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劏个老鼠
这个任务看起来应该是轻松兼安全的,至少,在这个蜀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呆在这里怎么都好过在城墙上等死。没错,就是等死。
他们都听到过一些传言,是那些从桂阳和衡阳逃回来的士兵散播的传言,传说中蜀军有很恐怖的武器,是一种从天而降的神雷,只要一声雷声响过,被雷炸到的地方,无论什么人十有**非死即伤。
这两天他们还亲眼见到这些神雷的可怕之处,据说军营那里被炸死了很多人,后来大都督不得不将军营中的士兵散入民居里,以躲避蜀军的神雷。
接着,城墙、城门和各城防工事又受到神雷的轰炸,城墙上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幸好大都督让大家挖了地洞,蜀军那些放神雷的怪物一来,大家就往地洞里钻,只是那玩意狭小、潮湿、漆黑、气闷,呆在里面确实不好受。不过为了小命着想,再难受他们也不敢不钻。
离这三伍人没多远处就是一个地洞,这个地洞没有和地道连通,就是一个单独的地坑,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跳进这个坑洞里,其行为和会打洞的地鼠非常相近。
就在这些人不到十步远的地方,就是地道最表浅处,蜀军通过测量计算,已经准确地找到了这个地点。现在,在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不过他们都是在地道中,所以地面上的东吴锄头兵依然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危险已经降临,仍然大声谈话、打闹,甚至其中有个士兵还偷偷藏了一葫芦劣酒,正非常得意地拿出来炫耀着。旁边有同袍抢来喝了一口,很快,其他人也加入了争抢的行列。作为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军营是绝对禁酒的。
现在难得见到有一葫芦酒,即使是最差的劣酒那也是有着足够吸引力的。而拿酒出来炫耀的士兵显然是个大方的人,任由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自己的“美酒”,可惜酒实在太小了,葫芦在众人当中转了两三圈,每个人不过喝到两三口,酒葫芦就空了。
地道中的蜀军一个个脚底下都垫了多层的软布,走路来像小猫一样无声无息。他们除了蹑手蹑脚外,所有动作也很轻柔,尽量避免兵器碰撞发出声响。所有人一言不发,交流都是通过手势或写字来实现的。
最辛苦的是负责挖掘的工程兵,他们都是手持一种铲面只有手掌宽、嘴儿又尖又锋利、手柄末端却宽大光滑的铁铲。他们挖掘时不是隔着老远就发力将铲撞进泥土里,而是先将铲子的尖嘴轻轻抵在泥土上,然后双手按住宽大光滑的手柄末端,用阴力将铲子按进泥土里,最后再将泥挖出来。
原来这种铲子的手柄末端做得那么宽大光滑,就是为了方便双手按在上面,好让铲子更容易被按进泥土里。
这样的挖掘方法不会发出一点声音,但是挖掘效率可想而知,他们已经挖掘了两个时辰,在这个被认为是最表浅的位置,竟然还没能挖到地面。不过所有参加挖掘的人员都很小心,也很有耐心,依然用这种效率低下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挖着。
地道中的蜀军之所以这么蹑手蹑脚,就是为了逃避东吴军瓮听的侦听,只要没有发出声音,那声呐自然也会失去作用。
地下的蜀军工程人员又挖掘了一个时辰,子时已到,万籁俱静,地面上的三伍锄头兵吃饱喝足后,东倒西歪地倒在火堆周围睡着了,只留了一个人还醒着值班。他的任务是一旦上级发出挖掘信号,就立刻叫醒其他人,然后一起挖泥,从这一点来看,留一个醒着的人的确足够了,当然,不包括今晚。
“嗤”一声轻响,一把黑黝黝的小铲从地面穿了出来,露出半个铲头,马上又缩了回去。醒着值班的东吴锄头兵听到了响声,转头往这边望了望,借着篝火的火光,没有看到任何东西。这是池塘边一块开阔的空地,没有任何可供藏身的地方。
