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抽个美女打江山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浪漫忧伤

    而如今,的确是寄人篱下,却仍旧顾念几分亲情,虽拘谨一些,但相处并不那般难受。此外她也逐渐长大乃至嫁为人妇,也算是有了夫家婆家。即便和李瑁并不熟悉,甚至隐隐还有失望,可嫁了就是嫁了,大唐风气开放不假,可终归是从一而终占据主流不是。

    不然你也乱搞我也乱搞,这世道早就乱套了。

    所以但凡还有可能,杨玉环更乐意留下,选择相夫教子,安安稳稳的度过此生。

    日子一天天过,李隆基现在很少主动在宫内召见杨玉环,毕竟人多眼杂,有不少武惠妃的‘眼睛’。这种事情,当然还是瞒着的好。

    本来李隆基微服出宫就是常态,开玩笑,长安也好洛阳也罢,还有李隆基没逛过的青楼不成别说青楼了,就是百姓乃至官员家……

    算了,不提也罢,总归就是那么点事。

    对此武惠妃早就习惯了,就算知道也是视而不见,不然还能咋办,反正拦不住,只要李隆基不少她的宠爱,其他都好说。不过肯定还是不舒服的,是以久而久之,索性不再关注,免得心里气不顺。

    而能跟随李隆基一同微服左右的人,必然乃是最信任的心腹,断不会外间胡言乱语又或是他人眼线,如此一来,李隆基跑杨玉环这儿还真就没啥人知道。但是,武惠妃当真啥也不知道么

    李隆基不急,事实上他难得有了新鲜感,或者应当说恋爱感

    以前看重哪个美女,直接抢来便是,即便有所不方便,自然有花鸟使去操办,辗转一番照样能抢来。而现在,因为的确有所顾忌,加之的确对杨玉环异常心动,是以哪怕现在压根没得到杨玉环,但那种鲜有的爱慕感,却是让李隆基沉迷其中,这算是,老来春

    也得亏如此,杨玉环才能勉强应付的来,不然的话哪里可能支撑这么久。

    不过在李腾空知晓这件事情之后,偶尔看似无意的提早出现在道观之内,而后一副啥都不知道的神态正常表现。有外人在场,李隆基就算有心,也不好表现的太直接,待不久就会离开,从而让杨玉环松一口气。

    可这样偶尔一次还行,若每次如此,那么李腾空势必会被想法子给弄走,如此,便得不偿失了。

    时光流走,时间眨眼到了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36年。

    这一年,可谓唐玄宗开元盛世逐渐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朝堂之上,永远少不了派系党争,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也就是说,同一时期,宰相不仅仅只有一个。就拿现在而言,宰相一共三人,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以及去岁年末刚提拔的李林甫。

    其中裴耀卿出自范阳张氏,妥妥的世家代表,张九龄略差些,乃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说是世家也算,但却差的远了,甚至家境都很是一般,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唐朝369位宰相,北方籍占九成,那么南方籍出身的张九龄为相,那就很厉害了。总归张九龄相对偏重寒门,虽有出身但条件也很一般,也算是寒门代表吧。至于李林甫,不用问了,严格说来也是李家宗室亲戚,自家人么。

    这么看来,很有种三方平衡的味道在里头。

    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帝王之术,在于平衡,此举理应说是再恰当不过,然而当这个平衡被打破呢

    是年,李林甫推举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此事遭张九龄强烈反对,认为牛仙客无才,不过一边关将领,何德何能可进入中枢。于是李林甫就很不高兴了。

    而这时候,李林甫深得信任,一番明争暗斗之下,到了十一月,张九龄、裴耀卿皆被罢相。牛仙客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执掌门下省事务,在之前还有封陇西郡公,食实封三百户。嗯,总之,也是宰相。而牛仙客一向以李林甫马首是瞻,说东不往西,如此一来,李林甫大权在握的权相之路正式开启。而至此以后,再加上李隆基愈发贪图享乐,使之唐朝走向了下坡路。

