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书箱很简单,笔墨纸砚这些东西,纸是不能带的,就剩下三样,还有一些文房小用具。很快就检查完了,连夹层不放过。县里的衙役们都是鬼精的人,看李逵的架势就明白,李逵根本就不怕查。再说了,人家老师是县试的主考,夹带什么的太低级了,让老师周元直接取了不是更省事?

    啪嗒,啪嗒。

    李逵将一双鞋子踢到了衙役的面前,一时间,门房,连带着回廊里,都散发出一股子酸涩的味道,还有刺鼻的腐臭味,而李逵光着两只大脚丫子,站在一旁,浑然没事人似的站着。就算是再不爱干净的臭男人,自己也不会觉得自己臭。

    李逵正好诠释了一个臭男人的日常。

    鞋子从新鞋子一直穿到丢掉,不指望他刷洗鞋子,洗脚……看情况。

    这双做工考究的虎头靴,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脚汗浸泡之后,顿时拥有了不一样的威力。

    李云捂着鼻子瓮声瓮气道:“二哥,还请收了神通吧!”

    “翻着看看啊!别傻愣着。”

    李逵身后不少士子顿时对衙役多了一丝同情,这帮人也就是这一天可以对士子们指手画脚,但说起来,也都不容易。

    “头发看看!”

    “对了,要脱衣服吗?”

    “别,二爷,时间不等人,还有许多士子等着进考场呢?”

    ……

    李逵这才提溜着书箱食盒,在张都头发绿的闭气之中,提着李逵的臭鞋帮李逵穿上,很好的演绎了一把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概。等李逵走了好一阵,门房这里才有人敢大喘气。

    “云哥儿,该你了。”老冯是县衙的老人,对李云也非常熟悉。虽两年没见,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李云。前都头李清的儿子,听说也去了苏门求学。只是……不知道学的如何,当初李云在沂水县可不像是个靠读书能有出息的样子。

    李云紧随其后,跟着李逵进入了考场。

    在进考场之前,他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张都头。如果他爹不离开县衙的话,或许今日的张都头就该是他父亲了。

    没有李逵,也有张逵,王逵,反正总有县里的捕头得罪不起的人存在。

    他看向李逵背影的目光顿时复杂了许多。之前有过一段日子,他非常恨李逵,因为李逵让他爹李清将很体面的捕头身份辞了。可如今看来,这身份哪有什么体面可言,简直就是羞辱了祖先。

    陆续有士子经过检查,进入了考场。

    李云找到了自己的考棚,刚坐下,一抬眼却发现县令周元的目光正直勾勾的落在他距离不到十米的地方,而且还不带转移的。他这个位子,简直就是了县令能够特地而设立的,当然,还有他边上的李逵。

    李云用自己和李逵的长期斗争经验发现,师伯周元恐怕是要动真格的了。

    想到此处,李云心中顿时哀叹:“师伯,你无端端的吓唬师侄,太不厚道了!”

    就在李云脑子里天人交战的时候,周元字正腔圆的用官话道:“时辰已到,出示考题!”

    铛铛铛,铜锣开道,衙役从过道里走过,没走几步,就说同样的话,警示士子,回到自己的考棚,考试要正式开始了:“出示考题!”




第242章 读书人骂街
    轰——

    考题刚出来,士子们顿时炸开了。

    周元顿时眼皮子又跳了起来。自从知道了今年科举的考试范围,周元的内心就很不爽。朝廷不按套路出牌,到时候士子肯定要闹将起来。

    果不其然,揭开题目的那一刻,士子们顿时轰然而起。二三十个士子离开了自己的考棚,冲了过来。

    作为主考官,周元这时候不能指望他人,他站了起来,走入考场,面对众人脸色阴沉的呵斥道:“考场喧哗者,取消资格,逐出考场。”

    虽然县令周元在考场是绝对的权威,但是面对考试内容的大幅度更改,还是有考生很不理解。直接走到了考场绝对的权威面前,对周元作揖道:“县尊,学生沂水谭家集人,谭敏。心中有一事不明,还请县尊明示。”

    “说!”

    周元似乎对此已经有所准备,本来嘛,大宋王朝建立之后,科举已经举行了六十一科,包括其中的恩科,还有大宋早期的科举没有年限规定,有时候一年一考,也有两年一考,直到真宗时期才规定了三年一考的规定。但也会参差恩科,所以,总数算起来,将近两年一考。可以说自从科举在大宋实施以来,诗词从来都没有缺席过。

    按照以往的科举规定,第一天考试,帖经、墨义和诗赋。甭管是省试还是解试,甚至科举最低级别的县试,都需要免不了诗赋的考试。墨义,帖经取消之后,改为五经题。诗赋之前也是科举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场,甚至以往考官只看诗赋,不看其他科目取士的情况出现。可是诗赋的题目突然没有了,士子怎么可能不炸?

