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诸天我为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兴霸天

    穿越命运轨迹,是个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除非已经拥有了超脱境的实力,否则即便是混元道祖,也经不住那种极限的能量冲刷。

    在那样的环境中,爆发战斗,即便取胜,也难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即便有混元肉身,当战斗落幕,顾承也是五劳七伤,心知想要穿越到最优的时间点已是不能,唯有退而求其次,只求不会最差。

    当正式穿越进命运节点,不仅祖巫遗蜕第一时间粉碎,一股巨大冲击而来,感受到了恐怖的陨落危机。

    那时自保为上,只能效仿曾经小世界所为,往人族都城而去……

    直至如今苏醒。

    从大禹治水后建立夏朝,到武王伐纣功成,整整两个朝代,千年时光。

    今夕又何年

    顾承直起腰来,目光一扫,就知自己必然在王室府邸之中。

    虽然相比起秦汉乃至春秋战国,这里的建筑风格都要粗犷许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那种纹路和雕饰,绝不是寻常的百姓或官员家中能够拥有的。

    尤其是房屋中央的一口大鼎,竟有几分乾坤九鼎的神韵,十之**铸造此鼎的工匠正是亲眼见识过九鼎,才能有如此造诣。

    这是又穿越成某位皇子了

    倒也奇怪,以前小世界的皇子帝王穿越,是因为有龙灵先行,这是另一个命运轨迹中的鸿蒙世界,为何也能取而代之

    顾承心中生疑,下意识要运用神魂扫描整个都城,却是猛一皱眉。

    他的状态十分糟糕。

    不是魔界那种没有肉身,神魂受创的虚弱,而是一种受限。

    混元道境犹在,但整个天地仿佛有一股力量,在时时刻刻地针对他,压制着本源之力的运转。

    “因为终结之道么”

    顾承念头一转,就知道了原因。

    是终结之道的锅。

    这个时代,是诸天鼎盛之际,末法之劫还没有半点显兆,自然更谈不上终结。

    这三千大道之末真的是弟弟不说,恐怕还会被如今的天地看成恐怖分子,加以针对。

    “起源终结合一,难度更在想象之上!”

    顾承放弃使用本源之力,仅靠真元探查,发现屋子周遭有些冷清,长榻的两侧也无下人服侍,从安静程度来看,恐怕是受到冷遇的。

    正在这时,两名女子走进殿中,一人手捧玉琮,里面盛放着黍(shu)粥,另一人则手捧丝巾,显然前者是喂食,后者是擦拭的。

    “寿王殿下”

    但当她们看到坐在贴地长榻上的顾承时,先是露出不可置信之色,然后失态地大呼起来:“寿王殿下醒了!寿王殿下醒了!”

    “看来我昏睡的时日不短了。”

    眼见其中一位侍女立刻飞奔出去唤人,顾承对着另一位




第二章 今非昔比(求订阅!)
    太师闻仲龙行虎步,走进了冷清的寿王府。

    他身材伟岸,相貌威严,身为两朝元老,从帝乙的父王文丁开始,就是肱股之臣,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不仅是百战将领,闻仲更得截教通天教主四大嫡传弟子之一金灵圣母的亲传,交友广阔,与仙人往来,乃是大商最具实权的臣子。

    按理来说,被边缘化的寿王醒来,闻太师是不必如此急急赶来相见的,实在是他奇怪寿王昏迷的真相。

    那日大婚闻仲也在场,感受到了那股天地失色的恢宏伟力,虽然事后归咎于东夷,东夷也站出,表明对此事负责,但闻仲总觉得不对劲。

    此后他请来了许多截教道友以及海外散仙,各种丹方秘法,都无法唤醒寿王。

    七年过去,已近放弃,寿王突然自己醒了,闻仲第一时间赶来,正是要辨明真伪,以防有妖人夺舍皇子,祸乱朝纲。

    “闻太师对我大商忠心耿耿啊!”

    顾承带着姜氏走出屋中,看着龙行虎步的闻仲,突然想到了黄裳。

    犹记得他行走诸天之始,第一个大宋世界,胎中之谜醒来后,就遇到了黄裳。

    当时被黄裳看出破绽,假借大日坠入,顺天应命,蒙混过关,实则颇为惊险,所幸黄裳对于大宋忠心耿耿,此后成为左膀右臂。

    而现在,将是他最后一次的诸天之行。

    一切仿佛已是无比遥远,却又恍若昨日。

    顾承心中感慨,唤道:“太师!”