    总之,这里头的明争暗斗多了去了,而且事情远不止这些,武惠妃为给李瑁争夺太子之位,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势态愈发激烈,尤其在李林甫开始掌控朝权之后,武惠妃的优势依然愈发明显。要知道这两人可是盟友呢,李林甫一路高升,可没少得武惠妃帮助。

    想想看,既然李林甫是和武惠妃一伙的,那么李林甫为李隆基打掩护私下见杨玉环的事,武惠妃真的会不知道

    一系列的事情再加上其他政务,也是闹的李隆基头疼。这也让李隆基往杨玉环那跑的更勤了。老来春的他哪怕只是过去说几句话,都觉得自己骨头要轻几两,说不出的舒畅。

    俗话说的好,好女怕郎缠。

    李隆基一直都规规矩矩,过来就诉说心事展现憔悴的一面,时间短了还没效果,时间一长,还当真让杨玉环放松了几分警惕以及兴起了几分同情,至少态度上,不再像开始那般抗拒。

    不过基本也就到此了,真当谁都跟李隆基似的百无禁忌呐。杨玉环可没忘自己嫁的是谁,而李隆基的身份又是如何。态度有所缓和已然极限,只要对方仍旧对她有窥觑之意,杨玉环就不会真正放下心中最后的戒备。也就是李隆基这段时间一直都挺老实,这才让杨玉环舒服了不少。

    或许,意虽有意,却能克制了也不一定

    杨玉环如此安慰自己。

    那么周少瑜当真就继续看着么当然不是啦,亲自出面仍旧不急,但可以先铺路么。

    是日,杨玉环刚咏念完经文,便见李腾空提着一个食盒迈步进来,杨玉环立刻打趣道:“你又去那位前辈那儿了总是连吃带拿,却也不烦你”

    李腾空小白眼一翻,将食盒往身后一藏,道:“还不是拿来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直接
    其实若是按照周少瑜的想法,完全可以在拖延一阵再出现,不过有些事情,却是实在拖不得了。毕竟周少瑜露面之后还要时间进一步勾搭不是。

    眼见就要到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737年,这一年武惠妃忽然去世,也让李隆基没了专宠。固然武惠妃有些作为他是不喜的,但到底仍旧是他最喜爱最宠爱的妃子不是。

    这么个突然的空白期,加之提早打起了杨玉环的主意,别到时候武惠妃一去,李隆基就忍不住要来个直接下手。真若如此,到时候周少瑜上哪哭去。

    洛阳到长安的距离,再后世也不过是不到四百公里,也就是七百余里路程,可这是在有高速的情况下,换到古代,没可能路线那么直,难免东拐西瓜甚至翻山越岭。

    加之此行并非快马,且是大队人马缓慢行动,那么在速度上,不会比步行快上多少,再说了,有的是人两条腿走路,不是谁都有资格坐马车的。是以此段路程,大约也要走上个十五二十天才能抵达,若是再慢一些,说不得还最更长。

    基本是不会太顺畅的,不然的话,唐代皇帝为啥没事老往洛阳‘就食’,不就是物资不好运送过去么。

    长安的粮食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狭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胀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或者遇到旱灾就会产生粮荒。此情况从秦朝开始便已经有了,并非唐朝特例。

    谁让长安一直都是都城呢,那么就结果来讲,自然就造成人越来越多。而人越多,意味着需要的粮食等物资也同样越多。

    而从东晋开始,全国的经济中心慢慢向东南转移,是以大部分物资皆是从东南运来,若单单只是运送到洛阳还好说,隋朝开始大肆挖凿的运河作用可是大的很。

    可洛阳到长安,真以为那么轻松呐。

    若走水路,从洛阳到长安之间,有一处名为三门峡,在古代此处沉船率极高,船都沉了,物资自然运送不到。而若走陆路,那么必然会走崤函古道这条路,此路为中原地区进入关中地区的咽喉要道。然而问题就在于,因为年久失修等原因,崤函古道已经愈发难走,翻山越岭之下,就是马车甚至步行都吃力,更莫说大批量运输了。

