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一路随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随心
蓝萍伴着心上人,心头产生些联想。
前边就是顺风街口。
早上的顺风街热闹非凡,摆的菜摊从街口扩展到了胜利街,有街办的市场管理工作人员在指挥,不让摆到胜利街。
看街口上的人来人往,这个菜市场真的不小,可能整条街道的两边都在摆摊,应该是附近的大街小巷里的人家、机关食堂都在这买菜。按市场规律,需求要平衡,蔬菜市场的蔬菜供应量应当满足此地居民的需求,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在这里表现很明显。
随心对蓝萍笑道:“我估计不足,现在照样人多。”
“这也是说,之前的人更多呢!”蓝萍也推测道。
随心看到街头的一角专门留了块空地拴毛驴,明白这个市场管理得比较完善,菜农从郊区拉菜进城来卖,似乎也有了上世所谓的“绿色通道”,哈!民以食为天,是任何当政者都不能忽视的。菜市场里也有不少三轮车,等到下世纪,牲畜肯定不让进城了,货车也只能晚上进城,天亮前必须出城,自己上世当过主管城建这方面的副局长,自然清楚这些主措是必须的,虽不近人情,但对于市容管理和市区交通很有必要。
“姐,我们边看边问,看到有想吃的早点,我们就吃些。”随心建议道。
“嗯。”蓝萍温柔地答应,其实她内心并不如表面平静,思路、身心的感受,让她时不时的总是要回到恩爱的某个画面,让她内心不胜娇羞,看街上人多,蓝萍情不自禁地伸手拉住了随心的手臂,这才感觉心里平稳很多。
随心见小姐姐拉着
第七百一十三章 随心确实很好吃
离开大叔菜农的摊位,随心和蓝萍进了顺风街。
两人往里走,老远就看到了曾正斌的“知青饭店”,他饭店的前面也满是菜摊,只给店里留了一条进出店的窄缝,再看其它店铺,同样如此,估计每天早上都是这样。
随心隔着偏屋的窗口,一眼就看到曾正斌的厨灶上有小蒸笼,心中一动,难道蒸的是小笼包
真要是小笼包,那就真是特那个的太美了,最好是“无锡小汤包”或“金陵灌汤包”。
还真有可能!皇宫大内里有全天下最全最好的菜谱,地方的名小吃也应该全有收集,那位御厨如果学了,也会传给曾家前辈,看来,曾正斌的父亲曾老伯的厨艺不简单,自己一定要把他当做一个圣手,用珍稀食材延揽他到自己家的酒楼,为家人和客人烹饪山珍海味。他如果喜欢钱财,自己满足他就是,各取所需罢了。
随心见到小蒸笼,就想到好吃的,觉得自己比上世还好吃。
收回目光,看到前面街边上围着七八个人,定晴一看,围的是一挑大水桶,卖鱼的
“姐,你看那水桶,里面有些啥”随心故意问。
“嘻嘻,肯定不是土里长的菜!”蓝萍也来个泛答。
两人都想到水桶中有鱼,走近探头一瞧,哈!桶里水很清,里面内容也挺丰富,有一两斤重的草鱼,有二三两重的鲫鱼,有三四斤重的甲鱼,有许多泥鳅。
随心估计这人是掏干了一个山冲里的小水塘,才有这些挺杂的收获。
随心还没询价,就听水桶旁三十多岁的水桶主人说道:“我来这里的次数多,跟平时一个价,鱼是一块二一斤,王八脚鱼是五块一斤,鲫鱼是一块三一斤,泥鳅是一块钱一斤,不还价。”
原来他是老干这一行的,熟门熟路,了解行情,所以说话都直来直去。
随心和蓝萍相视一笑,这倒好,不声不响就得到了水中食材的价格,还是个“不还价”的答案,真的很好。
“甲鱼我要了!”一个中年男人说道。
随心看他在这上班时间里买菜,心想这人很可能是教师,又比较有钱,说不定是个大学老师。
