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三国领主时代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懒猫不瘦

    寄生不能接受的是,上一次,逐鹿领居然没有完蛋

    那样的情况下还没完蛋,还有天理吗

    逐鹿领没完蛋,他自己反而暴露身份,问题来了。

    寄生不得不面对,将来会面对怎样的报复。

    坚忍谨慎果断阴险疯狂,这是他分析出来的鱼不智的性格特征。

    拥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绝对不可能对敌人高抬贵手。墨者出现在这里,必然和鱼不智脱不了干系,如果不是战争申请暂时不接受跨州战争,说不定鱼不智已经光着膀子自己上了。

    终究还是要正面交锋呢

    安静的领主办公室里,有人在轻声呢喃。

    &n




第340章 益州大捷
    刘焉以南郑为治所,很快展现出娴熟有效的施政手段,拨乱反正。

    他以宽厚示人,安抚叛逃军士和官吏,让这些有经验的人继续为朝廷出力。

    汉中府库因为多年战乱和郤俭的搜刮所剩无几,为支撑前线巨大开销,刘焉向汉中和广汉北部的世家和豪族承诺,捐献平叛资金或物资者,按照捐献价值多寡,安排职务。

    这无异于变相卖官,刘焉是益州牧,军政一把抓,绝对有这个能力和资格。要知道,益州乱了好几年,多个郡县被叛军攻破,朝廷官员死的死逃的逃,益州南部郡县的朝廷官吏几乎都处于空置状态,职位多的是。东汉王朝卖爵鬻官不是什么秘密,灵帝连三公之位都敢卖,上行下效,卖官在某些人看来天经地义,不卖才是有毛病。

    更何况,刘焉卖官属于事急从权,为平定严重的益州叛乱而卖,那些有心买官的世家和豪族,此时捐钱捐物资,还能落下个好名声。

    其实,刘焉卖官,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到益州上任,需要获得地方势力支持,培养亲信势力,才能掌控大局坐稳宝座。以支持平叛为名任命一些官员,拉拢地方势力,是最简单快捷的法子。那些世家豪族捐了买官钱,得到任命,从此就和刘焉站在同一条船上,利益相关,休戚与共,谁要想对刘焉不利,相当于触动了那些世家豪族的利益,想扳倒刘焉的难度会大许多。

    州牧府外车如流水马如龙,极短时间内,州府筹集到大量金钱和物资。

    钱多好办事。

    刘焉用这些钱购买兵甲,征集粮秣,招募青壮训练,为前线平叛部队了提供有力支持。

    朝廷第二波援军进入汉中。

    军情紧急,援军部队稍事休整,随即兵分几路,分头开赴前线。

    右校尉淳于琼赶赴绵竹,支援朱儁;中军校尉袁绍取道前往巴郡,支援巴郡太守赵部;唯有典军校尉曹操留在汉中境内,等待后续重型军械到达,再开赴前线。

    三校尉各自率领三千兵马出征,总兵力不到万人,但他们的到来,成为益州战局转折点。

    并非西园新军多么厉害,而是带兵的这些人太过不凡。

    袁绍,未来的河北霸主,很长时间被公认为最具实力的地方诸侯;曹操,乱世之枭雄,一手平定大半个神州的超强统帅;淳于琼,演义中被描述为一个喝酒误事的草包,失了乌巢,致袁绍势力输掉了官渡之战,但淳于琼在西园八校尉中与袁绍、曹操并列,后来在袁绍手下,也是和张郃、高览齐名的大将,绝非演义中那样不堪。

    这三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能施放军团技。

    在此之前,益州的朝廷部队,能施放军团技的只有朱儁,这也是朱儁能以较少兵力拖住叛军主力的重要原因。军团技有冷却时间,就武力值而言,朱儁只是一名高级武将,军团技冷却时间很长,小打小闹时还勉强凑合,大军团作战时军团技需太久冷却便足以致命。而且,朱儁是全国统帅,不是什么时候都方便冲到第一线作战。

    淳于琼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问题。

    右校尉淳于琼赶到绵竹后,在朱儁帐下听命,充分发挥出战将本色,扭转了绵竹战场官军只能采取守势的被动局面,与叛军互有攻守,不断用军团技占叛军便宜。

    巴郡这一边,氛围却不是那么融洽。

    来到巴郡的校尉是袁绍。

    巴郡战区原本由赵部主持,赵部是巴郡太守,也算是一方大员,可与朱儁这样威名赫赫的朝廷名将相比,赵部的份量明显差了一大截。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虽不是嫡子,但那是家族内部的事情,在外仍然代表着袁氏,何况袁绍刚刚出任为西园校尉,听命于天子,少年得志,无论出身,还是实际官职,都不比赵部低,再加上袁绍大老远跑来解围,多少有些优越感。

