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我是阿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劏个老鼠

    那些藤甲兵见这个魏将傻乎乎地跑出来,不由得相视一笑。那个参军更是直接笑了出来:“呵呵,这位将军,你真的想找人公平一战吗这个完全没有问题,我皇麾下猛将如云,好汉多如牛毛,你且跟某来,某带你去找人大战一场。”

    “哼!竖子,某看你就是个藏头露尾的孬种,你也是一位将军,为何不敢和某一战。难道蜀军都是像你这样没卵子的孬种吗”曹休喝问道。这名参军的军服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士兵,故曹休误会他也是一名将军。

    那名参军笑了笑道:“这位将军,你弄错了,某并非将军,某是一名参军,是一名读书人,非练武之人。将军你确定想跟某这样的一名读书人比试武艺”

    “这......”曹休听了参军的话,囧得说不出话来了,要是传出去说他曹休要向一名读书人,一名参军挑战,那无论他打赢还是打输,相信他的面子都会丢光光。这件事就像那个笑话一样:一个人说他战胜了一名围棋冠军和一名羽毛球冠军。

    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他和围棋冠军打羽毛球,和羽毛球冠军下围棋,这样自然战胜了他们。曹休现在的行为也是一样,他一个武夫要去和一名读书人比武,那不是笑话吗他堂堂大将军丢得起这个脸吗

    看着涨红了脸的曹休,参军笑了笑继续道:“将军请




第二百八十九章 身份证
    第二百八十九章身份证

    这个时代的消息很闭塞,别说互联网,就算连新闻联播都没得看,要想知道天下事、了解天下人很难。曹休虽然不是籍籍无名的人,但他也不认为自己有名气到,一个基层队长般的人物就能对自己的情况了若指掌。

    他可不知道,hong军是一支学习型的部队,各级参军们定期参加学习,参军们又定期给麾下的战士上课。战士上课的内容相对少一点,包括军纪,忠君爱国思想,家国、民族观念和保家卫国思想,语文、数学、科学等文化课。选修课则包括科学的耕种技术、养殖技术、铁匠、木匠等手工艺技术等。

    选修课是为了这些士兵退伍后可以有谋生的一技之长,各人可以根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选学一样或多样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士兵当几年兵回去,和念了几年书的小学生没多少区别。

    他们不但认得一些常用字,会算简单的加减乘除,还学得一门或多门技艺。将来退伍后,就算没有朝廷分的田地,也不愁会饿死。当然,每个当兵的人都会分到田地,田地加上他们学到的技术,可以预见,只要不是懒得不可救药的人,退伍兵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当兵等于上学,这也是刘厚提出的,吸引百姓子弟来当兵的方法之一。普通士兵学的都是这种实用性很强的东西,参军们则不一样,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们学的东西很杂,除了思想政治外,还要学兵法、学天下时事形势、天气地理、学怎么样给士兵做思想工作(有点类似于心理学)、甚至也包括了了解敌国一些重要人物特点等等和战争有关的东西。

    话说那个师爷根据参军的口述,帮曹休登记好资料后,就让他们拿着一张写着他资料的表格去到下一关。而曹休的亲兵就没那么容易通过了,他们在黑洞洞的枪口逼迫下,一个个登记好个人资料才能继续往下走。

    走到下一关,曹休才看到,这里是一溜的木匠,他们也是坐在椅子上,前面的桌子上摆着锤子、刻刀、锯子、刨等木匠工具。参军帮曹休将表格递给一个空闲下来的木匠,这位木匠接过表格,头也不回,照着表格上的内容在一块巴掌大的小木牌上刻上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特征等信息。

    这些木匠工多手熟,不用五分钟就可以将木牌刻完,刻完后,用一块团起的布头在一罐朱砂上沾点朱砂,往木牌上一抹,刚才刻上的字迹顿时清晰了起来。接着,将木牌往桌上一丢,依然是头也不回道:“下一位。”

    参军帮曹休拿了木牌和表格,带着曹休继续往前走,在下一关处将表格交给一个人,那个人给了他一条红头绳,参军将红头绳穿过木牌上部的一个小孔,将红头绳两边尾部接起来打了个死结,一个木牌挂件就做好了。

    他将木牌挂件递给了曹休,道:“将这个挂在脖子上吧,以后这就是你的身份证明了。”

