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武馆做农女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寂寞佛跳墙
整个山神庙里全是欢呼声,没人计较这几斤糙米吃不了几天,暂时饿不死了就值得庆祝。
返回原籍的流民还能领到银钱,李华不知道具体钱数,因为每家都掩护的严严实实,看向别人的眼神都像在看贼。
领到钱粮的人家有的直接就开始启程,山神庙里一直乱哄哄的,李华再不敢出门,她现在是全家唯一的武力担当,需要镇宅驱邪。
陌生人还算罢了,看到李华坐到门槛上便离得远远地。不甘心的老李家人前后分了好几拨儿来窥探,大概目的都在那口无耳小铁锅上。
黄昏的时候,山神庙里破天荒升腾起无数股炊烟,陈年的糙米多煮一会儿也能鲜香四溢,久违的笑声也时时响起。
老李家人没急着离开,还又抢到了一处落脚点,李华见到耿氏拎着个大肚子陶罐去井边装水,然后扭着身子回了之前自己杀了三癞子那屋。
活着是一件奢侈的事儿,所以,各种忌讳都抛掉了。三癞子被丢出去之后,那间屋子已经几次易主,都当宝地去抢。
李华想起当初三癞子打算用来煮自己的那口大铁锅
刘氏也煮了糙米饭,今天官差不允许他们随意出门,所以连棵野菜也没有挖来,就这么煮的稀稀的糊弄肚子。
“得省着点儿吃。就算真的分到了地,等开春种下,收成还早着呢。”刘氏先给李华盛了饭,低着头解释。
其实就算拼命节省,现有的粮食也不可能撑到田地有收成吧
李华摆手拒绝那个唯一的带豁口的吃饭喝水众人通用的碗“你们吃吧,我不饿。”
刘氏迅速的抬起头,又飞快的低垂下眼睛,坚持往前递碗,口中道“头晌儿你就没吃咱家可都指望着你”
李华到了嘴边儿的嘲讽的话,又咽了回去。
说“你不是指望着你儿子吗”,还是说“我是你口中的厉鬼,不用巴结我”
那三个小朋友齐齐的瞪着眼睛盯着呢,李华接了碗,象征性的喝了两口,递回给刘氏,起身往门口走。
她的声音有点儿尴尬“你们拴好门,不是我叫别给开哈。我就在附近转转。”
018 阴魂不散冤家聚头
抢了当家做主的权力,都没问一声就替人家决定不返回原籍了,原本以为又得争执上几句,甚至需要武力镇压一下下,结果刘氏直接接受了,更直接说出以后指望自己的话。
李华这心里怎么就别扭起来了呢
山神庙门口依旧有衙差守着,出入要检查新登记的户籍或路引,李华自觉肩上担子重,不敢远离,便在水井旁找地儿蹲下,捏了根小树枝在地上划拉。
流民真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费了那么大劲儿跑出来,一听说边关稳定了,大部分就又迫切的想要回去。本来定好了要求就近安置的几户人家,此刻好似也变了卦,十好几人去围着守门的衙差打商量,问是不是可以再领一份路费。
叶落归根,流落在外总是惶惶然的心不安定。
除了李华这种在此处没有根的人。
不过,守门的衙差可没给这群后悔的人满意的答复,你当小孩子做游戏过家家呢已经登记在册画押摁戳的既成事实,怎么可以容许一帮小民朝令夕改
于是小民们捶胸顿足更加后悔……
李华当了一回吃瓜群众,自己那点儿心思就淡了,丢了木棍儿拍拍手往回走。
“嘿,谁家小孩儿在干什么”
远远的就看见柴房门外有两道身影,个儿都不高,鬼鬼祟祟的。
伴随着李华的一声呼喝,两道身影转身就跑,一个在叫:“等等我,我的裤子……”
李华抽出的斧子又插回去,应该是老李家二房三房的俩小子,结伴儿对着柴房门撒尿来了。
飞斧的威力只有大人们能够充分领略到,这俩熊孩子不信邪,临走之前非要报复一下不可。
上梁不正下梁歪。
李华就在原地连续急促的跺脚,口中喊着:“看我追上你们的……”
“咕咚——哇——娘诶——”
连续几声乱响,提裤子的那个小子摔了个厉害的,还恰好把脑门磕在了一处新拆的灶台上,手一摸到血就哭声震天。
李华:我就是跺跺脚吓唬一下而已……
哎,看起来今晚想睡个好觉儿,也难。
还得继续插着斧头当镇宅吉祥物。
李华忍着尿骚味儿拍门进屋,安排那四个人:“你们别出去,该干啥干啥。”
小宝在尽职尽责教导李丽写自己的名字,俩孩子挺聪明的,商量着扒出两堆儿炉底灰,用细树枝在上面写字,写完了可以随时抚平继续使用。
虎头李强眼巴巴的远远看着,刘氏拘着他不给靠近,因为他病没好利索,不发热了但依旧不时咳嗽。
她始终不知道李华有偷偷给她儿子服药……
这气氛真挺不错的,可惜很快就被搅扰,老李家就不是吃亏的主儿,三房的儿子把脑袋摔破了,怎么可能息事宁人
老李家也不容易,老李头被削秃了头发不好意思出来见人,李二壮也被削了腿肚子一瘸一拐,李思壮是个书人,就剩个李三壮算壮劳力,还从心底打怵李华的斧头,更不敢在衙差眼皮子底下惹是生非。
所以,雷声大雨点小,耿氏只有一个同盟军,二房的田氏。
俩妯娌共同作战,隔着柴房门五米远开始低声叫骂,主要内容就是想要刘氏拿出十五斤糙米来给受伤的侄子小顺补身子……
官府刚派发下来的二十斤糙米,一下子就被她们要去十五斤,老实如刘氏也不能答应。
“不用跟她们吵,有我呢。”
李华秃噜出这一句话,脸上有点儿发热,她这是主动给自己套上了辕好拉车啊!
