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九孔
张继科眸中精光闪动,说道:陛下一直在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杨广眼睛一亮,说道:你是说,父皇目的还是要削弱打击各个门阀贵族。
张继科略一迟疑,说道:或许陛下还有顺便敲打殿下和大皇子之意。
王君临走进了观文殿后厅,里面的气氛非常的压抑,宫女太监和侍卫全部被杨坚赶了出去。
只有杨坚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通天冠遮掩了面容,看不出喜怒。
臣王君临拜见陛下。乖乖的趴下来请罪,这是罪臣的待遇,好好的谁会去做磕头虫。
杨坚嘿嘿的冷笑声像乌鸦在低空盘旋,某一刻冷笑声突然停下,喝道:王君临,你好大的胆子,上一次挑动上万百姓冲毁了昌平王府,打死昌平王,朕没有治你的罪,眼下你竟然又敢鼓动上千名寒门士子静坐皇城前,向朕施压,你以为将太子的一名幕僚推出来,朕就不知道此事是你做的,还是以为朕就杀不得你这个居心叵测的臣子么?
杨坚的神色和话语杀机凛然,但王君临一听之下,却彻底放下心来,杨坚的反应都在他的预料之中,或者说杨坚身为大隋开国大帝,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陛下,臣做的一切都是谨遵陛下旨意。王君临大声说道,理直气壮的说道,满脸委屈的说道。
杨坚看着王君临,他想过王君临会求饶,会解释,会否认,但从未想过王君临会这样说,不由气急反笑:你说,朕什么时候让你做这等事情了。你若是说不清楚,朕今天便让人砍了你的脑袋。
王君临说道:陛下,臣被陛下从西北苦寒边关召至京城,面见陛下第一天,陛下便加封臣为开国侯和镇远将军,当时陛下还告诉臣,让臣成为陛下手中利剑,陛下虽然没有明说臣这把剑斩向何处,但臣却知道陛下的烦恼在何处,所以臣来到京城这两个月以来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去除陛下的烦恼,这一次臣所做之事,同样如此。
杨坚目光闪动,深深的看着王君临,半响之后,说道:你是想给朕制造机会,但你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为何不先告诉朕。
王君临左右看了两眼,眼见大殿内无人,便说道:因为陛下身边有不忠之人存在,臣恐泄露消息,让贼人有了准备,功亏一篑不说,还会受到贼人强力反噬。
杨坚久久不语,他当然知道王君临说的是什么人,甚至他能够感觉到王君临在暗示他不够杀伐果断,太过念旧情。之前昌平王邱瑞救过他的命,侯官府统领杜落歌救过他的命,而且这两个人并不是对他不够忠心,只是他们太过有自己的想法了。
你力保那十三个寒门士子可有私心?不知过了多久,杨坚突然问道。
王君临坦然答道:除其中一人与臣说过一句话之外,臣至今都不认识他们十三人,何谈私心,而且臣可保证他们十三人都是真才实学之辈,臣以为我大隋朝廷眼下实在太需要有寒门官员的存在了。
杨坚心中一震,王君临最后一句话一下子说到他心坎上了,这让他相信王君临和那些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员不同,是一心为朝廷社稷着想,是真正的纯臣。
有了这样的判断,杨坚再看向王君临时,神色温和了很多,心底却是真正的欣赏和喜欢。当然,他也相信刚才王君临所说的话了。同时,心中也终于有了决断,眸中杀机闪烁。
请陛下给臣降罪。王君临脸上带着淡淡笑意,突然郑重说道。
杨坚深深看了王君临一眼,说道:好!朕便满足你的心愿。
刚刚参加完殿试的考生被送出了皇宫,殿试的排名之事没有任何人向他们提到,让很多人莫名其妙。但当他们出了皇宫,得知今天皇城门前发生的事情后,一个个震惊之极,然后就是气愤无比。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是否中榜就有了很大的变数。这其中包括房乔和韦云起等十三名寒门士子,不过他们在郁闷之余,心情却多了一些莫名的复杂之意。
