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突然,李逵举起手中的三尖两刃神锋,沉吟道:“从即日起算,三日后,不管是走是留,还都是朋友。但如果现在要走,那就是敌人,是蟊贼,看我掌中的武器答应不答应”

    说话间,李逵猛然跳起来,三尖两刃神锋在空中划过一道弯月,将路边的一株一尺来粗的杨柳齐肩砍断,哗啦啦,树冠掉落在地上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愣住了。

    之前还有心说风凉话的武人,顿时如同被掐住了喉咙一般,不敢作声。

    惊恐的看着李逵,他们说什么也想不明白,李逵这厮是从哪儿冒出来的,猛地完全不像是个人。

    一尺多粗的杨柳,差不多和壮汉的腰身超不多粗细,怎么可能如同切菜般的砍断,这厮的武器要有多重,双臂之间的膂力要多强,才能做到如此举重若轻的潇洒。

    有人甚至耷拉着脑袋,愤恨不已道:“这竟然是济州解释的解元恐怕是武解元吧”

    李云耳朵尖,听到这样的话,自然是满肚子不舒服,心中腹诽不已:“沂州武解元是他好不好”

    阮小二真被吓住了,他知道李逵猛,但不知道李逵能猛到这步田地。第一次看李逵拿着武器动手。虽然不是对人,但是能够斩断差不多腰身粗细的杨柳,这已经不能用猛来形容了。要是这刀锋落在了人的身子上,岂不是都是一刀两断的局面

    突然间,阮小二开始为自己的安危担忧起来,他要是作死继续惹怒李逵,会不会被李逵一巴掌拍死

    反倒是庞万春之前被李逵的举动吓一跳,但随之而来的是心中的狂喜。

    李逵太附和他的心意了,自己身边要是有李逵在,他甚至有信心将西夏的铁鹞子挨个钉死在地上。可惜,李逵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给他做肉盾。因为地位身份实在太高,他无福消受。但是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机会,只要劫匪来了,他或许能和李逵并肩作战。

    想到这里,庞万春激动的忍不住想要发抖:“劫匪,快来吧!庞大爷忍不住要大杀八方了!”

    李逵砍完树,转身骑上了他的马,拉着缰绳对身后的人喊道:“出发!”

    队伍再次上路,不同于之前路上有说有笑的场景。此次上路,队伍沉默的只有车轮的辚辚声,在空旷的官道上想起。所有人都噤若寒蝉,深怕惹恼了李逵这位煞神。

    郓城县。

    驿站的差役送来了当日的信件和公文。

    宋江刚起身准备下衙,就被同僚张文远给按住了,将文书一股脑的丢到了宋江的面前,轻慢道:“黑三郎,整理公文后再下衙,哥哥要跟着县尊出巡。”

    不入流的县令而已,还摆谱出巡,县衙里谁不知道这位老爷是寻花问柳去了,简直是败坏朝廷的脸面。

    可宋江生气不起来,因为,他是新人。

    之前宋江通过了县试之后,自信满满的去了参加了州里举行的解试,然后啥也不是的被退回来。但是他不气馁,真正让他放弃科举的是考在京东西路,乃至天下都非常有名的应天府书院。

    考试完之后,考官看着他忐忑的反应,笑道:“你不用担心,反正怎么考都一样。”

    宋江乍一听,还以为是褒奖他的话,暗暗窃喜不已。随即发下考卷之后,他看着考官的评语和评分,一张黑脸变地紫黑紫黑的滚烫。

    考卷上赫然写着一行评语:“狗屁不通,下下。”六个字。

    回到老家郓城之后,他只说自己没有考中应天府书院,打死也不说自己的成绩如此不堪。下下,这是最次的成绩,他如此不堪造就,还敢说什么金榜题名

    于是家里央求人帮忙找个了县里的书吏,初来乍到的新人少不了被同僚欺负。

    宋江也是如此,张文远这厮比他早来两个月,就能耀武扬威的呵斥他,让他气不打一处来。但是好在,忍一忍就过去了。

    宋江找管事讨要了油灯,开始整理公文。

    不知不觉之间,天已经黑了,估摸着该是戌时了,摸了摸饿扁了的肚子,哀叹不已。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书吏,还是个新手,县衙厨房根本就不会给他准备食物。起身看了一眼书案上的文书,迟疑起来。心头琢磨着是先去街上填饱肚子,还是等明日早些来继续整理

    突然间,不小心将书案上的文书碰到了地上,宋江矮身蹲在地上,一封封的捡起来,突然他好奇地看着一份文书的往来官衙似乎大有不同。

    “广济军州难道是军情”

    宋江不认为濮州这地方会有什么大战,但是军队的文书往来,必是急件,容不得他拖延。要是紧要的事,说不定还要他连夜寻找不知道跑到哪儿去快活的县令大老爷。

    拆开文书之后,就着昏暗的油灯仔细看了起来,才看一会儿,他就愣住了,上身仿佛被拧了起来一般的弯曲,他却浑然不知,口中一个劲的喊道:“坏了,出大事了!”




