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文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魏文宗
大概的听了听,杨奉先也就不再去听了,而是沉吟了一下,打算以自己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杨奉先揣摩,倘若当时是自己坐在考场里,又该怎么写这篇文章呢
杨奉先闭着眼睛,先揣摩了一边,片刻之后,心中已有腹稿,这才提笔。
大魏以读书人为尊,考秀才是必须的事,留给杨奉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大魏秀才一年一考,自己这一次再考不中,恐怕在杨家日子就很难过了。
杨奉先眸子里闪过一道寒芒,二婶一家,已经提议让自己去镇上的酒楼打工了。
“他们倒是好算盘,此举,不仅只是为了减少家里读书的开销,最重要的是,为了扼杀我读书上进之路,让杨家彻底只有杨昭一个读书人吧!”
他在忌惮自己也考上功名,从而夺了杨昭的光辉。
“如此狭小的气量,难成大事。”
杨奉先摇了摇头,这样的小人,杨奉先不会感到忌惮。
平心静气,正色过后,杨奉先开始落笔写,胸中有成竹,写出的文章才能文气贯通,大先贤们作文,往往在落笔之前,心头就已经想好了一切。
洋洋洒洒,千言文落笔。
这是杨奉先头一次模仿古人作文,但是收获却不小,在落笔之前,杨奉先就想好了一切,当先这一遍写完,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一篇文章写完,杨奉先有种酐畅淋漓,神清气爽的感觉,腹部文气似乎都有所松动。
孔文宗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古之大儒以史书下酒,果然颇得其精妙。
杨奉先有些抓耳挠腮,喜不自禁的感觉。
“我以这个进度下去,一年之内,必定能达到十寸文气,就是不知道这个十寸文气在秀才之中代表什么。”
至于这私塾里的课,杨奉先是一点也没听。
“杨奉先。”一个声音突兀的在耳边响起,透着一丝愤怒之色,杨奉先抬起头,只看见童秀才就站在自己身边,身材干瘦,却不怒而威。
在他的手上,拿着一个戒尺,盯着自己。
戒尺在手上缓缓敲动。
旁边一边看戏的眼神,不少人在暗中发笑,这杨奉先要挨收拾了,之前在童秀才的课上,这杨奉先竟然还走神,童秀才极讲究上下尊卑,师长如父。
“先生。”在童秀才的眼神下,杨奉先站了起来,恐怕免不了挨一顿竹板子了。
童秀才的竹板子极疼,挨过一次打,能三天不能抓笔,从小到大在这私塾里上过课的人,就不想再尝试第二次,杨奉先站起来,童秀才一把抓过了杨奉先刚才著的那篇文章,面带怒容,一遍看了过去,旁边那些学生们还在一个个窃笑不已。
看了片刻,童秀才从眼神里闪过了一丝惊疑之色,脸上的怒容慢慢消失,最后又归于无,看不出喜怒来。
&
第十三章 藏书万卷
杨奉先看了这韩佩一眼,并不吭声,转头继续看手头这本书去了,韩佩轻哼了一声,只是眸子里笑吟吟,她在家里一直以聪慧出名,所以父亲才这么宠溺她。
可现在这一看,这杨奉先也不笨,私塾里这些一个个自称“聪明”的,却没一个看出来。
不对。。是现在的杨奉先不笨。
韩佩深深看了杨奉先一眼。
大概三刻钟不到,“嘎吱”一声,童秀才又推门进来了,看到杨奉先还在这,古板的脸上挤出了一丝满意之色,杨奉先站了起来,双手垂到身下,“先生。”
“你们还在啊。”童秀才摸着胡须,面无表情的进门道,“私塾已经结束了,怎么还不回去。”
“先生叫学生在这等三刻,学生怎敢不听。”
童秀才哈哈一笑,“孺子可教,不过。”他脸色一板,“以后断不可用这种小聪明了。”说着,他看了一侧的韩佩一眼,脸上稍稍迟疑了一下。
杨奉先接过话来道,“是我让韩佩留下的,一起看会书。”
韩佩看了杨奉先一眼,童秀才这才“哦”了一声,拿起了杨奉先之前那份卷子,摸着胡须道,“奉先,你这片文章做的不错,虽然细节之处尚待商榷,但是行文已经巍然有大家之风了。”童秀才颇为欣慰的道,“看来这次悬榜斥责,给你带来的不是刺激,而是激励啊。”
“想必道台大人知道这一点,也会欣慰的。”
刘道台,当今大学士之一,翰林身份,饱读诗书,可称为一代名儒。
他这次钦点卷子,悬榜斥责杨奉先,名义上为斥责,实则是惜才。
至于这份惜,就看杨奉先能不能悟通了。
童秀才摸着胡须,摇头晃脑的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杨奉先,我观你这篇文章,当日考场上若是这一篇,必定能高中无疑。”
