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之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肖何
李傕叫来亲兵,吩咐道:“传令下去,大军暂缓前进,就地休息,派出五百人沿山道五里警戒,有什么风吹草动立既来报!”
亲卫恭敬的应令离开,浩浩荡荡前进的队伍立即停了下来,许多人连续多日的行军早已又累又困,原地休息的命令下达后,不少人立即抱着兵器原地躺下,很快便进入了美梦之中。
“老郭,你怎么看”李傕道。
郭汜肯定的道:“依我之见,伏击我军前哨者,必益州刘璋小儿是也!”
李傕也道:“我也这样认为,可是益州的情况你我都很清楚,刘璋小儿新继州牧之职,德望不隆、人心未附,而且益州只有那么点兵马,他能用之兵最多只在三、四万之间,其中可战之兵即嫡系两万余人,而张鲁有阳平之险,麾下有兵将万余,又是守土作战,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何区区半月,竟然全军覆没要我说,张鲁这小子真是个草包,连援兵都没等到,就……”
郭汜道:“也不能这样说,刘璋小儿打着为父
第一百零三章 勾心斗角(求收藏)
名为伍习的部将道:“将军,我军可否绕行褒中,直逼南郑,南郑属于后方,兵力必然空虚,若我军突然兵临城下,有很大可能攻取之,只要我军占据南郑……”
伍习的话未说完,便被李傕骂断了:“糊涂,你以为我军从褒中守军眼皮下通过,敌人不会发觉即便我军未被发现,你能保证南郑守军会疏于防备,给我军可乘之机你的意见变数太多,只要我被在南郑城下失利,急切不可下,被敌堵住了褒斜道道口,我军坐困汉中、粮草不济,何以为战”李傕不知道,此时的南郑杨氏兄弟正忙着敛财,如果他真的乘着夜色以小量精干部队偷袭,迅速攻取南郑也并非全无可能,不得不说他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伍习讪讪的不说话了。
郭汜道:“那我军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呢”
李傕捶了一下大腿,道:“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进攻,就算是试探一下敌人的虚实也好!”
众人点头称是。
李傕看了看众将,道:“那么,何人原为先锋,前去与益州军一战”
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了,很明显这就是一个近乎送死的差事,敌占据了地利,局部兵力又大占上风,这个时候谁出头谁倒霉,没有人愿意去完成一件失败可能性达到99.99%的工作。
李傕早料到这些人没一会愿意去做这个“试金石”,看了看众人,心中已有计较,道:“伍将军英勇过人,便请伍将军率部为我军先锋,让益州那些老爷兵领教一下我西凉军人的风采!”
伍习听了李傕的话,心中一寒,将目光望向了郭汜。这伍习一向亲近郭汜,李傕早有不满,别看李傕一口一个“老郭”叫的亲热无比,实际上他对自己这个副手一直都很不满意,因为郭汜的能力较他来说要高出一筹(李傕当然不会承认这一点),时常抢去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风光,而且郭汜在军中也有一大批心腹,比如这个伍习,这让他感觉到了威胁,于是便想借这个机会排除异已。
郭汜也不笨,他当然也明白李傕的心思,可是李傕作为主将,在军事会议上做出的决议便是军令,即便他身为副将,也不敢公开反对,否则李傕向董卓状告二人不遵将令,恐怕他和伍习都得人头不保,因此他对于伍习求助的目光只能视作不见。
伍习见靠山不说话,知道事成定局,若敢反对李傕随时可以用不遵将令将他斩掉,虽说出战生机渺茫,但总有活命的机会,可是不出战却是生机全无,他只得拜领了将令。
李傕心情很美好,鼓励了伍习一番(实际上心里却在诅咒他,早死早超生),宣布结束会议,除伍习部立即出发处,其余兵马择地搭营。
伍习离开后并没有立即整军出战,而是去见了郭汜。
郭汜自然明白他的来意,大声道:“伍将军,你部兵马不过两千人,势单力薄,恐怕不是敌军对手,这样吧,为了太师的大业,我另调一千人暂时划入你的麾下,加强你的实力!”
伍习则一本正经的道了谢。
郭汜这才押低声音,道:“一旦不敌,可以下令撤退,记住,兵马可以损失,但你一定要回来。你放心,即便战败,我也保你性命无忧!”
