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这其中还遭遇了大田之败。
大田,朱高燧被围困之后,徐辉祖单枪匹马,带着几个扈从以及担任谋士的黄观,从外围找了个地方杀入大田。
和朱高燧汇合之后,很快说服朱高燧。
不突围。
而突击。
其实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大田被围困的明军兵力,约莫三万左右,而梅殷用来围困的叛军,其实也就五万不到,只不过占据着地势,是以便优势尽显。
而朱高燧因为忌惮,没有在第一时间选择突击,导致粮草耗尽,这才陷入绝境。
徐辉祖到来之后,立即果断执行。
所有兵马孤注一掷,将剩下的口粮一顿吃尽,酒足饭饱之后,动员所有士卒,说这一战不为大明而打,是为你们自己。
只有杀出去,才能活着。
被围困了许久的士卒一听,悲哀之中看见了希望,有道是哀兵必胜,于是在徐辉祖的率领下,盯着一个方向猛攻。
势不可挡。
这一突击,立即将叛兵的计划打乱,叛军负责围困朱高燧的是从京营跟随梅殷来到福建的林元,有些眼光,很快看出了徐辉祖的意图:
不止是突围。
徐辉祖的意思,是突击之后打破包围圈,短暂休憩,然后以战养战,直奔后方空虚的泉州,如此一来,梅殷和顺天帝将直面兵锋。
林元无奈,只能选择将所有兵马收拢起来,然后阻击徐辉祖。
可惜,被徐辉祖大败。
当然,也不能说大败,在突击战中,徐辉祖和朱高燧麾下的兵马损失惨重,只能说这一来一回,双方在大田之战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同时,朱高煦从江浙一带进入福建。
朱能率领兵马亦进入福建。
增援的天子亲卫军在武安侯郑亨统率下,同安侯火真辅佐,很快和朱能形成战略配合,建立出一条宽长的进攻线路。
福建顿时四面楚歌。
直到这时候,梅殷才彻底展现出他身为儒将的能力,坐镇泉州,临危不乱,军令连下,奇谋迭出,三十六计接连施展,在明军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叛军竟然不失一城一地。
话说回来,叛军很少据城而战。
大多是根据福建复杂的地形采取游击战,拥有地利和人和的叛军,竟然以微弱兵力,和大明平叛兵马陷入拉锯战中。
这对梅殷是有利的,也是不利的。
有利的一点,这让国其他地方的建文旧臣看到了希望,若是再持续一些时候,没准其他地方的建文旧臣揭竿而起,便会有星火燎原之势。
但也是不利的。
因为福建只有那么大,民间的粮草只有那么多,长此下去,梅殷的兵马将陷入后勤危机,没了粮草,还打什么仗。
不过梅殷并不绝望。
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再取得一场大胜,那么国其他各地的建文旧臣,绝对会有人起兵响应自己,届时局势就会反转。
而且梅殷深知,朱棣现在在北方,要抵御鞑靼的入侵,朱棣绝对没有更多的兵力来平叛了。
但是,榆木川大胜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梅殷坐不住了。
他知道不能再等。
必须一场大胜,也只有一场大胜,才能改变局面,否则拖下去就是死,在这样的局势下,梅殷决定孤注一掷。
他要吞掉明军的一条线,以及这条线上的一个人。
朱高煦!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朱高煦那边的兵力,是由京营地方卫所加江浙一带的卫所屯兵构成,战力不是绝对精锐。
而且朱高煦还是朱棣的二儿子。
这里面有个很是微妙的地方:朱高煦也是最有可能问鼎储君的人之一。
另外一个是朱高炽。
但朱高炽在应天坐镇,所以若是朱高煦陷入危机,朱高炽会不会为了江山,故意整点幺蛾子事情出来,借梅殷的刀来杀朱高煦?
完有可能!
