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苏学士?”

    “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学士?”

    “还是那个‘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苏学士?”

    ……

    谭敏被问的心浮气躁,苏轼厉害是不假,但是李逵和李逵的水平稀松平常,哪里有你们想的那么离谱?

    可是,苏轼是这俩家伙的师祖,这是不争的事实,只能气恼的点头道:“没错,是他老人家。”

    “可惜了,李云遇到这样的无良前辈也算是倒霉。”边上费县的士子叹息道:“我辈能和苏门子弟同场竞技,何其幸运?”

    谭敏气地眼皮子直跳,扬眉道:“兄台不用妄自菲薄,李逵和李云而已,又不是苏学士当面。”

    他终究是读书人,而且还是个没什么名气的普通读书人,真没有底气嘲讽苏轼的文学地位。只能变着方的贬低李逵和李云。

    可没想到,其他人可不像他这么想,反而赞叹道:“我等岂敢和苏门学子相提并论?明年我沂州士子恐怕真要有人中进士了。”

    谭敏气地直翻白眼,他已经无心去和其他县的士子交流了。一帮不开眼的家伙,没看到李云这厮去和主考官套近乎,差点提前知道了考题吗?

    再说李云和范纯仁面对面的对视,正当双庆想要趁李云不注意,来个水底捞月,拿走李云书案上的叫化鸡,却被李云伸手按住了。

    范纯仁面色不善道:“我可是你长辈!”

    “我们绝交了!”李云压根就不怕范纯仁,眼珠子上瞟,决绝的不行。

    “不识逗的小子!”范纯仁随便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接着找上了李逵,估摸着他想要大丰收来着。可惜李逵更不吃这一套,对范纯仁裂嘴一笑:“老伯,我不能害你,您老岁数大了,吃多了油腻的食物对身体不好。”

    说完,笑的灿烂无比。

    范纯仁语塞,不过来都来了,干脆看一眼李逵的文章,也算不虚此行。

    粗看之下,文章平淡无奇,但是字字品味之后,范纯仁却愣住了,李逵似乎找到了一条对大宋来说非常不错的出路。想到此处,范纯仁情绪激动了起来,扬起手中的考卷,对李逵正色道:“老夫要举荐你!”

    李逵脸上的吃惊不是假的,但更多的是意外。不过他怎么可能接受范纯仁的举荐,当即立场明确道:“小子拒绝!”

    “你这小子,简直是不识好人心。”

    这回范纯仁是真的生气了,第二次了,第二次想要举荐李逵,却又被这小子撅了面子。难道自己的举荐真的让李逵如此不屑?

    气地范纯仁吹胡子瞪眼,却对油盐不进的李逵一点办法都没有。

    真相只有一个,李逵心知肚明,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只能在心里头说:“您老都要凉了,受了您老的举荐,岂不是要跟着您老一起倒霉?小爷可没有那么傻。”

    范纯仁气过也就罢了,怒气来的急去的也快。反正有过一次被拒,第二次被拒绝,至少心里不那么难受了。但是李逵的策确实让他耳目一新,甚至连他这位掌舵大宋多年的宰相都心中升起无限的希望,或许不用变法,李逵就能解决大宋的困境。

    当下,拍案道:“解元非你莫属。”

    这话一出口,大部分考生都很平静,毕竟苏门学子的身份摆在哪里,想的是技不如人罢了。唯独有一人受不了,谭敏当即站起来振臂道:“范相,众士子的文章都没有看,唯独青睐李逵?”




第272章 为何你如此优秀?
    作为主考官,在考场大门没有打开之前,他是考场内绝对的权威。他的意志,将左右考场内所有的人。

    就范纯仁的身份,他就算是没有主考官的这层身份,在沂州也是绝对的权威。

    面对自己亲口说的解元人选,竟然有人提出了异议。自然让他老人家心里很不舒服,但不舒服归不舒服,他也是讲道理的人,尤其是这一次,他认定李逵为沂州解元不二之选,还真没有私心。

    很简单,真理不辩不白,既然那个穿着简朴,面带菜色的士子提出了反对意见了,而且就独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范纯仁也觉得这是个机会。反正势单力孤的,看着也挺可怜,再说,就谭敏站出来,还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来。

    他扭头对严明道:“封卷,合乎规矩?”

    范纯仁做过通判,也做过知州,自然知道解试是怎么回事,主考官又是怎么一回事。怎么会不明白规矩如何定的呢?

