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劏个老鼠
孟获闻言大喜,道:“何处可去”
带来洞主道:“此去东南方向,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
晒干复浸,凡十余遍,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称为藤甲军。今大王可往求之。若得到他的相助,擒拿刘禅就像锋利的柴刀破竹一样容易。”
孟获大喜,快马加鞭去投靠乌戈国,去见兀突骨。兀突骨住在一个大洞里,洞内没有房屋建筑,乌戈人全是居住在这样的土穴之内。孟获进入洞中,向兀突骨见礼后,跟他讲述了这段时间和蜀军作战的情况,说到伤心处,差点连眼泪都掉了下来。
兀突骨听到孟获的述说,大怒起身道:“南中之地乃我夷族世居之地,怎容一外来小儿在此嚣张。看我尽起本洞之兵,为你报仇。”
孟获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欣然拜谢了兀突骨。
于是兀突骨唤来两个领兵俘长:一个叫土安,一个叫奚泥,点起三万兵,全部身穿藤甲,离开了乌戈国望东北而来。
大军日夜兼程,直奔蜀军而来,这一日,行至一江畔,名叫桃花水。这条江两岸有桃树,历年落叶于水中,传说若外地人喝了这条江的江水就会中毒而亡,惟有乌戈国人喝了不但不会死,反而会倍添精神。兀突骨兵至桃花渡口,探子探知这里是蜀军必经之地,于是吩咐手下安营扎寨,准备在这里以逸待劳,等待蜀兵的到来。
话说刘厚早就派出斥候探知敌情,消息回报道:“孟获邀请了乌戈国主,率领三万藤甲军,现屯于桃花渡口。孟获又在各寨各洞聚集了一批蛮兵,打算一起和我军决一死战。”
这次的斥候和以前的不同,他们的主要构成成分是当地的蛮兵。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刘厚发现俘虏的蛮兵普遍已经对自己归心,对自己不再是仇恨而是敬畏。
这种情况下,刘厚就开始放心使用他们了,他们对本地情况熟悉,在山林中又行走如飞,是当斥候的理想人选。因此,向来注重情报消息的刘厚就从俘虏从选取合适的人选,充任斥候。
他又将他们的待遇提高到和其他军士一样,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蛮人感恩戴德,对刘厚更加忠心了。当然,刘厚也不会完全信任他们,必要的提防还是需要的。
除了这些蛮人外,原来军中的斥候并没有取消,刘厚将他们和这些蛮人混杂在一起执行任务,对外只宣称要加强斥候力量,没有人想到,这次原来斥候队中的老兵除了刺探军情,还负有监视蛮人斥候的作用。
既然探明了消息,目标明确,刘厚也不客气了,他率领大军,加快了速度一路赶到桃花渡口。照例带领众将出来查看一下情况。隔岸望见蛮兵,发现他们个个不类人形,甚是丑恶。
这些藤甲有棱有角,在阳光映照下,油漆面泛着熠熠的光泽,令刘厚有种见到机甲战士的错觉。
“咦,这江水怎么是红色的”费祎观察仔细,不但看了对岸的敌营,还观察了一番河水。刘厚等人回过神来,低头看向河水。
发现这河水果然泛着红色,但不是那种大红颜色,基色还是像黄河那种黄浊色,中间有点偏红褐色的感觉,很是怪异。难怪这条江叫桃花江,除了两岸长了很多桃花之外,估计还和这江水的颜色有关。
刘厚环顾一下四周,见两岸的桃树都还很青翠,现在不是桃花开花的季节,桃树都长着青绿的叶子,倒映在江水上应该是绿色才对。可以肯定,这江水的红颜色不是因为桃花倒映出来的,而是另有原因。
众人纷纷猜测江水黄浊红褐的原因,始终不得其解,于是唤
第十二章 盘蛇谷
第十二章盘蛇谷
