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鹿鼎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轩樟
丁绍轼闻言大喜,没想到韦宝的话又说回来了,“韦爵爷说的极是!一旦放松关外,放松对后金兵马的压迫,蒙古人和朝鲜人将脱离大明的掌控,使得建奴声势大涨,后果不堪设想!”
在场诸人,别看都是阁臣,皇帝,皇帝身边的客巴巴和魏忠贤也都是有一定见识的国家最高层层级的人物。
但**一个是懂得军事的人。
大家听韦宝说的有道理,都陷入了深思。
“朕听明白了,按照韦爱卿的意思,还是保持现有的兵力和地盘,是不是?”朱由校问道。
“陛下的想法是最合理的,但天下人的舆论也不得不考虑。依着微臣看,辽东能再裁掉一*人,蓟州再裁掉一*人。这样,蓟州留一*人,辽西五*人,辽东两*人,蓟辽边军保持在八*人,这已经是最低限度了,没法再减少。”韦宝道,“至于增兵,可以。让各地以省府为单位上奏,哪个省提出增兵,就让他们捐银子,告诉他们,六十两纹银一个兵,他们想增兵多少就增兵多少。这场争端,应该能平息。”
“好!”朱由校开心的站起身,“这个法子好,再裁军两*,又能省掉一百多*两军费!又不丢失现有城堡,好啊。此为双全之法。韦爱卿,朕让你做此事,你有把握吗?只要你能以八*边军压制建奴,朕可以提议,由你执掌蓟辽!”
韦宝一汗,心说你还真是大手笔,一句话就想把蓟辽督师的位置给我一个才刚刚十六岁的人?
在场众人也是大惊,客巴巴和魏忠贤,阁臣和几个大太监,都吓了一跳,不知道皇帝是随口说说,还是认真的,这根本不可能嘛。
让韦宝以十六岁的*纪,暂领海防总督衙门的事,还说的过去。
让一个十六岁的人当蓟辽督师,蓟辽督师都是领了兵部尚书官衔的,这不等于将大明的军政都交给了一个十六岁的人,这怎么可能?





明鹿鼎记 【1011 朱由校开始防着韦宝了】
蓟辽督师的官位,兵部尚书的官位,这是多少人一生梦寐以求的官位!
蓟辽督师还好,能当兵部尚书,将意味着相当于大明的最高一层**了。
“陛下,**不可,微臣漫说是**这样的能力,就是有这样的能力,陛下也不可。陛下别忘了微臣现在才刚刚到十六岁。陛下可以不拘一格破格重用微臣,但天下人不容这样的破格重用,微臣也无法不理世人的口水。”韦宝直接道。
众人刚才听皇帝要让韦宝当蓟辽督师,都是一怔,现在听韦宝一口就回绝了皇帝,更为惊讶。
“陛下,微臣不是不识好歹,微臣以死相报,也难以报答陛下对微臣的知遇之恩,微臣是为陛下,为大明着想。”韦宝解释道:“陛下需要微臣做什么,微臣都可以去做,不在位置上,微臣也一样愿意将全部的想法说给陛下知道。即便可能触怒一些人,也可能让陛下不高兴,但只要是对大明好的事情,微臣不计较个人得失。”
朱由校沉吟着点头,
魏忠贤、客巴巴、**贞、王体乾等皇帝身边的人。
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冯铨和丁绍轼这些阁臣,都觉得韦宝这个人确实不错。
有时候觉得韦宝挺贪财,贪权力的,但这么看来,好像又不像。
韦宝刚才那样剖析辽东局势,那样说东林党轶事,的确是有可能触怒皇帝,触怒东林党的。
“好了,那就按照韦爱卿说的办吧。”朱由校对魏忠贤和几位阁臣道:“辽东和蓟州再各裁军一*!现在固有城堡,全部不能放弃!裁军事宜,用山海关驻军与辽东和蓟州各军换防完成,只是不知道让谁去办这件事,高第有这个能力吗?上回裁军是韦爱卿一手做成的,现在韦爱卿另委派了海防总督衙门的差事,恐怕没空了。”
上回裁军是韦宝一个人搞定的,其实这一次,本来皇帝可以顺水推舟再让韦宝去,毕竟用不了多少时间,京城离辽东又这么近。
在场的人都是精明人,韦宝、魏忠贤、客巴巴和几位阁臣听皇帝这么说,就知道天启皇帝朱由校是什么意思了,就是不想韦宝这趟再插手蓟辽军务。
如果韦宝这趟再插手裁军的事情,那留下的人,不用问,都是韦宝看得上的人,以后韦宝在蓟辽的影响力就太大了!
