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血蝠
就在张楠返回房间时,珍妮也来到客厅,看到妮可的样子和老板的背影,笑着道:身材真不错,你就不怕老板化身狼人把你吃了?!
呵呵,他是有贼心没贼胆。说着坐到沙发上,再说能让老板吃一回也不错,别说你就没这个想法?
算了,老板是你的,轮不到我。
珍妮故意说的有些幽怨——这样优秀的年轻男人,哪个女孩不想要呢?
不过我担心,吃得着一时,吃不到一世!
妮可也幽怨。
第二天下午拍卖现场,张楠都没有下去,只去了珍妮和老陈两个人。
拍卖其实就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张楠不想浩浩荡荡去一帮人:其实昨天他就不该5个人一同去参观预展的。
过程波澜不惊,这会有些香江人还赶着移民呢,有功夫有闲钱来参加拍卖会的富豪数量一般。而且800万港币的起价也吓走了大部分宾客,结果珍妮只用了两轮叫价,就以850万港币拿下这只成化鸡缸杯。
老陈也有所收获,一口气买了两幅画。
第九十五章? 大方?未必!
4月25号,农博升终于赶到香江,一同而来的还有两名展览馆的工作人员,也是馆长同志一手教出来的学生。
事前约好在半岛酒店见面,当张楠单独同农博升见面后,确定一同而来的两人靠得住,这才带着三人到了自己的套房。
不愧是搞学术研究的人,一进来眼里就只想着竹简!从内地来的人,照理进入半岛酒店总统套房这样的地方,一定会被环境所吸引!可农博升和他的两个学生,根本没去注意这里的奢侈环境,最多就在过道时,稍稍对这里的羊毛地毯表示了一下对资本主义铺张的感慨。
一进套房客厅,三个人就盯上了放在巨大茶几上的三个漆器盒子。
就在这里面,到时候连盒子一起带走,很有可能出土的时候就是这种保存状态。
张楠示意三位请便。
这下张楠等人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古文化研究人员:农博升三人如同着了魔一般,一头扎进竹简堆里出不来了。
足足两个小时,农博升才意犹未尽的让两个学生将三个盒子重新包装好。
张先生
别,还是叫我小张或阿张楠都行!
小张,这次真的要感谢你对华夏历史研究
做出的巨大贡献!
农博升情绪有点激动,包括那两位研究员也是一脸兴奋。
张楠示意大家随意,不要这么严肃正式。
农馆长,没到这么高层次吧?
小张,你可能不清楚:这批竹简是战国时楚国的基本不会错,不仅仅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还会了结华夏经学史上的一庄公案!
农馆长,这《左传有真伪的说法我听说过,但我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其中的详情,咱文化水平有限,没办法。
他曾是古董贩子藏家,但不是古文化研究者,对经学这一块,连略知皮毛都算不上。
农博升喝了口水,道:是这样,《左传的真伪之争由来已久,因为《左传是研究先秦的基本文献之一,但在秦代被列为**,一场焚书坑儒差点让此经典消失。
西汉初年张苍献出该书,之后《左传长期以春秋左氏传闻名于世,其作者和成书年代曾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案要案,甚至被怀疑为两汉之际刘歆编造出来的伪书。
张楠听到这,道:这个刘歆是不是要刺杀王莽,最后功败垂成自杀的那个?
对,就是他。
农博升又道:目前来看这个刘歆还真是冤!清代学者刘逢禄在《左氏春秋考证中认为刘歆颠倒五经,篡改《左传。还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也认为刘歆伪造《左传,全面否定这部书。
这种观点还得到了顾颉刚钱玄同等古史辨派学者的认同,张西堂也认可这个观点。
当然,也有挺《左传的:章太炎的《春秋左传读,刘师培的《周秦诸子述左传考《左氏学行于西汉考等论著都力辩《左传非伪书。
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中,列举28条疑问来反驳康有为的观点,证明刘歆不可能篡改该书,该文刊出后得到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赞同。
目前华夏学者多认为康有为的批评表现了经学门户的偏见,是为其托古改制的政治观点服务!
