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兴霸天
朝阳山在沬邑附近并不算什么著名的地方,数年前帝乙曾欲在此山修建一座采暖行宫,后来作罢。
因为如今大商的国库实在不够充盈,连年与东夷犬戎开战,这耗费的都是钱财,如若再大肆修建行宫,那必然要闹得民不聊生,国家动荡。
既然行宫未建,此处就接近荒山了,来这里做什么
“等会你就知道了。”
姜文焕神神秘秘的,步伐却慢了下来,左右巡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
果不其然,前面出现了护卫巡逻的身影,姜文焕提前一步拉住伯邑考,躲避到一旁。
“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
伯邑考的目光凝重起来,心跳开始加速。
“姐姐告诉我,这里是传授文武之道的地方!”
姜文焕低声道:“沬邑内的贵族子弟都在其中学习。”
伯邑考恍然,佩服道:“太子殿下好心胸!”
这个年代,没有春秋左传,更无四书五经,最大的学问,基本都与卜卦有关,且都是人族三位圣皇留下。
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即是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即是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即是归藏八卦。
如后世所言的《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都不是黄帝和神农所著,而是代代口耳相传,再由后人归纳总结所成。
所以姬昌能根据三位圣皇留下的八卦,悉心钻研,将其规范条理化,确实是圣人之资。
这些知识的流传,局限在一小部分人,讲白了就是敝帚自珍。
能开办军舍学堂,传授知识,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伯邑考如今的心思还很纯粹,自然相当佩服这样的行为。
当然,他也不信太子真会将高深的知识传授出去,直到姜文焕带着他绕过层层守卫,接近军舍,一阵又一阵的琅琅读书声传来,伯邑考听
第十二章 纣王登基(求订阅!)
“谢殿下开恩!”
姜桓楚和姬昌躬身,退出殿外,互视一眼,气氛沉凝,眼中都有一丝不安。
姜文焕和伯邑考偷入朝阳军舍的事情,可小可大。
往小了说,这就是孩子好奇心起的一次胡闹,没有恶意,也没有闯出什么大祸,小小惩戒便可;
往大了说,则是四大诸侯对于大商的试探,毕竟那朝阳山军舍收入的都是大商贵族的子弟,显然是要加以培养,被两大诸侯之子撞破,不仅尴尬,更容易暴露出秘密。
毕竟东西两侯不仅势力是四大诸侯排在前列的两位,还是两大屏障,助大商抵挡东夷和犬戎的侵扰。
姜桓楚和姬昌之间从未有书信往来,授人以柄,但彼此极有默契,每每派兵协助,都是另有图谋,让大商和东夷犬戎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不光是他们,另外两大诸侯不也如此
这就是心中有鬼,一听出事,更易多想。
姜桓楚本以为要将那个混小子捞出来,必然要颇多周折,连即将贵为皇后的女儿姜氏,都不见得管用。
不料见到太子后,却是和颜悦色,虽然口头训斥了几句,但不仅没有趁机发难,反倒让姜文焕和伯邑考入学,一同学习文武之道。
是因为她的女儿真的靠七年患难见真情,打动了太子,还是别有所图
这点疑惑在心中不断翻腾,表面上姜桓楚和姬昌还得感恩戴德。
等回到驿馆,姜桓楚发现自己的儿子姜文焕,正兴奋地左右踱步。
“父亲,今日我与黄氏姐姐过了招,真是大开眼界,殿下所传的练兵之法,实在是高明至极!”