那份万言书中写的很清楚,主考高颍副考周成言和主监王君临三人带头徇私舞弊,其中提到王君临以权谋私,收受房乔韦云起等十三人钱物,利用职司之便帮助十三人高中。而这十三个人正是那十三个寒门士子。
好一个秦安侯,好一个镇远毒将,算计了所有人,堪称是一举两得,老夫虽然已经高看他,但事实证明最终还是低估了他。一辆马车从容的离开了皇城,看守皇城门的士兵看过驾驭马车的太监手中令牌之后,也不检查车里面,便放行了。
马车里面坐的人是高颍,刚才说话的人也是高颍,而坐在高颍对面的是昌平王府嫡系唯一的幸存者邱瑞长子邱福。
当日昌平王府被近万百姓毁于一旦之后,太子杨广本着斩草除根的打算,果断派了出两名破空期高手带领一批杀手追杀邱福,邱福察觉到了危险,在高颍的帮助下藏了起来,谁都没想到邱福竟然躲在皇城里面。
高公,恕晚辈愚钝,未能看出王君临这狗贼在此事上为何是一举两得。邱福沉思半响,谦虚向高颍请教。
高颍脸色有些苍白,此时叹了口气,说道:王君临巧妙利用许敬宗这个蠢货替他背黑锅,将科举舞弊曝光于天下,最大的好处便是通过此事彻底获得了陛下的欣赏,成为了天子宠臣,因为此事最大的受益者是陛下。其次,那十三名寒门士子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老夫若是没有料错的话,陛下会重用这十三名寒门士子,这无疑于让王君临在朝廷之中多了十三名得力帮手。当然,前提是这十三个幸运的小子在此事之后还能够活下去。
礼部试中榜的十三名寒门士子被其他寒门士子孤立了,而门阀贵族出身的士子对他们又充满敌意和不屑,所以他们很自然的便抱团取暖。
从皇宫中离开没多外,十三人便住在了同一家客栈,也是房乔和韦云起刘子明三人之前住的那家太平客栈。
此时这十三人,坐在客栈一楼大厅喝着闷酒,时不时有人暗自感叹或者低声咒骂几句。
正此时,忽听得客栈外一阵喧哗,三人好奇站了起来,听着有人在外狂喜嘶吼道:陛下有旨,将主考太常卿高颍副考礼部尚书周成言秦安侯王君临夺职入狱!
轰的一声!秋雷在京都的上空咋响,一阵清新秋雨洒向客栈内外的考生身上。
稀稀疏疏的雨点,落在客栈的四周,伴着雨点,时不时还有一道春雷响起,整个京城的考生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之前没有考中的所有考生陷入了欣喜沸腾之中,而在太平客栈中的房乔等十三名士子则陷入了一种很奇怪的沉默之中。
:这一章是一边打着盹,一边掐着大腿写出来的,实在是太困了————这段时间就没有睡好过,只为求大家捧场和月票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百零九章 帝王心思
(非常非常感谢老兄弟‘书友18672397’五万币和220张月票的慷慨大捧场和月票支持。)
却是我等连累了秦安侯,毕竟他从未如许敬宗那厮万言书中所说,大肆收受我等财物。房乔率先说出了众人的心理话。
没错,虽然从眼下形势看来,我等到手的官位估计多半是没有了,但这份人情却不可谓不重。说话向来刻薄犀利的韦云起一脸严肃的说道。
我们可以到刑部去作证,证明秦安侯从未收受过我等财物。一人说道。
哼!你以为会有人相信我们。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你们十三人还能不能活着离开京城。同样住在这家客栈中的刘子明从二楼走下来,看着众人说道。
十三人闻言,先是一怔,然后脸色无不大变,他们能够被王君临看中,岂能有愚笨之辈,刚才没有想到这一点,却是当局者迷了。
这一次杨坚出手极为果断,先是下旨将侯官府大统领杜落歌老太监罢免,然后让大内侍卫统领赵树亮带人强行将其关了起来,最后才对侯官府内部连夜进行了清洗,将杜落歌的所有亲信全部斩杀,等重新安排心腹完全掌控了侯官府之后,杨坚才下令罢免高颍周成言和王君临三人官职,彻查科考舞弊案。
