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请您雨露均沾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miss苏
小太监如意脑子快,这便笑了,“今儿这蜂蜜的味儿,就是与往日不同呢。今儿的清甜淡雅,甜而不腻,奴才闻着都觉着心旷神怡。”
皇帝瞪了他一眼,“还不快去”
如意是小太监,可是架不住魏珠他们这些年的教导,故此也是知道皇上最心烦的时候儿,爱用青桂蜜做吃食。
如意去赏克食了,不多时回来复职,却不是自己一个人儿回来的,竟多带了个人来。
如意先进来回话,“回皇上,十五阿哥侧福晋来给皇上请安。”
皇帝心下轻轻叹息一声,满意地点头,“叫进吧。”
十五阿哥侧福晋,正是廿廿。
乾隆五十五年正式指给十五阿哥,册封为十五阿哥的侧福晋,到今日已是五年过去了。
廿廿进内请安,也不多说什么,只是道,“奴才替十五阿哥、福晋谢皇阿玛赏给克食的恩。十五阿哥便说,正巧儿他也有心意想要进给皇阿玛,这便叫奴才来了。”
皇帝不自觉地抓着两根筷子,
十卷77、都是叫他们给闹的
福晋这些年身子不好,久在病中的缘故,脾气便也越发不好起来。
故此身为儿媳妇,向皇上尽孝的担子,这便越发都落到她身上来。
——又或者,未必是她要主动承当这责任,原本以她自己的性子,她不想主动到皇上跟前去,毕竟嫡福晋还在呢。
也或许还是因为皇上的缘故吧。
皇上对她,就是要在所有的皇子皇孙福晋里,都是最好的。
便如同当年以她一个钮祜禄家最没有地位的六房的清贫格格,却能被皇上亲选指配给了十五阿哥,而且是侧福晋开始,皇上对她便总是有些特别的。
老人家对她这样好,她是自然而然就对老人家心生孝敬之心去了。
.
皇帝用完了饽饽,心情欢快了许多。
廿廿亲自将碗筷收拾好,这才跪倒在地,代十五阿哥将奏本跪呈给了皇帝。
皇帝接过来看罢,也是轻叹一声。
颙琰在奏本内写:“子臣颙琰奏言:……臣知识梼昧。虽自幼读书,日侍慈颜,粗识典要,但年齿尚少,阅事日浅,于措施经纬、全体大用,夙夜省循,斯未能信。惴惴焉深,以弗克负荷为惧。”
儿子虽然自幼读书,且每日都侍候在皇父您的身边,得以跟您学习治国之术。但是儿子终究还没能做到全都娴熟、明确,所以心下十分惴惴不安,担心自己不能担负起这样的大任来啊。
“……臣既蒙恩册立,谨当备位储宫,朝夕侍膳问安之暇,得以禀受至教,勉自策励。敬俟我皇父期颐策衍,上仪庆成,惟时载颁成命,臣敢不敬谨祇承。”
儿子蒙您将我册立为皇太子,儿子自然当谨慎地承担起储君的责任来。儿子每天侍奉在您身边问安、照顾饮食之余,还能得到您的教诲,儿子
十卷78、扶着你,走稳了
皇帝不由得目光放远,悠悠道,“那孩子,他说了什么呀”
廿廿垂首恭敬道:“阿哥爷说,‘额涅您放心吧,总归凡事都有皇阿玛呢,儿子凡事都好,额涅在天上安然怡泰。’”
皇帝轻轻阖上了眼,“那孩子,他那么说呀……”
廿廿柔声道,“奴才在乾隆五十五年进了阿哥爷的所儿之前,阿哥爷是怎么说的,奴才不知道了;不过是自乾隆五十五年以来,五年了,奴才眼见耳闻着,阿哥爷是天天都这么说的。非独今日这一天。”
皇帝默然长叹,“唉……”
廿廿离去之时,日光西斜。
廿廿停步回身,望向那明窗殿。
透过玻璃明窗,廿廿看见皇帝独自一人盘腿坐在坐炕上,仿佛陷入了别人走不进的世界里,默然,却是静静微笑着。
廿廿这才转回身来,悄然松了一口气下来。
.
一晚好眠,次日皇帝颁下谕旨:
“昨日皇太子、宗室王公大臣上奏……朕逐加披阅,见其情词恳款,实皆出于至诚……”
“皇太子、及臣工等日侍禁廷,渥承恩眷,胪诚吁恳,爱戴依恋,朕未尝不深鉴其诚悃。即天下臣民,外藩属国,饮和食德,久沐涵濡,实皆不愿朕即归政。”
“但朕斋心默祷之意,精诚孚格。则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语,转为不诚,是实难以听许,毋庸再行渎请!”