    曹休接过木牌一看,最上面是一行数字:“一八二九三零八七九六”,然后才是姓名年龄等资料。曹休大怒,将木牌扔回给参军,道:“哼!你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将我们当狗吗让我们每个人在脖子上挂一块狗牌好辨认身份吗”

    参军接过木牌,嘿嘿一笑道:“曹将军,此举绝非是侮辱你们,只是为了方便户籍管理而已,蜀**民均有此身份牌。”

    户籍管理曹休懂,他好歹也是当官的,知道父母官都要对治下百姓造册登记户籍,汉代的户籍登记不但要登记人口,还要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这时的户籍



第二百九十章 银牌的意义
    听到参军的话,曹休暗暗咂舌,每个蜀军士兵脖子上都挂一块银牌那多少银子够用如果给敌人知道蜀军士兵脖子上都有块银牌,那这些蜀军会不会变成香馍馍这会不会变相激励了敌人的士气。 ⊥,他并不知道,hong军士兵的军饷很高,那一块银牌的价值还不到他们一个月的军饷。

    更令他吃惊的是,蜀国连皇帝和皇后都有这个“狗牌”。看来这位何参军刚才说的,蜀国上下都有这个牌子的话并没有说谎,连皇帝都不例外,那就不存在什么侮辱、歧视的问题了。

    “其实这个银牌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可以依靠它来辨认尸体的身份。战场通常很混乱,一场大战之后,可能有很多士兵会失踪,有了它,我们就可以轻易辨别每个战死士兵的身份,减少出现失踪士兵找不到的情况。这对我们发放抚恤很重要。”何参军继续道。

    听到这里,曹休心里很不以为然,战死的士兵还要辨别什么身份,挖一个大坑统一埋掉或者一把火烧掉就是了,何必那么麻烦。失踪的士兵统一按照逃兵处理就行了,还可以省了抚恤费用,蜀军这样做真是自找麻烦。

    曹休不会明白,hong军的这些做法为军队带来了多少的凝聚力,为士兵带来了多少的归属感。他问道:“如果敌人觊觎你们脖子上挂的银牌,恐怕不利于你们作战和战后得回战死士兵的遗体吧”

    何参军道:“不会,第一,我军作战,从来都只有胜利,所以战后打扫战场的只可能是我方,敌人没机会觊觎我们的银牌。其二,假如真有我们一时无法接回遗体的时候,我们会用这个银牌三倍的价钱赎回战死士兵的遗体,相信无论是敌人还是百姓得到这些遗体,都很乐意送回给我们,以换取三倍的收益。

    其实军人用银牌意义还不止这个,你想想,非军人,即使是高官、王公贵族都只能用铜牌,只有军人才能用更贵重的银牌,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军人拥有高过其他人的荣誉,事实上也的确是那样,那些军人退伍回去,依然可以挂这个银牌,他们见到地方官,只要出示这个银牌,他们就不需要对地方官行跪拜之礼,相反,地方官还要向他们拱手行礼。你想想,在这样的厚遇之下,百姓愿不愿意当兵”

    曹休听了暗暗吃惊,没想到蜀军的士兵竟然能有这样的待遇,他之前已经知道,蜀国士兵每个月都能领到不菲的饷银,在部队里伙食也很好,退伍后还能分到田地,现在又知道,退伍士兵竟然还有这样的身份地位,这么好的待遇,百姓不抢着当兵才怪呢。

    与魏吴两国都是抓壮丁强迫百姓当兵一比,蜀国的做法简直就是天渊之别。不看其他,光是从主动当兵和被迫当兵这一点来看,蜀军和其他两国的军队比,士气就会相差很远,换言之,战斗力也会相差很远。

    所以,就算蜀军没有那些可怕的先进武器,估计两**队也是打不过他们的,这个蜀国小皇帝果然不愧为传说中天命所归的人物,一举一动都是非同凡响。

    何参军一边解释



第二百九十一章 迅捷无伦的审判
    很快,浮想联翩的曹休就被人领进了帅帐,见到了蜀国的小皇帝。 ,曹休自然要表现一下宁死不屈的“好汉”模样,身为俘虏,见到敌国皇帝就是不肯跪下行礼,这要传出去,该多有面子啊。