伍习得了“尚方宝剑”,立即大喜,原本对郭汜见死不救生出的怨恨也荡然无存,拜道:“多谢将军,多谢将军!将军
第一百零四章 褒斜伏击(求收藏)
黄忠瞄准了一员敌将,喝道:“放箭!”说着,手中箭已如流星一般奔向了敌将,他身边的传令兵同时挥动手中的令旗,一时间,山道两侧杀震震天,箭矢、滚木如雨般倾斜而下……
山道中正要美餐的士兵来不及做出反应,许多人呜咽着被箭矢射穿身体、被滚木擂石砸碎,他们嘴里还含着此生最后一口饭……
少数士兵及时反应过来,来不及吞咽嘴里的食物便开始寻过庇护之所,可是狭窄的山道可供躲避的地方极少,益州军又是两面夹攻,基本上很少有攻击死角,惨叫声响彻山谷,无数飞鸟被惊的冲天而起,走兽急忙逃命,竟有些慌不择路,如守株待兔中的兔子一样撞死在树杆、山石之上。
当黄忠发出号令后,张飞、张辽立即率所部冲下山谷,要将这伙敌军包了饺子。
行走在队伍最后的伍习听到伏兵出击的声音(一般来说,主将都是在最前方,或者队伍中间,可此次行动是个送死的差事,怕死的他便缩在了最后面,逃起命来也容易一些不是最少不容易被自己人堵住去路),立即大叫一声:“糟糕,中伏了,快撤……”说罢,不顾前面的三千兵马,领着几十名亲信转身就逃。
负责截尾的张飞虽然在第一时间率部出击,要堵住敌人的退路,可是险峻的山岭大大增加了他们前进所需的时间。最终,伍习的聪明救了他一命,张飞冲到山谷中时,这伙人已经跑出了近百丈。张飞气的大骂敌将胆小如鼠,命令一通乱箭射出,结果自然是徒劳,敌人如一阵风般往山谷深处逃去了。
事前刘璋就告诫过张飞,绝不可追击敌军,他可不愿意自己的部队也成了被伏击的对象。张飞看着渐行渐远的几十人,不由得牙根发痒,回头就将怒火发泄在被围的敌军之中,提起蛇茅嚎叫着冲了上去。
敌军见主将弃众而逃,顿时斗志全无,又听益州军高呼降者不杀后,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兵器,结果张飞只搠死了三个敌军小兵,这场伏击战便胜利结束,这让好战的他大感不过瘾。
经过清点,这一战,冯习所部除冯习等六十余人逃走外,其余兵马战死一千三百以上,负伤八百余,只有七百人左右完好无损……
刘璋也没有想到,短短半柱香的功夫,战斗就结束了,而且战果是如此辉煌,相比之下己方不到五十人的伤亡可说微乎其微了。
刘璋立即下令嘉奖参战众将,同时下令全力救治双方伤员,降敌全部押阳平关,划入补充营中。
刘璋揉了揉太阳穴,道:“这一战过后,李傕、郭汜必不敢轻易进攻,汉中短时间内不会燃起战火了吧!”
戏志才道:“李傕所部十去其一,他必不敢再开战事,以属下之见,他必定会向一面向董卓求援、一面就地固守!”
刘璋道:“以志才之见,董卓会给他派援兵吗”
戏志才道:“应该不会,董卓很清楚汉中的地形,派再多兵马也施展不开,只要我军据险而守,他必定无功而返!何况董贼挟持皇上、后宫,可以说是与全天下为敌,他须要防备的人太多太多了,西边的马腾、韩遂,东边的刘岱、袁术,还有朝中忠于汉室的文武大臣……他并没有太多兵力可供用以与我军作战。相比而言,一马平川的西北无险可守,马腾、韩遂所部随时可直驱长安,这才是他的肘腋之患,只有先解决了马、韩,稳固了后方,他才有更多的精力攻击我军。这期间他最明智的作法无疑就是退过秦岭以北,秦岭对他们
第一百零五章 军政调整(求收藏)
在杨氏一党被铲除后两个月,刘璋获得准确消息,李、郭退兵,而董卓短期内没有进攻汉中的计划后,他决定回师涪县。
离开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办,那就是汉中太守的人选!