但《左传真伪之争并未彻底终止,西川学者徐人甫在1981年出版的《左传疏证一书中,继续坚持《左传晚于《史记的观点,不过,这种观点已得不到多数学者的接受与支持
说实话,听到这,张楠也已摸出点道道来:有战国时期的《左传竹简为证,伪书论不攻自破!
小张,这里上千竹简,虽然已经打散,但基本都能确定是《左传一书的内容,和目前流传的版本能够对应上,但有少部分内容我都没见过。
这次带回去,虽然还要花上大量时间整理研究,但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第一,自古流传的《左传是真本;第二,如今流传的版本中,可能有失散的章节,而这些竹简能给我们答案。
张楠一听,道:可惜,这不是整一部书。
一部《左传十多万字,这里的竹简显然不够。
呵呵,这已经不错了,如果不是你买下并捐献这批竹简,最后还不知道会如何呢。
这时,农博升的两个学生已经被小陈师傅领着去卫生间了,留在客厅里的都是自己人
说道这,农博升感慨道:我之前来过两趟香江,被倒卖到这里的华夏文物多如牛毛!但经费有限,每次都有遗憾,我们的钱实在太少了!
对了小张,冒昧问一句,如果方便,能告诉我这批竹简你到底花了多少资金?
这是书呆子气上来了。
张楠看了眼馆长同志,道:没花多少钱,30万港币。
农博升倒吸一口凉气!
30万港币!这可是极大一笔外汇,换成是他,想批下来是千难万难!
30万人民币他有办法,但外汇?
没辙!
张楠想了想,道:说实话,你是我姐夫的姐夫,咱们也算亲戚。我这人呢就怕麻烦,要不是为了安全,我也不会想到你们甬城博物馆。
说道这,农博升立刻道:答应过伟荣要保密,那就一定保密!我和我那两个学生你绝对可以放心,除非小张你哪天想公开这件事,不然我们三人一定闭口不说,谁来问也一样!
搞研究的,有时候就一根筋。
呵呵,如果不相信你们,我就算把东西给你们,今天我也不会露面。
我目前的实际情况如何,连我姐夫也不是十分清楚。
说道这,张楠停了下:回头我会和我姐夫说,如果你们博物馆需要收购一些流失海外的珍贵华夏文物,但经费又实在紧张,你可以给他打电话找我。
但是,还是那句话,需要绝对保密!而且我还有两个条件!
农博升已经高兴坏了,别说两个条件,十个条件他也答应!
小张,特殊时期我都扛过来了,这会我和我的学生要是不想说,还没人能让我们开口!至于条件,你说。只要我能办到,一定答应!
建国初期能留学苏联,这能有几个是背景简单的!
好!第一,等我有空的时候,我会去甬城,向你请教一些西洋古董和艺术品的知识,还有金文。
没有问题!农博升立刻答应。
第二,我知道你们博物馆有个积攒了几十年的老库房,堆的都是些上不了展台的古董,我想去看一看挑一挑,合适的我可以按照文物商店的市价收购。
这也没有问题,目前展览馆面积小,只有精品才展出,那个库房里有些东西原本就是要当废品处理掉的。你要多少就卖你多少,这个我能做决定,也不会有人说闲话。
那好,一言为定!
张楠也高兴了:他前边真实是随意大方吗?
不完全是:甬城展览馆的库房十分巨大,完全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而且就算自己不乘着这个机会下手,接下去几年也会慢慢散失:里边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高古珍玩,但种类多到难以想象!最简单的:连清代的大铜炮都有!
只要有外汇,大炮也能卖!
而且很多80年代还不显重要只能放库房积灰尘,甚至当废品卖的东西,十年后就是宝贝!
送出一,至少能捞回来十!