地道中一个蜀军将铲子按在头顶上的泥土上时,直接将地面刺穿了。幸好他机灵,在
第三十五章 解决锄头兵
第三十五章解决锄头兵
张星彩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要制造几块镜面,这就要用到银镜反应这个化学过程,这正是张星彩的强项,也是可以令她热血沸腾的东西。
银镜反应很简单,就是银氨溶液加葡萄糖在加热状态下起的反应,这个反应刘厚在中学就学过,到现在还记得原理。
这个反应所用到得原料主要是:葡萄糖,氨水,硝酸银,氢氧化钠。
原料本来是没有的,不过张星彩来了就有了,作为一个化学研究员,她带来了各种化学药剂。硫酸、硝酸、盐酸这三大酸在这几年中,左慈已经陆续捣鼓了出来,那么制造硝酸银还有问题吗
还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这两大碱也一样,在这几年左慈孜孜不倦地煅烧各种石头的努力下,也早就制备了出来。
葡萄糖问题的确是个问题。要制造葡萄糖刘厚还真没辙,不过他没辙大自然有辙。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叫士兵去掏几个蜂窝来用就是了。
就是纯度不高有点头痛,如果无法提纯,不知道会不会影响银镜反应的效果,不过这个刘厚就不管了,尽管交给张星彩去做实验,如果自己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那她的实验就变得完全没有难度,也就失去了乐趣。
最大的问题是氨水的问题,氨水是氨气溶于水中的溶液。刘厚想到的制造氨气方法是:在尿素中加酸或碱然后加热,就会释放出氨气和二氧化碳。这个反应没错,可是尿素从哪里来这个时候没条件人工合成尿素,只能用天然的了。
天然的尿素最容易搞到手的当然就是从尿里提取。要一个小姑娘去捣鼓屎屎尿尿的确有些为难。幸好随同张星彩一起来的还有几位化学方面的研究生,张星彩毫不客气地将他们捉了壮丁,制备氨水的事情就交给他们了。
于是,银镜反应的所有的原料很快就有了着落,可以正式开展制造镜子的实验了。
张星彩先用玻璃做了几次实验,成功后才正式为那几块珍贵的水晶镀上镜面。其实在刘厚的特别关注下,玻璃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已经生产出透明玻璃了,只是透明度不是很高,还无法达到做光学材料的要求而已。
不过这些玻璃用来贴贴窗户、做为玻璃器皿、做做实验器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张星彩手脚麻利,短短两天就将几块水晶镀上镜面,并在镜面背部刷上油漆,使镜面没那么容易脱落兼有防氧化的作用。
最后再将两块做好的小水晶镜子按一定角度斜斜地镶在铜管的两个弯头中,一个最原始的潜望镜就这样造成了。
现在特种兵连长手上拿着的,就是张星彩这两天费尽心力捣鼓出来的潜望镜。由于用了高品质水晶作为材料,透光性特别好,所以,在昏暗的火光映照下,连长依然能很清晰地观察到周围的情况。
黑色的铜管弯头伸出地面只有一寸长,根本没有能引起值夜班的东吴锄头兵注意。很快,这个黑色弯头就团团转了一圈,连长也完成了360度环境侦察。
潜望镜被抽了回来,一个工程兵及时上前将黑布蒙在孔洞上,防止灯光漏到地面上。连长拿出一张纸,就着火把在上面写写画画。很快,他就将侦察到的情况写画在纸上,并开始做作战计划。
只一刻钟,作战计划就已经做好,连长将其重新抄写了一份,让一名传令兵快速报到指挥部,并请示是否可以动手。
做完这些后,连长召集手下,在地道中一个相对开阔的地方聚集,给战士们讲解作战计划,并分配各个小组的作战任务。
传令兵跑得很快,在连长讲解完作战计划,分配好任务后,就带回了指挥部的指令。刘厚和郭攸之研究了一下连长的作战计划,认为可行,批准了连长的这个作战计划,不过,让他们暂时不能行动,等待一个时机。
这个时机将由热气球侦察兵获得,热气球上的侦察兵根据城中东吴巡逻兵的行走路线和换防规律推测,有一队巡逻兵很快就会从离行动地点约一百步的地方经过。一百步虽然不近,但也不算远,万一被他们听到什么声音,到这边来探查就坏事了。