    闻仲紧绷的神情一松,紧赶几步,行礼道:“殿下!”

    帝乙三子中,闻太师最欣赏年纪最小的寿王,不为其他,正因为相比起文弱的微子启和微子衍,寿王天生神力,儿时就与闻仲习武,刚刚束发就能托梁换柱,勇武非常。

    换而言之,闻仲是此世寿王半个老师,此刻见了对方神情,与七年前别无二致,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微微放下。

    闻仲却不知,顾承的终结之道虽然被针对得厉害,但混元境界未失,稍作推演,就将这座府邸发生的一切了然于心。

    甚至取代寿王的原因,顾承都已有了数。

    对他而言,能穿越到夏朝是最好的,那时距离大禹治水的时间段最近,王室是大禹的直系后人,也能更效率的运用九鼎。

    至于商朝,商汤原本是夏朝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后来国力强盛,十一征而无敌于四方,与夏桀大战于鸣条,灭之,经过三千诸侯大会,登基为帝。

    商朝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崛起到辉煌,再到盛极而衰,如今正是最后的阶段,国内乱相已现,四大诸侯势力庞大,东夷犬戎等宿敌侵扰边境,可谓内外交困。

    后世总将纣王的亡国,归结于纣王率兵出征,国内兵力空虚,被西岐所趁,实际上那正是矛盾爆发的体现,就好比汉末的十常侍之乱,没有十常侍杀何进,还会有别的事件。

    成汤六百年江山,即将走到末路,顾承又取代了原本的亡国之君,这并非不解之缘,而是天地针对的体现。

    以他的人皇之位,即便取代,也该是顺风顺水,什么条件都送上的武王姬发,现在却成了纣王,正是不同命运轨迹碰撞的排斥。

    这倒是一个新奇的发现。

    按照顾承原本的想法,诸天大劫,即将被毁灭,即便是另一条命运轨迹,也该期盼他能改变未来,怎料为了保证原本历史的惯性,却是希望他失败。

    “天地大势么”

    顾承从没信过所谓天意,此次更不例外。

    &n



第三章 黄氏嫁女(求订阅!)
    “老三醒了父王身体抱恙,眼见着就要立太子了,他竟然醒了”

    “可恶,如果不是老二跟我相争,太子之位早就定下,岂能如此!”

    一座远比寿王府气派奢华的府邸上,正在召开宴席。

    宽阔的大厅正中,舞姬翩翩起舞,乐奴在两侧的钟鼓上敲击出悦耳的节奏,身姿曼妙的侍女把丰盛的酒食逐一端上。

    商朝的食器已经有了碗碟,材质除了青铜,还有玉器、漆器和白陶,但青铜所制最为精致,后面几样显得略微粗糙,工艺还不足。

    所以青铜才是盛放主食的器具,此刻主桌的上面,正放着一口小铜鼎,鼎腹下层燃着红红的炭火,四周镂空的烟孔里飘出袅袅的烟气,鼎腹里的水已经沸开。

    这就是鼎食。

    美食记载方面,夏朝太过遥远,资料太少,商周最有名的就是鼎食了,先将肉食放在鼎内煮熟,再由侍者从鼎中取出,蘸着各种调料进奉给天子和大臣。

    乍一听起来,有点像火锅,实际确实如此,此刻两名侍女持着木箸,把一片片鲜嫩的肉片夹出,放入放满调味料的小碟中,恭敬地呈上筷子,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

    微子启接过筷子,将蘸了调料的肉片送进嘴里,层次分明,口感极佳,可他却是味同嚼蜡。

    帝乙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启,次子衍,幼子辛。

    其中微子启和幼子辛是同父同母亲的亲兄弟,按理来说,太子之位应是长子的没错。

    但不是这么算的。

    因为他们的母亲在身为妾室的时候生的微子启,后来被扶正为皇后,又生下幼子辛。

    按照礼法,微子启就是妾室之子,是庶出,幼子辛才是嫡子,后受封寿王。

    关于这点,朝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微子启年长稳重,宜继承大宝,另一派则是坚定的礼法拥护者,再者寿王年纪虽小,但天生神力,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年代,确实容易赢得武将的好感。

    正因为支持寿王的臣子多,他才能娶姜氏为妻,毕竟东伯侯是八百诸侯之首,以其嫡女为正室,才有日后母仪天下的资格。

    那时微子启都已接近放弃,谁料天降喜事,大婚当日,天地失色,寿王晕倒在地,这一晕就是七年。

    最初的几年众臣还时常探望,希望寿王苏醒,结果见闻太师都束手无策,也渐渐不吭声了。

    可就在微子启以为朝野上下只剩自己一个选择时,之前一直与他同舟共济的微子衍突然拉拢群臣,露出争龙之意。

    大家都是庶出,他为何不能争一争呢

    微子启惊怒交集,最关键的帝乙心思莫测,太子之位悬而未决。

    不过自从年初来,帝乙卧病在塌,身体每况愈下,感觉大限将至,已经有了立储之意,微子启正狂喜之际,没想到又听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寿王醒了!

