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术小城

    系统没有开通医学,沈奇即便将生物化学升到顶级,他觉得在医学方面,还是得听老妈这种经验丰富名医的建议,最好的药物用对地方才能治病救人,否则适得其反。

    沈奇在欧叶家住,虽然好吃好喝好招待,但他感觉有些拘束。

    欧叶在沈奇家住,同样有这种感觉。

    两人在南港呆到初十,把该走的程序走完,这便飞往首都,过自由自在的二人生活。

    沈奇数理研究中心正月十六开工,物理室迎来一位正式研究员,武大毕业的物理博士,学的是理论物理,主攻量子场论与量子力学。

    沈奇让武大的物理博士自由发挥,充分放飞自我,咱们中心的实验条件目前就是这样,量子场论与量子力学的相关研究主要靠脑补。

    沈奇1月初刊登在prl上的综述文章《一类化合物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方程,在物理界一直存在争议。

    甭管外界如何评论,沈奇继续做他的973物理项目。

    二月底,美国方面传来一条消息。

    普林斯顿的物理团队宣称,通过研究发现,燕大沈奇团队提出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数学物理方程在一类结构类似的氧化物中具有普适性,可以作为基础理论支撑,进行标准化的推广。

    基于沈奇的《一类化合物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方程,普林斯顿的物理团队给出了一条新的结论,即非晶合金临界现象新的机理解释。

    沈奇发现,普林斯顿的物理团队老大是邓肯霍尔丹教授。

    霍尔丹教授是凝聚态物理方面的顶级专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沈奇在普林斯顿时见过这位胖墩墩的诺奖得主,偶尔聊过几句。

    霍尔丹是英国人,普林斯顿从剑桥挖过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团队认可沈奇的研究成果,并在沈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捣鼓出了新的东西。

    这是好事,也是挑战。沈奇的研究成果能为诺奖得主提供一些新的灵感,他乐意看到这种局面。

    与此同时也说明,普大物理团队在诺奖得主的带领下,干着和沈奇团队类似的事情。

    沈奇觉得有必要跟普大霍尔丹教授交流沟通一下,咱俩分一下猪肉,可以互补,不要重复做相同的工作。




407章 有趣的灵魂
    沈奇跟霍尔丹教授发了封电邮,感谢霍尔丹教授的关心与厚爱,希望有机会能与普林斯顿物理系开展合作,就凝聚态物理相关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霍尔丹教授很快回复了邮件,欢迎沈奇有空回普林斯顿喝咖啡。

    不久之后,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在其官方杂志《国际物理上转载了沈奇团队和霍尔丹团队的两篇凝聚态物理文章,并对两篇文章做出了专业性点评,总体来说认同两个团队创新性的理论原则。

    国际性的物理学术组织有很多,ictp是最具权威性的一家,权威组织表达了态度,国内外物理界的声音逐步趋于一致,一个是诺奖大佬,另一个菲奖大佬,大佬们不会错的,跟着大佬的脚步往前走吧。

    菲奖大佬近期在物理界动作频繁,沈奇应邀参加中华物理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详细阐述了《一类化合物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方程,获得广泛好评。

    沈奇在报告最后做出总结:就目前的阶段性成果来说,我们燕大在一类氧化物的相变机理领域取得了突破,普林斯顿则从另一条途径,即非晶合金领域寻找突破口,并取得了成功。

    燕大和普林斯顿在后续研究方向上达成了高度一致,我们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互补共进,争取早日填补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些理论空白,或修正尚未定论的争议点。

    这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欢迎各位物理界的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也感谢国家的支持和信任。

    会后,国家主管科技的相关部门领导找到沈奇,建议沈奇追加已立项的973项目科研经费。

    沈奇:领导,我可没说要加钱啊。

    领导说到:沈教授,你昨天的学术报告会我也在场,你讲的很对,你负责的这个973项目,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做过调研,也梳理了既往项目,500万的科研经费可以支撑基础性的课题研究,如果要填补凝聚态物理中的诸多理论空白,500万是远远不够的。

    主管部门这是要强行增加经费,沈奇压力很大。

    但没办法,作为一位知名教授,无数荣誉加身的科研工作者,沈奇必须承担起责任,他亲自起草973项目追加科研经费申请报告,希望上面能追加1000万,用于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

    1000万的科研经费很快就批了,上面早就准备好了经费,等着沈奇写申请报告。

    再牛的科学家也得靠成绩说话,沈奇在凝聚态物理领域解决了人家解决不了的课题,做出了一些被国际物理界认可的成绩。

    任何领域,有业绩了就会有后续投资,沈奇拿出一部分追加经费,购买了两台新的物理实验设备。

    随着新设备的到位,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物理实验室可以执行基础性的凝聚态物理实验,有时需要做大活儿,燕大物院提供做大活儿所需的高端设备。

