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武馆做农女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寂寞佛跳墙
分家了呢。
除了叫骂“还我们铁锅”的句子,李华还听见二婶田氏嘴凑到门缝处在努力诱哄“大嫂你再想想这家真能离开不虎头就算能活也撑不起家吧你不跟老伙合着过日子,到时候要服劳役了你叫谁去”
分家这件事儿,还有一个大隐患,就是轮到每家出一个壮丁服劳役,类似挖河啊修路啊建城啊这些时,分了家就躲不掉摊派下来的名额。
要是还跟着老李家在一起,就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刘氏这会儿肯定在屋里哭呢,很快就会撑不下去。
李华也不装疲累娇弱了,大踏步挤过去,身后的大捆柴禾划拉了好几个人,吱哇怪叫。
“是我,开门吧。”李华语气淡淡,站到门口后身子往后耸了耸,田氏等人尖叫着跳开。
杀神回来了。
刘氏哆哆嗦嗦打开门,一股子根本遮不住的米香肆虐开来,她真的哭了,不是被吓得,就是急的。
只有一个铁锅,锅盖都没有,香味儿捂不住。
三个小的也早醒了,就连病重的虎头都蹲在了灶台旁边,一边吸鼻子一边小心翼翼看门口。
大姐回来了,就不用害怕了。
小胖子站起来讨好的对李华笑,还怪有心机的说“姐你要是把刀子借给我拿着,我就敢开门。”
还惦记着李华的瑞士军刀呢。
其实这回就凭背着的超过李华身高的柴禾,足以震撼老李家人。
或许,还会有人暗暗后悔,把这么个有用处的壮劳力给分出去太可惜了。
李华把柴禾放到灶台后侧,走回到门口,仰脸看向众人。
背柴禾吓不退他们,腰里别着的开山斧行不行
一票老的小的都在往后退,田氏被江氏推搡了一把,才后退着赔笑,把新商量的没说完的话交代完“大丫啊昨儿个分家分的急,都没想到分了家你家就得出劳役的事儿,你家就虎头是个男丁,这不就替你们着想暂时这分家不能算……”
其实是看见她能干兼闻到米香便想着合成一家的吧连锅都不用要回去了,直接可以开吃。
李华淡淡回绝“劳役我去。”
。
016 返乡还是就地安置
昨夜里的分家太过仓促,根本没占到便宜,老李家人后悔了。
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服劳役的理由,又被直接拒绝。
李华对于这次刘氏的没屈服还挺满意的,所以有耐心解答下刘氏小声的提问。
“你是女娃儿,服劳役都是男人一起吃住……”
“想那么远干什么眼前儿都不一定能活下来。”
李华的答案还是很强大的,刘氏退回去凑器皿盛饭。
柴房内的米香味儿继续四处飘散。
门外的老李家人再无计可施,明抢……还是算了。
李华的开山斧在手中打着旋儿,柴房门前登时安静,是那种极不甘心被饥饿驱使着肯定还得再想法子的短暂的安静。
是衙差的响锣声打破了这点儿安静。
“边关告捷!失地全部收复!”
“安将军生擒蛮夷少主耶律金蟾!普天同庆!”
“流民登记上册!或遣返原籍或就近安置,自愿返回原籍者田产房产不变,朝廷接济路费米粮!自愿就近安置者登记后再等安排!”