    解试考场,知州的话就是规矩。

    没有,也能现立。他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不给人落下口实的机会。知州,通判都认同了,在沂州基本上就是王法了,没有人再敢跳出来质疑。

    严明规规矩矩的垂手道:“范相英明,确实有这样的规矩。要不是范相提点,下官还真的忘了。”

    对于属下的马屁,范纯仁压根就不放在心上,他如今的身份地位,还用看一个小小的通判的吹捧吗

    ?他之所以拉上通判严明,是做给沂州参加解试的士子们看的,他老范,大宋无私。

    既然严明懂规矩,没有拆他老人家的台,范纯仁这才严厉道:“考场封卷。”

    衙役上来,一个个收取考生的卷子,放入袋子之中。

    等到所有的考生的卷子都被收起来之后,范纯仁这才开口道:“不要胡乱走动,但可以活动筋骨。李逵,你来说一说你的策吧?”

    “小子做这篇策之前,得从两年前随谁师祖苏学士在颖州、扬州求学,学习政务说起……”

    这话一开口,顿时引起阵阵惊叹。真的看不出来,李逵咋看之下粗鲁的外表,竟然有如此亮瞎众人眼的宝贵经验。

    其他人都还在苦读的时候,人家都已经开始学习政务了,这就是差距,无法逾越的鸿沟。就算对大部分新科进士来说,他们都没有接触政务的机会。

    而李逵呢?

    两年前,大概才二十来岁吧?

    得亏李逵不知道其他士子心里的猜测,他如今才十六,两年前是十四,粉嫩少年一枚。就是长相看着黑点,才辨不出年纪,哪里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

    啥眼神,都眼瞎了吗?

    即便这样,对其他士子来说,也只有羡慕的眼光投射过来。李逵顿时成为考场上最靓丽的仔。

    但是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比如说范纯仁老爷子,他能不清楚李逵在颍州做了什么吗?

    就两个字,发财。

    李逵佯装没听到,反正他也没打算和范纯仁老爷子理论这些,只是按照自己说话的节奏开始娓娓道来:“小子跟着师祖走进乡间,才知道百姓疾苦,而疾苦的根源,多半是普通百姓无法抵御生活中各种意外带来的风险。比如说生老病死,比如说房屋需要修缮,却无力承担。”

    “这些都是暂时的困难,如果加上赋税和徭役,有时候百姓不得不举债度过难关。但举债不仅仅要限期还本金,还需要支付利,多则五六分,少则也又四五分利钱。多少家庭因为不堪利钱之巨,只能典卖家产,最后沦落为赤贫者。小子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百姓可是我大宋的基石啊!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为百姓做些事。”

    李逵努力周了皱眉,没办法,体会百姓疾苦,感同身受的表情对他来说真的好难。他压根就没有这种傻乎乎的念头。他要是穷到背负巨额债务,恐怕会铤而走险……要么解决掉债主,要么去大户人家走一趟,还债之后还兴许能剩一点。

    “于是,就有了小子的这篇《昌平策》,昌即是繁荣,平即是安稳。昌平之下,小子愿看到百姓安居乐业。”

    李逵说到这里,顿了顿,偷偷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反应。好不容易吹捧一下自己,自然不愿意看到平淡无奇的场面。

    可惜,大宋的读书人死板的很,连个掌声都吝啬。

    不过看样子,似乎效果还不错。除了范纯仁,还有一直对自己有偏见的谭敏,再加上李云这家伙被自己骗惨了,对自己的话有了免疫力。

    总的来说,效果挺好,考场上大部分考生都陷入了自我感动之中。

    大有——此乃我辈读书人之楷模。

    看他的眼神,也像是摩拜偶像。

    李逵这才满意的暗自欣喜,总算没有白费他说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话。继续说道:“小子发现,普通百姓,一人之力,一家之力,难以抗拒意外之风险。但是五家之力,十家之力,却能够大大的降低意外带来的风险。”

    “打个比方说,颍州普通百姓一户人家平均有十亩田地,年收粮食二十七石左右。足够五口之家缴纳赋税和吃用。如果把周围家产差不多的农户联合起来,以十家为限,那么就有田产一百亩,年产粮二百七十石。”

    “但是小子发现,一个康健的成年男子,一人一牛,或一人两牛,可以独立耕种五十亩土地好,只要二个家庭的成年男子耕种,就足够十户人家的田地耕种。岂不是其他八户人家的成年男子空闲了出来吗?”

    “假如这十户人家中每年要承担两人服从徭役,那么就有六个壮劳力完全可以选择去城里做工,或者以其他的劳动换取报酬。这些钱岂不是多了出来?”

    “妙啊!”通判严明一开始还以为范纯仁是故意拔高李逵,反正他知道范纯仁和苏轼关系不错,不看僧面看佛面,也该提携一把苏轼的徒子徒孙。

    范纯仁不满地看向严明,低声道:“禁声。”

    严明这才发现,自己似乎打断了李逵的高谈阔论,抱以微笑示歉。

    李逵接着道:“不要忘记了,我的假设,女主人还在家里呢?一般村庄里,各家都会有三五个孩子,这些孩子大一点的可以试着学艺,或者务农帮忙大人。小一点的需要照看,两个妇女足够照看这些孩子和老人。加上鸡鸭豕等牲畜需要照料,再分出两个成年妇女喂食。”

    “诸位,还有六个成年妇女空闲了出来。你们说,该做什么好?”

