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为头越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落梅河
    有好事的男同学顿时叫起来,“哦哦哦,快念吧。”

    好几个女同学则发出“嘘”声来。

    冯一平从口袋里掏出信的第二页,反正没人知道他收到了几张纸,对大家说,“大家肯定都想错了,有些同学也知道,为了挣些零花钱,我还在故事会上写了几篇小笑话,我这个同学看到了,也写了一个笑话,不过她没把握,就叫我帮忙看看,我觉得真挺不错的,所以读出来让大家听一听,觉得好笑的就捧个场,鼓鼓掌!”

    这个转折有些大,台下好多人都没转过弯来,冯一平不管,拿着那张纸,装模作样的念起来。

    说,一天,台湾的带着手下,坐直升机出去视察,看着下面的人群,说“如果我丢一千块钱下去,捡到的那个人一定很高兴。”

    行政院长说,“如果我丢两张五百元的下去,那就有两个人高兴了。”

    国防部长说,“我丢十张一百块的下去,那就有十个人高兴。”

    这时,直升机驾驶员说,“不如我把你们都丢下去,那全体中国人都高兴了!”

    肖志杰和唐少康先笑起来,他们知道台湾的,但是不知道的人更多,比如大多数女同学,她们这时可不知道这个日本人的私生子是谁。

    没办法,冯一平只好做些注释,这下大家都明白了,想了想,都觉得好笑,一些同学鼓起掌来。

    只不过这掌声真来的迟了些,好吧,冯一平觉得有讲了一个冷笑话的尴尬。

    肖志杰起哄,“冯一平,再讲一个。”

    班长周立伟也说,“冯一平,还有时间,你再讲一个呗,让大家开心开心。”

    冯一平想了一下,说,“受同学启发,我也想了一个,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某天,和一些大官一起参加一个会议,结果发生连环车祸,送至医院急救,记者们闻风赶至医院,良久,医生出来了,记者忙着问“医生!医生!总统有救吗”医生沮丧的摇摇头说:“唉..总统没救了...”

    记者又问:“医生!医生!行政院长有救吗”医生又沮丧的摇摇头说:“唉...也没救了...”

    记者就问:“那...到底谁有救”医生精神一振说:“台湾有救了!”

    肖志杰带头,这一次掌声来的比较及时,冯一平笑着向大家拱拱手,回到了自己的位子。

    冯文还是疑惑的问他,“冯一平,信上真的写的是笑话”

    冯一平问他,“那你以为呢”

    冯文还要纠缠,温红在他头上拍了一巴掌,“快上课了,刚才不是要我管你吗”

    这只是开头,冯一平想着是不是这个时候去找一找同学,对一对口供。你说你写信就写信,送的时候怎么这么不小心,让这么多人看到呢

    不过他又想,现在去找柳菲,在有心人眼里,就有些欲盖弥彰,相信今天晚上,这个笑话也会传到柳菲耳朵里,她应该也知道该怎么做吧。

    冯一平成功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现在他们议论的,不是有女同学给冯一平写信,而是台湾。

    当然,这件事还有首尾要处理,第二天午饭后,冯一平来到三班教室,在门口喊,“柳菲,”

    三班还在教室里的同学都看过来,冯一平笑着向他们挥挥手,很有大将风度。

    柳菲正和几个女孩子说着什么,抬头一看,冯一平站在教室门口,正向他招手呢,脸一红,推开那些嘻嘻笑的女同学,小跑着过来。

    冯一平大方的拍了拍柳菲的肩膀,一些趴在窗户看的同学怪叫起来,不过,冯一平清楚,这个时候,你太过拘谨,反倒会让人觉得有问题,大大方方的,别人反而会觉得没什么。

    要么说女孩子天生就是演员呢,昨天晚上柳菲肯定也听说了冯一平在班上做的事,所以主动说,“冯一平,你把我写的改好了”

    “你写的这么好笑,根本用不着我改啊!”冯一平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就写着那个笑话。下面还可能多余的写了一句,让柳菲自己再抄一遍,这样,即使有老师查,也真的和冯一平说的一样,柳菲只写了一个笑话。

    柳菲接过去,放进口袋里,“呵呵,谢谢啊,你这样说,我就有底了,那我周末就寄出去。”

    这时有几个女同学好像邀着做什么,一起朝这个方向走过来,冯一平故意大声说,“柳菲,以后有这样的事你就当面跟我说好了,我第一次收到女同学的信,心激动的噗通噗通的跳,还以为是情书呢,结果打开一看,才知道自己是孔雀开屏,自作多情,空欢喜一场,唉,真失望!”

    柳菲看着那几个女同学走过来,捂嘴一笑,作势要打他,“冯一平,我们小学都同学六年,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我会给你写情书你还真是孔雀开屏!”