(落枕去做了推拿都还没完全好,这章也是存货,还没法码字。明天照理脖子会好些,明天再恢复一天两更了。)
第九十六章 匪夷所思的古董
每一家文物管理单位都会有库房,早了不知道,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各文管单位的的管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当时各地的文物管委会库房里,杂七杂八收上来的文物老东西多如牛毛,连副省级城市的博物馆都摆不下其中的绝大部分,更不用说县一级的文管会了。
999的县城是没有博物馆的,最精品的文物上送,而相对普通的东西只能在库房积灰。
但老百姓送来的建筑公司挖出来的废品回收站送来的一段时间后,库房就会到必须清理的地步!
等到90年代初开始,县级单位也会弄出文物商店,那些实在堆不下还能用又不是太上纲上线的老东西,不是被熟人关系户拿走买走,就是放在文物商店出售。
很多都是白拿!
张楠在90中期进过一家县级文管会的库房:地下室里乱七八糟堆满东西,玉器瓷器杂项什么都有。当时随意堆在地上的铜钱都有上千公斤,他就论斤秤了20几斤宋钱,也就当时废铜市价的2倍。
结果过了一年,托关系再去那个库房,结果发现:除了些地里挖出来的瓶瓶罐罐还在那,别说那上千公斤铜钱不见踪影,里边是什么都没了!
连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盘盘碗碗都不见踪影!
干净的能饿死老鼠!
一问,全在文物商店卖了!
卖了?
张楠会信才有鬼呢!
就文物商店那个销售量,根本卖不完!而且都是一个圈子里的,能不明白里边的弯弯绕绕?
不是内部人自己白搬空,就是像自己这种关系户低价大批量买走。
至于钱?
谁知道在哪?
而且这么干还不犯规!
对于古董而言,那会真是神奇的时代。
这边张楠还在和农博升聊天,对了,农馆长,你们库房里还有当初留下的西洋古玩吗?
还有些,不过那间小库房我都有10多年都没进去过了,记不清楚具体还有什么东西。
库房里有什么东西,农馆长大体上都记在脑子里。
农馆长50年代从苏联学成归国,因为人才难得全国都没几个,没几年就当上了展览馆的馆长,年轻有为。
特殊时期虽然也吃过点苦头,但还是给抗住了,这馆长一当就是30年!
甬城作为华夏最早被迫开埠的几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文化建筑进入的非常早,在清代时就非常多!
破四旧那会,整个甬城的某些西式建筑也一样被扫荡,至于里边的东西?
全进了库房!
什么叫某些建筑?嘿嘿,不好说,意会明白就好。
堆着也不是个事呀?那玩样那时候又没用,哪有展览馆里放那些玩样的?
那就卖吧!
一套全新的西洋瓷器5块钱,一个直径40多公分的西洋粉彩大汤盘2块钱,至于勺子不成套的盘碗什么的,几分几毛一个不等摆开了在单位院子里开卖。
路过的行人看到都能买。
当然,银子做的一些东西是不卖给个人的,那要上交银行,贵金属嘛。
使用痕迹明显没人要的最后都堆库房了,而那些新的能够日常用到的瓷器日用品什么的,基本上卖了个七七八八。
这个新只是代表器物使用痕迹不明显,不是年纪的意思。
要知道,当那些东西被运到华夏时,很多其实就是有年头的老玩样。
那些被私人买回去的盘盘碗碗,比供销社里卖的瓷器要稍微便宜一些——可不是买回家收藏,那可真是用来盛菜吃饭的,不然谁要?!
张楠就在90年代见过这么一户人家:请客吃饭,装一只炖鸡的大汤盘就是件西洋瓷器,非常精致。
结果都不好意思下筷子!
研究老半天,问清了东西的来路,加上因为和主人家是亲戚,最后道:姨,这次吃完,这个大碗您就别拿出来盛汤了,这东西值钱,而且它根本就不是拿来盛菜的大汤盘。
那是什么东西?
洗礼盘。
晕吧?
就是如此匪夷所思!
这户人家用来摆放水果招待客人的托盘和那个大汤盘一样神奇:那是一对西洋式的水晶玻璃高脚托盘,极有可能是19世纪威尼斯的手工产品。
那它们原本用来干嘛的?
估计也是放水果的,只不过绝对不是用来招待客人器具,因为那明显是一对贡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