有自己的东宫幕僚,不像十王宅里的亲王要打着“开府仪同三司”的名义开府,但太子偏偏选择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和三弟争宠上,任何一个父亲都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儿子窝里斗,要是自己死了,哥哥是不是要杀弟弟

    太子瑛活不了了,起源于他的无能和对亲情的淡漠,弑兄这种事容易让人想起玄武门之变,所以只能老头子自己动手,李隆基这是在给李玙扫清障碍,高力士跟李玙说话的态度和内容已经有很明显的偏向,李玙要处理的是功臣之后的问题。

    汉朝是因为宗室问题灭亡的,唐则是被贵族和门阀余孽逼上了绝路,皇帝尚俭只能管得了一时,时间长了那些耐不住清贫的妖孽就要作怪了,老婆娶多了必须养活,胭脂水粉、钗头步摇不要钱买么儿子结婚女儿出嫁总得给钱吧就朝廷给的那点俸禄哪里够,怎么说也是王侯之家,嫁妆给少了多丢自家的脸面。

    &




第二百三十四章 食君之禄
    李隆基赏的饭果然不好吃,看张九龄就最明显了,王守善不想那么早死,他想溜之乎,不过冯坤的火还没烧起来,所以他只能继续跟李玙一起困在这龙潭虎穴里。

    可不是龙潭么,兴庆宫里有一个很大的水池叫龙池,这里据说就是李隆基丢玉龙子的地方了,从大同殿的大同门出来后王守善和李玙就被了龙池边的一栋小楼里,它与沉香亭左右对称,不过它不是沉香木搭的,而是金丝楠木搭的。

    金丝楠木是巴蜀产的最好,这种木头不用刷金粉,只要有太阳就会跟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这间小楼的名字也很普通,就叫金光楼,要比奢侈谁有皇帝陛下奢侈王守善也被迫跟着一起奢侈了。

    只要给他干活,李隆基是不会吝啬赏赐的,现在天色还早,不到三更,李玙和王守善就被留下来写奏表了。

    想吃什么喝什么大宦官高力士就在旁边,要是想要一边讨论一边让宫娥捶腿也能办到,但要是东西拿不出来就要接受天朝上国皇帝的雷霆之火。

    王守善也没心情喝酒了,有两口水喝就行,李玙非常体贴得让高总管送两颗甜瓜回德贤观去。

    “养病坊也是公私合营的,要不咱们借鉴这种模式如何”王守善开始跟李玙打商量“一点钱都不出就参与管理名不正言不顺,有了投入也能拿收利。”

    李玙冷笑了起来“这不就等于分文不花白用吗”

    使用驰道要花钱,一次二十钱计算,除去维修驰道的成本十钱还能收回十钱,不过却省了人力,朝廷只需要派几个人监管就可以了,找人维修和找材料都是私人的事。

    “哎呀,你跟商人讲什么仁义道德,他们肯定是有利可图才想合作的。”王守善皱着眉抱怨“跟商人合作一定要写合同,即便有了纠纷也能有据可查。”

    合同一式两份,中间由官府写上“合同”二字,李玙对这个没有问题,他将宫娥送来的纸和笔推到了王守善的面前。

    “还愣着干什么写啊。”三王子殿下理所当然得说。

    “我的字太难看,你写吧。”

    李玙不屑得笑了起来,自己拿去毛笔开始在纸上奋笔疾书。

    从太宗开始,李家就必须练好书法,李玙自然也写了一首好字,不过还是比不上颜真卿的那手楷书。

    “要不要叫李适之过来,他去年才治理了洛水,肯定有经验。”

    “去叫吧。”李玙一边写一边头也不抬得说,高力士立刻唤来一个小宦官。

    “私人这边我想请窦乂窦半城牵头,他为人我信得过,有他管着应该不会出官商勾结的事。”王守善舔着嘴唇说“商人也义商,就跟道士和尚有大德一样,让商人去管商人,你觉得如何”

    “那公家这边呢”李玙将刚才王守善说的话给写了下来。

    “高总管,您也有什么好提议么”王守善谦虚有礼得问,对权臣客气点准没错,即便此刻王守善和李玙坐着,而高力士则像个普通宦官一样弓着背站着。

    “此事自是由陛下安排,韦县令呈上来的奏表上有注明对工件尺寸有严格控制,咱们可以从这些小事开始做起。”

    高力士拱着手恭恭敬敬得说,王守善和李玙心下了然,高力士的意思很明确,他们只是干活的人,管事的人是谁不是下面的人该去想的,李隆基把自己的命交给高力士果然是有原因的。

    “殿下,小民觉得这工程得分拆成几个部分,由不同的人负责。”王守善想起了张涛说的追责制,连忙开始说了起来“驰道不是分成路基和轨道两部分吗一个是管木头的一个是管土的,土可不像木轨道上能刻工匠的名字,这路基追责的事得好生想想。”

