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血蝠
这点张楠很自信:干过土夫子,跑工地又是十多年,地表土有没有被扰动过要是还看不出来,那就真的别混了!
而且范围最多200平方米的范围,怎么着也能找得到。
那就开干!先挖那五个地方,要是没有你要找的东西,咱们大不了当沙场的装卸工。这里最多两百吨沙子,用筐子和担子挑,我们两个一天挑个十几二十吨没问题,最多半个月就能把上面全清理掉!
车子里的食物能吃近一个月,饮水如果还像昨天那样用倒是只能坚持一个多星期。不过如今是洪水泛滥的夏季,只要往南开个四五十公里,就能找到经过过滤后能饮用的水源。
过滤器关兴权就会弄,特种兵出来的不会这个就是笑话了:军队的净水药片都有,邱团长那要来的。
如果浪费个一天时间,两人还能去民丰洗个澡加个油,买些瓜果蔬菜,在这里待上几个月都没问题。
至于筐子和扁担什么的早准备了,路过于田时买的:尼雅全是沙子,不用这东西烦死你。
随意选定一处,两人甩开膀子大干。
关兴权铲沙子,张楠当挑夫。
一担沙子至少100多斤,挑出个20多米就能倒掉。
挑上20担换人,不知不觉时间到了10点多,两个人差不多已经干两个多小时——外套早脱了,浑身大汗,太阳已经很猛!
老大一个坑,坑底近3米长一米五宽,上边七八十公分厚的浮沙全部去除。下头是相对坚实的夹沙黄土。
张楠仔细看过,这些黄土不是原生土,被扰动过,墓葬就在下面。
不过这会干不了了,天气已经太热,赶快撤退!两个人这会也灰头土脸的,刚才干的是土拨鼠加沙场装卸工的活,还都是干透了的沙子。
还好脑袋上都抱着大头巾,不然头发里的沙子也少不了。
将工具一收,返回吉普车去废墟那边休息——大中午的绝对不是干活的时候,赶快找个背阴的地方窝着。
关兴权车子直接开到一片屋宇废墟处,背阴停车。
四周大体查看了一下,阿楠,你还是听我的,今晚开始我们就在这扎营,反正距离也不远,早上一样要收拾。
第一百三十二章 捉摸不透的消失之谜
1700年了,这一片建筑废墟还保存相对完好。有些房子虽然已经不见房顶,但围墙和木柱子仍在。
两人停车位置附近这一间就不错,围墙高可以挡风沙——两人还在脑袋上支起一小块篷布遮阴。
也不洗脸,节约用水,就坐在那乘凉。
气温已经有个三十五六度,要是在太阳底下烤可不妙。
等下个月,这里一个不小心就会到40多度,那会可就没法子待了。
靠着休息,想到了就闲聊两句,或者拿出水瓶小喝两口。等头顶上的太阳一过头顶,立刻换方向搭棚子。
都没什么汗,太干燥了,汗液一出来就给蒸发掉。
关兴权休息够了闲不住,在附近几件房子里废墟里转了转,回来时手里拿着把东西。
什么东西?
麦子。
说着递给张楠。
干燥至极的麦粒,竟然还带着点金黄的光泽!
那边房子的沙土里露出个坛子,里边都是麦子。
一听关兴权的话,张楠起身,两人一同再去查看。
土胚房,房顶没了,里头沙子足有半米多厚。角落沙堆里露出个完整的陶罐,口开着。
本上上头还有个木头盖子,我给拿了。说着一指边上沙子上头的一块圆木板。
这可能是间库房。关哥,把探测器拿来。
哦。
一会功夫,两人就把这附近几间房子都查了一圈,只有一个地方有金属反应。
用工兵铲一挖,很快出现了一枚小小的铜质箭头。
这是一枚三棱型箭头,制造工艺有些粗糙,是关兴权从土墙的一个角落里抠出来的——千多年前似乎被嵌在了那里。
什么时候的?
