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皇上,请您雨露均沾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miss苏




第2740章 十卷84 廿载之音容如昨
    十月二十七日,甲辰。

    耄耋之年的老皇帝,再度亲自赴乾清门,行御门听政之礼。

    十月底的京师已是冬日了,朔风浩荡,清雪如六出飞花,落在老人面上深深的沟壑里。

    这一日的御门听政,是为册封婉兮为孝仪纯皇后而来。

    皇帝命睿亲王淳頴为正使,郑亲王乌尔恭阿为副使,是日、恭赍册宝,册赠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册文曰:“……今懋建夫元良,纪行周甲,昭兹来许万年之岁月方长,佑我后人。廿载之音容如昨……特溯云軿于桂阃,用怀月御于椒涂,茂举上仪,聿崇升祔。兹册赠为孝仪皇后。”

    册文多出于翰林之手,最后由皇帝自己亲笔润色。其中浮华辞藻自是满篇,但是一句“廿载之音容如昨”,已是叫人泪落……

    二十年,那正是婉兮薨逝之年,到如今的年头,整整的二十年,那么长,那么远了,可是皇帝却说“音容如昨”,就是因为即便她已经离开了二十年,可是这二十年来,他没有一日不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所以即便已经远隔了二十年,他却一样仿佛昨儿才刚跟她面对面地说完话,才看见她对他柔婉却又调皮地——笑啊。

    而这句话,情之所私若此,自不是翰林们敢写的,唯有皇帝自己润色之时,亲笔添加上去的啊。

    .

    此次册封礼,最惊人的是超乎规格的“双亲王册封使”——虽说老皇帝为了传位大典的日子已经迫近,将婉兮的册封礼程序简化,但是在册封使的选择上,老皇帝再一次地使出“空前绝后”、“独此一份”的待遇来。

    这些年来,婉兮其实每一次晋位的册封使,皇帝在选择上都极用心意。

    而这一次,待遇之高,更是就连元妻嫡后孝贤皇后都比不上的



第2742章 十卷86 完美地跳过和珅
    除了册封正使、副使选派了远超过孝贤皇后、继后那拉氏立后册封礼的规制之外,皇帝更在册封使的选择上,极为用心,嵌入了“传承”的心意去。

    这传承,首先体现在简亲王丰讷亨与郑亲王乌尔恭阿这一对祖孙的传承上;同时也体现在了睿亲王淳颖、郑亲王乌尔恭阿与九爷傅恒的传承上。

    九爷傅恒是婉兮册封贵妃、皇贵妃之时,册封正使都是九爷傅恒——而此时,九爷已经不在了。

    九爷不在了,九爷的儿子们身份比不上亲王贵重。而皇帝选的睿亲王淳颖乃是九爷的女婿,郑亲王乌尔恭阿更是福康安的女婿……

    这一份传承,婉兮与九爷这一生的情分,皇上也都给小心珍重地延续了下来。

    ——没有一个帝王的嫉妒之心,只有对他们的信任,更是对她这一生的最完美的句号。

    她的一切,在他的心中,都是美的啊。都是,他要帮她一起,珍藏的。

    .

    册赠礼之后,是婉兮神牌在奉先殿的升祔礼。

    奉先殿是皇家的家庙,太庙是国,更是一个大而空的概念;奉先殿则是家,才是夫妻、父子、母子。

    皇帝选派大学士阿桂、王杰,恭点神主。

    皇太子龙袍补服,诣恭制神牌处行礼,恭捧神牌,由奉先殿左门入,进殿东门,安神牌于祇见位,恭代行礼,敬升奉于孝贤皇后神位之次宝座上。行致祭礼,如大享仪,礼成,奉安于奉先殿后殿。