    “大人,今日你是主考,本没有学生说话的份。”

    “那就别说!”

    周元一点余地都不给的谈话方式,顿时让对方有点坐蜡。可是读书人的倔强让他还是强撑了下来。

    “大人,学生还是有句话不吐不快。”谭敏俨然成为沂水县士子的头目,读书人也要面子,甚至有时候会自己欺骗自己,将面子上升到大义的程度,然后口中念叨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不管不顾的埋着脑袋往前冲。

    直到撞的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运气差一点,甚至会把自己折腾进大牢里去。就算是吃上牢房里的糙米饭,可读书人的脸上还是会散发出一股子让人匪夷所思的圣洁味道来。

    这种事,谭敏的心里很清楚,他要成为一方心声的代言人了,以后的成就一定会更高。至少沂水县的士子将以他马首是瞻。

    谭敏像是参加什么重要仪式似的,把自己陷入了一种神奇的臆想之中,躬身之后,后背瞬间就挺拔了起来,给人一种故意为之的感觉:“县尊大人,我等士子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今日科场三试。可是今日考题,却与往年大有不同。学生问县尊,祖宗之法,焉能废除?”

    “是谁的祖宗?”

    周元脸色顿时黑了下来,皇帝亲政,自然要大刀阔斧的对朝堂有一番新的运作。但是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手段,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可不接受有什么办法?

    而且皇帝亲政之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科举之上。

    废除诗赋,也就是说明年甲戌科的省试和殿试,也不会出现诗赋。以往,就算是王安石对科举进行改革,也没有彻底将诗赋废除过的先例。只是将诗赋的作用一再降低,有时候作为考生的辅助成绩,提高一下排名,倒是可能。

    但是读书人,哪个不附庸风雅一下?

    平日里吟诗作对也是文会之中少不了的雅事。

    很多读书人,别看科举举步维艰,但还是有一两首压箱底的诗词,作为拔高自己形象的利器。

    科举无疑是最好的场合和机会。

    谁都想露一手,可突然间县令周元竟然将诗赋考题取消了,不能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在考场,谭敏的反应太过激了,甚至开始用‘祖宗之法’来质疑县令周元的决定。这无疑是对权威的质疑,要是周元无法将谭敏的气焰压下去,那么这场县试,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成为有巨大争议的县试,而作为主考官的周元,将为这场失败的县试背锅。

    周元平日里可以亲民,可以不让自己显得高高在上,但是现在,他绝对不能退缩:“谁规定的‘祖宗之法’,谭敏,今日你不说出个理由来,本官将治你个妖言惑众的罪名,你可知祸从口出的道理?”

    “县尊!”谭敏这时候也知道自己出头太危险了一点,可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哪里还收得回来?

    只能硬着头皮道:“自圣祖以来,诗赋都是头场,而如今县尊取消了诗赋,让我等不解。”

    “这是朝廷的旨意,是否朝廷做出决定,还需要让你允许不成?”

    “你不过是个士子,却敢在科场蛊惑其他士子,该当何罪?”

    ……

    周元一连串的质问下去,谭敏确实难以反驳。县试取于不取,都在阅卷的主考官的手里。而地方上的考试,都是地方官为主考官。县试,解试,都是如此。还没考试,就得罪主考官,谭敏的这次县试恐怕已经凶多吉少了。

    谭敏眼看就要被吓退了。

    李云探出脑袋对隔壁考棚的李逵道:“二哥,这些憨货要是被逐出考场,我等成功的可能是否大大增加?”

    李逵愣住了,面色古怪的看着李云,随即点头。

    还没等他警告李云,李云这厮竟然跳出来声援周元:“县尊,胆敢质疑朝廷抡才大典,这些人如何能为朝廷所用?”

    “逐出考场!”

    “逐出考场!”

    李云带头喊了两句,突然间应援者不少。似乎也看出了其中的便宜。因为敢于站出来质疑考题的,都是县里才学比较好的一群士子。真要是来充数的士子,考什么都不在乎。只有才学不错,有解试希望的士子才会对考题特别在意。

    科举三年一次。

    诗赋所占的比重很大,仁宗时期,甚至只要诗赋为上,就能直接中进士。

    士子们憋了三年,整出几十首诗赋,耗费不知道多少精力,却突然一句今年不考了。这就像是一个复读了三年的考生,按照考纲兢兢业业的学习,三年后下场,心中想着是一举成名的机会。突然主考官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让他三年的苦功付之东流,谁能接收得了?