不好说,可能就是公元三四世纪的东西。
南疆这边那会还有人用铜箭头也不奇怪,虽然铁器早就出现了。
把箭头往兜里一丢,打算走人。
这里有麦子箭头,你说是不是因为战争这里的人才逃离。两人边走边说。
张楠抓抓头皮,有点痒。
不好说,前期考察后有人认为是自然灾害,也有人说是战争。不过这种绿洲小国的消失其实很多都是原住民自己造成的。
两人回到遮阴处,在这里能看到远处尼雅废墟的流沙中,那些保存相当完好的民居畜舍。
有人说精绝国的衰落同尼雅河的变迁有直接的关系,那会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没把这里弄成沙漠戈壁。
尼雅河发源在昆仑山,其上游有60条冰川,冰川融水是尼雅河水的主要来源。
在秦汉时期,尼雅河水相当充沛,流程也比较远,其尾闾可以到达我们这里的尼雅废墟一带。那会这里应该是一个条件非常好的绿洲。
不过气候变化,两千年来尼雅河出现了河道退缩,流程在不断地缩短,从下游不断向中游退缩。现在的尼雅河尾闾比两千年前的尼雅河,其流程至少缩短了70公里。
由于河流的退缩,原先精绝国的地方失去了水源,居民无法耕种生活,最后只能离开这里迁移。
听完张楠的话,关兴权觉得有点不对,如果是有计划的迁移,这些非常好的小麦不可能不要。
呵呵,谁知道呢。
如今农家搬家都是什么都要搬走,1700年前的精绝人不可能个个都是土豪:都被沙漠逼着搬家了,不是穷鬼就不错了。
和东北边的楼兰人不一样,那边的人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存环境给摧毁了,精绝人在国家后期应该还比较注意保护环境。楼兰那边有不少太阳墓,用一圈圈的木材围成太阳的图案,一座墓就要用掉大量的珍贵树木,再大的绿洲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而且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小冰河期估计也影响这里,中原都气候无常,更不用说紧靠大沙漠的精绝国。
说着张楠指了指附近死亡千年后任然树立的树木树干,道:你看这些宅邸周围大都种有大树,刚才我们还经过了一片死亡的林子,明显是人工种植的。我认不出是什么树种,不过可能是果树或者桑树。
储藏室中里还有麦子,又像是主人走得太急,根本没带上这些重要的生活物资物资,也可能主人家死于入侵,很像。
这种情况和缺水导致的遗址废弃,有组织有准备的逐步撤离合不起来。
如果缺水离开,粮食绝对会带走!
听了关兴权的话,张楠道:就是这个道理。
那个斯坦因不是盗走了不少佉卢文木牍文书嘛,如今已经解读出来:当年的精绝国后期处在沙漠的严重威胁之中,生态环境险恶。
精绝统治者对绿洲内水的使用树木的管理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规定。法令禁止砍伐活树,不允许将树连根砍断。水的使用也是有偿的,并有专人负责。
说着张楠还向关兴权解释了一下什么是佉卢文: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公元l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
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到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
我们从现在已经译读出来的佉卢文中能够了解,当年的精绝统治者还惶惶然不可终日,原因是来自东南方的supis人的攻击,supis人有可能就是在藏北一带当时的苏毗人。
木牍里边有这样的记录:‘有来自supis人之危险,汝不得疏忽,其他边防哨兵,应迅速派遣来此’
‘现此处听说,supis人在4月间突然向且末袭来’‘现有人带来关于supi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等等,都是和战争有关系。
《西域传里不是说精绝国只有500名士兵嘛,东汉中后期国力衰弱,东汉军队逐步撤离西域后,精绝国这样的小国也就失去了中原中央王朝的庇护,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在精绝王国绿洲废弃前,supis人的入侵应该是一直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云。
加上小冰河期的影响,废弃精绝王国可能是自然问题和战争的综合。
而且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与精绝绿洲废弃差不多的时间,有一批古代绿洲同样遭遇到毁灭。
克里雅河流域的喀拉墩,安迪尔河下游的安迪尔古城,这些古城的废弃就都显示了与精绝国消亡的差不多的特征。或许这些古城当年也都同样面对着supis人的威胁,可能都在supis人的入侵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看到关兴权在认真的听,别想了,精绝国的消失和那个哥德巴赫猜想差不多,也许最终的结论永远也做不出来!
说完看了眼太阳,好了,该干活了。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千年干尸
汉时西域三十六国,有多少埋没在了这漫天黄沙之中!