“看来,秀才之门,实际上已经难不住你了。”
童秀才脸上挤出一抹笑意。
他之所以这么测试一下杨奉先,就是像看看杨奉先是不是真的“悟通”了,开窍了。
“都是先生教育的好。”杨奉先双手垂在身下,沉声的道。
童秀才双眼微微一眯,略带着沉声的道,“杨奉先,老头我虽然读书古板,没有把书读到本心里,融入到骨子里,但也是懂一二分何为儒的。”
“为人子,少些阿谀奉承,多一些坦坦荡荡。”
杨奉先心头悚然一惊,自己把从现代带来的那一套寒暄客套放在嘴上太多了,当下惊醒道,“多谢先生提点。”
童秀才点了点头道,叹了口气,“杨奉先,你随我来。”说着,他还看了韩佩一眼,但却什么也没说,摇晃着头,走了,童秀才一走,韩佩在背后不禁道,“杨奉先,我这算能不能跟去啊。”
杨奉先道,“先生没说,那便是可以。”
换句话说,在之前童秀才讲那些话的时候,这个韩佩没有被第一时间赶走,可见这童秀才就算是默许了这一点了,“童先生一定不会是因为我说了那句,而是因为这韩佩的父亲身份不同吧。”
杨奉先暗暗沉吟,韩佩父亲是正宗的举人出身,朝廷造册,亲封的举人老爷,有功名在身的。
只是不知道,韩佩父亲身上这文气如何
收起这乱七八糟的思绪,走在田间小道上,远离三里路,竟然是去往童秀才的家,童秀才家在潭乡西南角一个院子,院子并不大,柴门闻犬吠,院庭有幽竹,虽是简陋,却颇有诗意。
推开门,到了这后屋,童秀才摸着胡须道,“自己看吧。”说着,手指一指。
杨奉先顺着看去,不禁震惊,在这个墙
第十四章 读书之义
童秀才家的藏书相当之丰富,今天也算是给杨奉先开小灶了,其实童秀才也知道,杨家虽然一直在供读书人,但是家中几乎没有藏书的。
杨奉先能接触到的也就是科考必备的四书五经,以及一些杂书,对于应付科考来说,其实根本不够。
“古之大圣人,读书不以科考登第为目的,而以修身养德,内圣外王,学做圣贤为荣。”
杨奉先喃喃。
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曰:“登第恐非第一等事,第一等事当是读书学圣贤耳。”
曾国藩曰:“吾以当官发财为耻,不做圣贤,即为畜生。”
后世伟人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从学,分为有志,有识和有恒,这有志便是指的志向,这志向不能是做生意发财,科考高中这样的“小志向”,志向看似假大空,但却能在无形之中,一点一点感染一个人的精气神,感染他的举止,他的气度。
一边看书,杨奉先默默回忆起早些年看到的内容,颇为心领神会。
似乎有所共鸣,杨奉先的文气都有所松动。
蹲在这个书屋里看书,杨奉先已经忘记了时间,一直到天色都彻底黑了,杨奉先疲倦的抬起头,闻到屋外传来一阵饭香,杨奉先肚子里咕噜噜一阵叫,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东西。
“呀,太晚了,该回去了。”
杨奉先慌忙站了起来,看着手上这一本《小戴礼记》,吐出一口浊气道,“孔圣人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大儒以史书下酒,果然颇有其味。”
“我看到天黑,竟然也不觉得腹中饥饿。”
“那是你是个书呆子。”一旁一个声音响起,杨奉先才愕然响起,这屋子里还有一个人,之前看书太入迷了,杨奉先竟然完全忘记了这一点。
韩佩揉了揉惺忪的眼睛,眼眶里布满了一些血丝,她看了她天色,惊了一声,“不好,太晚了,我回去肯定要挨爹爹的责罚了。”
说着她迈步就要向屋子外冲去。
杨奉先摇了摇头,出了门,老头童秀才摇头晃脑,捧着一碗稀粥,三叠咸菜,一只手拿着一卷书,一边看一边进食。看来这老头不给自己留饭,确实不只是说说而已。
对这个古板的老头杨奉先又多了几分好感,“先生,我们告辞了。”
童秀才“嗯”了一声,头也不抬,走出门,杨奉先再揖手,这才离开,田间小路上,杨奉先颇为心慌,自己看书太投入,一直看到这么晚,也不知道父亲他们担心了没有。
回到家中,杨唯已经在门口眺望了,那青色长衫贴在杨唯身上,就像是一件衣服挂在了竹竿上,人就站在杨家大门前眺望私塾来的方向。
杨奉先到了近前的时候,还颇有些紧张。
杨唯板下脸,上下看了杨奉先一眼,才放缓了一些语气,“干什么去了,怎么去的这么晚”
“回父亲,我去童先生家看书去了。”
“额”
杨唯一愣,“去童先生家看书”接着,杨唯眸子里稍稍一亮,“怎么回事童先生怎么会叫你去他家看书的”
杨唯记忆里,这么多年来,童秀才就没干过这种事!