第294章 义字当头
    郓城是个小地方,而且一多半还因为靠近水泊梁山,汛期来临,时常淹没湖岸,无法耕种。城内大部分的商业都仰仗水运,也就是广济渠的货物运输。其繁荣程度甚至不如上游的合蔡镇。

    可以说,小小的郓城根本就不值当来五百官兵弹压。

    宋江仔细查看了信上的内容,还有官印,来自广济军州的兵曹司。这是一封正常的官府文书,但透着不正常的是,过境的军队不是永济军,而是猛虎营。他根本就不知道,广济军什么时候多了一个猛虎营

    越琢磨越不对劲,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人,晁保正。

    晁盖是东溪村的保正,也就是村长的身份。但晁盖在郓城,乃至整个京东两路的名声都很大。联想到之前往来公文之中有让济州协查大名府劫案的公文。宋江猜到晁盖恐怕收留了不该收留的人。

    在郓城境内,也只有晁盖有这等广泛的交际。

    一来,他的名气确实大,绿林和官府都对他有所耳闻;二来,他仗义疏财的性格,让他对任何人都不会有太多的提防。不仅没有,反而还会尽力相助。这等人物,却生活在乡间,本身仅仅是个富户,就很让人奇怪。

    相比之下,宋江如今的名声完全没有走出宋家村。

    孝义黑三郎的名头,也仅仅是黑三郎而已。

    孝义二字,无从谈起。

    想到晁盖,宋江心中开始琢磨起来,自己读书不成了,恐怕这辈子做官没了指望。原以为自己能耍大刀,还有读书的本事,怎么说也该是个文武全才。没想到最后沦落为文不成武不就的书吏,还被仅仅比自己早来两个月的张文远欺负,心中恶气难除。

    就算是做书吏,他也看出来了,没有大户的支持,没有江湖朋友的帮衬,恐怕也难以出头。

    宋江细想了一阵,决定还是去一趟东溪村。

    他将公文往衣襟中贴身放好,匆匆灭了油灯,出门。

    出城的时候,他还被同是衙门共事的朱仝喊住“三郎,为何如此匆忙出城”

    “原来是朱兄,小弟在衙门里一时忘了时间,没想到出门就天黑了。这不,正准备回家给父亲报平安。”

    宋江随口编撰了个理由,虽说朱仝人不错,但他做的事还是不要让人知道的好。

    朱仝也不在意,不过看了一眼天色,倒是满月,月光很亮,也不用担心走夜路而迷路。不过夜晚出行,安全也是个问题。解下腰刀递给了宋江道“贤弟孝心让人敬佩,夜深赶路,身上没有防身的武器,遇到野兽就难办了。我这把刀且带上,回头还我。”

    “谢过朱兄弟,就此告别。”

    “别耽搁了。”

    朱仝坦然笑道,对宋江挥挥手。可他边上的雷横却眼珠子滴溜乱转,随即心疑道“古怪,真的古怪。宋家庄可不是从南门出城啊”

    朱仝笑道“就不许他有不方便说的事告知吗”

    “哥哥好心好意给他武器防身,他却故意哄骗哥哥,为何不见哥哥生气”

    “都是乡里乡亲。公明虽之前一直在读书,也打熬身体,同是我辈中人。”说到这里,朱仝就不说话了,他们都是武人。

    朱仝是郓城马兵都头,雷横是步兵都头。

    其实就是民兵而已,他们训练之下的士兵总数也不超过三十人。别说郓城县了,沂水县也有。当初打老虎的时候,也出动了马军和步军,看着气势吓人的很,不知道的还以为千军万马。实际上,能来二十来人已经算是不错了,像样的武器都凑不全,比散兵游勇都不如。

    说是都头,其实是班头。

    和三班衙役一样的身份,但是有区别的是,他们都是良人。而衙役之中捕快人手多半有犯小错的百姓担任,是不需要重判的罪犯。地位要比衙役稍微高一点,但比不上县衙里的书吏。

    雷横死死的盯着宋江离开的方向,夜色正浓,早就看不到宋江的背影。

    他只是觉得奇怪,突然似乎心中豁然开朗起来,问朱仝“刚才公明去的方向,似乎是去东溪村。”

    “东溪村”

    朱仝微微邹眉,对于东溪村他在熟悉不过,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常去,而是因为这地方有个人很特别,名气在郓城县比县令老爷都要大一些。

    但是却喜好结交江湖朋友,江湖上的人,有好有坏。

    总的来说,坏的多,好的少。

    乡里乡亲的朱仝自然希望晁盖能好,更不要结交匪类,到时候他们这些做朋友的为难。之前的刘唐就很没有眼力,大家心知肚明的事,非要捅破,弄得大伙脸上无光。

    不过朱仝向来不是喜欢猜度他人隐秘的小人,一笑而过“雷兄弟,今日也倦了,在下做东请兄弟喝碗水酒驱驱寒气。”

    “这怎么好意思”