……
终于等到朝廷表态安置流民了。
支棱着耳朵聆听动静的难民们顷刻爆发出阵阵欢呼,然后蜂拥向山神庙院外,争先恐后追问具体安置细节。
包括老李家一票人。
刘氏也想跑出去,被李华拦住了“你带着他们吃饭,我去。”
开山斧还在手里呢,当娘的也不敢有异议。
“那……给你留着饭。”
“不用,我在外面吃了。”
李华把开山斧别回腰间,慢吞吞跟在人流后面。
原来昨夜那位蛮夷少主叫“耶律金蟾”,自己的功劳直接算在安必孝头上了。
这样挺好,最起码那位安将军还促进了流民的安置工作。
速度挺快哈。
皇城根儿下确实不适宜留存大量相对陌生不知来历的流民,再出现昨夜那次蛮夷潜伏偷袭事件,大齐灭朝大有可能。
李华暗自琢磨着,继续旁观衙差们的举动。
来的人不少,核查登记的是几个长袖儒衫师爷模样的文士;一部分衙差围住了整个山神庙,不给随意进出;一部分衙差敲锣在院中呼喝,务必没有一个漏网之鱼……
核查登记要求出示户籍路引,也就是代表身份认证的东西。
师爷们对没有路引的成年男子很戒备,衙差直接驱赶他们集中到一间屋内看管起来,必须有三个被证实人员指认无误彻查身份后才会登记。
气氛登时多了几分紧张,但是看到能出具路引的人家欢欣鼓舞的登记,并商议是否返回原籍,又继续期望着轮到自己。
五百多口难民呢,速度快不了。
李华隐在人群里,很警惕的盯着老李家那一票人,都不用回去问刘氏,她家人的路引肯定在老李家人身上。
果然,李家最健康健硕的李三壮举着个物件挤到最前方,高声宣告“我们有户籍有路引!我们要回原籍,我们是十四口人!”
李三壮身后就是他家十口老幼。
多报的四口人,自然就是大房刘氏跟仨孩子。
李华撇撇嘴,就知道得闹幺蛾子。老李家肯定打的算盘精,利用一起的路引冒领十四口人的路费米粮,然后潇洒的丢下她们四口。
她倒是不着急,侧起身子见缝插针挤到李三壮身侧,伸手递过昨夜里刚写就的分家文书,压在那张路引上面。
“官爷,我们分家了,麻烦给分在两处,我们四口不回原籍,愿意就地等待安置。”
黑瘦黑瘦的小丫头,貌不惊人但口齿清晰,明明声音不高,就是没办法忽略。
想要彻底摆脱老李家的纠缠,必须分在两处。
他们稀罕官府下发的返乡路费跟米粮,李华不稀罕。
“你……小丫头片子胡说八道!”
原本都神经松懈下来静等登记领钱的李三壮恨得咬牙,身后那一票老李家人更是牙痒痒,恨不得生啖其肉的模样。
李华早把人群观察清楚了,转脸儿招呼扭着头貌似不注意的里正“三叔公,快来做个证!”
笑话,真要放过这个机会,能证明他们身份的李家村人都离开了,他们四口还不一定得被怎么处置呢。
李华还一脸骄傲的代为介绍“官爷,里面那位留胡须的就是我们李家村里正,村里人就没有一个是他不认识的,我们差不多有百来口人呢,您叫他来查验李家村村民,比路引还管用,还省事儿不是”
得,里正三叔公想低调儿都不行。
同村同族的一块儿沦落到此处,要不是人多又比较抱团儿,哪儿抢的着山神庙好几间房子落脚
能集中办理百来口人的登记问题,师爷们自然是乐意的,招手叫了里正过来,先验了他家的身份,还给了个座位,安排优先办理李家村流民的登记。
李三壮一个劲儿对里正使眼色,可是里正好意思太过偏帮谁
李华虎视眈眈专看着他呢!