周成言因为有确凿的证据,此时已经入了侯官府的大狱,而高颍却神秘失踪了。那两百中榜的士子中属于太子和大皇子各自十多人也成了侯官府阶下囚,除此之外,杨坚亲自部署,殿试卷子排名最差,才能明显与进士这个身份远远不符合的二十名考生也被抓了起来,他们全部出自门阀世家。按照杨坚的旨意,这件事情必须办成铁案。
这样结果,看似狠辣,但依然没有逾越法不则众这个定则,绝大多数门阀世家不会受此牵连,他们家族中参加考核的士子门人只要是真有才学之辈也算是考上了。
其中这些原因和逻辑,亦或背后和细节上的事情,那些相对单纯的考生们一时还想不到,只知道在雨中痛骂高颍周成言和王君临。
事实上,除了这三人之外,礼部御史台至少还有十数位官员因为此时被停职待查,这些人都是各个门阀世家中坚力量,借此事将他们一举拿下,一定程度上削弱门阀世家对朝堂的掌控,这才是杨坚此次最大的收获。
韦云起从刚刚听到的消息中反应过来,想清楚了一些事情,有些震惊和欣喜地从栏边走回酒桌,举起酒杯倾入喉中,似是不觉酒水辛辣。犹自出神说道:如此看来,我们十三人不会被此事牵连,而且说不定依然有官可当。
众人闻之大喜,顺着这个思路细细一想,韦云起的判断可能性很大,纷纷端起酒壶,给彼此杯中倒满,举杯相邀,韦云起满脸兴奋道:来,咱们为陛下英明喝一杯!
干!众人齐齐举杯仰头,兴奋的一口而尽。
大隋官场被门阀世家把持的局面前朝北周时便积弊已久,否则也不会被杨坚将江山窃取到手,但也正因为杨坚江山来路不正,使得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而各个门阀世家得知杨坚必然会想办法削弱乃至将他们从朝廷中踢出去,所以在很多时候都喜欢抱团,导致即使是杨坚这个皇帝在一些时候都不得不妥协让步。
所以,虽然谁都知道不可能仅仅靠此次以礼部尚书周成言为首的十数位官员被拿下,就完全改变这种局面,但正所谓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陛下意志坚定,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年青的有朝气的与门阀世族天生便对立的寒门士子们都相信,大隋未来的朝廷之中,一定会有他们寒门士子一片天下。
父亲,陛下一心想要打破门阀世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所以想法设法开科取士,高颍周成言王君临他们徇私舞弊,违背了陛下的初衷,受到惩罚是正常之事,可是为何东宫和大皇子的人不管是否有才都被拿下,反而是各个门阀世家的人凡是有才之人倒是留了下来。长孙府上,长孙无忌虚心向父亲长孙晟请教。
长孙晟捋了捋胡须,说道:此事的关键还是陛下的想法,他将出自门阀世家的有才士子留了下来,一是不想将门阀世家逼的太甚,二是想通过此举告诉天下间门阀贵族,乃至所有的读书人,只要是有才之士通过正常科举选拔,他都会让其为官,而且他不这样做,王君临苦心挑选的十三名寒门才子又有什么理由留下当官,即使陛下不顾门阀世族的反应强行将他们委以重任,他们又能够活几天。
长孙无忌闻言,不由若有所思,长孙晟眼见自己儿子已经明白,便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至于太子和大皇子哪里,陛下之所以将他们的人全部拿下,却是帝王之心作祟。最近太子和大皇子结党营私,拉拢官员和门阀世家越加肆无忌惮,陛下恐怕心中不得不问一下自己这两个儿子到底想做什么?
长孙无忌有些听不明白,好奇说道:一方面自然是为能够最终坐上那个位置努力,另一方面也算是培植自己日后在朝中的势力。
长孙晟笑着继续问道:那陛下就要问了,你培植自己的势力做什么?难道我就不能决定你们谁接我的位置。
长孙无忌苦笑道:那太子呢?他是一国储君,培养人才倒算是说得过去,毕竟他将来也是要执掌国朝的天子,古之贤臣曾经说过,东宫不能无为,不惧流言,率先准备一些臣子以备将来之用,这才算是真正的赤忠,天子家的孝义。
王君临摇摇头,露出淡淡讥屑说道:古之圣贤这些话用来流传千古或者载入史册是好的,道理也没有错,但问题是,当今陛下自认为自己没病没痛的,东宫这时候就开始培养人才,陛下不得在心里问自己一句:太子难道着急了?