有李华在,开山斧在,还有衙差同在,连高声喝骂都不敢,更别提进屋硬抢了。
这点小插曲本来没被李华放在心上,结果到了第二天,原本可以从此天各一方再不相见的老李家人,走不了了。
昨夜伤到脑袋的小顺没得到精心护理,骂了个口干舌燥没占到便宜的耿氏回屋就睡了,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招呼出发,才发现小顺发起了烧,迷迷糊糊的,不可能下地赶路。
再加上还有个李二壮伤到了腿肚子。
又没代步的车辆,靠步行返回原籍……
耿氏这位母亲是真称职,又跑到柴房门口五米外哭骂了一轮儿。
然后,很悲催的,衙差招呼登记就近安置的流民集合时,李华看见了老李家一票十口人,也挤在队伍里。
阴魂不散啊!
据说这是跟昨晚后悔了要求就近安置的两户流民交换的机会。
那两户倒是心满意足离开了,给李华留下了无尽的祸患。
剩下的流民被分到了邻近的三个村子,李强这一户四口加一个添头儿小宝,要去刘洼村。
很不幸,老李家跟他们去的是同一处。
缘分啊!
李华回到柴房,招呼着大家收拾东西,谁也不知道刘洼村什么样,能带走的都带走吧,小铁锅,破碗破盆破褥子。
李丽还想把柴禾也原样带走,小姑娘会过日子呢。
“不带了,等到了地方我现砍也来得及,总得给山神庙留点儿东西。这样……大家拾掇完东西再打扫一下屋子。”
李华是远远见过山神庙的和尚的,人家慈悲为怀,任凭这么多流民占据了他们的住处,使用他们的家什,甚至顺手带走都不发一言,自己做不来那么无赖。
据说,等他们走后,返回山神庙的和尚们念了无数次“阿弥陀佛”……
包括李华与老李家在内,三十几口人,提着扛着行李,抱着哄着孩子,茫茫然跟在了刘洼村里正的身后,奔赴向他们不可知的未来。
老李家一票人垂头丧气,只有跟李华几口对视上时才活泛些,又是咬牙又是暗骂……
李三壮更是一脸的苦大仇深,后背上背着儿子小顺,熊孩子本来就烧的浑身滚烫满脸赤红了,耿氏又怕他冷,用被子裹了好几层。
拐过一道弯儿,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慈悲之情的李华终于张了口,火气十足的扬声道:“小孩子发热厉害了能要命,你别捂着他了,小心烧傻了!”
019 不肯寄人篱下
纵是熊孩子自找的不舒坦,纵是再恶心老李家一票人的德性,知道了小顺在发高烧,也没办法继续忍着当看不见听不见。
本来看耿氏一大清早就来柴房门口谩骂,以为多心疼孩子生病呢,结果就是根四六不懂的棒槌!