    冯一平退后一步,装作怕怕的样子说,“我不怕你打我,我怕你们班的男同学打我,你看看他们,生怕我把你抢走了的样子,我还是先逃了。”

    “呵呵,那你走吧。”柳菲说完,转身向那几个一直在周围磨蹭的女孩子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纸给她们看,“我和冯一平同学六年,再熟不过,你看,就是这个笑话,冯一平说不错,周末就寄出去,运气好的,我也能拿稿费啦。”

    听着身后的声音,冯一平长舒一口气,看来柳菲根据听到的笑话,自己早就写了一张,真厉害!他暗暗擦了一把额头上不存在的冷汗,我去,做这样的事还真累。

    至此,这件事基本没有什么后遗症留下来,当然,他还有一关要过。不过,上午有语文课,课后王老师没找他,中午自习,王老师来过一次,也没找他。

    冯一平都觉得有些奇怪,按理说,这个时候的老师,对学生们的早恋,那是当作洪水猛兽来看的,昨天的事她肯定也早有耳闻,想她打小报告的肯定不是一个两个,怎么会这么无动于衷呢不对啊!

    吃完晚饭,他洗碗回来,准备回教室,昨天刚开了朱老师的玩笑,这两天当然不会主动去班主任家。

    这时他听到一声口哨,抬头一看,朱老师端着碗向他示意呢,他明白,这是班主任在召唤。

    他还和平时一样,只带着纸笔去王玉敏家。进门以后,他像没事人一样的,和小燕子打招呼,然后把自己的画的一棵竹子的半成品,给朱老师品评。

    朱老师接过去,看了几眼,说,“不要觉得画竹子简单,要把竹子画好,没那么容易,不然郑板桥也不会那么出名,不过你这副还是有一点值得表扬,这个竹节画的很不错,很好,”他指着中间的一个竹节对冯一平说,冯一平一看,还真是,这也许是画那个竹节时突然福临心至,一比较,果然画的很好,笔画不多




第四十九章 总结表彰大会
    周六天气不错,没有风,太阳它老人家还时不时会出来露个脸。【】

    放假前的最后两节课,又是开会,上学期的总结和表彰大会。

    冯一平原本还想躲到后面逍遥自在,王玉敏点名要求他坐在第一排。一个班只能坐四列,第一排的四个人,除了冯一平,就是成绩一直屈居老二的唐少康,另外两个,是黄静萍和张秋玲。

    按惯例,操场前正中的两棵梧桐上,挂着一个横幅,上面贴着梁家河中学92年上学期总结暨表彰大会。操场前的高台上,四张办公桌后,坐着一正两副三校长,再加上教导主任。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只缠着红布的话筒,没有音箱,话筒接到挂在梧桐树上的大喇叭上。

    也没有放《运动员进行曲》,在校门外时不时开过的拖拉机和三轮车的“咚咚”声里,教导主任强调了会场纪律,然后校长讲话。校长讲话依然没有什么新意,当然,这样的场合,想讲话能讲出新意来,那难度蛮高的。

    二十多年后宽容吧,当时有些高校领导的迎新讲话加入了一些新元素进去,结果还是毁誉参半。这些官样文章嘛,不能要求太高,四平八稳,不出错就好。

    校长之后,两个副校长,教导主任依次发言,等话筒回到校长手中时,已经过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

    这时校长抛出了一个让大家高兴的话题。学校已经正式决定,筹建教学楼,并多方筹措资金,已经向镇教育组、县教育局、镇政府及县政府申请资金,同时,也向毕业的往届校友去信去函,希望他们能为学校教学楼的兴建力所能及的给予支持。

    这个消息说出来,下面响起一阵嗡嗡声,能坐在传说中的楼房里上课,让很多同学都很兴奋,坐在后排的不少老师也一样,脸上都带着笑。

    唐少康和其它人想的不一样,小声跟冯一平说,“不会是又要集资吧!”

    他的这个担忧很正常,现在的这个阶段,类似集资的行为很多,从国家到地方,都有。

    90年北京亚运会,冯一平还在上小学,老师动员捐款,虽说是捐款,其实也是强制性的,每个同学5毛。90年的5毛钱,对他们这的农村家庭来说,也算是一件事的,冯一平记得是找了妈妈找爸爸,做了一晚上的工作,最后说是老师要求的,他们这才同意。

    接着,镇里修水电站,全镇按人头集资,一个都不能少。然后县医院维修扩建,县人民广场重建,又是一轮集资,当然,县里的集资,是以吃财政饭的人员为主。

    他读中专的时候,市里筹建一座跨江大桥,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在编的、从财政领工资的人员,每月扣发工资的10%,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可能那几年各种集资太多,这一刀又切的太狠,引起的反弹也很大。一度有几百人围堵市委市政府,还有些人去省里请愿,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那座桥,应该是在下个世纪初,市里财政状况好转以后,才建起来。

    同样,梁家河中学的教学楼,冯一平没有记错的话,这一次也是不了了之。直到他中专毕业,参加工作,才赶在这个世纪末,建了一座三层的教学楼,至于宿舍楼,那更要等到21世纪才建好。

    唐少康爸爸在镇里上班,也是吃公家饭的,这两年估计没少被集资,所以对这样的事,比一般同学更敏感些。

    冯一平当然不会跟他说,不用担心,这一次的筹建最后无疾而终。看到唐少康旁边的张秋玲不再和黄静萍窃窃私语,一心留意这边,于是装作很惊讶的看着他,“集资怎么了集资不也应该吗学校的硬件好起来,和镇里的中学一样,那些水平好的老师才可能同意调进来,对提高我们的成绩也有好处啊,这点觉悟,我们家里人还是有的。”