随心就和蓝萍站在一旁,看大家你一条鱼、他一斤泥鳅地买桶里的东西,很是体验享受了一番这城市中的市井生活。特别是在那位女顾客与贩子计较秤泥鳅的秤杆过低,要加条泥鳅时,两人露出会心微笑话,这才是精打细算的平民生活。
看了好一会,两人这才愉悦地往前走。
“姐,我们先到曾老板那吃早饭,你看那小蒸笼,应该是蒸的肉包子,如果是‘金陵灌汤包’,就有口福了,听说皇帝微服私访,吃了它后,都连称好吃。”随心介绍道。
蓝萍是越发相信随心的话。从小的潜移默化到经历了昨晚,她真正的有了“夫唱妇随”的质变,以后,她什么事都只为随心着想,把随心看得比自己还重要。
“真的这么好吃”蓝萍因为不清楚一些“名小吃”的精细做法,心里不免有些疑义,如果她把看过的《红楼梦》里关于茄子的做法加以联想,就会知道“名小吃”是名不虚传。
《红楼梦》里王熙凤说:“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
这个菜
第七百一十四章 御厨传人曾国亢
曾正斌今天做早点,没有往常悠闲,他时不时观察街上行人,希望能看见想见到的人。
昨晚十点,他父亲才由厂里的212吉普车送回家。
曾正斌等父亲洗完澡,就立即把随心来自家饭店吃饭时谈的事情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一听说随心能提供这么多种类的野味,高兴得简直把疲劳都忘了,知道随心住在前面的龙江宾馆,就想让曾正斌陪自己去宾馆找人,不想失去这机缘。
曾正斌被父亲的言行弄得哭笑不得,才认识,又不怎么熟,怎么能去省政府的宾馆查户口只好安慰父亲,说那两人是来江中了解食材价格的,门前这条街就是卖菜这些食材的,说不定明天早上就会来,见到了,自己一定请进他们,何况,他们下个月也会来,自己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说话算数的人。
曾正斌的父亲这才作罢。
今天早上起床,母亲就说自己的话让父亲喜得半天睡不着。
曾正斌的父亲叫曾国亢,五十一岁了。
曾国亢的爷爷是北方人,年轻的时候进关到京城谋生路,碾转到一家酒楼当店小二。当时,酒楼里有一位凋零无后的老厨师,厨艺高超,虽年老有病,酒楼的老板也不敢辞退他,因为让酒楼出名的当家菜、特色菜就是他做的,只有老厨师在,生意才能好。
因为老厨师身体弱了,酒楼老板就派曾国亢的爷爷在闲时照顾他,尤其是晚上的起居,但没多出一个铜子的工钱。
曾国亢的爷爷领了这个多出来的没工钱的差事后,真是尽心尽力地照顾这一位凋零无后的老厨师,这样过了一年多,这位老厨师是考证出了曾国亢的爷爷的宅心仁厚,就决定收他为传人。
这个决定让老板和曾国亢的爷爷都大为高兴,一个是不用担心没了老厨师而让酒楼生意不好,另一个是知道学了老厨师的手艺后就会一生衣食无忧。
也是在做了老厨师的徒弟后,曾国亢的爷爷才真正知道了老厨师的来历,老厨师隐秘地告诉他,他是一个御厨,因为宫中不可描述的事情,他保住了一条命,流落在社会,绝不敢提自己曾经的御厨身份。自此,这位厨艺大师就把本欲带入棺材的珍藏御膳菜谱和一身烹饪绝艺传给了曾国亢的爷爷,曾国亢的爷爷也真心侍奉师父,给老御厨送了终。
越往后,曾国亢的爷爷手艺就越精,名气越来越大,当然工钱也越来越丰厚,自然就成家立业。由于有食材,竟把御厨老爷子传给他的御膳房菜谱做了个遍,可惜,在这家酒楼的老板去世后,他儿子抽上了“福寿膏”,眼看着这偌大家业衰败了下去,无以为继。
