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血蝠

    很好,四周原本戒备的那些目光收敛了不少,基本上就剩下些好奇。

    这时,关兴权同车外的保镖们才让张楠下车。

    下边的人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领导玩突然袭击?

    这就是原因之一!




第1564章 一楼一回忆
    伊凡诺维奇指出了他家所在的住宅大门,挺好认,一幢楼正面就一个。

    关兴权将车挪了下,车门直接靠在门口位置,减少下车人员的空间暴露距离。

    从前车下来的阿廖沙只打开了张楠坐车的右侧车门,左侧车门那是几名保镖背身的背影。

    得,自个这边车门不开,张楠只得在姐夫下车后挪了一下,从右侧下车。

    一下车,身躯庞大的马克兄弟阿廖沙同金文博组成的人墙就把他给挡了个严严实实,直到张楠走入楼。

    马克兄弟左右一站遮住了双开门的入口处,两个巨人犹如两门神,就没打算进去,接下去任何想进入这座楼的人都得从两兄弟中间穿过去才行。

    已经有不少保镖在楼里边,张楠一进去就感觉到股阴凉的滋味:一幢楼其实有三个入口,左右各有一个只通一楼的门,中间入口正对着上楼的楼梯。

    一个长方形近乎四四方方的门厅,墙上还有些至少十几二十年前留下的苏联时代绘画,大门正对着条宽宽的折返型单楼梯。

    老板,我家在二楼。在边上的伊凡诺维奇道。

    好。

    张楠嘴上说着,但没动,自己并不急着上楼。

    左右一瞧,各一条长长的没亮灯的过道,住房沿着过道两侧布置,两侧过道口上都有自己的保镖守着。

    一股很熟悉的味道,非常熟悉。

    不仅张楠熟悉,随后走进来的项伟荣也觉得这个门厅异常熟悉,忍不住道:有点意思,我说阿楠,要不是知道是在莫斯科,我都可能以为跑车库对面的电机厂宿舍了。

    像,真像!

    说着一指大门一侧的墙,这里放个电视机柜,不就是十几年前的你老跑去看彩色电视的那个电视间。

    项伟荣在物资局车队上班时,车库马路对面正好是县电机厂的宿舍,那是幢长长的三层楼,一层内部结构看着这这里真的是一模一样。

    只不过这幢房子是砖混结构,连墙也应该是砖的,而老家那幢电机厂宿舍的墙壁是木板加石灰。

    那幢房子现在早已经没了,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蛋,那次没出车的项伟荣还参与了救火,救出不少人。

    最后光荣负伤:接个三楼往下跳逃命的女同志的时候,被中跟皮鞋一脚踩中胸口!

    人接住了,那名在家休班的电机厂女工没摔死,后果是项伟荣同志在县人民医院里住了好几天,其英勇事迹更是在剡县人民广播电台宣传了超过一个礼拜。

    复员之后的高光时刻,医院里天天有人来慰问,苹果香蕉都快放不下,不少便宜了还在读书的张楠。

    这会门厅里的人中,对张楠老家那幢已经不存在的电机厂宿舍楼有印象的,其实也就张楠和项伟荣两个,连关兴权也不清楚。

    关老大应该见过那幢楼,但不会有多少印象,房子烧没的时候关老大还在部队,最多就是探亲时到班长家转圈时看到过。

    谁会注意那个,更不会到里变去凑热闹。

    不过没想关兴权接项伟荣的话说了句:是有点意思,这不就是个筒子楼嘛。

    大名鼎鼎筒子楼,华夏人不要太熟悉,几乎所有的筒子楼全一个模样,整整两代人的记忆。

    应该说还不是记忆,这会华夏就还有不少人住在筒子楼里。

    这边听了姐夫的话,张楠似乎想起学生时代看彩色电视的事,那时候姐姐家已经买了电视,不过是14寸西湖牌黑白电视机,彩电只有公家才会买。

    大家凑一起看,看的地方被俗称为电视间,并不一定要是个四四方方的房间才叫间,像筒子楼这样的四方门厅也能成个电视间。

    大门晚上要关的,住户都有钥匙,贼一般进不来:八十年代偷电视机的贼可不少,项伟荣老家所在的行政村也有个电视间,里头那台彩电都被偷了三次jing察查回来三次!

    这时张楠脸上带着点回忆的笑,道:姐夫,这是幢典型的‘赫鲁晓夫楼’,我们那些个筒子楼就是学这个,大不了有些内部细节略微改了一下,大体上就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大名鼎鼎筒子楼,多少华夏人以为那是华夏特产。

    其实不然,学习苏联老大哥,当初这城市里把苏联解决居民住房困难的办法也学了个通透,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筒子楼。

    关系好学习经验的时候都不会说成是赫鲁晓夫楼,不然太难听,还有不礼貌的味道不是。

    等到六十年代后,赫鲁晓夫那是要打倒要批判的目标,所以在华夏还真没几个人知道筒子楼其实就是赫赫有名的赫鲁晓夫楼!