    意料中的强行打压并没有到来,刘厚没有让他跪下磕头,更没有左右侍卫跳出来用棍子砸他的膝盖逼他跪下。

    当然,刘厚也没有如一些狗血情节那样,假惺惺地说一句:“哎呀,怎么能这样对待将军,委屈将军了,快快给将军松绑。”于是,主公上前亲自给俘虏的敌国将军松绑,亲手扶他坐下,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将俘虏将军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顺利收复这个俘虏将军为手下。

    曹休本就没被绑上绳子,自然也不需要松绑,刘厚也没给他赐座,就让他站在大厅中间,冷淡地道:“你就是曹休”

    曹休头一昂,道:“哼!本将行不改姓坐不改名,正是曹某是也。要杀要剐请随便。”

    刘厚端详了他一会,见他长得人高马大,动作干净利落,脸上表情坚毅,倒是长得一副好皮囊,看完后开口道:“嗯,看来曹某你也是个不怕死之人。如果朕说要招揽你,你一定会义正言辞地拒绝朕。

    就算朕开出动人的条件,对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你也不一定领情。就算朕用天下大义,用刘氏皇族正统身份来说服你,说不定你还会辩驳说你身为魏国宗室,身为太祖的族子,身上流着曹氏的血脉,怎么能做出投降敌人的事

    你一定会说,以其让你投降还不如让你去死,你就算死也不能丢掉曹氏的尊严,也不能给曹操丢脸,是不是”

    曹休:“......”

    刘厚继续道:“既然是这样,那朕就成全你吧。朕对英雄好汉最是佩服,世人都说朕是个识英雄重英雄的人,这话真没说错。放心好了,朕一定会让你求仁得仁的,一定会让你死得轰轰烈烈,成就你的忠义之名。”

    曹休傻眼了,这是要干嘛啊我什么都还没说啊,这个蜀国小皇帝到底有什么毛病啊,怎么喜欢自言自语

    刘厚接着道:“来人啊,将这位曹将军推出去斩首示众,然后将他的尸首送回许昌,对外就宣称曹将军忠义无双,就算被俘虏后,面对朕的威逼利诱,打死也不肯投降,最后为了魏国皇帝尽忠而死。”

    曹休:“啊......”

    两名士兵上来,分别从左右押住了曹休,刘厚又道:“曹将军不用感激朕,朕这个人很乐于助人的,常常做好事不留名。不知道曹将军对朕这个安排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大可以说出来,我们可以商量商量。如果没意见的话,那我们就按这个方法执行了。”

    曹休心里大惊,这个蜀国小皇帝真是莫名其妙,怎么还没说到几句话就要砍人脑袋,也不给人辩驳几句,也不听人开口求饶,更没有拉拢招降。只是在这样自说自话之间,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这个小皇帝到底是愚蠢还是发疯啊

    其实刘厚不是愚蠢也不是发疯,他是不想浪费时间而已。按照他的预估,曹休这种人归降的可能性很小。他是曹操的族子,从小和曹丕要好,先后被曹操和曹丕两代君主委以重任,属于曹氏皇族的核心人物之一。

    这样的人对曹操、曹丕父子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他和曹丕的关系,就相当于刘厚和张苞、关兴的关系。刘厚无法想象得到,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会投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他答应归降,



第二百九十二章 曹休求饶
    曹休见蜀国皇帝说完话后,又要让士兵将他推出去斩首,心中不由得大急,连忙高声道:“陛下,请稍等,听我把话说完。∟,”

    刘厚挥挥手,制止了士兵继续将曹休架出去的行为,道:“喔曹将军临死前还有什么遗言请尽管说,朕一定会使人将你的遗言传回魏国,告诉你的家人。”

    曹休道:“陛下,罪臣并非要说遗言,罪臣不想死,求陛下开恩,饶恕罪臣一命。”现在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曹休不再矜持自称“某”、“本将”了,直接改口自称“罪臣”。

    刘厚眼中一亮,这家伙竟然肯求饶,看他一开始的表现,还以为他是一名“硬汉”呢,现在转变得那么快,还真是意想不到啊。

    按他原来的设想,这个人劝降的难度太大,所以他干脆就不劝降了,直接以死相逼,他肯降就最好,如果不肯降也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了。

    曹休和当初的步骘不一样,步骘不过是东吴的臣子,将来自己就算杀尽孙氏一脉,他也不可能和自己有什么仇恨。但是曹休不同,他姓曹,将来自己必然要大杀曹氏一门,那么他就很可能和自己有血海深仇。