“你们几位阁臣,有什么说的吗?”朱由校又追问道。
丁绍轼道:“陛下,蓟州要是只留一*守军,如何抵挡建奴军有可能的长途奔袭,如何抵挡建奴有可能的绕道袭击?辽东现在只有三*大军,再减少一*,只剩下两*人的话,要守住十余座主要城堡和三十多座次要城堡,每处能放多少人?”
“这些不用你担心!”朱由校不耐烦的高声道:“山海关五*雄兵,拨出两*,还有三*人,足矣守卫山海关屏障。两*人随时可以支援蓟州和辽东,再说京城附近有京营,实在不行还能调动山西守军和山东守军入京勤王,要养那么多兵马做什么?”
魏忠贤忍不住道:“就是,陛下不是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吗?”
“朕现在问的是谁适合前去辽东执行撤军重任,其他的事情不要再议了!刚才韦爱卿已经说的很清楚,兵力够用!朕相信韦爱卿的话!”朱由校大声道。
韦宝一汗,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微臣有话要说。”
“说吧,爱卿。”朱由校顿时换了笑脸。
“陛下,微臣可**说八*边军足够用,这得有前提,必须有强兵强将,精兵干将!精兵强将!必须保证足额的兵员,决不能再发生吃空额的事情。要知道,大明以前在蓟辽地区的兵力一直在三十*以上啊。现在缩小四倍,哪里敢说一定够用。但微臣也赞成陛下说的,有京营、山东军、大同兵马环伺周围,京城又有一堆兵马,短时间凑三*兵马,外围支援超过十五*,没什么问题。”韦宝解释道:“微臣不把话说清楚,以后出了什么事情,等下说是微臣的事,微臣可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韦宝说罢,对王体乾道:“王公公,你们把我的话记清楚,到时候我说不清楚。”
在皇帝身边议事,或者皇帝每天说话,都是有专门的太监做记录的,这可不是开玩笑,所以韦宝特别强调一下。
王体乾道:“爵爷,放心,都记好了的。”
王体乾和韦宝在外人面前,一点看不出私底下的关系。
“没人让你负责,放心。”朱由校又好气又好笑的说罢,对顾秉谦道:“顾爱卿,你说说吧,你是首辅,谁负责此次裁军合适?”
顾秉谦沉吟道:“此事非同**,闹不好会出大乱子的,将辽东军撤回关内,他们必定知道为了什么。上回裁军,已经有许多辽东将领**上本子抗争。”
朱由校不耐烦道:“朕知道,朕想听你说人选,尽是说这些朕知道的事有什么用。”
“微臣觉得,**比韦爵爷更适合的人选,陛下又说韦爵爷没空,微臣暂时想不出合适的人选,高第大人主持这样的事,恐怕是难以服众的。”
这就搞笑了,高第是朝廷正式任命了的蓟辽经略,而韦宝只是一个监军,现在韦宝在众人眼中的能力和声望,反而远远超越了高第,让人弄不清楚到底谁才是蓟辽经略了。
“行了行了,退下!”朱由校不耐烦的摆了摆手,“你这说了不等于没说吗?韦爱卿再有才能,总不成大明以后有事,就只能韦爱卿去办吧?要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这事,本来就应该你首辅亲自出马!”
顾秉谦被皇帝一句话吓得腿差点软了,他是庸碌无能,只知道逢迎上级,溜须拍马的人,并**什么真才实学,完全是科考八股文的产物,顶多说当官的*限久了,**经验比较丰富。
顾秉谦还想着实在不行就告老还乡算了,总能混个首辅致仕还乡的美名。
要是在这个节骨眼让自己去辽东,自己以后就全完了,顾秉谦知道自己**这么大的本事节制关外那些虎狼之师,搞不好先把自己给做了。
幸好皇帝也不是不知道顾秉谦有多少能耐,并**再说让顾秉谦去辽东的话,“你们都说说,每个人都得说话!”