上回说到,刘厚知道了桃花水有毒,马上命令部队后退五里,并派遣随军大夫救治中毒的高定部下,然后召开军事会议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会议上,刘厚分析了藤甲兵的缺点,藤甲兵什么都不怕,就是怕火,他认为可以用火攻消灭之。于是大家开始商量火攻的具体细节。研究了一轮军事地图,又询问了当地土人后,首先由郭攸之提出火攻的地点:
“离此西南30里处有一山谷,名为盘蛇谷,此谷弯曲盘旋,状似盘蛇,谷中山路狭窄,两边皆为难以攀登的高山。且因谷内毒蛇遍地,平时甚少有人进入,故谷内枯草枯树经年堆积,已经有厚厚的一层,这些东西正是绝佳的燃料。
太子殿下,攸之建议,将伏击地点设在此处。只要将敌人引入谷中,两头一堵,然后放火一烧,敌人绝无幸免。”
“盘蛇谷这名字很熟悉啊是不是就是原来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地方呢”刘厚心里想着,也起身去观看地图。果然看到一条弯弯曲曲像一条蛇一样的曲线。但是山谷里外具体怎么情况,光靠地图是看不出来的。
“由地图看来和土人的描述来看,这个地方的确适合设伏,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一点也马虎不得,我们还是要实地考察一下再作决定。郭先生,我们明天就去勘察一下现场,然后再作决定。现在我们再讨论一下怎么诱敌深入。设伏场所布置得再好,无法令敌人上当,无法引得敌人进入设定的场所也没有用。”刘厚道。
“诺!”郭攸之应答了一声,算是答应了明天去勘察现场的事情。然后各人又各抒己见,出主意设计引诱孟获上当。
最后归纳一下,大部分人出的主意,其主要思想就是先和藤甲兵交战,然后假装连败几场,再然后撤退,一步步将他们引入盘蛇谷。但是,要实现这些,还有些难题需要解决。
难题之一是怎么样才能令到蛮军渡河和己方交战,现在看形势,孟获是想扼守河岸,不让蜀军登岸。虽然上次守泸水失败过一次,但是,那次孟获有主动退让,想半渡而击的原因在,只不过是弄巧反拙而已,如果他铁了心要固守河岸,蜀军不付出点伤亡是难于攻上岸的。
更何况,只要是明智的将领都知道,守着天险,怎么都比和敌军正面对抗好。就算因为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导致这个天险守不住,那也是非战之罪。如果连守天险都打不赢,那正面对抗就更不用指望了。
所以,只要孟获脑子没有被烧坏了,他是不会过江和蜀军正面对抗的。如果他们不过江,还谈什么要引他们进入盘蛇谷呢
难题之二是,怎样才能让孟获相信自己打败了蜀军,毕竟之前蜀军表现得太强悍了,突然间说失败就失败,是不是太离奇了,换成细心的将领就会怀疑有诈,偏偏孟获绝对不是个傻子,其用兵还算谨慎。
还有,既然原来的蜀军都知道盘蛇谷,作为当地土著的蛮军会不知道吗那么蛮军追击到盘蛇谷外,会不会顾忌到盘蛇谷的情况而不敢进入继续追击当然,这取决于将领的智力程度和性格,反正换了刘厚自己,如果知道这山谷是这样的地形,绝对不会领军追进去,宁愿让敌人跑掉也不会冒这种险,那孟获会上当吗
众人七嘴八舌提出了很多意见和解决方案,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也没有人能提出万无一失的计划。看看时间不早了,刘厚只得解散了会议,决定明日在议。
一夜无话,第二天,刘厚安排斥候沿河岸上下寻找其他渡江的地方,毕竟要做好两手准备,万一无法实施火烧藤甲兵计划,只能从其他地方偷偷渡江,然后再寻机和蛮兵决一死战了。现在刘厚大军已经有十万之众,兵力和蛮兵差不多,自己占尽武器装备的优势,如果相同人数还不能正面决战打败蛮族军队,自己也可以抹脖子了。
安排好军中事务后,刘厚带着郭攸之、关索、张苞到盘蛇谷实地考察地形。这盘蛇谷果然如当地土人说的那样,刘厚远远就看到两条山脉并列而行,弯弯曲曲的就像两条巨龙在嬉戏。两山之间夹着一条狭长小山谷,走在山谷里,刘厚抬头看天,终于体验到什么叫一线天了。