    按理来说,一位皇子昏睡七年,不涉朝政,应该没了争夺太子的权力,但礼法正统的威力是常人想象不到的。

    就在昨日,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上大夫赵启等十数名官员,已经上本请立东宫。

    微子启气得彻夜难眠。

    这种给予希望,再狠狠掐灭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报!二王子到!”

    正在没滋没味地吃着火锅,门外传来通报,微子衍到了。

    微子启怒哼一声,却也没有失礼,站起身来,就见一位瘦削男子从外走来:“王兄!”

    微子启冷笑道:“你眼中还有我这王兄”

    微子衍躬身拜下,行了大礼:“弟弟受小人挑唆,一时糊涂,与王兄争位,实在是不自量力,望王兄恕罪!”

    微子启吃软不吃硬,眼见这弟弟如此卑躬屈膝,脸色稍缓,却又冷笑道:“怕不是老三醒了,你才醒悟吧”

    微子衍软语相就,好不容才起身,在席位上坐下,看着微子启桌前的六个鼎:“王室之中,也只有比干王叔得父王亲许,能享七鼎,而王兄原本距离九鼎仅一步之遥,只可惜啊……”

    鼎食是有很严格的划分的,帝王享用九鼎,诸侯和王族次之,最多享用七鼎,官员再次之,最多五鼎,若有违规,便是谋逆,而各种鼎中的食物也有考究。

    微子启对于吃食很是讲究,闻言眼中闪过阴霾,又听微子衍道:“老三向来跋扈,对你我毫无敬意,一旦他登上皇位,还不



第四章 帝乙心思(求订阅!)
    “朕的病,还能好吗”

    宫城深处,帝乙卧于榻上,饱满的脸颊干瘪下去,眉宇间灰气笼罩,低沉地问道。

    “陛下尚有千秋之寿,请珍重龙体,不可再出此言!”

    王叔比干、首相商容、太师闻仲、武成王黄飞虎,四位文武要臣跪在榻前,齐声道。

    刚刚祭司前来,这个年代祭司身兼御医之责,从他的反应来看,帝乙恐怕时日无多。

    若是病痛倒也罢了,帝乙如今正当壮年,却是早年与犬戎交战,受了暗伤,近年来又与东夷开战,身体终于被拖垮。

    “你们不用再安慰朕了。”

    帝乙已是心中有数,长长叹了口气,奋力起身,对着四位臣子招了招手。

    四臣上前,就听帝乙道:“东夷犬戎,虽连年进逼,但终究不成气候,无法威逼我大商根本,倒是那八百诸侯,野心勃勃,恐成大患!”

    “陛下!”

    四臣闻言,纷纷变了脸色。

    “不用怕,此话出得我口,入得你们耳,再无别人知道!”

    帝乙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说话再无顾忌:“你们认为,八百诸侯中哪些最有威胁”

    四臣面面相觑,最终还是闻仲开口道:“八百诸侯,强弱有别,若说能对大商形成威胁的,自然莫过于四大诸侯……”

    “四大诸侯!四大诸侯!”

    帝乙喃喃念叨着,眼中满是毫不掩饰的杀意。

    昔日成汤取夏朝代之,在三千诸侯的推举下称帝,看似是众望所归,其实不过是利益交换。

    大商历代帝皇都受诸侯掣肘,彼此明争暗斗,表面上是以仁治四方,德服天下,实则暗中挑动分化,让诸侯不断交战兼并,借此扩大影响力。

    至今商传世三十代,诸侯也由三千降为八百,却也诞生出了四大诸侯。

    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这四大诸侯不仅是自己的诸侯国实力强劲,更有一批盟友簇拥,权势极大,帝乙甚至清楚,东夷和犬戎之所以能对大商形成威逼之势,四大诸侯“功不可没”。

    眼见帝乙杀意毕露,闻仲也赶忙低下头去,不吭声了。

    并非惧怕,而是一筹莫展。

    这是根本制度的弊端,除非真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否则解决不了。
1...397398399400401...4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