    唐少康疑惑的看着冯一平,不知道他是真不懂呢还是真的风格高,欲言又止,心里却有些鄙夷,还是农村的,终究眼界不开阔。

    领导们发言之后,是这次会议的重头戏,各班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上台领奖。

    因为是一年级一班唯一的三好学生,冯一平有幸第一个上台领奖。三好学生的奖由校长颁发,这也是校长第一次和冯一平面对面,他打量了一下,冯同学瘦瘦的,微黑,短发,有张棱角分明的脸。整体看起来很精神,潮气蓬勃。衣服穿的厚,外套是羽绒服,脚上是牛皮鞋,看来家里条件也不错。

    从校长手里接过奖状和奖品时,冯一平略带腼腆的,笑着和校长对视了一眼,虽然也就那么一眨眼的工夫,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老狐狸的校长,顿时觉得这个学生果然有点意思!

    跟着上台的是黄静萍,她和唐少康,张秋玲是优秀学生。同一个方位走上台,他们两个有点正对着走的意思。冯一平见状忙向左边让,黄静萍同时向右边让,两个人还是正对着,于是冯一平朝右边让,谁知黄静萍也向左边让,还是对着。

    你谦我让的两个来回,



第五十章 发言
    “大家都知道,我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也不高,父亲初中毕业,母亲小学毕业,祖辈也都是农民,因此家里也没有家规家训这些高级的东西。”

    说到这里,下面很多同学都会心的笑了起来,在这一点上,很多同学的家里都一样。

    “父母也都不善言辞,但从小,他们就身体力行的教育我,要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上学以后,老师又教导我们,要五讲四美三热爱,”

    听到这里,不但同学们笑,不少老师也笑了起来。

    冯一平接着说,“重要的是,老师不但教我们要善于学习知识,还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就是不但要苦干,还要善于巧干,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还让我们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分配一项工作,让大家协力完成。我个人的看法是,父母教我们基础,老师在此基础上,传授给我们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话说的有些枯燥,同学们不太愿意听,冯一平就转了话题,“大家都知道,机缘巧合的,我在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我的本意之一,是想留下我现在对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认识。同样的事,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看来,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现在我们都觉得学习很辛苦,但若干年后,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回首这段日子,会觉得它是轻松愉快的。同样,估计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回首往事,会觉得年轻时的辛苦打拼也是甜蜜的。”

    这些话,同学们听了还是没什么反应,倒是老师们不少都很赞同,他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相比现在的困难和挑战,学校时的生活真是轻松愉快的很。

    冯一平接着说,“这就引出了我的本意之二。老师们经常用‘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激励我们,我在书店查了一下,这应该是宋代诗人陆游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它的下联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冯一平后来教训儿子的时候,在网上查到的,百度上说大概是陆游撰的一副对联。

    “上联劝我们要勤学,下联则让我们要多行动,合起来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知’指导‘行’,反过来,通过‘行’,又完善我们的‘知’。所以,我写那些东西,也有付出行动的意思,事实也证明,我们现在所学的东西,还是能支持我们付诸一些行动的。”

    这些话大家还是赞同的,估计今天,乡里邮局的邮件会比平常多,受冯一平的影响,这个星期准备给各个杂志投稿的同学不少。

    当然,这个话题还是稍显得沉重和学术,老师们赞同,但同学们的气氛明显没有调动起来,冯一平当然不想让自己的讲话变成大家都讨厌的说教。

    “接下来就是我本意的第三点,发两篇文章,我拿了些稿费。”

    这个话题大家喜欢,钱嘛,谁不喜欢,同学们顿时热烈起来。

    “老师教我们‘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认为,父母们的生活还教给我们另外一句,‘钱到用时方恨少’。”

    这话说的就有些大胆和,先是安静了一阵,然后不少同学反应过来后,都用力鼓掌。

    冯一平觉得,应该不是他们深刻的赞同“钱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而是很高兴终于找到了一句话,对抗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书到用时方恨少”。

    教导主任当时脸色就有些难看,已经起身了,被旁边的校长拉了回去。

    一班后排坐着的王玉敏本来的轻松没有了,她站了起来,使劲向冯一平示意。本来在后面游走的朱老师站住了,饶有兴致的看着在台上的冯一平。

    冯一平留意到校长把教导主任拉了回去,两个副校长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的意思,心里有了底,看来这番话还没有碰到他们的底线。

    他索性拿着话筒,从桌子后面走出来,站到前面,来回走动着,“现在不是一个忌讳谈钱的时代,‘钱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一个很客观的事实。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赚钱呢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是我们赚钱的基础。我侥幸的两次拿到一些稿费,也力证了这一点。我们所学的知识,最终都要转化为财富,财富有很多种,比如有精神上的,有物质上的。在坐的同学,以后可能有人会成为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还有些会成为企业家,”
1...1617181920...11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