    袁绍在汉中期间,刘焉对他十分客气,刘焉是汉室宗亲,又是益州牧,身份和地位都非同小可。州牧对他尚如此看重,袁绍压根没把赵部放在眼里,只不过袁绍为庶出,平素懂得韬光养晦,史料中荀攸对他的评价是“以宽厚得众心”,表面上做的不是那么明显,但袁氏子弟骨子里的骄傲,却是一点儿也不曾少。

    袁绍赶到巴郡西南部战区后,他和赵部谁为主,谁为辅,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大问题。

    偏偏从汉中出发前,刘焉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刘焉刚到益州,忙于为朱儁提供后勤保障,实际所辖不过汉中和广汉北部几个县。巴郡战场一直是赵部负责,赵部回归后忙着整军备战,亲自坐镇巴郡南部指挥部队,根本没时间去汉中跟新任州牧刘焉报到,只是派人到汉中与刘焉取得了联络。赵部在巴郡顶住了部分叛军进攻,成绩斐然,刘焉没有把他拿掉的理由,于是放手让熟悉地方的赵部再接再厉,继续全权负责巴郡战区。

    袁绍出身高贵,这没得说,但现在是平叛,战场上没有谁理会出身;论官职,郡太守和中央政府的校尉谁大,不好说;论能力,袁绍能力有多强暂时不得而知,赵部倒是实打实地稳住了巴郡形势,再加上赵部本是巴郡太守,在郡内颇有威望,对当地地形和民情更了解,所谓用熟不用生,由赵部主导巴郡战区,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权衡之后,刘焉倾向于赵部领衔巴郡战场。

    袁绍表面上宽厚大气,也让刘焉产生了误叛,认为他不会那么介意主导权的问题。不过,袁绍毕竟出自袁氏,刘焉不好明着说“你去巴郡听赵部指挥”,有着丰富从政经验的刘焉,以为同样出自名门的袁绍定能领会这层意思,高门世家派出来闯荡的子弟,应该对潜规则很熟悉才对,很多话,根本不必明着说出来。

    袁绍确实领会了刘焉的意思。

    可刘焉还是漏算了一点,那就是年青的袁绍,渴望建功立业的意愿非常强烈。

    袁绍是庶出!

    袁绍是庶出!

    袁绍是庶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所谓庶出,是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姬妾生下的孩子,正妻的孩子为嫡出。嫡子和庶子在家族中地位有云泥之别。

    袁绍和袁术都是袁逢之子,但袁术母亲是袁逢正妻,袁绍母亲是一位婢女,所以袁术才是袁氏正统继承人。袁绍早年在家族中不被重视,现在好不容易出任西园校尉,并获得率部出征的机会,自然想好好表现一下,建立功业,光耀门楣,提升在家族中的地位。

    听命于别人,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得打折扣!

    这是袁绍不愿接受的。

    如果袁绍去绵竹,朱儁的威望足以压住他,赵部却没有这个本事。

    因此,尽管明知道刘焉用意,袁绍到达战区后,仍揣着明白装糊涂。

    在他赶到战区参加的第一场军事会议上,大家讨论接下来的作战方略。

    &nb



第341章 飞军定装
    “啪!”

    一个精致的黑色陶碗,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

    “我等在此筹划多日,正打算突袭武阳,却被孟德抢了先。”

    “都是尔等举棋不定,瞻前顾后,贻误战机,气煞我也!”

    袁绍三十岁左右,有姿貌,威容,蓄起了短须,更显得威武不凡。平素里,袁绍多以宽厚示人,好养士爱名,又出身于袁氏,故交游广阔。盛怒中的袁绍却宛如一只暴怒的狮子,目光如刀,欲择人而噬。

    曹操突袭武阳成功,接着又潜行到蜀郡设伏,击杀马相,在益州大捷中立下首功。

    对于有志于建功立业的袁绍而言,绝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要知道,他也准备打武阳,准备了半天,却被曹操捷足先登,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而且曹操本该在汉中境内,等待后方重型军械运到,曹操发动突袭的距离和难度,比袁绍要大得多,曹操做到了,还做掉了马相,此战之后,曹操可谓是一战成名。

    袁绍发火是有原因的,起码半个月前,他就打算奇袭武阳,但帐下幕僚意见不统一,争论多日才对奇袭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可谈到具体计划,又是各执一词。袁绍耳根子又比较软,时间就在无休止的议论中一点点流逝,直到远在汉中的曹操完成惊艳一击。

    帐中几位幕僚均神情尴尬。

    袁绍宽厚爱养士,又有名门光环,门客众多,不乏一些名士投靠。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帐下文士多了,便难免出现很多种声音。

    碰到杀伐决断的主儿,可以广开言路;可若是遇到优柔寡断的主儿,作出抉择更加困难。

    袁绍,无疑属于后者。

    主上震怒,幕僚们赶紧想办法补救。

    一位中年文士拱手道:“校尉大人休恼,马相伏诛,益州叛乱还远远没有平息,当收拾心情,再作谋划,在后面多立些功劳便是。”

    又有一位老者道:“正是。马相所占不过两郡之地,即使马相已死,河南尹(朱儁)要厘清其所占城池,也需要一些时间。南方夷民叛军损失并不大,整个益州南部都在叛军手中,益州北部的江阳郡全境,大半个犍为郡,也在夷民叛军控制之下,战事没那么快结束。我等必竭尽全力,助校尉大人建功立业!”