    雷横嘴里说着不好意思,可是腿脚却迈开朝着酒肆而去。他身家不如朱仝富裕,同时为人又贪财,自然不肯破费,但要是吃人的,他从来都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再说宋江。

    提着腰刀,走了十来里路,又饥又饿。

    扶着路边的树歇息了一阵,咬牙再次赶路。

    总算是在天亮之前,赶到了东溪村。

    村口的狗吠叫了起来,一只只接着叫起来,如同比试那只叫的响亮豪迈。不过村子还沉浸在睡梦之中,根本就没有人出门查看的心思。

    唯独村头的私塾先生吴用起来了,打开远门,揉眼看清是宋江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此时的宋江又渴又累,在水缸边上舀了一瓢冷水,咕咚咕咚的喝了起来,没喝两口,却仿佛被激住了似的,打起了颤栗。

    “公明兄,这是为何”

    宋江呼出一口热气,咬牙道“出事了。”

    “说话间,将衣襟中的文书拿出来给吴用看。”他倒是不担心,吴用和他一样,都是落榜士子。别以为吴家后人说的那套是真的,什么吴用参加科举,差点成了状元,因为对蔡京不敬,才被取消了功名。这等瞎话,也就是自己后人给老祖宗脸上贴金了。

    状元可不是宰相能定夺的,而是殿试中皇帝亲自考核之后,才会点取的才子。

    而现实状况是,吴用不过是蒙童先生。

    基本上和沂水县的颜夫子一样的水平,可能比颜夫子稍微强一些,但也强不到哪里去。毕竟颜夫子和孔夫子就差了个姓,但学问差了十万八千里之遥。

    宋江和吴用是同县的士子,平日里也经常见面。水平嘛吴用高一些。但是吴用很穷,没钱去书院读书,只能在乡间闭门造车,以至于解试也过不了。在大宋,读书好的人,考取书院并不难,只要以学问进入书院之后,朝廷会给予补助。当初范仲淹考上了书院,靠着朝廷的补助米粮,才在科举路上坚持了下来。

    读书不成的吴用,只能在乡间做私塾先生。

    平日里教授几个蒙童,也得不到多少束脩。好在有个仗义疏财的邻居,晁盖。经常接济她,才让他免于衣食无继的困顿。

    吴用看仔细看完了公文,坦然的目光迎向了宋江问“公明,这是何意”

    “贤弟不知”

    宋江微微一愣,在他看来,吴用和晁盖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怎么可能对此事情毫不在意,难道他之前猜测的不过是虚惊一场,晁盖和劫案无关。或者,隐藏在晁盖庄子里的劫匪隐藏的很好,没有让晁盖发现端倪。

    可他哪里知道吴用是强撑着惊慌,他是晁盖的亲信,怎么可能不知道晁盖最近做了什么

    尤其是庄子里一个个来历身份古怪的人,都表明晁盖最近做了一件大事。但是吴用不清楚宋江的来意,是要来他面前诈取情报,然后回县里邀功

    还是真心为晁盖担心

    而且,晁盖根本就不在庄子里。

    就算是宋江想要见人,吴用也不敢让他们相见。

    宋江原本想要离开了,不过顶着吴用灶上煮的米粥,咽了一口口水,他一夜水米未沾,早就是饥肠辘辘了,装出好奇道“这米粥要糊了吧”

    吴用豪爽的大笑起来“正好给公明果腹。”说话间将米粥端到了桌上,宋江也不嫌烫嘴,连吸带划拉的往口中送。

    一锅米粥下肚,宋江终于感觉自己活过来了,浑身暖洋洋的颇为惬意。起身离开,吴用却故意拦着不让宋江去晁盖的庄子。宋江疑心顿起,不悦道“吴兄,为何拦着小弟”

    “公明,晁盖哥哥不在庄子里。”无奈之下,吴用吐出实情。

    宋江怒道“吴兄,都这个时候了,你还要隐瞒愚兄到什么时候此事重大,关乎性命,你平日里和晁保正交情莫逆,怎地如此不知轻重”

    吴用苦笑道“非是小弟不想告知,而是晁盖哥哥去了十里坡。”

    “去那等破落地方做甚”宋江大为不解,十里坡不是什么集市,更不是热闹去处,坡顶连棵树都没有,颇为荒凉,好端端的大半夜去十里坡,岂不是犯傻的行径

    吴用只好将实情告知“可能是去发财”

    “你为何不去”宋江挺好奇,发财这个词他听懂了,也觉得晁盖胆大妄为,竟敢做杀人越货的买卖,心里顿时警觉起来,恐怕以后不能和这些人有太深的往来。

    “我看家”

    吴用也很无奈啊之前公孙胜没来之前,他是摇扇子的智多星,可是当那个妖道来了之后,竟然取代了他的地位。这让他找谁说理去

    不过报信这事他是要去的,就等宋江走后,他准备去给晁盖报信。

    宋江琢磨了一会儿,有道是送佛送到西,干脆道“衙门里的公文,你也说不清楚,同去也好成全了朋友之谊。”
1...149150151152153...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