结果,几位阁臣都支支吾吾开不了口。
朱由校愤愤然坐下,拍了一下座椅扶手,“要你们有什么用?朕不愿意上朝,就是看到**们只知道吵架,遇事**一个有本事做事的!现在只召见你们内阁,就你们几个人在场,你们还是说不出话,大明养的都是一群酒囊饭袋吗?”
韦宝闻言,暗暗高兴,虽然他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已经让统计署的**将消息带往辽东军各部,并且在各部煽风点火,抗议裁军,哗变,并且声明,除了韦爵爷来,他们谁的话都不听。
但那毕竟要时间,如果皇帝现在能让他去辽东,就很美妙了。
至于海防总督衙门的事务,有吴三辅帮忙看着,各地通商口岸的营建工作有天地会商号在各个口岸的分号去做,**什么问题。
所以,韦宝现在唯一的要务,就是赶紧去辽东收玉米,收打退建奴,打伤老奴努尔哈赤的玉米!
魏忠贤道:“陛下,此事乃兵部的事情,不如让暂领兵部尚书的王之臣与高第二人来做吧。”
王之臣是*历二十三*,中乙未科进士三甲第一百一十一名。
天启五*,王之臣代替致仕还乡的孙承宗担任蓟辽总督。
在原本的历史中,宁远之战后,王之臣替代不援宁远和觉华岛而免职的高第,为辽东经略。
王之臣与袁崇焕经营关宁锦防线。在满桂的留任问题上,与袁崇焕发生争执。
袁上奏请求遣其镇守其他城镇,于是满桂被召还北京。
而王之臣极力反对,并请求朝廷命其镇守山海关。
朝廷为了缓和各方**,命令王之臣专守关内,而关外士兵将领皆由袁崇焕派遣。
之后袁崇焕自悔,请求朝廷依照王之臣建言。
天启七*,袁崇焕回乡,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
崇祯元*五月锦杏之战后,明军放弃锦州、杏山、塔山、右屯。
王之臣随即被罢免蓟辽督师职位,由袁崇焕担任蓟辽总督。
可以说,在高第滚蛋之后,就是王之臣与袁崇焕在争夺蓟辽督师的位置。
大明有不成文的规定,谁是蓟辽督师,谁就是兵部尚书。
蓟辽督师不是一般总督可以比的,和清末的直隶总督差不多,为天下总督之首。
所以韦宝会坚决否定皇帝想让他出任蓟辽督师位置的提议。
其实韦宝也知道,皇帝就是随口说说而已,也不可能真的让自己出任蓟辽督师。
如果把朱由校想的暗黑一些,韦宝估计朱由校这是在试探自己,自己一旦兴高采烈,当即答应出任蓟辽督师,皇帝也绝对不会将蓟辽督师的位置给自己,甚至会非常防备自己,甚至对自己产生敌对情绪,那就很麻烦了。
现在韦宝的实力还很弱小,处于疯狂积蓄力量的阶段,韦宝不想再动用天地会的力量,只想往里搂银子,再不想往外掏银子了,韦宝甚至比重视虚名更加重视实际了,甚至想越低调越好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也只能这样了,都散了吧!过了正月,便让王之臣上辽东去,和高第二人一道把这件事办了。”
“陛下英明。”众人一起行礼道。
众人散场,朱由校照例将韦宝留下,要与韦宝谈一谈蓟辽防务问题。
韦宝说话浅显易懂,直至要害,这让朱由校非常喜欢听韦宝说话,比任何一个帝师上课都有趣。
而且韦宝*纪比朱由校小五岁,也不可能当朱由校的老师。
这些因素都让朱由校觉得与韦宝在一起很轻松。
蓟辽问题其实很简单,确切的说,明末,具体的说是广宁之战后,守的并不是辽东,而是辽西走廊。
辽东是骚扰牵制后金的敌后战场,而非**抵挡满清入侵的防线天启元*辽沈之战。
后金连克沈阳、辽阳,**在关外的大据点只剩下广宁一处。
天启二*广宁之战,王化贞新募的六*广宁军不战自溃,熊廷弼不愿给王化贞擦屁股,放弃了辽西走廊上所有据点,带领溃兵难民撤入山海关,**尽失关外。
不过此时后金还需要巩固新占领地区的统治,**直接进逼山海关的打算,所以努尔哈赤将辽西走廊上明军放弃的堡垒拆了个干净,把没来得及撤走的百姓全部迁走,辽西走廊暂时成了真空地带虽然广宁之战后毛文龙部开展了一系列敌后作战。
