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任鸟飞
李衍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李衍不动声色的问道:“那朕怎么做才能稳赢”
女子道:“单以这盘棋论,陛下怎么做,都不可能轻易赢臣妾。”
李衍又道:“那若是跳出这盘棋呢”
女子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陛下能恕臣妾死罪吗”
李衍道:“说吧,不论你说甚么,朕都恕你无罪。”
女子听罢,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跟金人议和。”
李衍
第七百五十七章 郑太后(求订阅!)
…
“灭了南宋”
听到这里,李衍对女子的感观彻底变了,不再将她当成是一个有不良居心的人了。
李衍为甚么会如此
因为持女子这种论调的人,不止女子一个——除了女子以外,还有很多,这些人中包括,闻焕章,赵鼎,许贯忠,孙静,萧嘉穗,王伦,陈康伯,等等很多大中重臣。
随着跟西夏结盟、金人来议和,不少人,或是出于对当前局势的分析,或是出于对和平的渴望,请求朝廷跟金人议和。
当然,更多的人,出于对金人的恨,请命中军灭了金国。
而有大局观的一些人,跟女子一样,提出了,收复燕云之后,可以暂时放任金国,然后休养生息,再然后全力灭掉南宋。
在这些人眼中,长城以外的贫瘠之地,有如鸡肋,要与不要,意义不大,而南宋所占的富饶的南方地区和有天下粮仓之称的蜀地才是大中势在必得的。
这些人还提出:
首先,南宋隔开了大中的领土,让大中收尾不能相连,长久下去,可能会造成中南半岛脱离大中。
其次,南宋孱弱,内部问题多多,灭南宋比灭金国容易多了。
再次,中宋之间有着无法消除的仇恨(李衍霸占了赵宋皇室和宗室的所有女人,让赵氏所有男人都当了王八,这可谓是奇耻大辱),南宋求和,一定是缓兵之计,待南宋解决了其内部问题之后,势必要找大中报仇,即是如此,莫不如先下手为强。
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中原地区虽然也适合耕种,但太看天吃饭了,如果遇到前几年的连年灾荒,那么中原地区,不仅不能自给自足,还需要其它地区支援,而南宋所控制的江南地区和蜀地则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即便是遇到灾年,江南地区和蜀地也一样可以自给自足,并且有大量的盈余,这么说吧,北宋末期,赵佶挥霍无度,甚至是往死里败祸,那时又赶上了连年灾荒,可即便是那样,北宋依旧能勉强支撑,这皆是因为有江南地区和蜀地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支持,所以,大中若想安稳,若想拥有万代不败的江山,就必须也要跟北宋一样拥有富饶的江南和天下粮仓蜀地当后盾。
在说了先灭南宋的原因之后,这些人又分析了可以暂时放过金人的原因:
一、正像女子所说的这样,辽国之所以强盛,之所以统制了北方数百年,那是因为辽国一直占据着燕云,那是因为有汉人的文明支持,而金人被赶出长城以外,必然慢慢失去汉人的文明,进而退化成茹毛饮血的野人,到那时,只需用经济手段,辅以一些其它手段,像分化,像离间,像挑唆别的草原势力与金人交战,等等,用不了多少年,金国就会走向没落。
二、金人如果退到长城以外,那么大中只需在燕云、平滦营三州驻守十万精锐大军,金人就别想再来中原,进而也就不足为惧,而与之相反的是,长江虽然也是天险,但因为它太过绵长,根本无法全面防守,所以,南宋若想向大中发起进攻,随时都可以威胁大中的边境。
三、金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有严重问题的金国,矛盾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尖锐,或许到了某一时刻,金国可以不攻而灭。
其实——
李衍已经被这种说法说动了。
这里不仅仅有闻焕章等人所说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非常现实的问题:
例如,这些年来,中军一直南征北战,真是兵老师疲了,得好好休整一番。
例如,虽然有高丽、日本、台湾、甚至是中南地区支持,可中原地区的缺口实在是太大了,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地区绝不可能长久背负这个负担。
再例如,虽然大中占据了中原地区,也平定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但这并没有完——陕西地区,宋西军还在抵抗大中的统治,河东地区也有部分金军、部分宋军以及数不清的寇匪在垂死挣扎,还有未来的燕云地区,不说收复的过程,就是收复了以后,也必定会有不少抵抗势力,这些可全都需要时间来平定,更重要的还是平定了之后的治理,那话怎么说来着,打江山容易,治理江山难,河东、河北就不说了,虽然被犁过几次,但毕竟有汉人治理了上千年的底子在,还算好治理,真正难治理的还是燕云,那里可是被胡人占了几百年(北宋虽然也治理了几年,可那几年给燕云地区的人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恨没有一丁点好印象),所以,大中需要时间好好治理这些地区,否
第七百五十八章 壮士断腕(求订阅!)