朕明白,皇太子和臣工忠诚之意,朕也知道天下臣民、外藩属国也不希望朕归政。
但是——归政乃是朕的初心,是朕焚香敬告上天的话,朕岂能自毁初心,对天不诚了去
故此,朕是实在不能听你
十卷83、“不小心”写入历史
婉兮的升祔奉先殿之仪礼,钦天监和礼部拟定的吉日为十月二十七日。这样的日期,距离传位大典已经是实在太近了。
况从十月到十二月,这中间还有冬至祭天大典,还有年下的一系列事务,在这样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要连续准备对于大清来说都是顶级的仪礼,实在是忙不过来。
更何况——此时摆在老皇帝面前最要紧的是,赶紧顺顺当当叫小十五先登基再说。
唯有正式登基,唯有叫小十五名正言顺了去,他才能放下这颗心。至于其余的,便是追封婉兮的仪礼,都可以暂时简化,让位于传位大典去。
——况且,这又何尝不是九儿在天上的希望她又何尝是重那些名分虚礼的人,身为母亲,她本来就是一向都将孩子的事儿摆在自己的前面。
可是皇帝就算是因为日程的紧迫,暂时简化了祭告天地的仪式,可是翰林院还是在九月初三立皇太子之后,已然写就了给婉兮追封、升祔礼告祭天地的祭文。
——皇帝原本,根本就是想为婉兮告祭天地的,只是到了十月底,诸项事务繁杂,实在是忙不过来;再加上皇帝要为小十五多顾虑一层,以和硕礼亲王为首的众位宗室王公们那一回的求皇上收回成命,都不能不令老皇帝暂时隐忍下来。
终究婉兮不是满洲名门闺秀,终究婉兮是个汉姓人啊,倘若一切礼仪都与元妻嫡后相同,那只会给小十五树起更多的敌对去!
可是就算这礼仪最终简化了,并未成形,可是皇帝却是默许将这份翰林院的告天地祭文保留在了档案里,流传到了后世——无论是大清后世子孙,还是天下人,都依旧得以从那白纸黑字的档案里,得以看见他对她从不想委屈、简化了的心思去。
也因如此,大清后世子孙在重新检视《会典》之时,也无人敢将这份并未真实行礼的告祭天地的祭文给撤出来——倒叫这份诚心永远地铭记了下来。
十卷84、廿载之音容如昨
十月二十七日,甲辰。
耄耋之年的老皇帝,再度亲自赴乾清门,行御门听政之礼。
十月底的京师已是冬日了,朔风浩荡,清雪如六出飞花,落在老人面上深深的沟壑里。
这一日的御门听政,是为册封婉兮为孝仪纯皇后而来。
皇帝命睿亲王淳頴为正使,郑亲王乌尔恭阿为副使,是日、恭赍册宝,册赠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册文曰:“……今懋建夫元良,纪行周甲,昭兹来许万年之岁月方长,佑我后人。廿载之音容如昨……特溯云軿于桂阃,用怀月御于椒涂,茂举上仪,聿崇升祔。兹册赠为孝仪皇后。”
册文多出于翰林之手,最后由皇帝自己亲笔润色。其中浮华辞藻自是满篇,但是一句“廿载之音容如昨”,已是叫人泪落……
二十年,那正是婉兮薨逝之年,到如今的年头,整整的二十年,那么长,那么远了,可是皇帝却说“音容如昨”,就是因为即便她已经离开了二十年,可是这二十年来,他没有一日不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所以即便已经远隔了二十年,他却一样仿佛昨儿才刚跟她面对面地说完话,才看见她对他柔婉却又调皮地——笑啊。
而这句话,情之所私若此,自不是翰林们敢写的,唯有皇帝自己润色之时,亲笔添加上去的啊。
.
此次册封礼,最惊人的是超乎规格的“双亲王册封使”——虽说老皇帝为了传位大典的日子已经迫近,将婉兮的册封礼程序简化,但是在册封使的选择上,老皇帝再一次地使出“空前绝后”、“独此一份”的待遇来。
这些年来,婉兮其实每一次晋位的册封使,皇帝在选择上都极用心意。
而这一次,待遇之高,更是就连元妻嫡后孝贤皇后都比不上的
十卷85、从未更改
【谢谢亲们提醒哈,前一章被屏蔽的字是“八大”,不知为啥屏蔽……】
.
以睿亲王淳颖为册封正使、郑亲王乌尔恭阿为册封副使,除了这二位亲王家身份尊贵,在八大世袭罔替的家,次序排在第二、第三,远远高于册谥孝贤皇后的第六、第七两家之外,皇帝也更是别有深意。
若此,倒叫人回忆起三个月前,也就是今年七月间,皇上刚下旨给郑亲王改名为乌尔恭阿。
彼时的乌尔恭阿,在袭爵之前还叫佛尔果崇额。生于乾隆四十三年的小孩儿,是去年,亦即乾隆五十九年二月才刚刚袭的和硕郑亲王,在希封郑亲王的一年之后,由皇帝亲自改名为乌尔恭阿。
虽说爱新觉罗家皇子皇孙、近支宗室,在进学之前,都要向皇上为自家子嗣请名。也就是说多数的皇子皇孙、近支宗室的子孙的学名都是皇帝亲赐的,但是皇帝给一个袭爵了的亲王后头改名,倒有点少见。
彼时郑亲王改名,倒也引起过王公大臣们的揣度,原本都以为是皇上重视这位十几岁的小亲王之意。
待得三个月后,十几岁的小亲王乌尔恭阿,竟然成为孝仪皇后的册封副使——这便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一个小亲王,贵为八大.家的第二位,只是年岁有点小。皇帝亲赐改名,以皇帝之威来加持,只为了让这位小亲王在成为册封副使的那一刻,身份卓然。
.