    孝仪皇后神牌,奉安于孝贤皇后陵享殿。遣皇十七子多罗贝勒永璘行礼。

    整个升祔礼,皇子方面都是由婉兮亲自所出的小十五和小十七来行礼,这没有什么可说的;可说的,是皇上拣选来恭点神主的两位大臣的人选。

    &



十卷87、心愿已成
    十一月,皇帝在冬至祀天大典完成之后,正式下旨命皇太子移居毓庆宫。

    毓庆宫是康熙爷专为皇太子胤礽所建的太子东宫,后在发生九龙夺嫡之事后,雍正爷创下秘密立储的规矩,再不明立皇太子,故此毓庆宫便也失去了太子东宫的地位,改为皇子们群居的住所。

    就连雍正爷密立了乾隆爷,却也都没让乾隆爷在毓庆宫单独居住,这才出现了后来的以重华宫为潜龙邸。

    而这一回,皇帝终于正式命皇太子颙琰住回毓庆宫去,重启毓庆宫为太子东宫的地位。

    同一日,皇帝亦下旨:“皇太子生母,已追封孝仪皇后,其家例宜晋封公爵。但孝仪皇后居孝贤皇后之次,著加恩暂赏一等侯爵,世袭罔替。交该旗照例拣选带领引见。寻予世管佐领花沙布一等侯爵如例。”

    在追封婉兮为皇后,尽快升祔奉先殿,在爱新觉罗家庙中名正言顺之后,老皇帝这便再着手推恩婉兮母家,令婉兮母家享受皇后母家的恩遇。

    只是此时,婉兮的阿玛、兄长,甚至侄儿都已经不在人间。

    魏家人丁本就不算兴旺,编立为世管佐领之时只够半分,到此时获得丹阐荣宠之时,能够有资格获得爵位的花沙布,已经是婉兮的侄孙,婉兮侄儿桂林的儿子了(就是从这个地方来推算,德馨应该是婉兮的哥哥,而不是弟弟)。

    原本大清皇后母家,都是赏给“承恩公”的爵位,也就是公爵。且世袭罔替(不用降等承袭)。

    但是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皇帝追溯开国几大功臣所得的爵位,那时候因为是开国之初,爵号所定不高,所以即便是额亦都只得二等公爵,而费英东的子孙承袭的竟是三等公爵。

    与这些开国功臣相比,皇后外戚家竟然都是一等公爵,“其与佐命功臣,栉风沐雨,拓土开疆者,实难并论。”

    皇帝觉得,给外戚们一等公爵,实在是过高了。

    况且就连宗室王公的爵位,除了八家世袭罔替的王家之外,其余都是降等承袭的,而外戚的一等承恩公却是世袭罔替的,“外戚转得以崇封延世,未免过优。”

    因此皇帝就在乾隆四十三年下旨:“著将所有承恩公爵,俱改为三等公,世袭罔替。著为令。”

    皇帝这是将所有外戚家的一等承恩公都给降低为三等公爵了。便是原来被封了一等公爵的孝贤皇后家,也在乾隆四十三年这一年,将承袭承恩公大宗的奎林,给降为了三等公去。

    至于那拉氏家,早就被剥夺了皇后丹阐的全部待遇,那拉氏侄儿讷苏肯的公爵,根本是已经被革除了的。

    也就是说,从乾隆四十三年这一年起,所有的皇后丹阐一等公爵都不存在了,都只能以三等公爵来承袭。

    十二月,“孝仪皇后之父原任内管领清泰,追封为三等公。孝仪皇后之母杨佳氏,封为公妻一品夫人。”