因为曾国亢的爷爷手艺精湛,名声远扬,请他当大厨的达官豪绅富贾之家加酒楼络绎不绝,曾国亢的爷爷眼见东家不争气,就只好另谋出路了,师承了名家的曾国亢的爷爷就开始了在达官豪绅富贾之家的烹饪之途。
到晚年,见多了权贵富贾的兴衰,心头就形成一个信念:与其给后辈留钱财,还不如传手艺,有一手好厨艺,子子孙孙都衣食无忧。
曾国亢的爷爷随东家每到一处,就把当地好吃的佳肴名吃做法学到手,因此,他到晚年,做什么都拿手。
后来,见皇庭垮塌了,也就没了禁忌,曾国亢的爷爷就把御厨传人的身份透了出来,这也更让他在业内名声大噪。
曾国亢的父亲也不得了,名气更大,为了他,甚至在两个军阀之间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死了不少当兵吃粮的人。
当时曾国亢的父亲被一个军阀所聘,这个军阀好大喜功,有一名御厨,就不免吹自己有帝王享受。
另一个军阀知道了曾国亢的父亲手艺后,就动了心,要让曾国亢的父亲为自己服务。经过周密布置,派出精干连队配备车辆,趁这个军阀不备时,就把曾国亢的父亲一家人抢到了自己地盘,气得那个军阀打上门来,却已无可奈何,这时的曾国亢正在襁褓之时。
抢曾国亢的父亲能够成功,是因为没人想到有人对一个厨子打主意,哪怕他是御厨,也不会派兵保护,因此也成了当时一个小小佳话。
&n
第七百一十五章 会有皇帝般的口福
曾正斌看到了随心,随心也就看见了他。
随心见曾正斌频频望来,就举手招呼一声,可不能用“传音入密”的手段和他说话,怕吓到他。
顺着狭窄的通道进了“知青饭店”的偏屋,曾正斌在门口迎着,喜悦地对随心说道:“还以为要好久才能见到你们呢!太好了,我爸爸想见见你,他一听说有好食材,就高兴。”
随心笑道:“我们暑假来江中,就是为问下江中市的各种食材价格,我们刚才就问了好多家,卖东西的个个硬气得很啦!”说着,指着小蒸笼问道:“曾哥,蒸的是小笼包子还是灌汤包什么的”
“咦你知道灌汤包!这是我爸改良的,有点汤,不多,汤多了江中人吃起不习惯,这灌汤包只有熟人才会点,现点现做现蒸,兄弟,尝一下”曾正斌原来是个喜欢说话的。
“哈哈,曾哥,说老实话,我们就是看见了这小蒸笼才过来吃早餐的,一笼有几个”随心高兴地说老实话,想起上世实习,在金陵玄武湖门口吃灌汤包的狼狈,那股美味也同时冒上舌端。
“一笼十个。”曾正斌边说,边用拇指和食指圈一下,示意大小。
随心一见,这也太小了,这不比开笼的小母鸡下的鸡蛋还小吗比后世的小笼包还小,好象汤圆,自己一嘴可以放三个,当然,才下蒸锅的包子很烫,不能这么吃。果然是御厨的习惯,因为皇帝吃饭,由于菜品多,每样菜吃得少,御厨养成习惯,做的东西就又少又小了。
不过,随心又想到灌汤包的特性,做大了,汤包皮会蒸穿孔,就只好做成小包子,然后用小蒸笼来配套蒸,看着喜庆,吃着实惠,体现了“名小吃”的特色。每一样“名小吃”,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由时间沉淀出来的精品,体现了民间智慧。
“曾哥,来五笼吧,再来两杯绿茶。”随心边点餐边和蓝萍走向餐桌。
店里有顾客。
听随心不问价就要五笼,曾正斌有点吃惊。
这道早点,一般是周围的机关单位或企业的领导陪来办事的外来人员吃早餐时才会点,个人来吃,点的人很少,因为灌汤包做起来麻烦,就很贵,真的贵!一笼要一块钱,差不多一个青工一天的工资。
