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抽个美女打江山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浪漫忧伤

    也得亏宋徽宗赵佶这才刚刚做皇帝,若再晚一些,花石纲横行的年头,说不得刚一拿出来,就得被所谓‘宫内来人’花低价买走,甚至干脆抢走。

    一连好几天,周少瑜都在打听这方面的门路。李格非家在哪到是已经打听到了,好歹是个官,才学也很好,交好的才子亦是不少,到是不难打听,不过就算知道了也压根不着急去拜访。

    没办法,就周少瑜这么个无根无底无背景的家伙,抄诗还不能抄,递个拜帖过去,人家凭什么见你啊,不可能是个人过去都见面的么,再怎样人家李格非如今也是礼部员外郎,既然如此,何必去碰壁。

    运气还算不错,七天后,周少瑜顺利将那盏汉朝灯具卖给了一位附庸风雅的财主,得了一笔小钱钱,还没捂热呢,立刻去买了一套静雅别致的小院,紧接着招待了一些落魄书生美其名曰办诗会。

    这种小打小闹又没个名士才子的,自然没人在意,周少瑜也意不在此,纯粹拉点关系看看谁有鉴别古籍的能力,然后拉上一起去书铺淘了几本古籍。

    这么一弄,半个月就过去了。如今万事俱备,周少瑜可不敢再耽搁,鬼知道那个赵明诚什么时候会跳出来给自己增加难度。

    李宅,李格非刚刚当值完毕回家,方喝上一口热茶,便有家仆小厮来报。

    &




第40章 王师
    宋朝是个商业发达的好时代,也是华夏菜系逐渐兴起发展完善的好年头,东京汴梁七十二正店,每一家都有好手艺,这一点让周少瑜很满意。

    正直四月好春光,酒楼里吃点美味小菜,喝上两口小酒,看着那些醉醺醺的才子们摇摇晃晃的提笔,在酒楼特地准备的白墙上作诗题字,真真是一道特色十足的风景线。当然了,如果那些个才子不往头上插红花的话,那就再好不过。

    周少瑜到是想冒充才子来着,可这压根是不可能的事情,且不说压根没法抄诗抄词,就算能抄,一个四书五经都没读过几句的家伙,三两句就能露馅,还怎么装的下去。

    大学生又咋样,扔到这里那就是半个文盲,等于找个名士拜师的可能性都没有,人家瞧不上眼呀。

    攀上名士然后去拜访李格非的路子算是没戏了,继续送古籍也不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闹不好人家反而多多防备。

    不得不说这就是他这种临时过客的悲哀了,人生地不熟,也没个人帮衬着出出主意,只能自己绞尽脑汁的瞎想。

    想要接近李清照,那绝对要先过李格非这一关,这一点想都不想。终究不是后世,合不合适还能随便自主的先来场恋爱,一冲动偷个户口登记什么的。

    可是李格非这人,除了好书好字好诗什么的,其他都无爱。早年在郓州任教授官职期间,日子过的清贫,而大宋的官呢,兼职一下是可以领两份俸禄的,可他愣是拒绝了,说什么做多少事便拿多少俸禄,觉得去兼个职白拿一份俸禄那是坑害国家利益云云。

    这往好听了讲,那是正直,正派,正气。可若硬说难听点,那就是死板。这种人在特定的时候最好欺负,可平常,那就是块难啃的骨头。更莫说他四十岁才老来得女,宠的跟个宝一样,能允许名不见经传的野小子给叼了去

    苦想几日,无果,差点没白了半边头发。无奈之下又递了一次拜帖,果然没见着人,李格非到也不小气,还遣人给他送出半篮子青梅来。周少瑜对此哭笑不得,咱好吃不假,可还能缺这点吃的不成。

    这是逼我出大招啊!被逼的毫无办法的周少瑜,只能动用他能想到的终极绝招了,虽说对于以后求亲什么的很不利,可也总比现在人都见不着要强。

    又是几日过去,准备妥当的周少瑜拾兜一番,再次站在李家宅院外递上了拜帖。门房管事一瞧,又是你小子啊,短短时间内都来三回了。

    他到是记得清楚,第一回进去了,第二回虽然没见人,可送了青梅,门房管事拿不定主意,稳妥起见,还是拿着拜帖进了屋。

    “老爷,上回那位送书题字的书生又来了。”说着,便将拜帖递了过去。

    李格非刚一接过,闻言顿时就将拜帖放到了桌上,道:“就说我暂无闲暇,不见,下去吧。”

    说罢,李格非摆摆手。这管事一瞧,明白了,老爷都说不见了,那就不见呗,于是就准备将那份拜帖拿走。可这一拿,李格非顿时就瞧见了几个很显眼的大字。

    ‘幽州周少瑜’!