    皇帝这便是将婉兮母家的爵位,将三等公爵追封给了婉兮的父亲;而花沙布只是婉兮的侄孙,辈分已远,不宜直接封为太高的爵位,故此“暂赏”三等侯爵。

    ——这是等着小十五继位之后,由小十五来给晋封的。

    这样的例子,从孝贤皇后母家推恩也可追溯:当年孝贤皇后正位中宫,人还活着呢,还是当初没将外戚承恩公改成三等公爵的时候呢,她四哥富文初封也只是一等侯爵。

    是在孝贤皇后崩逝之后,皇帝才给富文进封为了一等公爵。当然,在乾隆四十三年,这个一等公爵也同样降为三等公爵了。

    而兄长与侄孙之间,亲疏远近太悬殊,



第2738章 十卷82 繁文缛节,狗p不是
    十月。

    这个月里,有皇太子的千秋节。

    这一年的十月初六,是小十五正式以皇太子的身份所过的第一个千秋节;却也因为两个多月后即将正式登基,所以就也是小十五以皇太子身份所过的、最后的一个皇太子千秋节。

    皇帝便也选在这个月里,正式册封婉兮为孝仪皇后。

    老皇帝册封皇太子的生母为皇后,这在大清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就连大清往后的历史上,也再没有过了,故此一切的典礼都没有现成的旧例可循,唯有按照原有的册立皇后、又或者是嗣皇帝追封母后的旧例来挪动着,往婉兮这册封礼上来安。

    例如大清册立皇后,应该告祭天、地、太庙后殿——但是这都是针对皇帝大婚,册立皇后而言;又或者是嗣皇帝为了将自己母后神牌升祔太庙,与死去的父皇的神位放在一起来说的。

    婉兮既不是皇帝大婚册立的皇后,而此时老皇帝自己又还没驾崩呢,这便怎么都不合适了。

    礼部、太常寺的大臣们这便向皇帝奏请。

    针对为了册封婉兮而对朝廷一系列规矩所带来的冲击,皇帝便也特地下了一道旨意。

    皇帝先说的是满人传统的守孝时候应不剃发的规矩来说。

    这规矩看似只是剃发不剃发的事儿,算不得什么大事,可是它却干系到大清最具有代表性的国俗。便如大清刚刚入关之始,那曾经“剃发”还是“留头”的问题。

    皇帝是一向最重视满人传统,在位几十年,每一年都要极为强调传统的坚持。多少宗室王公就是因为不会弓马骑射,或者满语不精通了而被褫夺了承继爵位的资格——而对于守孝时剃发与否这一最重要的国俗之时,皇帝却在此时给改了。

    “若因不薙发,遂三年不祭神,更非吉事。且于国典有关,此断断不可之事。”皇帝还假托此为皇太后当年的教诲之言,说该祖宗旧制,乃是为了祭神所必须。

    ——



第2739章 十卷83 “不小心”写入历史
    婉兮的升祔奉先殿之仪礼,钦天监和礼部拟定的吉日为十月二十七日。这样的日期,距离传位大典已经是实在太近了。

    况从十月到十二月,这中间还有冬至祭天大典,还有年下的一系列事务,在这样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要连续准备对于大清来说都是顶级的仪礼,实在是忙不过来。

    更何况——此时摆在老皇帝面前最要紧的是,赶紧顺顺当当叫小十五先登基再说。

    唯有正式登基,唯有叫小十五名正言顺了去,他才能放下这颗心。至于其余的,便是追封婉兮的仪礼,都可以暂时简化,让位于传位大典去。

    ——况且,这又何尝不是九儿在天上的希望她又何尝是重那些名分虚礼的人,身为母亲,她本来就是一向都将孩子的事儿摆在自己的前面。

    可是皇帝就算是因为日程的紧迫,暂时简化了祭告天地的仪式,可是翰林院还是在九月初三立皇太子之后,已然写就了给婉兮追封、升祔礼告祭天地的祭文。

    ——皇帝原本,根本就是想为婉兮告祭天地的,只是到了十月底,诸项事务繁杂,实在是忙不过来;再加上皇帝要为小十五多顾虑一层,以和硕礼亲王为首的众位宗室王公们那一回的求皇上收回成命,都不能不令老皇帝暂时隐忍下来。

    终究婉兮不是满洲名门闺秀,终究婉兮是个汉姓人啊,倘若一切礼仪都与元妻嫡后相同,那只会给小十五树起更多的敌对去!