…
大中太子府的书房中。
孙静和李存正对金国的皇权结构进行分析。
李存道:“金国的皇帝和大臣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界限,君臣之间可以说没什么制度可言,皇帝和贵族大臣们共同治理国家、共同掌管国家军队,这种制度在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上下团结一心,使金人所向披靡,可在治理天下时,那些贵族,往往不会考虑国家的利益,只会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因为国家不是他们的,这就会对皇权形成极大的制肘,当双方的利益出现对立的情况,那些贵族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抗皇权,一次两次,皇权也许可以避让,但时间长了,皇权必定要谋求反击。”
孙静问:“皇权为甚么一定要反击”
李存答道:“一个国家,要想稳定,要想发展,要想抵御层出不穷的考验,就必须要高度集权,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声音,否则这个国家一定会因为内部矛盾太多而不强,甚至瓦解。”
孙静又问道:“金国是靠完颜氏家族来维系的政权,这不能形成高度集权吗”
李存答道:“不能,而且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宗室的权力太大,甚至大到了可以将皇帝拖下去打二十板子的地步,这种权力架构,是最危险的,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在面临利益分配的时候,就会出现多个声音,进而使得体制反应僵硬,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而且,一旦利益太大,宗室甚至有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皇帝换掉,这种情况下,别说中央集权了,就是皇帝自身的安危都没有保证。”
孙静道:“那殿下觉得,该如何处理此事”
李存似乎早有准备,脱口而出了四个字:“壮士断腕。”
孙静听了,老怀大慰!
虽然李存的见解不免还有些稚嫩,但他明显已经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并且已经有了帝王处事的魄力。
孙静没有去评说李存的回答是对还是错,帝王应该学会自己认清对与错,而不是听臣子说是对还是错。
孙静慢慢站起身来,同时说道:“殿下,今日就先到这里吧,老臣再给殿下留个作业,殿下分析一下咱们大中可有这样的隐患,明日咱们来探讨此事。”
李存心道:“我大中当然不存在这样的隐患,在我大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父皇非常注重各方势力的平衡发展,又非常英明的将文武分开,使他们不互通,进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威胁,更关键的是,我父皇功盖众人,威在天下,大中文武百官数千,无一人对我父皇有威胁,我父皇又没有宗亲,最早跟随我父皇打江山的老兄弟,又早已不在权力的中心,我大中岂会有完颜宗氏那样的威胁……”
孙静的话音一落,李存就在心中快速分析大中目前的情况。
不过——
这并不影响李存礼送孙静离去。
孙静和李存来到门口,发现刘慧娘正静静的站在这里——似乎她已经在这里站了很长时间。
孙静赶紧下拜道:“微臣孙静,见过娘娘。”
刘慧娘道:“孙先生请起……你们刚刚的论答,本宫全都听到了,官家给存儿找了一位好老师。”
孙静很郑重的说道:“能为大中培养继承人,是老臣此生最大的荣幸,所以,即便是死,老臣也死而无憾了。”
孙静教李存的东西太多了,很多已经触犯了礼法,很多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绝不能摆到桌面上说的东西。
可孙静不管,一股脑的全都教给了李存。
这些如果真追究起来,那孙静有可能会在劫难逃。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是以仁孝治天下,大臣们最喜欢的皇帝是宋仁宗那样的皇帝,而不是孙静
教给李存(其实是李衍让孙静教给李存)的这些东西,孙静想(其实是李衍想)让李存变成的帝王。
所以,孙静要承担被人弹劾的风险,甚至有可能会成为李衍的替罪羊。
刘慧娘道:“官家是何等担当,岂会让有功之人受委屈所以,孙先生放心,你一定可以长命百岁。”
得了刘慧娘的承诺,孙静无喜无悲,而是恭恭敬敬一拜,道:“谢谢娘娘,谢谢官家。”——可能,真像孙静所说的一样,能为大中培养继承人,他已经看淡了自己的得失,甚至是自己的生死。
孙静很快又道:“微臣府里还有些事,就不打扰娘娘和殿下说话了。”
&nbs
第七百五十九章 父子(求订阅!)