这就是梅殷选择朱高炽的原因。
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士卒、粮草和金钱,也打的人心。
随着梅殷的调兵遣将,平叛的朱能、郑亨、徐辉祖和朱高燧发现,压力骤增,梅殷似乎将所有兵力都压了上来——这个错觉不难理解。
因为福建地形复杂的缘故,斥候撒出去,都要日才能传回一点消息。
甚至有时候撒一标斥候出去,能回来一般就算运气好。
地势复杂,山险水恶,大部分牺牲的斥候,并不是死在地方斥候的刀剑弩箭之下,而是死在各种自然环境中。
是以徐辉祖等人,根本没侦察到,不是梅殷把兵力部压上来了,而是梅殷将应付朱高煦的兵马,给撤到他们这边来了。
朱高煦是一员猛将。
冲锋陷阵他是无敌的,但论起谋略来说,还是比不过梅殷这位儒将。
一看面防线空虚了,还以为是徐辉祖他们大捷,导致梅殷不得不回防,于是大喜,率领着兵马直接杀向泉州。
这也怪不得朱高煦,这个时候的大明,消息传递确实很慢。
等朱高煦发现其他进攻路线并没有大捷,而他的深入是梅殷的诱敌之计后,已经来不及了,他已经率领大军孤军深入到了兴化府。
距离泉州,仅仅数百里。
朱高煦知道上当了。
但他不是朱高燧,没有选择找个好地方驻兵等待徐辉祖等人的并进,而是带领着人,绕开有可能被埋伏的路线,直奔泉州。
他要擒贼擒首。
有些时候,危机也是机会,如果让他此举成功,那么将来的储君位置,天平将极大的倾斜向他,而且朱高煦也明白一个道理:他要是再被围困在兴化府,绝对等不到支援就会团灭。
他率军太深入了。
而且他自以为是,觉得这样的情况下,老大朱高炽肯定巴不得自己死翘翘,所以一旦被围困,老大肯定会用各种理由,让距离自己最近的郑亨和徐辉祖,不来支援自己。
所以朱高煦的选择很直接简单而粗暴。
兵贵神速。
以最快的速度突入泉州,然后和梅殷来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
然而梅殷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在泉州和兴化府交界处的枫亭,叛军最后的兵马和朱高煦的兵马两军对垒,一场将决定大明未来走向的大仗,即将登场。
天下共瞩目。
()是,,,,!
第二百五十九章 梅殷的穷途末路
【】(),
:
泉州,原来的州衙被紧急征用,稍事扩张后成了“皇宫”。
很是寒碜。
事急从权,泉州的大小“文武百官”也没说什么,其实没几个人怀有多大的期翼,只是有些事情身不由己。
况且并非没有一线希望。
前方大战,整个泉州陷入意料之外的安静之中:已无可增之兵,能否打出一片生天,就看率领梅景福、方玉山等人在枫亭和朱高煦大战的梅殷能否取胜。
若是胜了,大明境内建文旧臣受到鼓舞,遍地开花,朱棣顾此失彼,终将灭亡。
若是败了,那就是败了。
从今以后,永乐帝王的治下,不会再有建文旧臣搞事的土壤。
不过梅顺昌没闲着。
他是一位读书人,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他甚至很少看兵书——尽管在应天时,梅顺昌在五军都督府的中府任职,但和在旗手卫任指挥的梅景福不一样,梅顺昌确实不善军事。
他看的是经国治世的文章,所以这一次决战,梅殷并没有带他去枫亭。
梅顺昌还有事要做。
父亲梅殷和弟弟梅景福怀着必死之念去枫亭为未来放手一搏,梅顺昌则在梅殷的安排下,带着母亲宁国公主,他自己的媳妇以及弟媳妇儿等人,去了泉州府沿海重镇——永宁。
当然,少不了那个依然在穿开裆裤的幼帝朱文圭。
永宁卫所中已无多少兵力。
仅有两千人——这两千人也是梅殷可以留下来保护朱文圭的最后依仗。
梅顺昌站在城头。