为了保障计划万无一失,指挥部命令特种部队,静待热气球信号到来才能行动。又过了一刻钟,子时将尽,这个时候正是人睡得最死也是警惕性最差的时候,一队东吴巡逻兵如期经过离“薄皮”约一百步的地点。
由于城中到处点燃有篝火,巡逻兵也每隔两人就有一人手持火把,所以空中的热气球很快就发现一队巡逻兵经过了离“薄皮”约一百步的地方。
热气球飞行员将这一情况用灯号通知了地面,收到这一信息的指挥部立刻发出行动开始的命令,传令兵飞一般从指挥部跑出来,钻进地道,一直跑到行动地点,将命令传达给连长。
连长接令后,立刻发出行动开始的手势,各特战队员各就各位,准备开始进攻。首先是五名队员上前托住顶着“薄皮”的木板,几个工程兵上来,三下五除二将木桩卸掉。
从现在开始,五名特种兵代替了木桩,负责承托木板和“薄皮”,同
第三十六章 被发现了
第三十六章被发现了
五名当柱子托住地道口“盖子”的队员将“盖子”往外一掀,一个一丈见方的地道口就出现在众人眼前。
八名工程兵抬着四个预先做好的阶梯分别放在地道口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四个阶梯用厚厚的木板做成,绝对可以经得起几万次踩踏。
地道口其实很浅,只有齐胸高,正常情况下,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在两、三秒内翻身爬上去,不过消耗一点体力是一定的。对于穿着藤甲的士兵可能就麻烦了一点,毕竟藤甲是个笨重的玩意,穿着它行动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折腾个十秒八秒的怎么也能上去了。
有了这四个楼梯就不一样,士兵们从蜀营中小跑进入地道,一直小跑到这个地道口,根本不需要多做停留,可以继续跑上地面。这样不但可以使士兵通行的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士兵节省一点体能。
别小看这一点点体能,这场大战,一定会是一场苦战,持续时间会很长,对士兵的体能要求很高。所以,在任何小改进能节省体能的地方,蜀军都尽量做到最好。这样在每个小细节的地方节省一点点体能,汇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源源不断的士兵通过这四个阶梯冲上地面,首先是特种部队的队员,他们都手持招牌式的马弩,迅速占领附近的制高点和有利地形,在周围布防、然后开始狙杀附近负责瓮听的东吴士兵。
接着上来的是一队弓弩兵,他们迅速接管了特种兵占领的制高点和有利地形,代替他们在附近布防。
然后上来的是一些藤甲兵,他们手里还抬着一些拒马、鹿砦、沙包之类的东西,他们利用这些东西迅速在周围构筑防御阵地,能不能守住地道口,就看他们了。
最后是大队的藤甲兵和火枪手轮番从地道口跑出来,他们才是今晚的主战部队。当然,他们上来后暂时还未发起进攻,只是先按编制集结起来或构筑防御工事。
他们先不发动全面进攻原因是,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没有被东吴人发现,所以并不着急投入作战,准备得越充分对己方越有利。
现在唯一还在作战的部队就是最先上来的特种兵部队,他们如同幽灵一般从地道口往外扩散,不断暗杀清除附近的东吴兵,包括瓮听人员、固定岗哨守卫还有一些进入他们作战半径的巡逻兵。
“啊……”一身凄厉的惨叫响彻夜空。一名东吴岗哨兵被特战队队员狙杀前发出了一声惨叫,引来了无数目光。
一队巡逻兵听到惨叫,加快脚步往这边跑来,刚才偷袭失败的特种兵叫了一声“倒霉”,迅速举起手中的马弩,向这队巡逻兵攒射过去,一个他的同袍从旁边的掩体中钻了出来,也加入了射击行列。
这队巡逻兵在两具马弩连绵不断的打击下,不断倒伏在地。可是还是晚了,即使这两名蜀军特种兵反应再快,补救措施再及时,马弩的发射速度迅捷,也无法在一时间杀死一队的巡逻兵。