“咳咳……确实分家了。”里正皱着眉头努力语重心长的劝慰,“大丫啊,刚才我们商议过了,咱村人大多数是要返乡的,安将军把蛮夷打出去了,家里的田产丢不了,咱们一块儿走,互相有个照应。你们孤儿寡母的真要是去了新地方举目无亲……”
李华笑了,眼珠子亮晶晶,毫不犹豫表态“树挪死人挪活,我们不回去了,要是原籍还有属于我们的田产,都送给三叔公好了。”
有什么啊昨夜里的分家文书上都写清楚了,他们四口是净身出户的,也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哪儿还有可能转送给旁人
江氏咬牙切齿低声骂“叫他们死在这儿好了……”
“不得喧哗!”负责登记的师爷早厌烦了,分家了自然要登做两处,他比照着老李家那张路引要写,又停下问,“谁是户主”
“我是!麻烦您给登记。我叫李华。”
可怜见儿的,长这么大了,路引上根本没她的名字,就是记录着李刘氏带着两女一男,年龄几何。
问题又来了。
那位师爷抖着路引一脸烦躁“户主……通常不是女的。”
daizhaowuguanzuonongnv
。
017 随便起个名儿
妥妥的重男轻女哈
李华倒是不在乎自己是否户主,很好脾气的道“那写我弟是户主好了。”
就这么一个男丁,宝贝。
师爷叹气“年龄也太小了”
虎头五岁,五岁的户主
李华干脆掐了自己一把,双眼汪上泪水,哭告“请官爷网开一面吧,我们家就这四口人,我娘身子弱主不了事儿,只能在我跟我弟之间选个户主。”
其实刘氏也是女性,不成。
后面乌泱泱还挤着大票人呢,总不能在她家这烂摊子上耗神。
“那就记你弟吧,特殊时期特殊处理。”
师爷开了恩,崭新的一张纸上登记户口“你弟叫什么”
老天爷啊李华心中哀嚎一声,她这么个讲究人,总不能继续给弟弟登记“虎头”吧临时起个
“李强”
又给二丫头上安了个“李丽”的名儿。
真俗啊自己都觉得对不住那俩孩子。
孤儿寡母没啥可防备的,李华的登记工作完成。
盖了红戳的新户籍在手,感觉老李家的人都没那么可恶了,拜拜了您呢
李华走出人群,还能听见李家人蹦出“铁锅”“服劳役时看她怎么办”等字眼。不过,他们现在满心等着发路费米粮了,就不跟李华死命纠缠了。
明晃晃夺权做主的李华晃着新户籍,只给那三口人看两眼,交代一句“咱们不回原籍,等就近安置”,就算完成任务,把户籍塞进自己怀里。
完全不认识字的三口人迷迷瞪瞪无异议,小胖子不乐意了,他认字,抗议“那我呢怎么只有李强李丽的名儿”
“你是哪家的不还得回哪家去吗”李华好讲道理的样子。
小胖子还没继续反驳呢,那俩小的也有了问题“李强是谁李丽是谁”
给人家换了新名字,竟然不需要告知本人
李华自己也乐了,正式宣告“以后大家伙都有大名了,我呢叫李华,二丫叫李丽,美丽的丽;虎头叫李强,强壮的强。怎么样这名儿起的高大上吧”
刘氏半张着嘴巴不知道能说啥,俩小只倒是挺兴奋的,嘟念自己的新名字
小胖子觉得自己被遗忘了,跟在李华身后惴惴不安“我不要被关起来,你叫我跟着你吧。”
他一点儿都不傻,早见到没有户籍路引的汉子都给单独关起来要再仔细核查身份了。
李华站定,这还真是个问题。
“你确定想不起来你家在哪儿了你说出来就能让官差把你送回家。住什么胡同门牌几号姓什么家里几口人”
小胖子一脸要哭出来的模样,只是摇头。
“看着不傻,其实智商欠费。”李华叹气,“那你就继续跟着我吃糠咽菜,什么时候想起来再什么时候送你回家吧。”
小宝脸上这才不那么紧张了,紧紧攥着李华的衣襟亦步亦趋。
等衙差进屋清点人数时,小胖子也只说自己叫“小宝”,之前有个凶恶的男人拐了他,还要吃了他,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
这个年龄的小屁孩儿,也不可能做下什么作奸犯科的事儿,又有人家肯养着他,衙差便不会多管。
“那你是要叫她家收养你”
“不不要我以后还要接着找我哥的。”小胖子还挺有主意的,但是再追问他哥是什么情况,就又摇着脑袋说不记得了。
难民成堆,失了父母庇护还苟活着的小孩子很是有几个,据说要统一送进“育婴堂”,小胖子被吓坏了,唯恐李华不管他。
衙差记录了小胖子的情况就算完,李华追着打听了一下,想要就近安置的难民会很快被分到周边几个村子去,男丁能分到田地。
也就是说,即便真的安置了,四口人想靠种一个人的地活下去还是很艰难。
怪不得重男轻女的腐朽思想这个根深蒂固,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李华再看刘氏对虎头像看护眼珠子一样的举动,无语。
对妹妹二丫,不,是李丽,便多出几分怜惜。
“我去排队领粮食,李丽你不用跟着,你在屋跟着小宝,叫他教你写自己的名字。”
下晌儿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各家凭户籍领几天的口粮,糙米,一人能分到五斤,不分男女老幼,就按人头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