    “阿翁,你觉得此事该怎么办”李玙也对高力士客气有加得说。

    给人面子别人也给你面子,高力士脸上明显有了笑容,不过他的态度依然很恭敬。

    &n



第二百三十五章 沉沦草泽
    金榜提名后还有殿试,殿试跟在贡院考试时一样,进士们交上去的卷子全是不遮挡姓名的,这种考试考的不只是生徒,也考的是阅卷老师。

    开元初期,李隆基考试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他出的题都是根据国家需要而布置,以理财、军事和策论为主,后来随着宰相张说上台,官场的风气就开始变了。

    张说是有才能的,不过他有个毛病——贪财,他是范阳张氏的后人,并不是五姓大贵族,却也不是吴越钱氏那样的小家小户,但他样样事情都要跟豪门比肩,而豪门对寒门总有种歧视,就好像贫寒子弟天生就低他们一等一样。

    张说是个急脾气,他得罪的人太多,下大狱后有不少旧日同僚去“看望”他,带去的消息一次比一次差,吓得他寝食难安,最后差点疯了,后来张说的哥哥左庶子张光在朝堂上割耳明志李隆基才知道下面的人都干了些什么,他派高力士去看望张说,他那时的精神状态已经不可能再继续当中书令了,被罢政事后张说被派去修国史。

    御史大夫崔隐甫和宇文融还是不肯放过他,仍然对他进行百般诋毁,李隆基怕这些文官落井下石,才勒令张说致仕,留他一条生路。

    宇文融是隋朝叛军首领宇文化及的族人,他的检括法就触动了大唐开国功臣之后的利益,逃户们落了户,权贵们就没法私占土地了,司农寺管理着奴隶,这个部门和兵部有很多牵扯,投降的俘虏只要愿意去打自己的同胞就可以除掉奴籍转成军籍,裴光庭是门荫出身,因谏言让突厥人参与泰山封禅升任鸿胪寺少卿兼职兵部侍郎,为了维护贵族们的利益,他伙同司农寺少卿蒋岑合伙将宇文融贬死在了汴州。

    开元十七年的时候李隆基还没那么奢侈度日,国家没钱了他就想把宇文融从汝州调回来,在河南道屯了地的贵族们就不干了。

    中国哪有那么多平原,即便是河南道好地也差不多被占光了,无主荒地需要请射才能开垦,但只要不说那地的收益就是自己的,种地的都是奴隶,他们不敢告主人。

    逃户来了肯定要分地,有现成的便宜怎么会不占,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权贵、宰相一起捏造了宇文融贪赃枉法的假证。

    裴耀卿和张九龄也不是真的亲密无间,他跟裴光庭是一个家族的人,裴光庭提出用人当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而不是才能,把宇文融贬死之后裴耀卿就被这位族叔从户部调到了吏部当尚书,就是他提出把选人按前任官阶分为若干等级,前任官阶低者候选年限长,前任官阶高者候选年限短,门荫出身的选人一般都是七品开始,有些不入流的杂吏一辈子都混不到九品,这么干等于是断了寒门子弟升迁的路,李林甫上任之后的开元新格就把这个循资格给取消了,任职不分前任官职高低,以才能唯举,不过他也没比裴家人好多少,要想当官必须求李宰相,让李宰相觉得才德够格才行。

    公私合营国家项目这个事跟宇文融的检括法一样是好事,不过这触及到太多国家蛀虫的利益了,李适之才修了大堤回来最清楚这个。

    太宗跟高宗留下来的内库一共有一千二百万贯,居然全部都用光了,李适之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到出了纰漏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有人吃回扣,李适之担心得要命,他生怕大堤扛不住洪水,要是决堤了他是要提头来见的。

    做工程尤其是水利是非常来钱的,有很多施工队的老板都想见李适之,在基层任职的时候他也有一部分幕僚,这些人是他自己信得过的,不过杨玄璬不管那么多,他拿人回扣拿得一点都不手软,杨玉环一得宠他在洛阳就添了两处豪宅。

    皇帝的钱不是钱、国家的钱不是钱,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临检理人
    老头子想破罐子破摔,李玙还不想,李隆基年纪大了,江山不论是太子还是他自己接手总归是有人得处理这些问题,高力士读的书不多,不过他偶尔还会引经据典。

    “礼记有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修建驰道必定是一件大功,很多人都会想争,不如趁着他们还未开始下手抢先绝了他们的念想。”

    “阿翁有何计策”

    李玙谦虚得问高力士,王守善看在眼里无可奈何,不是敌人太强大,是自己太弱小,一个宦官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难怪李隆基会将国事丢给高力士自己跑去玩了。

    “按儒家礼制,父母丧需守孝三年不得入朝,如今正值风云变幻之时,开元四年,陛下曾召集县令以理人策考试,将四十五名无能的官吏罢官,王孙公子的爵位不可罢,但此次考试成绩可以作为铨选的依据,考试不合格者三年之内不得入仕,再考再不及格又罢三年,六年一过朝局已定,到那个时候他们也就兴不起什么风作浪了。”

    王守善斜眼看了下赵王孙,他看起来倒是很坦然的模样,一点都不着急,不是不给官职,而是等三年之后再给,杨慎矜杨玄孙不过才等了两年多朝中局势就完全变了样,时机一旦错过那机遇就只能眼睁睁得看着给别人了。