皇帝之所以如此执着令郑亲王家为孝仪皇后的册封使,除了郑亲王家在八大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居爱新觉罗家族长之位的礼亲王家之后,还有一个更深的缘故——
二十年前,婉兮薨逝,册谥为令懿皇贵妃之时,册封正使为简亲王丰讷亨。
简亲王丰讷亨,正是郑亲王乌尔恭阿
第2738章 十卷82 繁文缛节,狗p不是
十月。
这个月里,有皇太子的千秋节。
这一年的十月初六,是小十五正式以皇太子的身份所过的第一个千秋节;却也因为两个多月后即将正式登基,所以就也是小十五以皇太子身份所过的、最后的一个皇太子千秋节。
皇帝便也选在这个月里,正式册封婉兮为孝仪皇后。
老皇帝册封皇太子的生母为皇后,这在大清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就连大清往后的历史上,也再没有过了,故此一切的典礼都没有现成的旧例可循,唯有按照原有的册立皇后、又或者是嗣皇帝追封母后的旧例来挪动着,往婉兮这册封礼上来安。
例如大清册立皇后,应该告祭天、地、太庙后殿——但是这都是针对皇帝大婚,册立皇后而言;又或者是嗣皇帝为了将自己母后神牌升祔太庙,与死去的父皇的神位放在一起来说的。
婉兮既不是皇帝大婚册立的皇后,而此时老皇帝自己又还没驾崩呢,这便怎么都不合适了。
礼部、太常寺的大臣们这便向皇帝奏请。
针对为了册封婉兮而对朝廷一系列规矩所带来的冲击,皇帝便也特地下了一道旨意。
皇帝先说的是满人传统的守孝时候应不剃发的规矩来说。
这规矩看似只是剃发不剃发的事儿,算不得什么大事,可是它却干系到大清最具有代表性的国俗。便如大清刚刚入关之始,那曾经“剃发”还是“留头”的问题。
皇帝是一向最重视满人传统,在位几十年,每一年都要极为强调传统的坚持。多少宗室王公就是因为不会弓马骑射,或者满语不精通了而被褫夺了承继爵位的资格——而对于守孝时剃发与否这一最重要的国俗之时,皇帝却在此时给改了。
“若因不薙发,遂三年不祭神,更非吉事。且于国典有关,此断断不可之事。”皇帝还假托此为皇太后当年的教诲之言,说该祖宗旧制,乃是为了祭神所必须。
——
第2739章 十卷83 “不小心”写入历史
婉兮的升祔奉先殿之仪礼,钦天监和礼部拟定的吉日为十月二十七日。这样的日期,距离传位大典已经是实在太近了。
况从十月到十二月,这中间还有冬至祭天大典,还有年下的一系列事务,在这样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要连续准备对于大清来说都是顶级的仪礼,实在是忙不过来。
更何况——此时摆在老皇帝面前最要紧的是,赶紧顺顺当当叫小十五先登基再说。
唯有正式登基,唯有叫小十五名正言顺了去,他才能放下这颗心。至于其余的,便是追封婉兮的仪礼,都可以暂时简化,让位于传位大典去。
——况且,这又何尝不是九儿在天上的希望她又何尝是重那些名分虚礼的人,身为母亲,她本来就是一向都将孩子的事儿摆在自己的前面。
可是皇帝就算是因为日程的紧迫,暂时简化了祭告天地的仪式,可是翰林院还是在九月初三立皇太子之后,已然写就了给婉兮追封、升祔礼告祭天地的祭文。
——皇帝原本,根本就是想为婉兮告祭天地的,只是到了十月底,诸项事务繁杂,实在是忙不过来;再加上皇帝要为小十五多顾虑一层,以和硕礼亲王为首的众位宗室王公们那一回的求皇上收回成命,都不能不令老皇帝暂时隐忍下来。
终究婉兮不是满洲名门闺秀,终究婉兮是个汉姓人啊,倘若一切礼仪都与元妻嫡后相同,那只会给小十五树起更多的敌对去!
可是就算这礼仪最终简化了,并未成形,可是皇帝却是默许将这份翰林院的告天地祭文保留在了档案里,流传到了后世——无论是大清后世子孙,还是天下人,都依旧得以从那白纸黑字的档案里,得以看见他对她从不想委屈、简化了的心思去。
也因如此,大清后世子孙在重新检视《会典》之时,也无人敢将这份并未真实行礼的告祭天地的祭文给撤出来——倒叫这份诚心永远地铭记了下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