    “针线活吧?村妇多以针线活换取用度。”

    “织布吧?土布虽说差一些,但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

    说到这里,士子们不少都开始跟着李逵的想法走了,开始七嘴八舌的建议起来。不过这些建议在李逵看来,完全不过是小打小闹,他咧嘴一笑,突然高声道:“为何不去购买一部工坊的织布机,或者干脆创办一个造纸工坊?六个年富力强的健康成年人,难道就做这些挣个三瓜两枣的小营生吗?”

    “土法织布机的简陋,虽说只要一个人就能玩的转。但是一台工坊常见的织布机,就需要四五个人协同,甚至更多的人才能运作。但是效率是单打独斗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产量上去了,收入自然能够增加。”

    士子们完全转不过弯来,怎么一下子从农夫变成了工坊主了?

    可问题是,李逵说出来的假设环环相扣,实现的可能接近无限。

    真要是这样操作的话,岂不是这些百姓几年之内就会富足起来。从普通的农夫,一跃成为家境富足的农夫。接下来该琢磨的应该是让有慧根的孩子读书了……想到这里,众人看向李逵的眼神顿时变了。

    恐怖如斯,竟然一个人瞎琢磨出如此精妙的办法。

    这样一来,普通家庭根本就不用担心难以抵御意外的风险,反而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犹如给众人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们看到了光,闪着金光的大道一直延伸到了他们脚下一样,触手可及。

    没错。

    李逵的想法就像是高屋建瓴,让人只能看到彼此的差距,却有种无力攀登的高度。

    大宋是封建社会最为奇特的时代。在大宋的农村,是小农经济,几千年来都不曾改变。但是在城市,却变成了商品经济,货物流通及其快速,而且各地都又非常繁荣的城邑,遍布大宋版图的各个角落。更不要说几座最大的城邑,人口超百万的存在了。

    大宋有超过50座,城市人口超过10万的都市。

    百万级的城也有五座,东京汴梁、大名府、河南府(洛阳)、应天府、还有杭州。如此庞大的城市规模,自然需要快捷有效的物流体系。大宋发达的内河水运,以及辉煌的船舶制造业,承担了这些城市的所有日常需求。可以说,大宋拥有极其庞大的消费市场,缺少的是生产能力。

    李逵说完,考场内鸦雀无声。

    范纯仁表现还好,他是第一个看李逵文章的人。该震撼的都已经震撼过了,可是其他人却是头一遭听如此匪夷所思,却看似非常容易办到的致富之路。而且还是共同致富。

    推官严明也愣住了,他有种自己一把年纪,当官也十几年了,却活在了狗身上的气馁。难道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天赋碾压,这也太打击人了点吧?

    不过,也有问题,范纯仁问:“如何解决彼此贡献不一的问题。”

    “契约。”

    李逵淡然道:“各家土地,人口都不一样,自然需要契约规范。”

    “如何解决分配不均的问题?”严明不想落后,他作为官员,要是被士子抢先了,岂不是尴尬?踊跃抢答,紧跟着范纯仁问李逵。

    李逵抬手伸出食指,悠悠道:“还是契约!出人,出钱,出地,都可以折算成贡献。年底按照贡献分配,岂不快哉!”

    “啊噢!”其他学子只能赞叹,高,实在是高。

    严明多心了,其实士子根本就问不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李逵的假设,完全把他们震住了,如同仰望星空一般,李逵无疑是星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星,其他人却只能闪烁着晦涩的光芒,在茫茫黑夜里,飕飕发抖。

    大家都是一起来参加解试的士子,为何你要如此突出?

    可他们哪里知道,李逵说的完全是不值一哂的玩意。这些构想,放在新思潮泛滥的十八世纪的法国,简直就是烂大街的理论。巴黎的咖啡馆里,看着不起眼的瘦弱青年也能说起来头头是道。后世对这种近乎理想的生产状态冠以特别的名字——理想主义思潮。

    凡事牵扯到理想的东西,都是最难做得到的空中楼阁。

    因为人类只能接受被领导,被统治,却无法接受绝对的公平。一旦有绝对的公平出现,就会滋生懒惰。大家收入都一样,凭啥咱要多干?俺又不傻!

    而理想主义者所认为的最佳解决方案,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空中楼阁。李逵说出来,就是糊弄人的玩意。再说了,这只是考试,又不是让他去推广。他只管放火,至于其他的事,一概不用去想。还能得高分,多好!

    可对大宋来说,这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一种理念,冲击着根深蒂固的思想枷锁。要命的是,老范如此顽固的人的枷锁都松动了,更不要说哪些激进分子了。
1...124125126127128...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