在他前面的海面上,铁锁横海之间有数艘大船,士卒们往来,不停的往船上搬着淡水、干粮以及弓弩等辎重。
未雨绸缪。
按照父亲的叮嘱,只要枫亭那边传来败讯,梅顺昌就要带着朱文圭等人逃亡海上,是去西洋还是去倭国,梅顺昌根据局势自己决定。
梅殷的意思是去西洋那边,梅顺昌其实倾向于倭国。
有两千士卒,在倭国也能打出一片天地。
远方碧波荡漾海天一色。
望着那看不见希望的尽头,梅顺昌心情沉重,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远赴万里重洋呢,可惜事情半点不由人。
梅顺昌作为读书人,其实太明白读书人的尿性了,父亲梅殷还是对建文旧臣的期翼太高,就算枫亭大捷,也不见得国其他地方的建文旧臣会云集响应。
如今大明境内建文旧臣的脊梁,早就被朱棣给打折了。
没了血性。
方孝孺、景清这些人的死,已经到杀鸡骇猴的效果,而大多的读书人,事到临头又有几个还执着于建文帝。
王艮这样的人很少。
更多的是胡广、李贯之流,读书人也是人,也有功名利禄之心,例如那解缙,不正是如此。
朱允炆已死。
父亲没能辅佐朱文圭抢下江山,那么在那些读书人心中,大明的君王就是朱棣,君王换了,但还是朱家人,只要他们踏实做事,一样能光宗耀祖富贵等身。
何必要冒谋逆的险呢。
一声长叹。
梅顺昌忽然转身,对身后的母亲宁国公主道:“娘,去歇着罢,风大。”
宁国公主来到梅顺昌身旁,看着下面大船的忙碌,捋了捋被海风吹乱的鬓发,问道:“顺昌,你爹和景福他们是不是回不来了?”
梅顺昌默然不语。
不好说。
说不好。
不说好。
终究是要给娘亲一点希望的,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心里那一点向着灿烂阳光的希望吗。
宁国公主欲言又止。
最终什么话也没说。
其实她想说,顺昌我们没必要准备出海的,你不了解你那个叔叔朱棣,事情发生到这一步,他岂会不在海水留下后手。
也许枫亭大败,我们刚入海,就被水师拦住了。
和梅顺昌的想法一样。
宁国公主也愿意给长子留一点希望。
其实梅顺昌小看了读书人,就在枫亭那边即将进行大决战时,大明疆域之内,蛰伏的建文旧臣已经有人响应。
先是云南。
一位身居高位的建文旧臣欲要响应福建,率领一位忠诚于建文的武将,准备将兵权掌控在手,然后趁机揭竿而起响应福建。
但是——
云南的局势没有这么简单,在云南还有一个人。
一个绝对受到老朱家信任的人。
黔宁王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也是最受朱元璋信任的开国臣子,当年和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平定云南后,就被留在云南镇守。
终洪武一朝,朱元璋也没怀疑过他。
沐英经营云南多年,可以说,沐王府才是云南真正的统治者。
所以之前朱权和朱棣商讨封地时,还打趣自己再和朱棣讨价还价就要去云南——到了云南,朱权别说藩王,连屁都不是。
在沐王府的势力下,区区一个就藩的藩王,真的是屁都不如。
沐英死得很早。
先是因为其养母马皇后之死悲伤过度而咳血,后来懿文太子朱标逝世,沐英又遭受打击,两个月后病逝在云南,时年四十八岁。
从这点来看,沐英绝对是建文旧臣。
但是现在沐王府的实际掌控者是沐英的二儿子沐晟,在1398年世袭西平侯。靖难之战中,沐晟没有勤王——勤个锤子的王。
等朱允炆收拾完了朱棣等人,下一个就要收拾他沐家,沐家在云南的待遇,比一般藩王只高不低,岂有不削的道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