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最后的三国2:兴魏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风之清扬

    曹亮轻哦了一声,道:“那你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

    王基道:“诸葛恪的条件确实是很诱人,为了守住这座城池,安风的军队和百姓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如果诸葛恪要的人不是你而是我的话,也许我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交出去。”

    曹亮奇道:“王太守难道就没有想过,诸葛恪很可能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万一他反悔怎么办”

    王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道:“为了城中的百姓,我便是豁出去了,那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值得我去试一试,用我一人之血,救万千黎庶,值了!”

    曹亮微微一笑道:“其实王太守完全可以把我交出去,以换取安风城的安宁。”

    王基轻轻地摇摇头,道:“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早已将曹参军视为朋友,如此卖友求荣之事,却是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那怕安风城真的得到了安宁,可这辈子我的心却永远也不可能再得以安宁。”

    &




第250章 探视
    司马懿率大军是倍道兼程,从弋阳一路狂飙突进,赶到了安风。

    司马懿一生征战无数,多年的戎马生涯早就让他练就了一身收放自如的本事,驻守淮北,按兵不动,他可以做到静若处子,长途奔袭安风,倍道兼程,他可以做到动若脱兔,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从容不迫。

    当年突袭孟达,司马懿用的这是一招,原本几十天的路途,硬是让司马懿八天就抵达了新城城下。

    结果当然是可以想像的,孟达措手不及,就连城防工事都没有修筑完全,又如何能抵敌住攻到城下的司马懿,最终城破遭擒,被斩首于洛阳。

    本来司马懿这次是坐山观虎斗,在淮北按兵不动,但没想到王凌抢先出兵,打乱了司马懿的布署,司马懿不得不连夜进军,倍道兼程,目的就是要抢在王凌之前,解安风之围。

    虽然王凌距离安风要比司马懿近的多,但王凌兵少,不敢轻兵冒进,所以他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谨慎地前行,速度上自然是比不过司马懿的,所以司马懿虽然绕了一个大圈,还是抢在王凌的前头,抵达了安风外围。

    听闻吴军退兵的消息,胡遵牛金等诸将皆向司马懿道贺,大赞司马懿英明神武,兵锋所至,吴人丧胆,就连交战的勇气都没有了,一听大都督兵马杀到,吴人是屁滚尿流而去。

    司马懿微微一笑,他很清楚,吴人之所以撤退,是因为作战形势和地理条件对吴军不利,魏军东西两路夹攻,再加上安风城的兵马,随时可以里应外合,一旦交锋,吴军必然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之中。

    这个时候的果断撤军,至少也显示了吴军主帅的魄力。

    而对于司马懿来说,能够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安风之围,也算是功劳一件,虽然不足以抵消安风渡兵败的责任,但至少司马懿的地位是无忧了。

    这一点,对于司马懿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他派出斥侯不时地打探东路王凌的动静,知道王凌至少要比他落后半天的路程,司马懿便安心了,他下令立刻兵抵安风城下,扎下营来,并传令安丰太守王基和征南将军夏侯玄前来面见。

    司马懿是当朝太傅,此番更是总揽兵马大权的平南大都督,自然不可能纡尊降贵前往安风城中去见他们,最起码这点谱还是要摆的。

    王基此刻在正城里清理城门通道,堵得时候生怕不牢固,魏军一股儿地把石头和沙土全部地填入到城门甬道之中,将城门封得死死地,那怕吴军的攻城车再凶猛,也无法撼得动安风城的四门。

    此时吴军退兵之后,魏军开始担沙运石,将这些石头沙土清理出去,由于封得太死,魏兵清理起来也是颇为费力,好不容易清理完毕,刚刚打开城门,就看到魏军传令兵快马疾驰而至,将大都督司马懿的军令传达给了王基。

    王基知道司马懿率大军杀来,但没想到司马懿来得竟然是如此之快,听斥侯禀报,司马懿的大军尚在五六十里之外,按正常的情况,至少也得要半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安风城下。

    可王基万没想到,司马懿进军速度堪称是神速,他这边刚清理完毕打开城门,司马懿就已经到了城外,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司马懿令王基和夏侯玄前往面见,王基有些犯愁了,自己前往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可夏侯玄至今



第251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司马懿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街头的士兵只是给他让出一条路来,坐在冲锋车上的司马懿甚至可以感受到这些士兵目光中的冷意。

    安风渡拼死突围,安风城浴血鏖战,许多的士兵葬身疆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司马懿的大军救援来迟,虽然他们不知道缘由何在,但对司马懿的怨念,还是蛮大的。

    不过司马懿对这些士兵的态度并不在意,他乘坐在冲锋车上,双目微闭,如老僧入定一般,在他的眼里,这些普通的士兵不过是像蝼蚁一般的存在,蝼蚁的态度,值得人去关注吗

    做为上位者,司马懿考虑的是永远是更深层的东西,比如说夏侯玄的感受,朝堂上曹爽的态度,这些才是司马懿需要去关注的东西,其作的人和事,司马懿会选择直接无视。

    不过行至太守府的时候,司马懿下车之后,迎面见到一人,却令他再也不能无视了。

    曹亮!