童秀才在这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臭脾气,很少人愿意去和他来往,但是这童秀才虽然没考上举人老人,但是一肚子的墨水却也是跑不了的。
这潭乡的殷实之家,也只能捏着鼻子把子嗣送到他那读书。
而这童秀才教书,也颇为有些老学究的味道,颇为一板一眼,极为讲究上下尊卑,讲规矩,一切都要一丝不苟,甚至会因为学生的衣衫不整,礼仪不到位而大
第十五章 杨昭来信
“昭儿来信了。”二婶喜气洋洋,在屋子里无不得意的念道,“昭儿已经去了道台府,正式登记造册,和一帮读书人一起拜见了道台大人,刘道台,昭儿说,他远远的能看到刘道台一眼呢,说刘道台不过年逾四十,官气十足,不怒而威,隔着很远也能感觉到心惊胆颤。”
其实那应该是读书人养的气,和官气。
杨奉先心头有数,对这大魏的情况,多少也有了一些了解,读书人养气,念头浩大,便能百邪不侵,虽然没有一些翻山倒海的神通,但也大大迥然异于常人。
尤其是这刘道台,乃是真正读书读到心里去的读书人,翰林出生,仅次于大儒,所养的读书之气,浩然正气,那自然不是一般人能仰望的。
这杨昭说自己看的心惊胆颤,估计实际情况是跟在人群下边,却膝盖都软了。
这也恰恰是因为他文气不够,读书养气不够,定力就不足,就扛不住别人的“官威”,反之,一些古之大臣,古之名儒,敢于诤言犯上,直冒天威。
即便面对皇室之威,也怡然不惧。
这些人就是读书读到了骨子里,读到了本心里,真正做到了内圣而外王,继往圣之绝学,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了。
“过两天,当朝大儒刘赐,会到省城书院讲经,全省的名流和读书人都会去,昭儿也会去,届时,说是大儒刘赐会向这次全体的新科学子训话。”
说这个话的时候,二婶的脸上浮满了红晕之色,作为杨昭母亲,她与有荣焉,感觉祖辈上烧了高香,才换来有这么一天!
扬眉吐气,光宗耀祖!
读书人,就是好!
杨家三叔他们羡慕到了极点,女眷们也一个个眸子里流露出了羡慕之色,杨老太爷更是唏嘘的语无伦次,最后一连道了几个“好”字,才算是抚平了他的内心。
对杨唯一家,他已经是不关注了,杨昭大大满足了他这么多年想要供出一个读书人的全部心愿。
“大儒刘赐讲课,必定是舌灿莲花,可惜了,我不能一听垂训。”
杨奉先惋惜。
读书名义,但并非说功名就完全不重要,功名也代表一个人的阶层,一个人的档次,接触的人和事务不同,就比如这潭乡的读书人,这些人奚落自己,就没一个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的,还汲汲于名利,争风吃醋,互相攀比这种低级境界。
换一个层次的人,就截然不一样。
这恰恰就是因为潭乡的人眼界不开化,小地方,才会导致这么个情况,读书读出这潭乡,才能见到像是刘赐这样的大学问家。
当然,仅仅只是一个秀才,这么远远的在省府书院听大儒讲一次课,可能就是平生唯一一次机遇了。
想要能经常对话大儒,这最次也要考入翰林!
那全天下读书人,顶尖文气的天才汇聚的地方!去见一见那里的风土人情,开拓一下自己的眼界。
听到杨昭的信,第一时间杨奉先心头如此想道。
一天杨家上下都是小周氏那兴高采烈的声音,二叔更是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终于出人头地,杨昭才考上一个秀才,就这么给他挣面子,这要是考上了举人,进士,大步能入金銮殿,这还得了二叔飘飘然,感觉自己都快想不下去了。
举人的地位十倍于秀才之上,举人免税,见官不拜,并且,已经是官员候补,有一定几率能外放当差,很多农户佃户家,都会主动送上门来,依附在举人名下避税。
&nbs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