    自从沈奇数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沈奇的精力几乎全部放在他这个973凝聚态物理项目上,数学领域他没怎管,数学也不用管的太紧,数学成果的产出很多时候靠灵感,不像物理项目这样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撑。

    开春之后,燕大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环未名湖5+2半程马拉松接力赛的报名工作。

    这项赛事由燕大跑协组织,各院系及职能部门都会派员参加。

    沈奇高度重视今年的环未名湖5+2半程马拉松接力赛,他下达命令,我们中心全员参与这次接力赛。

    环未名湖5+2半程马拉松接力赛的规则是,每队七人,5男2女,每位队员绕未名湖跑三圈,即三公里,然后交棒给下一位队友,七位队员总共完成21公里的半马赛程。

    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目前的人员配置是,主任一名,数学研究员七名,物理研究员一名,物理博士研究生一名,总务室女员工四名。

    刚好十四人,十男四女,可以组成两支参赛队伍。

    我已经报名到跑协了,我们中心出两支半马接力队伍,这项赛事是我们中心今年的大事,我们要向全燕大宣告,我们不仅拥有聪明的大脑和有趣的灵魂,我们还拥有强健的体魄。沈奇斗志高昂的做动员。

    沈奇数理研究中心在大多数师生心目中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存在,他们研究着深奥难懂的理论,中心里住着一位智慧超群的主任,关着几个美女,以及一堆秃头的科学怪人。

    沈奇痛心疾首:都是谣言,谣言呐,我们中心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利用这次半马接力赛良机,我们必须展现出中心的青春阳光与健康活泼姿态。

    据沈奇摸查,中心的整体战斗力肯定比不过年轻学生。

    沈奇设定的目标是,中心主力队伍进入教职工队伍的前五。

    沈奇挺能跑的,他拿过燕大长跑冠军,他自信自己负责的三公里不会输给年轻学生。

    萧俊龙人短脸丑,他自称出身农村,他们那里是贫困县,当年考上燕大没钱买车票,他一路跑来首都的。

    这个牛逼吹的太浮夸了,沈奇当然不信,他亲自测试萧俊龙的长跑实力,萧俊龙你给我绕未名湖跑5圈,差不多就是5公里。

    5圈下来,萧俊龙跑到了19分59秒,进入了20分钟大关。

    你小子可以啊,萧博士,你大概是燕大最能跑的数学博士,聪明的大脑,有趣的灵魂,强健的体魄,说的就是你这种男人。沈奇信心大振,萧俊龙有点特长,值得肯定。

    普通跑者能跑进20分钟算是不错了,萧俊龙喘着气说到:最近没怎么练,这不还有一周开赛吗,我再练练,争取恢复5公里18分钟的水准。我们农村人实在,不骗你的,沈主任,我当年真是跑来燕大报名的,还上过新闻,你可以搜索十年前的贴吧。

    好吧,信你。

    燕大才子多奇葩,这没啥可奇怪的。沈奇安排萧俊龙跑中心1队的第一棒,让萧俊龙练一周恢复到巅峰状态。

    中心1队是主力队,另一位强将是杨定天,你看他天天宅实验室吧,耐力还真不错。

    做实验也是个体力活,杨定天的耐力估计是这么练出来的,他很瘦,跑步姿势怪异,胜在腿长,一步顶人家一步半。

    桑甜是中心1队的主力女队员,她写了七八年网文,连续扑街了七八年,毅力惊人。

    崔小艺的耐力一般,但她跑起来动感十足,她是中心1队的另一位女队员。

    刚入职的武大物理博士姓沙,他在东湖边长大,水性极强,读本科时曾入选过武大游泳队。

    沙博士问到:我游三公里没有任何问题,但跑三公里够呛,沈主任,我环未名湖游三圈可以吗?

    你这个想法很大胆,相当有创意,可惜跑协不允许两栖作战啊。沈奇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他们中心人才济济,个个都很风趣幽默,绝非外界认为的那样是一群秃头无趣的科学怪人。