…
出宫探望子女的妃嫔,不论是谁,最多只能在子女的府上待两个时辰,而且全程都必须有十名以上随机抽调出来的女侍卫陪同,是刘慧娘自己定下的规矩,刘慧娘怎会带头不尊守
所以,抬头看看天,见时辰差不多了,刘慧娘嘱咐李存好好读《资治通鉴》,争取早日去跟李衍学习治国的本事,然后就摆驾回宫了。
在离开之时,刘慧娘将她派到李存身边照顾李存的两个侍女叫了过来,让她们送自己回宫。
这当然是借口,谁都知道,刘慧娘这是有话要问她们。
此事,刘慧娘并没有背着李存,而是大大方方的将她们从李存身边叫走。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李存的反感。
这两个侍女,一个姓郝,一个姓沈,是以前选秀女时,刘慧娘从中精心挑出来,然后细心培养的。
为了能将这两个侍女给自己的儿子李存,刘慧娘都没敢让她们着李衍的面,怕一向秋风扫落叶的李衍把她们也给扫了,并且,在李存十岁的时候,刘慧娘就将她们派到了李存身边,照顾李存的起居。
所以,如果不出现意外,未来她们虽然不能成为李存的太子妃,但成为李存的侧室,绝对是十拿九稳的。
这也是皇室的潜规则。
最有名的就是当初向太后送给赵佶的两个侍女,也就是后来赵桓的母亲王皇后和现在正在跟李衍下棋的郑太后,她们二人在赵佶登基了之后,同时被封为贵妃,然后先后都当上了皇后。
刘慧娘一行离开了太子宫之后,刘慧娘问郝氏和沈氏:“太子身边最近都发生甚么事了”
郝氏答道:“太子与从前一样,酷爱读书,闲暇之时,多以读书消磨时光。”
沈氏接着答道:“太子在学武一事上,似乎仍未开窍,张教头建议太子勤练五禽戏,说一样能强身健体。”
郝氏又道:“前些日子,福祥进献给太子一只很有名的蛐蛐,被太子脊杖一百,撵出了太子府,太子当时还对左右说,如再有教他玩物丧志者,定打死问族。”
沈氏又道:“昨日太子和孙先生谈论与金国议和一事,太子认为,如果条件合适,当和,大中该休养生息几年,然后再图扩张。”
郝氏再道:“除了《资治通鉴》以外,太子其实还在读《孙子兵法》和《六韬》……”
“……”
“……”
……
郝氏和沈氏就是刘慧娘放在李存身边帮她照顾李存的。
当然,你要是非说郝氏和沈氏是刘慧娘安插在李存身边监视李存的,也没毛病。
至于郝氏和沈氏会不会被李存策反,或是帮李存隐瞒
这可以明确告诉您:您想多了。
首先,刘慧娘既然能立郝氏和沈氏,就能废了她们,因此,在做甚么事之前,她们都得先考虑好这点。
其次,就凭刘慧娘对李存的重视程度,李存身边指定还有刘慧娘安插的暗眼,这是谁都能想到的,在数万人中脱颖而出、并且在刘慧娘身边生活了好几年的她们更是心知肚明。
再次,少年老成的李存,也真没有甚么需要她们为李存隐瞒的。
听完郝氏和沈氏的汇报,刘慧娘问道:“那……你们可曾与太子圆房”
听刘慧娘提起此事,郝氏和沈氏同时脸一红,然后低下了头。
见此,刘慧娘便知,李存还未开窍。
刘慧娘心道:“存儿这点照官家差得太远了!”
有一次李衍酒后说漏了嘴,说出自己十二岁的时候,就跟邻居家比自己大两岁的小姐姐齐齐迈出了第一步。
当时,刘慧娘看出了李衍对往事的追忆,还劝李衍派人去找一找那个女子。
李衍那时又喝了一大口酒,然后口齿不清的说道:“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她也早就嫁人了。”
然后,那事就没有下文了。
不过——
李衍十二岁就结束了自己的初男生涯,人尽皆知。
刘慧娘很希望李存也能像李衍一样,成为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
所以,刘慧娘很希望李存事事都能像李衍看齐。
可慢慢的,刘慧娘就发现,李存的性格跟李衍差得太多了,天赋也不同。
李衍天生神力,身体壮得像九牛二虎,举世无双。
而李存不仅没有继承李衍的神力,还比一般人都要瘦弱一些,关键是还不喜欢练武。
在男女一事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