他一见到姜桓楚,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将今天的遭遇详详细细地讲了出来,其中着重描述的,正是黄飞燕学习兵家的练兵之法。
他身为东伯侯世子,自然是心系姜氏的,一看到好东西,第一时间就想要分享,让姜氏麾下的兵力得以提升。
姜桓楚细细听完,却没有喜色,反倒问道:“你怎么知道朝阳山军舍的”
姜文焕笑道:“是姐姐告诉我的。”
姜桓楚眉头微皱:“蔷儿……”
以亲属关系来看,他和姬昌两位都是皇亲国戚。
姜桓楚是姜氏之父,也就是国丈,姬昌干脆是表兄,但那又如何
所谓联姻,只是一条纽带。
别说嫁个女儿,就算是把所有女儿都嫁过去,所有儿子娶的都是对方的人,真要开战打起来,也不会有半分手软。
家国分明,后世的秦楚,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
同样的,出嫁为夫,女子嫁人后,也不免胳膊肘往外拐,虽然姜桓楚了解女儿贤淑善良,不会害自己的家人,但如果这是一个圈套,他女儿也蒙在鼓里,那就危险了。
即将登基的商帝性情莫测,平和淡然,不似多年以前的烈性,可越是如此,越要防备大商师出有名,对诸侯开刀,这偷学兵法,就是大忌。
所以在听完兵法的讲述后,姜桓楚道:“焕儿,你好好跟随太子殿下学本领,至于推广兵法操练一事,为父会稳妥考虑的。”
姜文焕一怔,没想到这么好的机会,父亲居然不采纳,但姜桓楚已经接着道:“殿下开恩,已经准许你入军舍学习,好好学,莫丢了我姜氏的颜面。”
姜文焕又高兴起来,连连点头:“谨遵父亲教诲,孩儿一定好好学本领,报效家国!”
人都有攀比之心,四大诸侯中,唯独他和伯邑考得入军舍,将来学得一身本领,自然能拉开东西和南北的差距,这等大好事被他摊上了,岂能不开心
目送儿子兴高采烈离去的背影,姜桓楚露出沉思。
那些忌惮,倒是不必现在告诉姜文焕,白
第十三章 学以致用(求订阅!)
两年时光,转瞬即过。
朝阳山上,姜文焕、伯邑考与第一期受训的同窗把酒言欢,庆祝毕业。
在这个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同窗感情显得尤为真挚,在分别之际,更加依依不舍。
而且不比贵族子弟,姜文焕和伯邑考下了山去,就要重回各自的诸侯国,沬邑的贵族子弟则留下,为国效力,日后是敌是友,仍旧难说。
众人感慨万千,喝得酩酊大醉,直到第二日清晨,两位世子才苏醒,结伴下山,没有立刻回家,先往沬邑而去。
即便学习使他们快乐,任谁在山上宅了近两年,都难免想念红尘的花花世界。
可距离王都还有数里之遥,两位世子的眉宇间,已经浮现出震撼之色。
因为他们已经分不清这究竟是城内还是城外了。
熙熙攘攘的街市,鳞次栉比的屋舍,怎么看都是大城才会有的风景。
可明明没到啊!
两人不时的回头,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已经跨越了沬邑的城墙。
城外都如此繁华,城内又是何等景象
于是乎,当护城河遥遥在望,那高达三十丈,如波浪般曲折,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墙印入眼帘,两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还是两年前的那个沬邑吗
确实,如今的沬邑,正式改名为朝歌,并向四方拓展,不仅规模扩充了近三倍,阵法还随之延伸,已有了煌煌巨城的雏形。
这是墨家的功劳,继兵家和儒家后,顾承所著的第三卷便是墨家之道。
按理来说,此刻距离鲁班出世还有几百年呢,很多基础的工具都缺失,墨家的起步必然缓慢。
所幸各大贵族由于子弟在陛下的军舍中学习,自然也要投桃报李,将各家的奴隶贡献出来。
事实证明,人力是最好的工具,当数以十万计的奴隶按照墨家之道建设,朝歌的规模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膨胀着。
当然,代价就是不时有奴隶倒下,再也爬不起来。
伯邑考远远看着,露出怜悯之色。
曾经的他,对于这些底层的奴隶,根本没有关注,但自从在学堂中习得儒家精义,其中的仁爱思想深得其心。
什么是“仁”
对待别人,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
“仁”一个“亻”,一个“二”,谓二人成“仁”。
奴隶也是人,也该争取为人的权力,这种残酷的现状,必须要有所改变,相信爱民如子的父亲一定会同意的。
而姜文焕看着奴隶万众如一的高效,周围却无鞭打逼迫,同样露出思索之色,拉住一位行人问道:“他们为何这么勤劳”
那小民见姜文焕衣饰华贵,气度不凡,不敢怠慢,马上道:“陛下恩典,只要这些奴隶能够按时完成劳作,便计下功,累计十功,可焚丹书。”
丹书就是用朱砂书写的奴籍,焚丹书便是摆脱奴籍,恢复自由之身。
为奴隶主或国家立功,本就是免除奴隶身份的一个途径,但那实在难以上青天,仅仅是个念想。
&n
bsp;但现在建设王都,虽然也是苦活累活,至少有个盼头,所以奴隶干得热火朝天,斗志昂扬。
而除了奴隶外,现场还有监督的官吏,取代了以前拿着藤条,不时抽打的奴隶主。
这就是第四卷法家之道带来的改变。
在这个时代,是没有所谓的吏,有的只有高高在上的官。
上层就是诸侯、贵族、奴隶主,中层就是普通的平民,下层则是奴隶,泾渭分明。
法家的出现,正是平民中吏治的诞生。
从平民中选择干吏,
第十四章 王者之师(求订阅!)