在辽东半岛南端建立了几个据点,但这个方向并不能拱卫京畿,辽西方向的防御仍然是重中之重。
至于蓟镇方向因为有蒙古人做屏障,暂时还不用担心关于怎么加强辽西方向的防御。
朝中主要有孙承宗和王在晋为代表的两种方案,前者主张加强纵深防御,重建辽西走廊上的一系列堡垒,把防线推得远一点才好,后者主张收缩防御,在山海关外建一重城巩固山海关就好。
如果开战,山海关不开关,关外守军就只能死战到底。
在原本的历史中,孙承宗方案为什么会胜出,收复失地有大义名分,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政治正确;防线推得越远,朝野上下心理上感觉就越安全,王在晋方案给不了大伙这种安全感;后金并未趁胜进占辽西走廊,这让朝野上下很难抵挡收复失地的诱惑。
孙承宗方案更符合朝野各方利益,所以胜出也是必然的。
哪怕在天启七*丁卯之役,蒙古,毛文龙部,朝鲜被***各个击破后,后金取得了完全的战略自由,可以放心的对辽西走廊上的据点实施长时间的围点打援,而不用担心后路,这些据点已经成为明军流血不止的伤口。
同时由于蓟镇外围门户大开,后金可以一次次的从这个方向入关劫掠,山海关外的纵深防御已无实际意义。
但只要这些据点存在,大伙心理上总会觉得更安全些,同时**已经在辽西方向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旦放弃就成了血本无归。
要做出放弃的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跟人炒股一样,到了止损线能果断斩仓止损的人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么理智,非要亏到血本无归才挥泪割肉。
在天启七*丁卯之役前,加强辽西方向防御这个战略是没问题的,具体如何加强值得商榷。
但在当时的局面下,孙承宗方案必然胜出。
天启七*丁卯之役后,辽西方向的纵深防御已无意义,但其提供的聊胜于无的心理安全感以及前期的巨大投入也让**难以做出放弃的决定。
所以韦宝的维持现状不变,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再裁掉两*人的法子,各方面都能接受。
朱由校热情的邀请韦宝一起做木匠活,两个人每次聊天都是边干活边聊天。
虽然朱由校今天很热情,但是韦宝还是敏锐的发觉朱由校开始很防备自己了。
其实也不用韦宝多敏锐,从刚才朱由校斩钉截铁的不让韦宝去辽东主持这次裁军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
这让韦宝有点难过,感觉自己与朱由校的蜜月期已经过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这话果然不假。




明鹿鼎记 【1012 盛世之梦】
韦宝也没有想过与皇帝当朋友这回事,毕竟对方随时能一句话要了自己的命,这种就不具备当朋友的基础。
所以,只能是皇帝把大臣当朋友,世间的任何人都很难将君权至高无上的皇帝当成朋友,都不具备基础。
朱由校喜欢与韦宝在一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韦宝胆子大,私底下与朱由校在一起的时候,敢谈论明朝过往的皇帝和过往的大臣,就好像韦宝今天直言李成梁和蓟辽历任督抚的事情一样。
“韦爱卿,你觉得朕是不是很失败?登基快六年了,一事无成,大明国政每况愈下,许多地方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建奴每年来犯数次,我们不但无力剿灭,还因为财政困局,不得不暂行缩减军费开支,以图在财政稳定之后,再设法征剿建奴。”朱由校对韦宝道。
韦宝道:“陛下千万不要自责,这不是陛下的错,要错也是万历爷的事!”