    “等等!”李格非立刻叫住,拿过拜帖仔细一瞧,没什么特别之处,独独幽州那两个字眼很是刺眼。

    当今天下,谁不知道幽云十六州在辽国的手里,这是整个大宋朝的痛,这位竟然敢堂而皇之的写上幽州,那说明上回自称来自南边肯定就是假的了。是辽国细作还是心向大宋的汉人遗



第41章 点绛唇
    然而感触归感触,李格非五十六了,老了,不再是年轻气盛的年轻人,几经沉浮,官场阅历,也知道收复幽云十六州不过是口头上喊喊罢了,想要成事,难难难。

    “哎……”又是一声长叹,李格非无奈道:“吾仅员外郎尔。”

    莫看这句来的突然,和周少瑜的话一点都搭不上,可要表达的意思却是多了。首先表达的是一个无奈和托辞,我不过一个礼部员外郎,六品小官,汴梁一抓一大把,人轻言微,所以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表示一下同情。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你都知道我是什么官了,肯定也知道找我没用,那你还过来干嘛就不准备解释解释

    周少瑜哪能放过机会,这正是上肉戏的好时机,立刻一脸沉痛的道:“小子出身于幽州周家庄周家,乃周家嫡长,家境也算颇丰……”

    之后就是什么家姐被一外戚辽人看中,家姐宁死不从投井而亡,怎料那辽人并未罢休,并因此勃然大怒,欲对周家下手,迫于无奈,周家散尽家资集结乡勇,可最终不过半月便被全部剿灭,只留其孤身一人含愤逃走,历经风险几经辗转,这才终于到了汴梁,回了故土。

    “小子也知若要报仇,怕是此生无望,家父临终之前,也曾嘱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指望小子能安全逃脱,为周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

    说到这,周少瑜咬牙握拳,但最终还是平息了下去,一副很是颓废认命的样子,这才继续道:“然小子初到此地,举目无亲,心中彷惶,久闻李公高义,为人正气刚正不阿,小子虽是落难逃生,却也留下些许钱银,若是李公不弃,小子愿入李家做一家仆书僮,还望李公收留。”

    收留你才怪!且不说所言之语可不可信,就算真实可信,李格非也不可能真收留他做家仆什么的。古代文人嘛,只要不是那种死不要脸的,哪个不看中名声,人家这么凄惨的经历,不仅不帮助宽慰,还收做家仆,顺带还把人家资给收走,说不去老脸还要不要了。

    李格非到是沉稳,暗中给旁边的家仆使了一个眼色,然后不疾不徐的宽慰周少瑜,过了一阵,家仆回来了,在李格非身边耳语几句,李格非见家仆这么快回来还惊了一下,不过听完后随即点点头,放心不少,看向周少瑜的目光也柔和了许多。

    周少瑜哪还能不知道,李格非这是让家仆去打探消息了,周少瑜暗道庆幸,还好咱留了一手,提前就买通几个市井无赖散播消息。

    准确说也不算散播消息,而是让他们特地去找来汴梁行商的辽人搭话,只说听闻幽州有一周家庄,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是不是真的

    莫须有的事情这些个辽人哪知道啊,可他们不管点头还是摇头,那结果都只有一个,就是被扣了一脑门的屎,洗也洗不掉。

    太简单了,因为历史原因,整个宋朝有几个对辽人有好感的,若说辽国政治如何开明,风气如何良好,宋人肯定不愿意承认,可若是说辽人如何残暴,管他这事有没有,那肯定就是真的,这样才符合他们眼里辽人的形象嘛,而且还能引起人共同愤慨,多好,都不用多说,自然而然就会传开了。