    收一个和自己有家仇国恨的人做手下,这对自己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现在曹休说肯归降,刘厚却犹疑了起来。

    “饶恕你那请你给我一个饶恕你的理由。你三番四次领兵和我军作战,你和你的手下士兵不知道杀了多少大汉的士兵,可谓双手沾满了大汉将士的鲜血。我军上下对你都很仇视,请问曹将军,这样的情况下,朕有什么理由可以饶过你的性命”

    “陛下,你刚才也说,‘人在江湖生不由己’,罪臣以前身为伪魏的将领,只是听命而行而已,并非罪臣想和天军作对。在罪臣的心目中,大汉才是天下的正统,陛下则是天命所归的天下共主,罪臣愿意从今天起反正,以后只为陛下所驱驰。”

    刘厚听到曹休这番有点拍马屁的话,登时心里感到很失望。原本还以为这个曹休是一个视死如归、忠贞无比的硬汉,现在看起来也不过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在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不但轻易投降了敌人,竟然还厚着脸皮拍起敌人的马屁来。

    这样的人能用吗谁不想自己的手下都是忠心耿耿、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男子汉大丈夫。这种贪生怕死之徒今天可以因为死亡的威胁背叛他的旧主,明天就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背叛自己。

    这样的人能用得放心吗刘厚一时决断不下,见曹休又在哀求饶命,于是,他挥挥手,叫士兵将他暂时带下去,先找处帐篷安置下来。曹休见蜀国皇帝暂时没杀他的打算,于是松了口气,乖乖地跟着士兵走了。

    待曹休走后,刘厚开始咨询身边的几名谋士,让他们说说对这个曹休有什么看法,对他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这一次,司马懿并不敢开口,因为涉及到魏国降将的处理意见,他无论说什么都可能讨不了好。如果他建议杀曹休吧,很可能会被人说成狠毒、不顾念旧情,自己以前的朋友、同僚现在落难了,他不但不出手帮忙,还落井下石。以后谁还敢和他做朋友,谁放心这个同僚

    如果他主张放过他、接纳他的归降吧,又可能被人怀疑因私废公,是因为顾念旧情,而罔顾大汉和皇帝的利益,甚至是安全。更有甚者,会给人怀疑他故意对曹休施以恩惠,借机拉拢他,使其在以后会和他组成一个政治同



第二百九十三章 人才标准
    邓芝却不和郭攸之纠结在自己的话是否前后矛盾这个问题上,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驳他:“郭大人此言大谬,只重才而不重德,那是当年曹孟德的套路。 当年曹孟德曾发布招贤令,广招天下有才之人,不管对方德行如何只要有才都能得到他的重用。

    最后结果如何现今魏国朝堂上乌烟瘴气的,几致灭国,这难道不是当年曹孟德胡乱招募人才埋下的隐祸吗

    陛下,照微臣看来,一个人的德行远比才能重要,学识才能都是可以慢慢学的,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禀性是很难改的。所以,微臣认为,陛下录用人才,应首重德行。”邓芝对这郭攸之说了一轮,又对刘厚拱拱手说一轮。

    他这一番话引来不少人的认同,这也是儒家对于人才的基本论调,中国千百年来选拔人才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选的。起初国家选拔人才的方法是通过“举孝廉”,即地方官推荐辖地中的孝子廉吏。“孝”和“廉”就是一种道德标准。

    想当官,就要具备这样的道德水平。但是评判这种道德水平的方法,往往是地方官一言而决,可想而知这样的选拔出的道德人才有多少水分,从中又可能滋生多少**。

    后来的皇朝采用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这种通过考试的选材形式本来是很先进的,领先于世界上千年,甚至到了后世都还在通过各种考试来选拔人才。可是,问题出在考试的内容上,科举考试考的是四书五经里的内容,四书五经其实就是儒家的道德行为规范。

    可想而知,这样选拔出来的所谓“人才”多数不通时务,他们说话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是让他们干点实事,就只能干瞪眼了。当然,世事无绝对,凡事要以辩证的方法看问题,也不是所有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官员都是庸才。历朝历代还是出现过很多名臣的,这些名臣毫无疑问绝大多数都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
1...149150151152153...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