    可是就算这礼仪最终简化了,并未成形,可是皇帝却是默许将这份翰林院的告天地祭文保留在了档案里,流传到了后世——无论是大清后世子孙,还是天下人,都依旧得以从那白纸黑字的档案里,得以看见他对她从不想委屈、简化了的心思去。

    也因如此,大清后世子孙在重新检视《会典》之时,也无人敢将这份并未真实行礼的告祭天地的祭文给撤出来——倒叫这份诚心永远地铭记了下来。



第2740章 十卷84 廿载之音容如昨
    十月二十七日,甲辰。

    耄耋之年的老皇帝,再度亲自赴乾清门,行御门听政之礼。

    十月底的京师已是冬日了,朔风浩荡,清雪如六出飞花,落在老人面上深深的沟壑里。

    这一日的御门听政,是为册封婉兮为孝仪纯皇后而来。

    皇帝命睿亲王淳頴为正使,郑亲王乌尔恭阿为副使,是日、恭赍册宝,册赠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册文曰:“……今懋建夫元良,纪行周甲,昭兹来许万年之岁月方长,佑我后人。廿载之音容如昨……特溯云軿于桂阃,用怀月御于椒涂,茂举上仪,聿崇升祔。兹册赠为孝仪皇后。”

    册文多出于翰林之手,最后由皇帝自己亲笔润色。其中浮华辞藻自是满篇,但是一句“廿载之音容如昨”,已是叫人泪落……

    二十年,那正是婉兮薨逝之年,到如今的年头,整整的二十年,那么长,那么远了,可是皇帝却说“音容如昨”,就是因为即便她已经离开了二十年,可是这二十年来,他没有一日不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所以即便已经远隔了二十年,他却一样仿佛昨儿才刚跟她面对面地说完话,才看见她对他柔婉却又调皮地——笑啊。

    而这句话,情之所私若此,自不是翰林们敢写的,唯有皇帝自己润色之时,亲笔添加上去的啊。

    .

    此次册封礼,最惊人的是超乎规格的“双亲王册封使”——虽说老皇帝为了传位大典的日子已经迫近,将婉兮的册封礼程序简化,但是在册封使的选择上,老皇帝再一次地使出“空前绝后”、“独此一份”的待遇来。

    这些年来,婉兮其实每一次晋位的册封使,皇帝在选择上都极用心意。

    而这一次,待遇之高,更是就连元妻嫡后孝贤皇后都比不上的



第2741章 十卷85 从未更改
    【谢谢亲们提醒哈,前一章被屏蔽的字是“八大”,不知为啥屏蔽……】

    .

    以睿亲王淳颖为册封正使、郑亲王乌尔恭阿为册封副使,除了这二位亲王家身份尊贵,在八大世袭罔替的家,次序排在第二、第三,远远高于册谥孝贤皇后的第六、第七两家之外,皇帝也更是别有深意。

    若此,倒叫人回忆起三个月前,也就是今年七月间,皇上刚下旨给郑亲王改名为乌尔恭阿。

    彼时的乌尔恭阿,在袭爵之前还叫佛尔果崇额。生于乾隆四十三年的小孩儿,是去年,亦即乾隆五十九年二月才刚刚袭的和硕郑亲王,在希封郑亲王的一年之后,由皇帝亲自改名为乌尔恭阿。

    虽说爱新觉罗家皇子皇孙、近支宗室,在进学之前,都要向皇上为自家子嗣请名。也就是说多数的皇子皇孙、近支宗室的子孙的学名都是皇帝亲赐的,但是皇帝给一个袭爵了的亲王后头改名,倒有点少见。

    彼时郑亲王改名,倒也引起过王公大臣们的揣度,原本都以为是皇上重视这位十几岁的小亲王之意。

    待得三个月后,十几岁的小亲王乌尔恭阿,竟然成为孝仪皇后的册封副使——这便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一个小亲王,贵为八大.家的第二位,只是年岁有点小。皇帝亲赐改名,以皇帝之威来加持,只为了让这位小亲王在成为册封副使的那一刻,身份卓然。

    .
1...689690691692693...7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