    周少瑜也不是傻子,说到底都是谎话,现在的幽州是何模样压根就不晓得,不过却是可以打听些大概情况,然后挑个偏僻的地方编个周家庄出来,反正也没办法亲自去确认,至于辽人说没有一句话,你



第42章 半厥
    这突然手掌一拍,把李格非吓了一条,不由问了一句何意。周少瑜赶紧致歉,连说家中当初藏了一些古籍孤本,却是记不起具体藏在哪了。

    做为爱书之人,李格非当然心痛不已,却也晓得,就算记得藏在哪,可那也是在辽国,肯定是没办法拿回来了,不由惋惜长叹。

    而周少瑜却在想别的事呢,做为一个来自后世的穿越者,不认识女方先讨好家长,那是大环境所致,不得不如此,可内心肯定还是倾向于和本人拉好关系的。

    老实讲,面对李清照还真有点发憷,主要是她才气太大了,周少瑜觉得自己招架不住,可方才那一幕,顿时让周少瑜有了主意。

    只可惜不能当面见李清照,不然人家才写一个蹴罢秋千出来了,咱就‘心有灵犀’的把后头给写上,完事人家李清照一瞧,诶呀,居然和我想的一样呢,瞧瞧,这关系不就拉近了。

    周少瑜那一拍手掌,就是想到合着诗词还可以这么抄呀,虽然做法无耻了一点,事后被揭穿也有点老脸挂不住,不过在那之前只要把好感刷高一点不就没问题了,不然人家怎么愿意跟自己走。

    接下来周少瑜不动声色,继续他的见多识广,李格非听的心满意足,考校了一下周少瑜的学问,结果自不用提,惨不忍睹,压根不识什么孔孟之道,最多也就是个识字的地步。

    喝的有点小醉的李格非表示要上书房亲自挑两本藏书,让周少瑜好好研读一番,当然,是借不是送,周少瑜自然应了下来然后感谢,借书嘛,有借有还呀。

    等李格非一走,周少瑜二话不说,立刻捡起一根树枝,找个角落把李清照的那首‘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给写上,又怕不被瞧见,想了想,将李清照的绣鞋和金钗全部捡过来放在这首词的旁边。

    到时候找不到东西,肯定会细细搜寻一番,那就能瞧见了。周少瑜美美的想。就算这首词不是李清照马上就作出来的也没关系,脑袋里肯定有点底,一瞧之下总能添几分羞涩与好奇。

    而且周少瑜还真不怕这词作者的名头落到自己头上,这词显然是女子所作嘛,就算传了出去也是李家传出去的,自然作者也归为李清照咯,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周少瑜还是只写下了后半句,也就是从‘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开始。

    虽说不晓得下一句‘见客入来’,这句原本说的是哪个客,不过这点小事而已,能落到他头上自然是最好不过了。得了书籍,周少瑜也不再打搅告辞离开,李格非挽留一番便将周少瑜送出了门外。

    回到易安小筑,周少瑜看着手里的两本书,那是又高兴又无奈,高兴的是往后可以用讨教学问、还书的方式再次上门拜访,至于无奈么,想要讨教总得看过这两本书吧,这里头全是古文,繁体加文言文加没有标点,多看几眼都觉得头大。

    可为了接近李家,不学还不成。找大儒名士学习是不可能的,周少瑜也没准备说要学多精,要把这两本书吃的多透云云,找了个穷书生给点钱让他快速的教。

    话说两端,另一头的李家宅院,李格非喝了点小酒跑去歇息了,李清照虽说觉得自己那般有点儿失礼,有点娇羞,可也觉得好玩,换了身衣服发了会呆,提笔写上‘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这才写了一半,就有侍女跑进来说:“小娘子,



第43章 灵犀
    对于周少瑜好学的态度,李格非相当满意,虽不通孔孟,悟性却高,若能好生教导,却是一块璞玉。

    这到也是,周少瑜再怎么也是来自后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什么都能跟人掰扯掰扯,更何况他还特地找了些穷书生请教,综合一下再得个自己的见解出来,最终能让李格非满意到也不奇怪。