这里的确是个伏击的好地方,地上松软无比,像踩在几层地毯叠在一起的感觉,看来枯草枯枝真的积了不少,连准备燃料的功夫都可以省了。
刘厚当堂拍板决定将这里作为伏击的场所,并抽调部队,开始布置伏击场所。
之后的两天,双方都没什么行动,刘厚除了加派斥候外,让全军休整两天,毕竟他们之前一直赶路,而且是崎岖难行的山路,的确是辛苦了,刘厚最重劳逸结合,所以一有机会就争分夺秒让军士多休息,以便保持最佳状态。
两天后,有亲兵来报,蛮兵遣来了使者,要面见太子殿下。刘厚觉得很惊讶,双方还有什么好谈的大仗小仗打了那么多场,早就撕破脸皮了,见了面开打就是了,还浪费口水干什么他可不相信孟获会来找他谈投降的事。
亲兵将蛮人使者带了进来,使者叫土安,不是孟获派来的,是一个叫兀突骨的人派来的。通过通译的解释,刘厚费了老大劲才搞清楚这个兀
第十三章 新版背水一战
第十三章新版背水一战
上回说到,兀突骨派人过来叫刘厚后退10里,好让他们渡江决战。 刘厚正不知如何诱使敌人过江,见有这么好的便宜送上门,自然没有放过的理由,他欣然应允兀突骨的使者,并马上组织部队后撤,腾出足够的地方给藤甲军登陆。
兀突骨大喜,竟不通知在后方的孟获,悍然下令自己的藤甲军渡河。其实也是,兀突骨和孟获互不统属,大家分别在两块土地上称王称霸,他这次带兵过来纯粹是激于义愤,或者说是讲哥儿们义气,所以他完全不用听命于孟获,也不会顾及他的感受。
前段时间孟获死都不肯让他渡江找蜀军决战,他已经憋了一肚子气,现在有机会,怎么还会放过。他现在正憧憬着怎么过江杀蜀军一个片甲不留呢。
要说这藤甲军渡江可真是简单,他们将藤甲脱下来,将武器、粮食、装备背在背上,然后将藤甲扔进水里,人直接趴上去。这套藤甲就像一个微型筏子一样,载着藤甲兵在水里半浮半沉的,然后士兵再用脚蹬水或用手划水,就径直向对岸而去。
刘厚派人在对岸观察了一下藤甲兵的渡河情况,他听斥候详细描述了情况后,也很感叹。要说这藤甲的确是好东西,连渡河都可以当救生衣用,如果不是怕火,简直就完美了。
兀突骨见蜀军果然让开很大一块地盘,没有搞什么半渡而击,不由得很开心,在当天晚上喝酒时还大赞太子刘禅是个信义之人,并没有孟获所说的那样奸诈卑鄙。
不但如此,这个太子刘禅竟然还派人过来询问要不要让他的藤甲军休息几天,等他们恢复体力,处于最佳状态再决战。
这在军事上完全算得上是无脑行为,半渡而击就不用说了,那个稍微有点常识的将领不是喜欢趁人还没扎好营盘,立足未稳时就发动袭击的相反,良将也会特别重视这个时候的防守工作。
偏偏这个兀突骨很欣赏蜀军这种无脑的行为,认为他们都是堂堂正正的好汉,并很豪气地对刘厚派来的使者说,不必休息,自己的儿郎都是个顶个的好汉,相约蜀军明天决战。说完还灌了一通酒才放使者回去,害得刘厚费了老大劲才从大着舌头的使者嘴里知道兀突骨的意思。
第二天,双方在桃花水畔摆开阵势,准备对决。代表蜀军出战的依然是高定这个倒霉蛋,他这段时间带领麾下的老弱残兵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一来,这些所谓的功劳都是用大量的伤亡换来了;二来,那些所谓的“功劳”也算不上是什么功劳,顶多是苦劳而已,他们一没有打败敌人杀敌立功,二没有攻城拔寨,占领敌人的地方。
要说有功,或者只能说因为他们走在前面趟路,吸引了蛮族军队的第一波打击,减少了后面正规部队的伤亡人数。
面对着前面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的蛮族藤甲军,高定和他的部下早就吓的两股战战,面色苍白了。在他们眼中,这些蛮兵个个都是青面獠牙(其实是因为脸上涂了颜料)、铜头铁臂(藤甲泛着金黄色的光泽,且有棱有角),个个犹如地狱魔神。
唯一让他们安心一点的就是今天对战,往常那些站在他们后面凶神恶煞,手执横刀,冷口冷面的督战队员一个也不见。那是不是意味着,就算自己要临阵逃跑也不会被督战队就地正法呢