这年代,有钱的人不多,大家工资都不高,发奖金,也是去年才开始有,总之,现在若想吃好东西,想大吃大喝一顿,就得沾公家的光。当然,后世更厉害,不过,现在仅随心知道。
曾正斌也就那么吃惊一下,王玉梅给他说了蓝萍带的手表,知道随心应该是有钱人,一般人家,怎么会买得起那么贵的表呢
而且,曾正斌已有心准备不收钱。
“五笼包子。”曾正斌冲里屋喊道。
餐厅里大小六张桌子,四张有人,有一桌坐着四个人,面前摆放着筷子和小碗,这桌人应该就是等着吃小笼包子的人。其它桌上的人在吃炒粉、汤粉和汤圆。
餐厅里的顾客听老板叫着来了两个大学生,等随心和蓝萍一进门,都一时看傻了眼。
曾正红出来了,对曾正斌说道:“爸爸马上出来,让我们上好茶款待客人。”说着,又飞快地把桌子擦擦,拉开些凳子,请随心和蓝萍落坐。
“大哥,五分钟了。”曾正红看眼挂在窗台上的闹钟,提醒道。
见曾正斌冲自己笑着点点头,立即出去了,随心也马上想到是正蒸着的包子熟了,因为火大蒸汽够,包子里有汤,传热快,蒸五分钟足够蒸熟包子,如果蒸过头了,包子里的汤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就会使汤包开裂,失了味道,这应该是传下来的规矩和实践得来的时间把握。
不一会,随心就见曾正斌端着八个小蒸笼进来,放到坐有四个人的桌上,给每人面前摆上一笼,才说“慢用”。
随心见了,心
第七百一十六章 忘年交
随心落后曾国亢半步,跟着走进过道。
这是典型的城市砖木结构房子,一家挨着一家,每家只有一堵青砖墙的产权,明显的,曾家就一个开间,过道左首的空间用木材隔成的房子就是一间间厢房,很象上世夜总会或酒楼的包间,面向过道,厢房开着门和窗,有四间。
这青砖墙比塘湾的木板墙好,首先好的是比较隔音,隔壁一家听不到自家声响,但自家的木板隔壁的隔音效果就不佳。另外好的是比较防火,退一万步说,即使走水了,也好拆出隔离带。象塘湾、沙湾这样的乡村木房子街道,最怕的就是走水,一旦走水,就是火烧连营。
随心想起塘湾靠后的这面街,它有几条大道通后面的单位、小学和中学,这面街走水,这几条大道倒是起隔离带的作用,靠明江这条河的这面街倒是悬了,中间只有一条码头相隔,而刘惠家正好也位于临河这面街。
想到这,随心不由得在心里“呸”自己一声,自己怎么不想好事。
显然,随心很明白i城市防火事关重大,古代就有专职灭火机构,早在黄帝时就设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周朝时称为司煊、司耀,宋朝称为军巡铺、防隅,元、明两朝叫救火兵丁,清朝初年叫防范火班,直到1902年,才从rb舶来“消防”一词,灭火队才叫成消防队。
随心很清楚,对于城市来说,消防工作是重中之重,因为一旦走水,真的会让一些市区灰飞烟灭,市民的财产会化为乌有,生命受到严重危险,死个人,会成容易的事,尤其是老i城区。
快到前面的门,曾国亢就叫道:“孩他妈,来客人了。”
跨过前面的门槛,大家到了客厅,此刻,厅里有王玉梅和一位四五十岁的妇女,从脸形相貌看,就知是曾正红的母亲,是曾国亢的老伴,两人正站起身。
看桌上摆的所有东西,就知道两人正在包小笼包子。
随心看清这间房和外面餐厅一样大,知道他们有四间房,从对面窗口往外望,外面有个挺长的院子,正对的院墙上开着门,随心估计门后就是条小巷,环卫工通过小巷来清走晚上留下的排泄物,果真是历史古城,留着古风,古代城市没完善的下水道,排泄物就靠这种方法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