    若在往常,李格非绝对没有什么兴致去关注一个年轻人,不过眼下万事诸顺,心情大好,自然也乐得交流。

    为啥心情好如今新皇登基,向太后临朝听政,元佑党人开始复用,而元佑党人就是当初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群反对派大臣,以司马光为首,其中还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苏轼。

    而李格非又是苏轼的学生,和另外三人被称作苏门后四学士,其中又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关系极好,和其他人的关系也不差。

    如今大多重新启用,苏轼、秦观、晁补之等人都要入京,最迟来年,就可以和众人于汴梁再聚首了。如此好事,怎能不高兴

    若是周少瑜知道他的想法,肯定要同情一下子,苏轼如今在哪海南儋州。朝廷一道旨意到是简单,可要等人传递过去消息,等待交接,收拾一番出发,怎么都到了第二年。而苏轼就是来年八月死在半道上了。

    苏门四学子之一的秦观更早,要不了多久就会动身回京,可惜也是死在半路上了。晁补之到是好点,顺利来了,可没待多久又被弹劾外放。至于李格非本人,后年就会被罢官,之后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没几年也死了。

    若是这般一想,周少瑜把李清照还真够不地道的。不过此刻他也没想那么多,只觉得李格非高兴便是好事,说明不排斥他嘛。

    而另一头,躲在闺房歇息的李清照也得了侍女的消息,说那藏鞋留词的家伙又来啦,正和老爷聊的正欢云云。

    李清照这可好奇的紧,一回两回也就罢了,打头一次入小院开始,这都第三回了,还相谈正欢,做为被老爹加一众名士教导出来的才女,李清照相当清楚自己爹爹才学几何,能被他看上的人可不多,何况还是个少年郎。

    这时候的李清照还没经历过什么磨难,正式活泼好动的年岁,歪着脑袋一想,提笔写上,‘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至于后面的,不写了。

    此刻李格非正在书房教周少瑜书法,周少瑜毛笔太一般了,没办法,做为现代人,能写一手端正的毛笔字就算不错了,可在李格非看来,还是差的不只一星半点。

    正在给周少瑜讲解下笔的技巧,就闻自家爱女身边的侍女来报,说是李清照写了一首小词,想让李格非去看看。

    周少瑜眼热啊,他也想跟着去,那天之瞧见一个背影,还没见长啥样呢,奈何人家李格非压根没这想法,说了声失陪,颇为高兴的去找闺女去了,养出个才女,那可是他的骄傲。

    正失望呢,就见那侍女鬼鬼祟祟的又跑了进来,掏出一张纸条递给周少瑜,连道:“快些快些,时间不多哩,一会老爷就该回来了。”

    周少瑜没闹明白,打开一瞧,懂了,这是上回那半首词有效果了呀,瞧瞧这纸条,上头就一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可不是刮风下雨的,瞧见这一句,周少瑜明白了,这是让自己补全啊,想了想,有了!这句不就是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么

    哎呀,背着人老爹勾搭人家闺女,这种感觉,好奇特呀有木有。不敢耽搁,提笔就在那一句后头将原作写上。瞧瞧,多无耻,拿人家的词勾搭人家,太坏了。

    &nbs



第44章 茶楼
    李格非那里刷着好感,李清照那肯定也引起了足够的关注,事情简直不要太顺,唯一可惜的就是不能将她约出来,这一点着实让人无奈,只能慢慢来,偏生还不能每天都上门拜访,那也太殷勤了。

    可周少瑜除了学习一下李格非交代的读书任务,也就很闲了,闲的无事,也只能跑出去瞎逛咯。

    第一回穿越去了唐朝,结果稍微看了看之后,就尽守着挖地道了。第二回去了三国,却打仗打了好些年,经济萧条,逛也其实没什么逛的。

    还是商业发达的大宋好啊,人山人海热热闹闹的,各种叫卖不绝于耳,若属繁华,自然是舟桥那一片了。商铺林立,目不暇接,唯一可惜的就是街上基本都妇女,还大多带着幂首巾,遮了面容,啥也瞅不见。
1...89101112...3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