    他或许是司马懿从前都不曾正眼瞧过的人物,但这一年来司马家遭遇的风风雨雨,或多或少都和他有关,司马懿如何能不正视于他。

    司马懿半眯着眼睛,饶有兴致地上下打量着曹亮,虽然说他和曹亮从来没有正面相处过,也从来没有说过半句话,但这并不妨碍司马懿认识曹亮,这次见面,算是司马懿第一次正面审视于他。

    “你就是征南将军参军曹亮”

    曹亮没有半点畏惧之意,不卑不亢地拱手行了一礼,道:“卑职参见大都督。”

    司马懿苍老而略显清瘦的面容之上,看不出任何的表情,那怕曹亮曾经的所做所为,给司马家的名声带来过无可挽回的损失,也许司马懿的内心之中充满着恨意,但此时此刻,饱经世故的他却不曾流露出半点情绪来,从曹亮的眼中,看到的司马懿就如同是一潭深不见底的秋水,平静无波。

    但曹亮清楚,这平静无波的表情之下,恐怕却是惊涛骇浪,他和司马家的仇怨,已经达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此番司马懿暗使阴谋,欲置自己和夏侯玄于死地,便是明证。

    不过直面司马懿,曹亮还是一无所惧的,那怕司马懿位高权重,声名显赫,那怕司马懿心计深沉,歹毒狡诈,曹亮都没有半点回避的念头。

    这可是自己毕生的对手,是曹亮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的人,那怕他再强大再无敌,也不可能令曹亮屈服。

    司马懿微微颔首,道:“听闻曹参军阵前斩杀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确实是奇功一件,可喜可贺,本督自会奏明朝廷,为曹参军请功。”

    曹亮道:“大都督谬赞了,卑职能斩获诸葛瑾的首级,不过是运气好而已。”

    司马懿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地道:“曹参军的运气可真不是一般的好,希望曹参军能把这好运气一直保留下去,则是我大魏之幸啊。”

    曹亮坦然地道:“一定,卑职也希望大魏社稷可以万古长存,天下一统。”

    司马懿轻轻一笑,道:“曹参军真是好志向啊。”

    曹亮不卑不亢地道:“位卑未敢忘忧国,卑职虽然人微职轻,但从不敢忘报效朝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卑职自当尽人臣之事。”

    司马懿沉默了片刻,回头对王基道:“夏侯将军何在”

    &nbs



第252章 王凌兵至
    果然,在第二天司马懿就下达了调令,令征南军撤出安风城,回归到魏军的大队人马之中。

    不过夏侯玄并没有随军出城,而是继续地留在了安丰太守府,按司马懿的原话,夏侯玄此刻伤重未愈,不宜出征,暂且就留在安风城中养伤,等伤愈之后再归队不迟。

    王基做为安丰太守,依然留守安风城,不与大军汇合。

    军令如山,任览和曹亮不敢再多做停留,马上召集征南军,准备出城。

    王基率军是列队相送,许多安丰郡兵的眼睛,都有些泛红,毕竟战斗之中结下的友谊,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曹亮和王基也是依依惜别,并肩战斗的这几个昼夜,同生死共患难相濡以沫,两人之间的友情也是格外的深厚,此番别离,不知何时再能相见,两人皆是感叹不已。

    曹亮道:“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王兄请回吧,下次如有机会到洛阳,一定要去高陵侯府,小弟必当扫榻相迎。”

    王基哈哈大笑道:“扫榻就不必了,咱一个行伍的粗人,没那么多的讲究,贤弟只需备好美酒就行,我们喝他个一醉方休。”

    “那是自然的,少什么也不能少了好酒。夏侯将军这边,就劳烦王兄照料了。”

    “贤弟放心吧,夏侯将军就交给我吧,保证一个月后,还你个生龙活虎的夏侯将军。”

    曹亮拱手称谢,两个人互道珍重,曹亮随军离开了安风城。

    司马懿的大军就驻扎在安风城外十里之处,不过这个驻地是临时的,随着战事的改变,大军随时都可能更换扎营地点。

    征南军回归大营,依然还是原来的编制,只不过这次回归之后,却与其他各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征南军系出中军诸营,和其他从三河征召过来的郡兵有所不同,征南军的地位优越感很强,毕竟他们是中军的部队,是天子身边的近卫军,论地位,确实是外军和郡兵所不能相比的。

    此番征南军单独与吴军恶战数场,战斗减员犹为严重,到目前都不足半数之众,和建制大部齐全的其他部队相比,征南军一干人众不免有些落寞,与其他各军的的疏离感自然会更强了。