第二百一十章 会审王君临
长孙无忌倒吸了一口谅气,发现事情确实是这样,又听着父亲继续微笑说道:所以说,陛下能忍一时不能忍一世,能忍门阀世家和百官,不能忍自己的儿子,如果陛下一直不想便罢了,但只要开始想第一个问题,便无法控制地会怀疑到很多的东西,所以在这次科场弊案中对两个儿子下手更重,也就成了自然之事。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其实这些事情说起来也简单,为什么太子和大皇子他们想不明白?
不是想不明白,问题还是出自陛下本身,他不应该在挑选储君这件事情上摇摆不定,让太子本身已经开始有不安全感不说,让大皇子和高颍等人自以为他们有了机会。长孙晟想着自独孤皇后宾天之后,杨坚的所作所为,不由叹了口气,他是真心想让大隋长治久安的。
长孙无忌想了一下,将心中最关心的一个疑问问了出来:这件事情真的是陛下和王君临一起演的一场好戏?
长孙晟点了点头,但想了一下,又摇了摇头,说道:不管真相如何,也必须是这样子。
王君临有些孤单地走入了刑部大堂,这大堂有些阴森,风儿嗖嗖地往里灌着,初秋的天气,竟然在这里有了淡淡寒意,他面无表情的对着坐在高处的三位拱手一礼,道:见过三位大人。
首次科举舞弊案事关重大,王君临又是其中三个主犯之一,如今高颍潜逃失踪,周成言已经被定罪,难逃一死,只看是否牵连到其家人。而最后一个主犯王君临因为一直缺少证据,难以定罪。今天便是朝廷相关官员对他的初审。
王君临官职爵位显赫,所以今天来审案的除了刑部尚书于仲文之外,还有大理寺与御史台的两位侍郎。大堂两侧,各有一排刑官十三衙门的官差,看着十分恐怖。
王君临见此,微微皱眉,特别是自己行礼之后,对方竟然迟迟没有反应,他心中冷哼一声,淡漠的看了三人一眼,直起身子,微微闭眼,不再理会任何人。
威武半晌之后,忽听着一阵官差的喊威声起,那位刑部尚书于仲文才冷冷问道:堂下站着的可是秦安侯王君临?
王君临早就知道于仲文正是关陇贵族中于氏中人,与前些日子考试第一天和他发生冲突的那名御史同族,而于氏与越国公杨素正是姻亲,两家常常同进同退。想到这里,王君临看了这位尚书大人一眼,淡淡道:正是本侯。
今日唤你前来,主要是要询问一下科考舞弊之事。于仲文一脸冰寒,声音犀利,寻常人听了很有压力。
王君临却笑了笑,淡淡的说道:有什么事情赶紧问吧!若没有的话,本侯便走了。
坐在上头的三位大人听着这毫无礼数的回话,大感恼怒,但畏惧于眼前之人的凶名,再加上陛下态度模糊,也不好拿他如何。这位刑部尚书于仲文出自关陇贵族中的名门,向来自诩高人一等,眼见王君临如此猖狂,冷哼一声,说道:本官乃是奉旨办理此案,你敢抗旨。
王君临轻蔑的看了他一眼,说道:抗旨?于大人可真会说笑。
你于仲文神色变得阴沉下来,其他两人脸色也有些难看。
一开口就碰了个软钉子,三位大人对视一眼,看出对方心中的恼怒。
刑部尚书于仲文寒声问道:秦安侯,你利用科考监察一职徇私舞弊,你可知罪。
这件事情,本侯还真不知道。王君临平静应道。
于仲文盯着他的双眼,问道:王君临,你不要仗着你的战功和凶狠毒名,便如此狂妄。若你不将自己在科举考试之中的龌龊行径交待清楚,休怪本官对你不客气。
王君临皱了皱眉头,一脸不解问道:于大人此话何意?龌龊二字,原物奉还,不敢拜受。
大胆!
放肆!
狂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