    这样吧沙博士,你也加入中心1队,我相信能游三公里的人,坚持一下跑三公里是ok的,游三公里比跑三公里累多了。

    沈奇肯定是中心1队的主力,中心1队最后确定的一位队员是周雨安。

    周雨安的长跑水平沈奇心里有数,属于弱鸡级,但比剩下的员工强一点点。

    于是沈奇数理研究中心半马接力赛1队全部七位队员都明确了,剩下七位员工组成2队。

    2队的任务是完成比赛,没有成绩要求。

    接下来的一周,中心1队的七位队员每天四点下班,围着未名湖跑步,找状态,练体能。

    七个有趣的灵魂组成了一支有趣的接力队伍,沈奇他们摩拳擦掌,只等接力赛的一声枪响。



408章 各显神通
    为了这次环未名湖半马接力赛,沈奇做了充分准备。

    中心1队其余六位队员,在开赛前每人从沈奇那里领取了一块手表。

    跑步看上去是体力活,其实也有技术含量,结合跑进节奏控制呼吸节奏控制步长步频调整着地缓冲把握等技术要领,能有效提升成绩。

    诸如风速风向摩擦力未名湖赛道的地形特征等外因,也会对成绩造成一些影响。请相信我的专业经验,我读本科时参加过专业性的长跑比赛。

    沈奇手中一块电子表,他做演示:你们每人都有一块和我一模一样的多功能手表,这是美国海豹突击队的标配,我从美国带回来的。

    借鉴跑步机的工作机理,我对手表进行了一些简单改装,你们只需记住,手表不发光,则保持正常跑进节奏。

    手表发出蓝色背景光,那你们就给我全力冲刺,手表发出红色背景光,那你们要停止跑进,慢慢走,走到交接棒处,立即补充水分和能量。沈奇介绍完毕改装版的跑步辅助装备,让大家熟悉一下装备。

    这么黑科技的嘛?崔小艺显的好奇。

    周雨安很快看出了门道:这不是黑科技,常规科技而已,任何一个手机跑步app都能实现类似的实时数据反馈及提醒功能。沈老板简化了手表的提醒机制,因为我们都是业余选手,在跑步过程中没那么多精力关注太多数据反馈。

    是的,常规科技,不是很高端,有那么一点点科技含量,毕竟我们中心是搞科学研究的,总得体现一些科技含量嘛。沈奇交待完了准备工作,拉上队伍参加比赛。

    未名湖畔锣鼓震天,欢乐喜庆。

    一年一度的燕大环未名湖5+2半程马拉松接力赛于今日揭幕。

    全校共有180多支队伍报名参赛,他们来自各院系和职能部门,其中学生队伍130支,教职工队伍五十余支。

    根据跑协的安排,本次赛事分三枪进行,第一枪是学生组,第二枪是教职工组,第三枪又是学生组。

    未名湖畔聚集了很多师生,参赛选手一千多人,围观群众数千人,党委领导校领导工会领导团委领导到场助威。

    砰!

    党委领导鸣响第一枪,第一组共六十余支学生队伍的第一棒选手出发。

    学生选手来自各院系,大部分是十**岁二十岁出头的本科生,沈奇观察了学生组前两棒的比赛情况,现在的本科生超级吊的,跑起来虎虎生风,跑三公里跟玩似的。

    沈奇的竞争对手不是学生,而是其他院系部门的教职工。

    距教职工组鸣枪还有一段时间,沈奇游弋于未名湖周围的树林空地,摸查敌情。

    沈奇见湖东边的空地处有一人,此人穿着物院的比赛服,戴一面罩,双眼和口鼻处挖了三个窟窿,跟暴恐分子似的。

    沈奇一眼就瞧出,物院参赛选手戴的面罩不一般,他走到面罩男身边,问到:哥们,你是物院的学生,还是教职工?

    面罩男:哟,这不是沈教授吗,你好啊沈教授,我是物院的助理研究员,久仰你的大名,你前不久在prl上发表了

    今天我们都是跑者,不谈本职工作。兄弟,你这面罩是高科技产品吧?什么材料做的?沈奇探手摸了摸面罩,感受材质。

    面罩男解释到:这是种复合材料,主要成分是复杂氧化物,还是得说说你发表在prl上的那篇文章,你提出的氧化物相变机理和基本数学物理方程,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我戴的这张面罩经过特殊处理,可以高效转化太阳能,直接为我所用。

    太阳能瞬时转化为人体生物能的技术难题,被你们物院攻克了?沈奇大吃一惊,这技术要真被解决了,发十个诺奖给物院也不为过。和自己改装的小玩意手表相比,物院做的是真正的黑科技,牛,太牛了,因为你们的发明,人类以后靠光合作用就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及医学奖和平奖全得发给你们物院。

    沈教授,你的思维跳跃性,真的是6面罩男笑了起来,说到:这面罩吸收太阳能后迅速抵达临界状,它表面的风阻系数减小,小于人类皮肤头发的风阻系数。简言之,面罩遮住我们面部的面积越大,我们在跑进时承受的风阻就越小。就是说,一位跑者体能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戴这种特殊材料加工的面罩,比不带面罩跑的更快。

    你们物院这是利用国家科研资源在跑步比赛中作弊呀,沈奇抬头望天:可惜,今天是阴天。

    面罩男抬头望天,天空乌云密布:我心里有句p啊,天气预报不是说多云转晴吗?

    但你们这项发明还是蛮吊的,可以送给我国的田径运动员,国际田联只禁药不禁装备。沈奇说到。

    面罩男:这不是试验品吗,本次接力赛首次亮相,算是户外首跑吧。
1...203204205206207...3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