事实上他们猜对了,临出发前,刘厚还反复交代高定,此战许败不许胜,要控制好战斗的节奏,既不能败得太容易,让蛮兵看出破绽,也不能和他们死磕太久,造成大量伤亡。
也就是说,在办好事,达到诱敌的目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伤亡。当然,这是秘密军令,全军上下只有高定一人知道,其他兵将都是不知道的,以免泄密。
高定对太子这个命令感到很苦恼,怎么看自己这些杂鱼们都不是可以由自己控制随心的,别说自己能不能把握这个度,就算自己能正确发布命令,到时候乱军中,能否得到正确的执行呢这几乎是不用脑子都能想到的事情。
相对于高定心里揣揣,兀突骨却显得自信满满,斗志昂扬。两军列好阵后,他前出到阵前,挥舞着一支巨大的狼牙棒开始骂阵:
“兀那汉狗,竟敢到我乌戈国来撒野,可敢与爷爷我一战”
蜀军看到兀突骨那非主流的样貌,都被吓的胆战心惊,尤其他丈二的身高,和姚明也差不多,站在矮小的南蛮人群中,鹤立鸡群的效果非常明显,这样的巨汉,谁敢上去挑战谁又想上去挑战。
高定勉强稳定了一下心神,驱马上前两步就不敢再走了,他强行提气道:“本将乃大汉hong军前锋团团长高定(小气的刘厚无视高定夷王的身份,只封了他一个团长的职位),敢问阁下可是兀突骨将军。”
“我呸,什么兀突骨将军,俺乃是兀突骨国主。”
“……,那么兀突骨国主,本将久闻阁下乃是一个忠义无双,武艺高强的英雄人物,今天为什么跟随孟获这个反贼犯上作乱”高定一时无语,转念一想,又说道。
“呵呵,高定,你也认为我是英雄人物吧,哈哈,想当年,百越联盟大会时,你好像还很看不起我。现在终于知道我是个英雄了吧。想你高定,也称自称夷王,今天怎么这么窝囊,甘愿做汉狗的鹰犬”
兀
第十四章 屡败屡战
第十四章屡败屡战
上回说到,高定领军和兀突骨的藤甲军开始正面交战。 刚一交战,高定部就败象已露。高定的长枪兵使的长枪根本无法扎进藤甲里去,不是被弹开滑到一边,就是枪尖被牢牢地阻挡在外。
只有负责扎下路的长枪兵有些人能刺到藤甲兵的脚,这里藤甲保护不到,是藤甲兵唯一的弱点。一、两百个藤甲兵就是因为被刺伤了脚而倒地的。
再看藤甲军这边,他们异常凶狠,一上来就举到乱砍,当堂就砍死了几百名蜀军。这些老弱蜀军马上就炸了窝,纷纷后退逃命,甚至将后面的刀盾兵也冲散了。
站在远处一个小山峰上的刘厚不由得暗暗摇头,这些垃圾,竟然连抵抗一会也做不到,也不知道是他们太差了还是藤甲军太厉害了。输得那么容易,不知道会不会引去兀突骨的怀疑,要是他最后不上当,自己的一番布置就浪费了。
这时候的高定部狼奔豕突地漫山遍野逃跑起来,虽然他们是老弱病残,可是事关自己的性命,所有人都爆发出所有的潜能,透支自己的体力,能有多快就跑多快。
兵器扔了,身上的干粮袋也扔了,水壶扔了,到了最后,身上有铠甲头盔的也果断扔了,总之,所有负重都扔掉,有些人甚至连军服也脱掉,看来他们是打算钻入山林,做逃兵逃回家乡了。
这一场大溃败演得无比真实,当然,这根本就是一场真实的溃败。是刘厚特意导演的一场败仗。这些老弱病残在自己手上只是浪费粮食而已,刘厚根本不需要用他们,但是,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又不好处理他们。
解散他们回乡务农吧,他们是老弱病残,劳动能力很差,就算分田地给他们耕种,他们也很有可能没力气耕田而饿死自己,到最后还是要靠地方的接济,徒增地方的负担而已。
如果他们是有功之人也就罢了,地方有义务赡养他们,可是他们只是造反的俘虏,不杀他们已经是恩典了,那里还能白白养着他们。所以刘厚一直让他们打前锋,就是打着消耗他们的主意,别人前锋都是精锐,他偏让老弱病残去打前锋,可见不是一般的厚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