汉中是益州腹地的屏障,也是刘璋攻击关中的前进基地,太守之人至关重要,必须要绝对忠心可靠、攻守兼备,还要精通政务……
考虑来考虑去,他最终排出了张辽、徐晃、张任、高顺、黄忠、魏延六人,说到忠诚,他最信任的莫过张任、高顺,可是两人功勋不足,不宜破格提升到如此重要位置;张辽新降,如果出任汉中太守一职,也会让众将有怨言发出;看来只能从徐晃、黄忠、魏延三人中挑了一人了,三人中最先被刘璋排除了却是后世鼎鼎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原因是因为经过这期间的观察,刘璋发现就目前来说黄忠的能力还是有些不足的,现在他最适合的还是率军冲锋陷阵,不适合都牧一方,或许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学习后能够成长为坐镇一方的帅才。如此一来,以魏延在后世并不好的名声来说,汉中太守一职非徐晃莫属了,徐晃可是最早投靠刘璋的人之一,能力和忠心都没有话说。可最后刘璋却选择了魏廷,用他劝服自己的话说:“虽然我不喜欢大耳,可是他看人的本事确实有一套,历史上他就将汉中交给了魏延,从而确保了汉中始终控制在他手中,从未被曹魏攻破(蜀亡时魏延早死了,自然与他无关,总不能把罪名加给一个死人吧)。而且自己对魏延可比诸葛亮对魏延好多了,诸葛亮用而不信,自己却始终信赖有加,以魏延的性格,决定不会轻易背叛的!”
最终,刘璋下令,命魏延为汉中太守,所部挟英武军全部(满宠调离英武军,随刘璋回涪县,魏延同样不再兼任英武军副将一职),张鲁、杨柏、董卓降军(张鲁、董卓降军中伤兵一并留下),计有兵马一万五千人。刘璋又将娄圭、逢纪和熟知汉中事务的阎圃留在汉中辅佐魏延;同时,刘璋也将华雄留在汉中。
因为兵马扩允了许多,刘璋对各将进行了重新任命,英武军主将由黄忠调任、副将为廖化,其中廖化兼任一营校尉,其余两营由李严、李典接任。
东州军仍以严颜为主将,以张辽为副将,所部与益州留守东州军合并,计有兵马一万九千人(东州军的整编要回到涪县后才能正式展开),麾下有高顺、关羽、华雄、张任、裴元绍等猛将。
从益州各地调拔一万人与从随民夫愿意从军的两千人编为一军,从原补充营调一千五百人加入,合编为一军,计有一万三千五百人,此军以徐晃为将军,调补充营于禁为副将,麾下有张飞、许定、梁习、管亥等将。
补充营充入新兵后,总兵力达到了一万一千人,仍以侯成为将军,以龚都为副。
如此一来,刘璋的嫡第兵马就达到了近六万人,绝对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这支力量放在益州,益州如果有什么反对刘璋的声音,恐怕第二天这些反对者就会被押上刑场。
英武军、东州军参军一职撤消,戏志才等与刘璋一同回归涪县,另有安排。
而后,刘璋便率部踏上了归途。
经半月辛苦行军,刘璋回到了涪县,他回到涪县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命益州各郡县官员(汉中除外)于一个月后聚集涪县,拜谒刘焉
第一百零六章 泰伯仲雍(求收藏)
三个月后,刘璋召众人议事,宣布迁治……原益州官员大多反对,他们的根基、家业大多在涪县,一旦迁治,他们的势力将受到极大的削弱(历史上,宋太祖迁都洛阳、再迁长安的计划就是因为迁都会影响到朝中官员的利益,最终遭到包括其弟宋太宗等朝臣的群起反对无果而终,刘璋迁治被益州官员抵制也就在意料之中)。
荀彧等外来势力则表示全力支持,理由和刘璋一样,涪县受地域所限,发展困难,想要发展状大益州,必须迁治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利于发展地域,当然了,这也与他们在涪县并无多少利益牵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过赞同迁都者之中也有分歧,主要分歧缘自对新治所的选址究竟是成都好还是南郑更合适,提出迁治成都一方认为成都地势平坦,又处于益州中心位置,消息通传极为便捷,可以很容易的掌控整个益州;迁治南郑的一方则认为益州日后大敌乃董卓,如果益州主要官员留在成都,与前线相隔千里,又有险峻山川阻隔,消息往来不便,不利于指挥对董卓开战以及此后一统天下的战争。刘璋认为什如果迁治南郑,则州牧府有被孤立与益州之外的可能,而且南郑太近前线,随时可能遭遇董卓的进攻,不利于益州的平稳发展。刘璋表现如自己果断的一面,宣布迁治成都,并且强硬表示不愿去成都者自行辞去本兼各职,留在涪县养老。命令一出,没有一个人愿意辞职死抱涪县不松手的,削弱就削弱吧,如果留在涪县可就不是削弱了,而是彻底失势,而且以这位年轻主公的性格,只要继续吵反调,恐怕就不用辞职,而是被免职,甚至获罪了。