    项伟荣一听,道:有意思,没想这筒子楼还是苏联发明的。

    张楠微一摇头,也不是苏联发明,其实是因为赫鲁晓夫时代大批量建造所以叫这个,最早发明的这种结构房子的是法国人

    张楠和项伟荣不急着上楼,其他人就等着呗。

    在莫斯科居然看到了已经消失了的老家的房子,张楠和项伟荣站在门厅里都是回忆。

    1954年后,苏联建造了大批从法国廉价社会住宅样板楼移植的简易住宅,这就是赫鲁晓夫楼。

    莫斯科居不容,赫鲁晓夫楼解决了大量莫斯科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当初可是让他们欢天喜地的从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合住房里乔迁进了新居。

    当时苏共zhongyāng和苏联部长会议还专门发了文件,要求在住宅设计和建设中力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

    全苏大举兴建千篇一律的5层标准小户型住宅楼,节约很重要,取消了斯大林时期盛行的拱门和柱廊等装饰,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

    斯大林时期建筑彰显民族风格,与之相比的赫鲁晓夫楼虽然其貌不扬不加任何装饰,但功能到位,辅助设施也相对齐全。

    赫鲁晓夫很厉害,他真做到了居者有其屋:房子不用买,都是公房!

    上楼,张楠项伟荣关兴权查莉和安德烈进了伊凡诺维奇的家,其他人都在外边过道等着。

    不是不想进去,而是里头太紧凑了点,人多坐不开。



第1565章 还好,我来过。
    楼外的公共活动空间很大,刚才不光看到宽敞的绿地,还有当初能在夏季玩水的喷水池,只不过现在喷水池基本上干涸了而已。

    一楼的门厅都能当个电视间,上楼的楼梯和走过通道并不狭窄,楼层挑空也还可以,但一进伊凡诺维奇家,给人的感官风格就变了样。

    房子简单装修过,就是看着什么都比较紧凑。

    厨房和客厅是捏在一块的,边上连着三个房间门,其中两个是房间。

    为了不让客人感觉憋气,伊凡诺维奇在家的妻子打开了两扇房间门,其中一个房间通向外边的阳台。

    主卧的门都开了会,张楠看到房间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紧凑,柜子一类的家具还占了不小的空间。

    绕过门口附近的安德烈顺手带上了主卧的门给主人以尊重,之前开门那是安保规定,伊凡诺维奇懂这个,老板所在之处不能有视线死角。

    张楠没有急于坐下,而是看了看造房子的陈设,墙上挂着的两个相框很显眼,原来这个伊凡诺维奇家也有这样的习惯。

    站着看了看照片,基本都是伊凡家的家人合影,还有些他在军队服役时拍的,有两张应该是在战时,看荒凉的远山背景极有可能就是在阿富汗。

    站着看得到的副卧面积不大,放着张单人床和不少柜子,还好房子朝向东南,阳台上这会阳光晒着,光照不错。

    赫鲁晓夫楼中间过道两侧都有套房,如果是通道对面的那些房子就会比较糟糕,只有在下午时分才见太阳,冬天的时候估计不好受,一到夏天又是西边的太阳晒落山。

    房子虽小,但看着很温馨,在这样的面积之下能搞成这样的结构已经很人性化了。

    张楠在客厅的折叠沙发上坐下,这里没普通沙发,因为放不下。

    房子不错,很温馨!

    张楠是真诚的对伊凡诺维奇夫妇说出这一句,没带一点其它意思。

    这些个赫鲁晓夫楼在设计之初就尽可能满足居民对舒适性的要求,但在张楠上辈子的时候,有不少人认为苏联赫鲁晓夫楼的舒适相当有限,理由是厨房被压缩到6平方米,卫生间才4个平方米。

    很小吗?

    据说赫鲁晓夫当初对这些房子非常满意,用他的说法就是:只要容得下我,其他人都不会有问题。

    当然没问题,感觉房子局促主要的原因是房间比较小,其实该有的都有了,说厨房和卫生间太小的是在扯淡!

    扪心自问,你家房子厨房有6平方吗?

    卫生间呢,到不到4平方?

    16年除张楠买了套新房,毛胚,三室两厅两卫,厨房实用面积才51平方,想办法消薄了轻质墙进行扩展后,也就55个平方。

    两个卫生间,一个39,另一个还不到35平方,反正没感觉小。

    那可是2016年,上辈子那些取笑50年代开始设计建造的赫鲁晓夫楼结构不合理的人,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要知道有及其重要的一点不能忽略:赫鲁晓夫楼是公房,每年只须象征性支付的极低房租,一年大概就几包烟钱的水平。很多还完全免费,在莫斯科同列宁格勒也是如此。

    想一下21世纪京城和沪上的房奴们,个个都是一百多平大套间?