“要你假好心!”紧跟在丈夫身后的耿氏立刻还击,还再次紧了紧小顺的大包裹,唯恐透进一丝丝凉意。
李华耸耸肩,算自己嘴贱。
刘洼村的里正挺热心的,在中间打圆场“咱们村子里就有个土郎中,寻常的风寒跟泻肚子他都能治,你们进了村可以先去找他给孩子看看。”
“自己村的啊……那看病要钱不”李老太太江氏立刻涨了精神,打听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昨日里刚领到手里的返乡路费,还没捂热乎呢,今天又转给了别人,想想都觉得肉疼。
刘里正顿了片刻,才回答“自然……一个村子的就是要的少些,总不能让郎中给搭药钱。”
真没哪个村特别欢迎流民进驻的,肯定是穷鬼不说,来了就得分他们的地,最关键是人性不好说,比如这一大家子……
“咱村子也穷,”刘里正开始交代后续,“更没有闲置的房子。我之前跟村民们说好了,都来搭把手,尽快帮你们把住的地方先搭起来,修个茅草房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三十几口人立刻心里凉了半截儿,没住的地儿,那说好的田地呢
“既是到了咱们村落户,田地肯定要给。就是吧,咱村靠山,平整的良田少,只能先按每个男丁一亩地给。你们也别急,就这些地也是从村民手里硬要回来的。”
里正话音未落,三十几个外来人口站住了大半儿,这年头收成少,一亩地可养不活好几口人。
“早知道就不要留下了,咱们回去找官差问问吧,咱们回老家!好歹田地不少……”
群情激动,刘里正抹了一把额上的汗,这事儿他得压服下。
“你们先听我说完!一亩地是开好的良田,确实少。可是你们还能开荒啊,咱这里地方大得很,自己开出来的荒地就属于自己,别的地方是三年后官府收税,咱这边是五年,五年啊!五年的收成全自己留着。”
这个条件,算不算挂在小毛驴嘴前的胡萝卜
激烈的讨论过后,三十多个外来人口又开始前行,大家意见得到了统一。
李华全程多是在听,有她在,有随身武馆在,饿不到家人,多分地少分地不太要命。
可是搭建茅草屋的事儿迫在眉睫,今夜住哪儿就是大问题。
眼前的刘洼村跟平原地区的村子不同,人少但是占地面积广,相邻两家的住处距离最多的能超一里地。
山脚下嘛,地势凹凸不平严重,都找相对平坦海拔略高的地方建房,沟壑处便空着,雨季里能存水。
刘洼村的田地更是如此,难得的几块儿平整土地就是良田,所谓的开荒就是你随便去空泛地方开垦,谁开的算谁的。
唯一能让刘里正腰板挺直骄傲无比的就是村里自己铺就的道路,弯弯绕绕四通八达还都铺着碎石子,雨雪天气不担心难以行走。
村口汇集了不少人,男女老幼都有,看稀奇似的迎着他们。
“啧啧,得亏咱们靠着皇城,住边远了就跟他们一样,一打仗就得撇家舍业跑……”
“还以为能多分些女娃子来,给咱们村里当媳妇呢,怎么还是汉子多”
……
可以谈婚论嫁的小姑娘,在逃难途中能撑下来要么被匆匆嫁掉,要么被卖掉被抢走才正常吧
其实李华的年龄算是正当花季了,可惜这具身子打小不受待见,个子没起来,更别提发育了,黑瘦黑瘦只能算芦柴棒,绝不会有哪家妇人算计着娶回家去生孙子。
“都退一退,让新来的村民各家站一起,跟大家认识认识。”刘里正摆着两只手招呼,“他们初来乍到的,想起房子怎么也得等上三四天,看看谁家还有空余地方借给他们暂时住下等房子搭好就能搬出去。”
这应该是里正提前做好的思想工作,人口少又看着比较老实省心的几户难民很快就有了暂时落脚的地儿。
“我们家娃儿凑一屋挤挤,能匀出一处,炕小,不能超过四个人……”
“我家里的爱干净,身上有虱子跳蚤的可不要哈……”
……
其中比较难出手的就是老李家这十口人了,男女老幼都齐全,还带着伤染着病,谁家也容不下这么多麻烦!
刘里正把嘴皮子都磨薄了,才劝的老李家人化整为零,分到几家里去借住。
相比来说,李华这五口人没那么令人讨厌,但是,她已经有了主意“劳烦里正大人借我个家什用用,我们不去借住,自己先对付两天。”
她看好了,现在是旱季,深邃的沟壑可以避风,自己在侧面挖个洞穴出来,再铺些枯枝干叶就能暂住。
要她可怜巴巴的去寄人篱下,她宁愿做一回山顶洞人。
其实武馆里有家伙什能挖洞,但是不好往外拿,这一路上赶过来,谁身上有什么东西全瞒不住。
趁着大家伙都在放东西安排落脚之处,李华换个思路,从里正家借了铁锨锄头之后,邀请里正先给自己指出能分给他们盖房子的地域范围,再结合可以划分给弟弟李强那一亩地的位置,直接埋了界石,占好了一处只容一家安居的位置。
然后,就在那处定好了的宅基地附近的沟壑边儿挖洞,特别开心,有归属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