    总之,在种种因素之下,打洛阳运往长安的物资,通常而言只会有半数,若是能有八成,那就已经是烧高香了,至于十足十全运送到做梦没醒呢吧这是。

    就整体路线而言,自然是先出洛阳,过汉函谷关,再过硖石关,经陕州,再过秦函谷关,而后再过潼关,那基本就抵达长安了。

    要经过如此多的关隘,意味着速度会进一步放慢。

    皇帝的队伍好说,没哪个不开眼的会检查。随后文武百官的也没啥问题。但最后一波商人队伍,那就是终点盘查对象,地方驻军才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收好处机会。

    而这一检查,自然就和前头拉开了距离,速度上也快不起来。是以再加上这一点,真正抵达长安的时间,怕是要在一个月之后。

    这可是一个月的时间呐。而且大多都是在荒郊野外,路上并非没有城池,只是届时入城歇息的必然不少,不趁机涨价怎么可能就算消费的起,也不一定抢得到客房。

    时间短还好说,时间长了,对于杨玉环这种娇滴滴的妹子而言,绝对是个苦熬,那么,此时出现,自然也就是一个好契机。

    因为有李腾空的存在,赶人是不可能赶人的。周少瑜也就死皮赖脸的继续驾着马车,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杨玉环甚少回话,却也不知到底是何心思。

    周少瑜不急,不管人家啥态度,依旧一副乐呵呵的模样,也不说别的,就瞅着她们一行人整日啃干粮。

    洛阳出来不远,便是汉函谷关,远远的便排起了长队检查,进度可谓缓慢,待通过检查出了关行了不远,都过去两三天了,而这才刚出关,路上可没什么城池,至多也就是远远的有着村落。

    由于这一年李腾空总是从周少瑜那儿提吃食,杨玉环那张小嘴早就被养刁了,这猛然吃几日干粮,哪里舒服的起来。随行的自然是有护卫,都是李腾空带来的。李隆基的意思也是如此,直接派禁卫影响太大,原准备托福给李林甫,但既然李腾空会一同随行,那自然不需要特地嘱咐,总归杨玉环的安全是可以保证的。也正因为如此,周少瑜才可以如此大大咧咧的通过李腾空出现。

    可既然是护卫,自然是以护卫保护为主,打猎什么的,可是抽不开身。所以缓缓口味什么的,那就别想了。

    中途杨玉环不是没想过命人去沿途的村庄买些吃食,然而她们的马车队伍可不在最前面,一个些村落而已,又能有多少食物,早就被前头的队伍给买光了,连个多余的鸡蛋都拿不出来。不得已,只能继续啃干粮。

    老这么个吃法自然厌烦无比,更莫说这年头的马车坐起来可没那么舒服,一来这时候断不会有什么缓冲防震的技术,而来便是道路也不会那么平整,几日下来,精神头直接跌到低谷,这让本就被迫离开洛阳前往长安的杨玉环更加迷茫了,在洛阳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长安,会不会更惨

    至于说本来对周少瑜的反感……这怏怏的状态,早就抛之脑后了,不过同样的,更没精神搭理周少瑜的言语了。

    “看这天色,想必过不久便要下雨,再往前便是山路崎岖,不便雨行,咱们便在此处早些扎营歇息吧。”看着天边飘过的乌云,周少瑜提议道。

    周少瑜的‘高人前辈’身份被说开,不管其他方面如何,起码下雨什么的,肯定会没错,杨玉环压根都没怎么想就同意了下来。

    扎营这种事,自是轮不到杨玉环亲自动手,自有李家的护卫代劳,周少瑜则自顾自,搭建自己的帐篷。

    眼下已是十一月,已然冬至,天气寒冷,加之下雨,气温骤降,即便搭好了帐篷,仍旧不乏冷意,杨玉环撑着油纸伞被侍女搀扶着下了马车进入帐篷,难免会被雨水淋湿一些,这让杨玉环颇为苦恼。