当初渠犁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绿洲城国都有较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有一个共同点:这些绿洲城国都兴建在河流的下游三角洲或沿岸地区,如精绝国就位于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且末国是位于车尔臣河沿岸的冲积平原上
这些绿洲城国的农业用水主要依靠河流的灌溉: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边缘和南部边缘,均有地质时期形成的黄土层。
黄土层的承水性较强,因而河流的尾闾多在黄土地区积聚为沼泽湖泊,从而形成了绿洲。
人类的聚落城镇在绿洲上的出现,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同时也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破坏——绿洲上的人为了生存,不知不觉中就将自己慢慢埋进了坟墓!
那时古人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都是在黄土层上进行的,而沙漠边缘的黄土层一般都比较薄,经过人们长期的耕种以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诸如修渠植树建造房屋城池,凿墓常常会使黄土层遭到破坏,使地表支离破碎
要命的是这里是在死亡之海的边缘:在黄土层下,就是深厚达数百米以上的粉沙!
当黄土层出现破坏以后,河水很容易出现渗漏,将大量的河水渗漏到地下的粉沙层中,从而减少河水的径流量,致使河流退缩。
黄土层破坏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导致地下粉沙出露,在风力作用下飞扬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这些粉砂一旦暴露出来,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魔鬼,沙丘会越来越大随风吞噬所遇到的一切,包括绿洲和文明!
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不少绿洲城国的消亡,除了人为的战争因素以外,几乎都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即河流的消失耕地的沙漠化有关,精绝国在尼雅河尾闾地带的生存消亡过程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两人开车到了墓地前,张楠从车里取出自己善用的那把锄斧,而关兴权是拿着工兵铲和扁担筐子跟上。
两人下了大坑,张楠拿锄斧顿了顿黄土面,发出的声音已经不是完全的实心土回音,估计下边最多还有五六十公分就是墓穴的棺材板。
近两千年的时间,风沙已经刮走了墓穴上头厚厚的一层覆土,原本这个大土堆应该更高一些。
不然两人一个墓穴就可能挖个几天。
一人用短柄锄斧,那另一位最好离得稍远一段,免得被误伤。
关兴权也不来凑热闹,就站在坑边看着张楠干活。
因为知道下边棺木的大体情况,张楠采取的不是普通盗墓贼打洞式的办法,而是采用建筑工地挖地基时的搬山法,打算先将上头的泥土全部去掉,将棺木盖板整个打开。
这也是盗墓贼用的最野蛮的一种办法——将整个墓葬完全暴露出来,里边的东西只要是有用的,一样也不会错过!
不过张楠这么干到不是因为穷凶极恶,而是良心发现,打算给墓主人留个相对完整的家——没人希望自己房子的屋顶有个大洞,估计死了的也一样。
甩开膀子大干,彻底干燥的黄土有点硬,但因为含有少量沙子,锋利的锄斧凿下去,每一次都能撬起来一大块黄土。
三米的长度,一口气从头开到尾,二十多公分厚的一层黄土就给凿松了。
满身大汗,拿出大水杯灌下一大口微咸的笋干菜汤,对着边上道:关哥,该你了。
说着跨上坑口,坐在坑边当死狗!
关兴权下坑,工兵铲往框子里铲土,装满挑着就走。
这动作,绝对麻利,看来在部队里绝对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土工作业技术。
一半黄土挑远点,另一半就倒在坑外头,过会有用。
从七点多干到九点,还有一个小时太阳就要落山了:两具箱式棺木暴露在两人眼前:大戈壁干燥,都一千七八百年了,棺木都还保存完好。
要是在江南,这个年纪的棺木要是没有青膏泥保护,早就连木头渣子都烂光了!
老天保佑,希望东西就在这里面!
张楠在那神神叨叨,关兴权一听,道:如果你要找的东西在里边,咱们明儿就走?
恩!谁愿意在这个鬼地方多呆!
两人这会都灰头土脸得,刚才还各自灌了点藿香正气水,免得中暑。
茫茫大戈壁呀,两个江南人谁愿意在这多呆。
从放在一边的包里取出两个矿山里用的那种猪嘴口罩,各自戴上——虽然没听说尼雅古墓里有什么历经千年都还没死的病毒细菌,但以防万一,小心无大错。
要知道在中原和北方当土夫子那会,张楠可是连防毒面具都准备着的。在南方就完全不需要——坟墓里都是土,最多有股特别点与众不同形容不出来的土腥味,用不着这些特殊装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