    众人齐声道:“我等必竭尽全力,助校尉大人建功立业!”

    袁绍面容稍霁,道:“先前一时失态,还请诸位见谅。”

    众人连称不敢。

    袁绍道:“汝等有何计较,速速道来。”

    老者正容道:“我等筹谋多日,主要是因为益州多山,行军困难,没找到更好的办法。典军校尉远在汉中却突袭成功,在下料他必定有借助益州本地势力的力量。校尉大人声望远胜典军校尉,不妨依样画葫芦,必事半功倍……”

    逐鹿领,初级装备中心。

    鱼不智、徐庶、易风和王平,检验铁匠铺为无当飞军打造的装备。

    无当飞军初建,主将是尚未成年的王平,可自打这支部队创立的第一天起,领主大人对无当飞军的期望值之高,使得所有人都不敢怠慢。无当飞军装备定型是一件大事,领主,副城主,逐鹿军主帅和无当主将悉数到场,足以看出领地对这件事的重视。

    在此之前,只有白毦装备改造,才出现过类似场景。

    为大家讲解的,还是年青却才华横溢的阿蒲。

    再次在领主等人面前展示装备,阿蒲仍显得有些腼腆,但比起上次已经从容了许多。

    “根据无当飞军对装备的基本要求,我们为他们准备以下这些装备。”

    “防御方面,王平将军希望麾下将士能获得更多保护,我们推荐使用白毦目前装备的鱼鳞铁甲。大量小铁片呈鱼鳞状编织拼结而成,能够有效传导受到敌方攻击时传导的力量,从而减轻被攻击部位受到的伤害。”

    “白毦全面换装鱼鳞铁甲后,参与了迎赵太守一役,白毦损失微乎其微,反馈鱼鳞铁甲防护效果良好。”

    徐庶点头道:“没错,叔至对鱼鳞铁甲很满意。”

    阿蒲涩然一笑,随即很快收起笑容,认真道:“但这个盔甲仍存在一个问题:重量。虽然比普通连体甲轻一成,铁甲总重量仍然不轻,白毦兵穿上鱼鳞铁甲仍能正常作战,但不是所有部队都能够承受鱼鳞铁甲的重量。无当飞军全部由夷民组成,夷民普遍不如白毦将士孔武有力,又要能够在山区高速机动,穿上鱼鳞铁甲能不能承受……”

    众人全都看着王平。

    鱼鳞铁甲是白毦制式装备,防御效果值得信赖,但阿蒲说的没错,益州夷人虽然善战,身材却普遍不高,王平挑选新兵时,也不象陈到那样对身高和体魄要求那么严格,无当飞军的平均身高,明显比白毦兵矮一些,再加上山地行军更消耗体力,故而阿蒲会有些担忧。

    防御能力再高,可如果部队装备后因为负重过大影响战力,是得不偿失的。

    “可以。”王平沉声道。

    易风有些不放心,问道:“你确定没问题”

    王平点头:“我在叔至兄那里试过,没问题。”

    徐庶沉吟不语,易风有些担忧地望向鱼不智。

    鱼不智笑道:“既然王平说行,那无当飞军的盔甲就这么定了。”

    在场所有人当中,鱼不智是对无当飞军最有信心的一个。

    阿蒲和易风所担忧的,是无当有没有那样精锐,鱼不智却是知道,无当能在历史上留下那么大的名声,绝不是靠侥幸得来。而且,王平虽然还比较小,但他具备了远远超出实际年龄的沉稳,如果没有把握,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主将表示认可,领主大人一锤定音,盔甲选择便尘埃落定。

    “除了盔甲,另一个主要防具是盾牌。”

    “我们本打算设计一种全新的盾牌,王平将军说无此必要,飞军招募的都是夷人,喜欢用传统的团牌,猝然改变,反而让大家不习惯,故我们没有在盾牌上花时间。”

    说明一下,无当飞军招募兵员非常严格,但与白毦兵相比,却是更容易一些。鱼不智有心将来条件成熟时,看能否创建一支纯粹由賨人组成的部队,即使青谷部落成为逐鹿领的附庸势力,领地賨人数量也仅数百人,鱼不智要求王平,尽量不要招募。

    賨人用板楯,其他夷民却多使用团牌。

    “防具只有鱼鳞盔甲,接下来,在下介绍武器。”

    阿蒲从桌上拿起一个小铁器,有四个锋利的尖爪,尖爪的角度显然经过精心设计,向四面规则分布,每个夹角约130度。阿蒲将小铁器向地上随手一扔,三根尖爪撑地,最后一根尖爪直立向上,如同地刺一般怒指苍穹。

    “这是扎马钉,也有人叫它铁蒺藜。”
1...104105106107108...4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