韦宝说罢,看了眼皇帝,以及皇帝旁边站着的客巴巴,和几名随侍的宫女和太监。
众人大惊,都暗忖,这话恐怕也就只有韦宝敢说了。
韦宝赶忙道:“陛下,微臣又失言了。”
朱由校笑道:“无妨,无妨,朕让笔录太监都撤了,这里没有外人,都是朕身边的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朕爱听爱卿说些前朝的事儿,朕也无从得知,帝师们也不可能对朕说这些。朕想从前朝得到借鉴,以匡正过失。”
韦宝笑道:“那臣就说说吧,说错了的话,陛下就当听个笑话。”
朱由校笑道:“看你吓的,是朕让你时候的,没事。”
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
这一年李自成只有8岁,距离崇祯在煤山上吊还有30年。
而曾经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已经退休回苏州23年,虚岁正好80。
他的学生万历皇帝为此专门从北京送来了寿礼。
多年不见的万历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
申老师一边感动涕零,一边却将礼物奉还,只留下了圣旨。
并且回奏说,自己作为老师和前首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朝纲松弛,百姓财尽,皇长子不能出阁读书,大量官员岗位空缺无人替补,实在没有脸接受这样的礼物。
这种阴阳怪气的委婉指责,对于五十多岁的老油条万历来说,早已经麻木了。
据说是有一些怅然,但老子就这样了。
两个月后,申时行去世。
不知师生二人有没有反思过,这悲剧到底是从哪一步开始走错的呢?
1582年,万历十年。
三十二年前,万历的另一个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了。
那时的万历还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张老师的好学生。
张居正成功照着儒家的经典,把万历培养成了一个年少有为,品德高尚,又热爱读书学习的学霸少年。
张居正的去世比较突然,失去张先生的万历也是非常悲痛。
然而悲痛的万历皇帝,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却是文官们对于张居正的腐败和弄权,展开的一波又一波反攻倒算。
万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又很用功。
他从小坚持天不亮就起床,日出之前就要在大殿外等候官员们的早朝,极少间断。
万历五岁便能读书,但这恐怕是中国传统算法。
按后世的算法,算周岁的话,可能万历皇帝才4岁就已经能识字阅读。
于是从很小开始,万历每天就需要批阅几十本奏章,每本几页到几十页不等。
他的“大伴”,太监冯宝会指导他根据张先生的“票拟”,用红笔做出批示。
刚开始只需要写几个“知道了”就可以,然后其余交给冯宝代写。
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他开始自己斟酌一些事情,但是始终无比崇拜又信任他的张先生。
除此之外,十几岁的万历每天还要学习一堆老师的课程,并完成作业。
然后第二天,需要背诵出昨天学习的经史内容。
并且在课间时间也没有休息,会有宦官拿来奏折,让皇帝继续批阅。
张居正严格按照儒家经典,希望把万历打造为一个符合儒家标准的君主。
敬重天道,效法祖宗,时刻修省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
具体的政务,由张先生自己来打理。
张居正希望用自己的励精图治,再加上自己打造的道德完美的皇帝,可以把君子们凝聚起来,一起追求一个盛世的美梦。
而这个用心良苦的美梦,最终还是破灭了。
张居正亲手教出来的这个千古一帝,却不料成了中国历史上不上朝时间最长的皇帝。
张老师九泉之下,被结结实实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1585年,万历十三年。
张居正去世三年后,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召唤。
张居正不喜欢海瑞,此时海瑞也已经离职十五年了。
七十二岁的海瑞身体非常不好,但还是毫不犹豫拖着年迈的身体上任了。
尚能饭否的海瑞豪情不减当年,批判着时局,指出了民间的危机,提议朝廷反腐败,严刑律法,恢复洪武年间对贪官“剥皮实草”的祖制。
这样的言论自然遭到了其他文官的弹劾,海瑞也因为此事连续提交七次辞呈,但每次都被万历挽留了下来。
海瑞是一个严格遵照儒家经典行事,刚正不阿,眼里不揉任何沙子的道德模范。
此时的海瑞虽然刚猛依旧,但已经不再年轻。
两年后,国民偶像海瑞去世,据说家家挂白,十里长街。
万历是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君主。
那时候刚刚结束了嘉靖时期的党争,又经过了隆庆那几年的过度,文官们以为吸取了正德和嘉靖的教训,已经成功地将皇帝教成了一个仁厚而又容易控制的吉祥物。
隆庆之后的小皇帝万历,现在身边有张居正这样的贤相,边境有戚继光这样的名将,民间还有海瑞这样的偶像。
都以为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
张居正,加上戚继光,加上海瑞,再加上年轻时的万历,这几个人不要说明朝,放到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是绝对的豪华阵容。
更不要说还有申时行,李成梁这种一流,或者准一流的人物,一抓一大把。
1...770771772773774...8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