    站在谭敏的士子少说也有二三十。

    而参加沂水县县试的士子呢?

    总数才一百多。

    一下子将四分之一的士子淘汰,余下的人岂不是通过县试得机会大增?

    谭敏这时候是退也不是,进也不能,要说退让,岂是读书人所为?立场呢?气节呢?节操还要不要啦!

    可要是继续和周元顶着来,岂不是他耗费三年苦功,却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他也想解试入京,省试出贡,殿试扬名,成就人前显贵。这连老家都没有走出去,就要被绊倒在地上,岂不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能。

    绝对不能让这些浑人得逞。

    谭敏可不记得沂水县的士子里,有李云这样的面孔。在他看来是生面孔的人,都是才学不怎么样的绣花枕头。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要是有才学的,自然会向自己靠拢。想到这里,谭敏果断低头:“县尊,学生错了!”

    “错哪儿了?”

    “不为官宦,私议朝政!”

    周元还真不能听李云的,将一群人逐出考场。毕竟不是一个俩个。真要是这么做,他这个县令,恐怕要被上司拉过去训斥一番。考评也会很糟糕。他可不想一直当县令啊!

    周元沉着脸道:“念在你是初犯,既知错,还不去参加考试!”

    “学生谢过县尊大量。”

    一场风波,突然就停下来了。这让看热闹的人大呼不满。可不满又能如何?他们都是学子,周元可是主考官,真要是故意刁难,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考试在的铜锣声中开始。

    题目都是五经题的经义,数量足有四十道。上午二十题,下午二十题,写完就可以交卷。

    说起来,经义反而是科举之中最为简单的一科。毕竟都是死记硬背的学问,只要肯花苦功,自然能够通过。五经题就是《易经》、《尚书》、《周礼》、《礼记》、《诗经》五部书,也称为大经。大经题就是从五经题中选出摘句,按照朝廷规定的解释,来写出意思。比如说,题目:‘已事遄往’。应答就该是:出自《易经·损》,初九,其道上行,应实为益上而损下,实为取舍之法。故曰:尚合志。

    都是这一类的题目,几个字的题目,就要写上一大段。

    考完之后,考官评论对错,发布在县学外头的墙上。要是没通过,第二场就不用来了。

    对于普通学子来说,这些题目的数量已经很多了。

    李逵埋头苦写,真的是苦写。以前还有墨义,但自从王安石变法之后,被取消了。当初墨义被取消之后,似乎……对了,师祖苏轼还写文章去骂王安石了。取消了墨义和诗赋,最终却让经义题目增加了一倍之多。

    好不容易写完上午的题目,对李逵来说,难度并不大。都是死记硬背的题目,真要是连这点苦功都不肯下,也不用参加科举了。

    写完之后,李逵瞪眼看向了衙役,道:“封卷!”

    “二爷,不再看看!”

    “有甚好看的?”衙役无奈,只好讨好的将李逵的卷子封存起来,等待下午新的考题出来。

    而李逵从食盒里拿出吃的,一一摆上了案头。食盒是胖春准备的,自从俩家定下了亲事之后,胖春也不再避讳,还没过门就以嫂子自居。给李逵准备的食盒不可谓不丰盛,就算是酒宴也不过如此。当然,李云的食盒和李逵的一样。

    考场之中,李逵绝对是第一个写完的。此时,大部分学子都在奋笔直书,突然间,鼻尖似乎有酱肘子的香味飘过……

    啧啧啧

    还有肘子独有的肉皮带着一股子粘糊劲的吧唧嘴。

    李逵饿了,别人也肯定饿了。

    对面的学子茫然抬头看向李逵,只见李逵双手抱着酱肘子大啃特啃,一时间腹中如同打雷一般闹腾起来,气地在心中大骂:“你大爷的!”

    肚子显然更饿了。

    可是没办法,还有题目没有写完。只好埋头苦写。

    坐在李逵边上考棚的李云也是心中暗骂不已,可是好歹他看不到李逵考棚里的动静,至少还能忍住。

    少卿,又有人封卷。

    从书箱里摸出两个干饼子,抬头看到李逵一大口下去,至少半斤肥肉,带着酱汁在嘴边挂下的场面,再低头看看自己手中的干饼子。顿时有种戚戚然的惨淡。好不容易狠下决心咬了一口饼子,顿觉索然无味。

    恨得眼皮子直跳,心中一再安慰自己:“这厮多半是个充数的混子,本才子不和他一般见识。”再说了,李逵在县学门口大闹一番,看到的人也不少。猜测李逵肯定有很硬扎的背景,与其交恶对方,还不如视而不见。
1...9899100101102...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