    每月按揭多少?

    一切呵呵吧!

    赫鲁晓夫楼的空间是相对局促,但它解决了住房问题,俄国人对此是甘之如饴。

    为了适应这样的小户型住房,俄国人发明了折叠沙发可以拉出书桌的柜子可以拉出餐桌的碗柜藏在窗台下的冷藏柜

    一切怎么节约空间怎么来,这张楠的座位一侧是个天然气燃气灶,紧挨着个水槽,冰箱在另一边。

    身前是窄窄的折叠茶几,原本该在这里的餐桌已经被折起来后搬去了阳台

    能折叠的都折叠,节省空间。

    各人找座位坐下,伊凡诺维奇的两个孩子,大一点的儿子7岁,这么大的年龄段里看着算瘦瘦高高。

    小女儿才四岁,一头金色的长发用根红色的发带扎着,上头还有个漂亮的蝴蝶结。

    小姑娘长得粉雕玉琢,看着就讨人喜欢。

    男孩子有点害羞,大概是家里来了这群陌生人有些不适应;小女孩倒好,湛蓝色的大眼睛眨巴眨巴看了一圈,一点都不认生。

    女主人招呼大家坐下,这会才是上午,而且客人给搞了个突然袭击,就不拿盐和面包出来招待了。

    女主人准备了咖啡,速溶的,来不及现磨咖啡,茶几上还有糖果与一盘苹果。

    主人家热情招待,张楠这趟是要深入基层,本就准备了不少礼物,关兴权从等在门口那的随从手中接过来,伊凡诺维奇代表家人非常感谢的收下。

    全进口水果与巧克力组成的一个大大礼篮,篮子里还有瓶非常不错的红酒。

    意思了一下咖啡,谢绝了苹果,张楠笑着问坐在对面折叠椅上的伊凡诺维奇夫妇:这房子有多大?

    布置得这么温馨,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对了,伊凡,这房子什么时候分配的?

    伊凡诺维奇已经明白老板为什么要来他们家,那就实话实说,说些他想知道的。

    老板,这套房子是44平方,算是标准两居室。

    过道对面的都是一居室,只有30个平方,这一片的房子都是这样的结构,一边两居室,对面单居室。

    我24岁刚当中尉那年才分到,原本住这的上级军官一家搬去了条件更好的勃列日涅夫楼

    伊凡诺维奇英文水平一般,这会干脆使用俄语在说,反正这里有的是好翻译。

    听他说完,张楠道:你这房子让我想到了一部看过的挺有意思的老电影,就是男主人公喝醉酒坐飞机从莫斯科稀里糊涂到了列宁格勒,结果开门进了别人家的那个,叫什么来着,想不起来了。

    张楠想不起来,一因为他不是俄国人。一边的安德烈笑着道:是75年的《命运的捉弄,苏联特色喜剧,是很不错的电影。

    真的只会在苏联才可能发生有社会基础的特色喜剧:所有的苏联城市都有着相同的路名相同的门牌号码,还有相同的赫鲁晓夫楼,连楼层的高矮大小都是相同的!

    那部电影里38岁大龄青年男主角住在莫斯科的一栋赫鲁晓夫楼里,在新年夜因为醉酒,误打误撞地登上了去列宁格勒的飞机。

    当酒还没醒的男主角出了机场坐出租,理所当然地报出了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和门牌号,司机也顺利把他送到了列宁格勒的那个家。

    更巧合地是,他的钥匙竟然还能打开房门要知道弹子锁也是批量生产的,单排齿的还能变出多大花样?

    等到这户房子的真正主人,单身34岁大龄女主人回到家时,自然是闹出一连串的大笑话,电影里也同时开启了一段情缘。

    电影不错,张楠打算晚些时候把那部喜剧片也翻出来看看,也是个挺不错的回忆不是,甚至还想把《办公室的故事也翻出来看一片。

    家中显得有点挤,女主人想让两个小孩出去玩,查莉似乎觉得小女孩对眼,拦住了女主人,问这个叫她阿姨的可爱小姑娘叫什么名字,伊凡诺维奇翻译给女儿听。

    莉莉娅,我叫莉莉娅,你可以叫我莉莉。

    小女孩的俄语张楠听懂了,身边常年一群俄国人,这样简单的日常用语不用学,偶尔带耳朵听到,听都听懂了。

    嗯,莉莉,你和我大女儿的名字一样,将来一定是个漂亮的姑娘!张楠笑着说,顺便对边上人道:和我家莉莉这么大的时候长得真像!
1...845846847848849...9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