    此行乃是赶路,自然是没有条件来一个热乎乎的汤浴,若是受了凉,可绝不会太好过。

    入帐篷前,看了看前头不远周少瑜的那独特帐篷,也不知周少瑜在里头做些什么,反正她是没见过周少瑜吃东西。

    歇息片刻,饥肠辘辘的杨玉环不得不再次强忍着恶心吃了些干粮,饿仍旧还是饿的,可委实是强咽不下了,不想就在这时,一股浓香飘了进来……

    周少瑜的帐篷自然奇特了,这可不是古代产物,压根就是直接从后世带过来的,方便快捷不说,面积还不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路程
    抽个美女打江山正文第一千零四十六章路程“天色不早,看来今日此山是来不及翻越过去了,此处不错,不若便在此安营”说完崤函古道的古代战事,周少瑜这边提议扎营,杨玉环一听,顿时就不乐意了,还不兴人害怕一下不成

    崤函道并非只是一条路,其有南北之分,周少瑜一行走的便是距离相对较近的北崤道。

    说是说秦晋之战发生在崤函道,可到底具体在哪,周少瑜也是不知道的。再说了,从古至今这么多年,哪儿还能没死过人不过崤函道的历史也的确够久的,若是用后世的时间来算,崤函道已然存在了六千年往上!不然的话,一条古道,又如何成为文化遗产

    这一回周少瑜还真不是故意吓唬人,完全就是找话题闲聊么,哪想人家会这么敏感,好说好歹才答应扎营,毕竟就跟周少瑜相劝的那般,整条路都是崤函道,天知道具体在哪打的仗,说不得再赶赶路扎营的地方反倒是古战场呢

    北崤道从汉函谷关出发,经新安、黾池等地一路向西抵达硖石关,此条路为东汉末年曹操为出征方便所开建,是以北崤道又名曹魏古道。而到了硖石关这便有了岔路口,一条向南,进入南崤道,此路开凿更早,又名周秦古道。而后便是往西北过陕州,再转向西南过秦函谷关。

    而此岔路口的第三条道,便是径直往西,前往三门峡,其后直接就能到陕州了。

    单按路线而言,这第三条道的距离比之上一种走法要近上一倍,可事不能这么算。

    第三条道乃是黄河漕运古道,路很不好走,不少地方都是强行修建栈道而成,听见栈道这个词,大抵就知道啥意思了吧,这玩意就是沿悬崖峭壁修建出来的。

    是以稳妥起见,宁愿绕一绕路,一般也很少会走着第三条道。

    周少瑜一行自然也是如此,硖石关一过,便转道南下,这路也是够绕的。

    事实上到了现在,最先从洛阳出发的大队伍早就已经打散,除了稳妥起见约定一同上路照应的,基本都隔了一段距离,远的不说,单单通过关隘检查这一项,就足以使得队伍拉开距离,再经过一段时间赶路之后,起码周少瑜这一行的前后,是没有见着他人的。

    此行消耗的时间远比周少瑜预估的还要长,若是周少瑜自己快马加鞭赶路,撑死了不过几日时间,真往快了赶,或许日余便到。

    可这不是还有杨玉环她们么,道路南行,中途又有下雨,更让道路恶劣程度加剧,即便有马车,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乘坐的,少不得要下车步行,再加之寒冬,如此一来速度便更慢了。

    原本周少瑜是准备了可供三个人月余的美食,结果眼下时间过去二十日,不但一半路都没走完,食物到是吃了个干净,到不是说几人大胃,而是见随从人员一直啃着干粮于心不忍,又是便也恳请周少瑜分将一部分食物出去改善下伙食。

    这下可好,连周少瑜都要啃干粮了,而且这大冷天的,即便有心打猎,也无甚猎物可打,至于野菜,也着实认识的有限。至于路上补给,还是那句话,哪怕队伍给打散了,可前头的人还是那么多,基本上有啥吃的都给被卖了,一时半会的人家也补不上货,有钱也白搭,至多买几张饼来。

    周少瑜大感失策,苦熬几日之后,忽见远处山头云雾飘绕,那山顶居然建造宫室殿堂,横云逞空,萦萦缭绕,乍看之下,仿若仙宫。

    “哈哈哈,今日咱们却是有口福了。”周少瑜眨眨眼,忽然笑了起来。随后指着那宫殿道:“可知那为何处”

    杨玉环知之相对甚少,自是不知,到是李腾空想了想道:“当是绣岭宫无疑。”
1...269270271272273...3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