东鲁。
作为春秋时期开化最早,文明独先的鲁国前身,近百年来,它几乎是天下最强的诸侯之国。
哪怕西岐后来居上,但相比起底蕴,还是略逊东鲁一筹。
东伯侯姜桓楚立于高达十丈的雄伟城墙上,眺望远方的狼烟,缓缓地道:“焕儿,你觉得此次东伐九夷,大商能击败这数百年来一直纠缠的宿敌吗”
姜文焕刚刚归家,就被拉来,还有些风尘仆仆,但精神上却很振奋,听到父亲询问,斩钉截铁地道:“我大商必胜!”
姜桓楚默然片刻,又问道:“武成王统兵十万,虽未倾国之力,却已是影响国运的大战,陛下勇武过人,被那东夷祭司预示为灭族者,为何不御驾亲征呢”
姜文焕也有些奇怪,换成是他,登基未久,传道改制,国力蒸蒸日上,正是示威四方之际,确实应该御驾亲征,一举覆灭东夷。
不过他也是上过一些儒家课程的,回答道:“陛下贵为天子,以江山社稷为重,怎可轻言亲征”
姜桓楚颔首道:“是啊,陛下坐镇朝歌,一心改制,即便有些许反复,也难以动摇国本,当真是一代明君!”
知子莫若父,反之同理,姜文焕知道姜桓楚这名为赞叹的话语中,含着许多担忧。
他身为世子,几乎注定了是未来的东伯侯,何尝希望看到自己的诸侯国被吞并,顺势将改制之法,细细讲出。
他这个版本是经过一路上深思熟虑得来的,虽然受限于见识,不少方面有些粗糙,但大致的体系已有。
姜文焕坚信,按照这样改制变法,东鲁的实力绝对有质的腾飞,到那时即便陛下想要对东鲁动武,也要三思了。
当然,姜文焕没有犯上作乱之心,且不说姐姐姜氏很得宠爱,传授之恩亦不敢忘,他会对大商敬忠,所要求的,就是东鲁的统治格局不变。
这也是上层阶级保证权势的一贯思路。
姜桓楚欣慰地看着自己成熟了太多的儿子,对于所谓变法却是不置可否,待得姜文焕问得急了,才淡淡地转过头,回望东方:“且看这一战,胜败如何吧!”
……
……
八千步兵,三百乘战车,大商军队分左中右三翼,缓缓向东夷之地逼近。
身披金甲,蚕眉美髯的黄飞虎,端坐在五色神牛之上,看着远方绵延群山下,空空如也的部落,微微皱眉。
东夷举族果然逃跑了。
对于大商来说,朝歌就在那里,逃跑是不存在的概念,但对于东夷而说,他们是以村落部落形式存在的,真的要跑,是能够转移进深山老林。
事实上昔日的九黎残部,就是靠这种手段,躲避了轩辕圣皇的搜查,苟延残喘了下来,后来休养生息,重新走出大山。
三年前大祭司亡,首领羿便有了心理准备,数月前黄飞虎大军一经调动,九夷各部立刻撤离,往山中祖庭而去。
当然,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毕竟从昔日出山到现在,东夷的人口翻了何止十倍,那时人少时可以生活在祖庭,现在回去必然是住不下的,山间的瘴气更不是寻常体质能够承受,不知道多少妇孺要死于其中。
但同样的,大商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不会比东夷负担要轻上多少,两者对峙下去,吃亏的还是大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古今同理。
黄飞虎亦学得兵家之道,对于其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言,深以为然。
大商与东夷相持数百年,正是因为屡屡无法取得关键性的大胜,士气衰竭,才会无功而返。
他绝不会重蹈覆辙。
“王者之师,全军推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