    好在征南军依然还是独立扎为一营,与其他营人马没有混编,这倒是减少了不少的麻烦。

    征南军撤出安风之后,王凌的军队终于是姗姗来迟,也赶到了安风城下。

    这还是王凌听说了吴军已经撤军的消息之后,才加快了行军的速度,否则按他原来的行进速度,距离安风城还远得很。

    王凌知道吴军是听闻魏军两路人马同时杀来的情况才退的兵,这让他是懊悔不已,早知如此,他就应该率领人马,尽快地赶到安风城下来解围。

    不至于象现在一样,被司马懿拨走了头筹。

    而且是兵不血刃,司马懿几乎没有费半点的力气,就逼使吴军主动地撤围了安风,原本还以为会有一场的恶战,现在看来,完全是落空了。

    让王凌耿耿于怀的是,这笔解围的功劳,自然是算在司马懿头上的。

    这如何不令他郁闷

    按王凌的原计划,这笔功劳是算在他的头上的,毕竟王凌是抢先出兵,主动地来解安风之围的。

     



第253章 新的镇北将军
    战争打得就是后勤,拼得就是消耗,如果是规模小一点的部队,那情况还好点,一旦牵涉到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大军,那军队的给养消耗是相当惊人的,每天有几十万张嘴等着吃饭,后勤上那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魏军虽然在淮南地区设有屯田,淮南的驻军粮草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但司马懿十万大军——现在剩下八万左右了——的粮草供应,则全部要依赖于洛阳朝廷,八万多人马的粮草转运,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浩繁的事。

    更何况军队的给养不光是粮草,军械营帐被服车马等等,这些物资样样都不可或缺,全部都得从洛阳转运。

    吴军撤离安风之后,双方的战事转为了相持,吴军退到了夹石,凭险而据,以逸待劳,准备和魏军打相持战。

    司马懿不禁有些诧异,毕竟他和东吴交手了数次,对吴人的作战风格很是了解,以前吴人每次进犯,总是得小利而自喜,一旦受挫,立马撤退,绝不拖泥带水,但这次却在夹石玩起了持久战,确实让司马懿有些意外。

    这特么的也不太符合孙权的作战风格呀。

    在司马懿的印象之中,孙权是一个持重而谨慎的人,他从来不把进攻寄托在冒险上面,打得赢就打,打不赢果断撤退,毕竟东吴的那点子家当,可经不起太大的折腾,一旦损失过大,孙权可承受不起。

    这一次安风之战,东吴方面还是有所获益的,仅仅安风渡一战之中,东吴就杀伤魏军两万余人,如此辉煌的战果,甚至超越了石亭之战,仅仅是逊色于赤壁之战,难怪孙权有些忘乎所以了。

    不过接下来攻打安风,吴军损失较大而未有斩获,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初战易告捷,再战却无力的虎头蛇尾的怪圈之中,尤其是被迫从安风城退下来的时候,孙权又萌生了退兵的念头。

    力阻退兵的,还是诸葛恪,杀父之仇还没有得报,诸葛恪又怎么肯轻易地退兵呢

    所以他上书孙权,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引经据典,言辞恳切,核心意思就是劝孙权不要轻易放弃,古代成大事者,那个不经历一番挫折,越王句践,卧薪尝胆,齐王韩信,忍辱负重,他们最终都成功了,所以现在吴军承受一点小小的挫折,甚至连败仗都算不上,就轻易地撤退,把之前取得了大好形势白白放弃,殊为可惜。

    诸葛恪劝孙权重整旗鼓,与魏军决战到底,不要轻易放弃。

    目前吴军主力退到了夹石至天柱山一线,这里可是大别山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或许有人会说,吴军擅长水战,又不擅长山地战,要崇山峻岭也没用啊!

    这次诸葛恪却要大声地说:不!

    吴军不擅长山地战,那是过去式了,现在诸葛恪的手中,掌握着一支丹阳精兵,这些丹阳兵,自幼就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最擅长的就是山地作战。

    如果说在安风攻城战之中丹阳兵并没有展现出他们应有的实力来,那么在夹石,丹阳兵会告诉天下人,谁才是真正的山地骄子。

    有这么一支山地精锐部队,吴军还要惧怕山地作战,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孙权犹豫再三,最终还是



第254章 正名之战
    正因为如此,孙权才对诸葛恪是刮目相看,将其调往了江北,进入和魏国交战的第一战线,以考验其外战的能力。

    此番四路大军伐魏,诸葛恪被孙权提升到了独自指挥一路人马的位置上来,和东吴重臣诸葛瑾、全琮、朱然等并驾齐驱,不可谓不位重。

    而诸葛恪的表现也超乎孙权的想象,安风渡一战,正是出自诸葛恪的手笔。

    当时听闻司马懿出兵来援,大多数的吴将是萌生了退意,唯有诸葛恪挺身而出,设定了一个半渡而击的计划。

    这个计划执行下来,吴军果然是大败魏军,不但粉碎了司马懿的渡河企图,而且将魏军夏侯玄包围起来,予以重创,夏侯玄部总计三万余人,硬是被吴军斩杀和歼灭了近半数,可谓是战果辉煌。
1...5455565758...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