拿铜锣的巡逻兵正好在队伍的后面,在他被射杀前,手中的铜锣敲了三下。三下铜锣响已经足够,更何况还有两个巡逻兵在被射杀前喊出了“敌袭”两个字。
安静的夜晚,神经一直紧绷的东吴军,这三声铜锣声和“敌袭”喊声,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很快有远处的东吴兵看到这边出现异状,有敲响了铜锣示警的,也有叫喊起来的。越来越多的东吴兵开始叫喊起来。同时,越来越多巡逻兵向这边聚集。
被发现是意料中的事情,这么长时间才被发现已经超出蜀军很多将领的预计了。这个时候,蜀军已经有将近五千人上到地面,还有更多的人源源不断地通过地道小跑过来。
五千人已经足够组织一场规模不小的防御战了。现在这五千人正是如此,他们迅速在附近占据有利地形,构筑防御阵地。其实要防御的话,五千人都是多的了。这里是市区,有很多街巷,街巷两侧有很多房子。
这些房子就是天然的防御工事,其作用与城墙无异,只不过是这些城墙不是连贯的而已。即使是这样,东吴人要进攻到地道口,也只能通过一些窄巷而来。这样的话,东吴人就无法大军展开,每次冲过来的人就很少,对于拥有火枪这样远战神器的蜀军来说,这无异于送上门来的活靶。
蜀军在一些位置布上拒马鹿砦,一些地方堆放沙袋、土石,将整个防御阵地构筑得更完美。至于在哪里做什么布置,这些都是在战前就计划好的。
热气球侦察兵将这一带的地形画得很详细,战前的军事会议就已经计划好哪里需要堆土石,哪里需要扒房子,哪些需要怎样怎样改造。
所以这张作战图就像一张建筑施工蓝图,到处都是土木工程的标注。战前除了计划好哪里需要改造外,还分好了工,那队人负责那一区段的工事都是详细分配好的,他们一上到地面,就直奔自己负责的区段,三下五除二就将事情完成。
所以,在东吴人反应过来前,蜀军已经将防御工事大致构筑完成。第一个钻出地道的大将是鄂焕,这次主攻主要就是以他的第三师为主,兀突骨可是抢着要来的,可惜他的第二师在上次被东吴军偷袭的一战
第三十七章 新阵法
第三十七章新阵法
火枪兵虽然做好了攻击的准备,可是,他们却没有射击的机会。 藤甲兵已经和东吴军混战在一起,晚上视野又不清楚,这个时候没人敢乱开枪。
开玩笑,虽然说现在的火枪都已经有膛线、有准星,不过那准确性还真是不敢恭维。谁有把握百发百中有的话都进特种部队了。于是怕误伤自己人的火枪兵只好在那里干瞪眼,只有偶尔在看到有落单的东吴兵时,才放几枪冷枪。
战况不用说都是一边倒的,东吴兵不断被砍杀,藤甲兵中刀的更多,不多伤亡的很少,他们一个个都有钢铁侠那么勇猛,五百个钢铁侠可想而知有多可怕。
经过以前多场战斗的检验,刘厚终于认识到一招斜劈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在最近,他让藤甲兵中的老兵开始多练习两招:横砍和斜撩。
老兵是指已经加入藤甲军多时,斜劈动作已经练习得炉火纯青的士兵。斜劈依然是藤甲兵新兵入伍的主要训练科目,只有将这招完全掌握了,才能开始练习那两招进阶招式。
这两招其实也很简单,横砍就是将刀在敌人腹部位置横着割过去,如果得手,敌人一腔子的下水就会掉得满地都是,和日那个本人的切腹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是自己切,一个是别人帮他切而已。
斜撩是和斜劈相反的动作,是刀在下面时,四十五度角斜着往上撩,这一招往往能使敌人防不胜防。同时,主要是为了衔接斜劈动作。
例如,当一个藤甲兵举刀从敌人的右上方斜劈向左下方时,敌人后退躲开了,这个时候,藤甲兵可以踏前一步,拉近和敌人的距离,然后只需要将刀刃翻转,顺势将刀从左下方往上撩到右上方。
接着再反过来做斜劈动作,这样一来,刀无论往下走还是往上走都带有攻击性,攻击效率倍增,敌人更难防备,攻击频率加快也使得很多敌人来不及躲避。
在以前,斜劈完后,只能再将刀举过头顶再劈,这个过程白白耗费了很多时间,足够让有经验的敌人捅自己一刀了。虽然有藤甲保护,一般情况下不至于受伤,可是刀上传来的冲击力还是会作用在身上的,甚至有些运气不好的被捅到眼睛部位就死翘翘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