益州再一次陷入了混乱之中,轰轰烈烈的迁治行动持久了四个多月,终于落下了帏幕,刘璋住进了新修建的州牧府。
当益州重新归于平静后,又一个消息击起了丝丝浪花,刘范、刘涎分别被任命为南中太守、都尉,这个任命在外界看来,无疑是刘璋想要坐稳州牧之位,贬谪自己的哥哥。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刘璋对三位哥哥感情极深,他曾提议让三人出任要职,刘瑁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张仲景已被许褚请到益州,经他诊治后,刘瑁的身体依然不容乐观,毕竟张仲景不是神仙,没有活死人肉白骨的本事),刘范、刘涎则和刘璋进行了一番深谈。两人知刘璋有称霸之心,若要光大刘氏、重振大汉,两人自觉才能不足,重任需刘璋来担当,为了失现这一目标,刘璋身边绝对不能出现可能影响到他地位的人,便提出一同避走南中,为其经营后方(此前一次会议上,刘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而南中、牂牁等地蛮人聚集,而蛮人民风剽悍,桀骜难训,对汉室归属心不强,若不能尽收其心,日后恐留隐患。而牂牁郡太守刘璋已经任命新投的诸葛瑾为太守,南中郡太守一时却找不到合适人选),刘璋深受感动,却不愿让两位兄弟到南中受苦,毕竟现在的南中可是障气、毒虫遍布啊。然而两人去意已决,刘璋只得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考虑到南中蛮人这个隐患,为了他们的安全着想,刘璋特意从东州军中调出一万人,由严颜统领,随他们一同前往南中。出发前刘璋明令严颜,他的部队任务不是打击当地蛮人叛乱,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保证刘范、刘涎的安全为首要任务,如果两人有任何一人受到伤害,则严颜亦无重回成都的必要!
刘范、刘涎离开时,刘璋和刘瑁率益州文武为二人送行,直送出了三十里仍没有回头的打算。刘范、刘涎连连相劝,刘璋考虑到刘瑁身体的原因,这才停止了没有尽头的送行。
荀彧看着渐行渐远的刘范、刘涎,感叹道:“大公子、二公子真乃泰伯、仲雍复生矣!”
刘璋
第一百零七章 平蛮四策(求收藏)
戏志才率先道:“蛮人多骁勇,体格强壮,性情桀骜不驯、反复无常,不若先行剿灭以定后方。”
荀彧道:“不错,益州治所成都周边地形平坦,若蛮人不安现状、出山掠夺,成都无险可守,益州腹地将受战火波及,我军穷于自保,又何谈振兴大汉蛮人不识兵法、不懂韬略,伐之甚易,吾以为当先下手为强,出兵一举稳固后方。有了稳固的后方,我军方能做到足兵足粮,成就统一大业。”
满宠也道:“属下认同志才和文若之言,若无稳固后方,何谈对外扩张。只有确保后方安定,我军方可全力北上关中或是东出荆州,以图霸业。”
毛玠说道:“然蛮人反复无常,我军进剿成功,他们上表乞降归附,一旦主力远离他们随即复反,又当如何再度进剿”
程昱也道:“孝先之言有理,若我军不能收蛮人之心,陷入进而降、退复叛的循环之中,劳民伤财,益州百姓终有一日会不堪重负!”
郭嘉道:“蛮人战力强悍,我军一旦收服蛮人,可以建一由蛮人组成之军,可得一支精锐强军,至于蛮人反复无常,实不足虑,蛮人长于野战却不善攻坚,我军伐蛮成功后,只要占据险要位置、因险制塞,只需少量兵力便可护卫住益州要地成都平原的安危,令蛮人望而生畏,不敢起兵作乱,便是起兵,面对坚城他们短期定不能攻克,我军也可以从容调兵平叛。”
荀彧说:“不错,如果放任蛮人不管,我们不得不布重兵防御。为兴汉室我军又需精兵出益州以伐不臣,如此两线用兵势必大量抽调壮丁从军,若我军陷穷兵黩武之境,则衰败不远矣!”
荀攸道:“不错,与其空耗钱粮不如一战而定乾坤,只有我军南线稳定后,我军才可图王霸之业,否则不管我军如何强大,肘腋之下始终留着一颗恶瘤,随时可能让我军处灭顶之灾。”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