    “高总管觉得该考什么才好”

    高力士听了李适之的话但笑不语,要不说一个宦官也能位极人臣呢,办法高力士会想,不过主意得听的人自己定。

    “殿下,这主意要写在奏表里吗”王守善梗着脖子提醒李玙,李玙眯着眼睛横了王守善一眼,又重新拿了一张纸开始提笔写字。

    只要屁本事没有光顾着想攀关系捞钱的败家子进不了官场,那局势就不会比现在更乱,寒门子弟也能有一次再考的机会,国子监本来就要考试,只是这一次考试不及格不是罚一点津贴罢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一次的考题就以礼记严师赋为题如何”赵岚志轻描淡写得说,所有人的视线不由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国子监最大的问题就是王孙们一点都不尊重老师,动不动就说我耶耶是谁谁谁,气得老师拂袖而去。

    前国子祭酒大儒班景倩就差点致仕了,现在被调入大理寺任少卿,他和李林甫曾经是同事,也不知道他知不知道大理寺监狱里的那些龌龊事。

    “你叫什么名字”李玙微笑着看着赵岚志。

    “臣乃千牛备身,祥国公长子赵岚志。”赵岚志不卑不亢得拱手行礼。

    李玙点了点头,然后又开始埋头写奏表了。

    理人既治理百姓,严师则指的尊敬老师,当县令的当然得知道怎么治理治下的百姓,当学生的当然得知道怎么尊敬老师,连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尊重还当什么学生

    进士科举考试的题目皆非随心所欲,大多以儒家儒经为主,和五色土赋相比严师赋一点都不难。

    国子监那边顺了气就顺了一半,以后李林甫拒绝人也方便,自己考试成绩不合格,这谁都怪不了。

    李玙将奏表写好,将未干的墨吹干,然后递给高力士过目。

    高力士双手捧过,看都没看一眼就直接卷好,叫来了小宦官轻声交代将这个交给陛下亲阅。

    王公们进不去,空位置自然就由宦官来填了。

    考题泄露的事情以前又不是没发生过,考试成绩如何关键还是批阅的老师。

    为了让自己过关学生们肯定会送老师礼物,收了学生的礼物如何做一个能服众的好老师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也是理所当然,怨不得别人。

    这一次考试考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王守善打算找人监视一下那些老师,只要收了礼的都按照贪赃罪处理。

    “高总管,咱们的粮价能不能升一点。”



第二百三十七章 千里持兵
    当国力强盛到了极点就只有两条路走,要么盛极而衰,要么对外扩张,不过盲目得使用霸道只会引来他国的抵抗,这时就需要苏秦张仪那般合纵连横的人才了。

    秦时采用远交近攻的谋略,但汉人的体质无法战胜吐蕃的高原,那是老天给人出的难题,大食的国力跟大唐不遑多让,如果大唐是战国时的齐国,那大食就是秦国,能以一国之力抵抗波斯余孽和拜占庭帝国的夹击可不是弱国能做到的。

    赵国实行了胡服骑射后虽然变强大了,但他们没有先进的冶炼技术,当时楚国已经占领了半个华夏河山,最终却败给了秦国,那个时候为了变得强大,各国争相变革,唯有楚国受到旧有势力的阻碍而中途废止,当时在楚国领头变法的吴起被贵戚杀害,楚国改革的成果随风而逝。

    道家好养生,高力士为了李隆基看了不少道家的书,除了老子和庄子之外道家还有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叫列子。

    战国策史疾为韩使楚篇有云,史疾为韩使也,见楚王,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史疾曰:“治列子圉寇之言。”楚王问“列子看重什么”史疾回到“以正治国。”

    正气足则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今大唐强盗横行就跟楚国被秦打得连连迁都时一样,大唐也急需一次大的变革,列子仲尼篇有说,孔子为儒家先贤,他当时为鲁国国君所用,一日闲居家中,子贡入待,见其有忧色便问孔子为何而忧心,孔子就说“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遣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连孔子自己也看出在乱世时儒家的诗书礼乐是不管用的,儒家必须进行一次改革,但是该怎么改愁怀了孔子。

    “陛下也看出国有顽疾,但我国无商君之勇者,亦无可为也。”高力士垂头丧气,显得无可奈何。

    商鞅虽然开创了秦的盛世,死相却相当凄惨,他被车裂了。

    李隆基已经五十二岁,他还能活多久谁都不知道,李玙不像是个靠得住的人,而且王守善自认没有商鞅之勇,所以变法的事他绝对不会去牵头。

    “先从工匠和度量衡开始怎么样。”王守善面无表情地说,这是他答应张涛的“咱们已经有个国子监了,何不开个工学院,只要工匠肯将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世人就可以当官,一个九品将士郎一个月就一贯钱的俸禄,他们可以在工学院里培养生徒,国家包吃住,就跟教坊一样,欧冶子的后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咱们可以先悬赏能制造出不生锈铁钉的匠人,找到了就给他在工学院里立一块碑,就跟国子监的碑林一样。”
1...6869707172...3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