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姬伯

    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

    自天宝六年(747年)扩建后,唐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在此赏景。

     




第二十二章 先为她,再为了天下
    有些事情,不是说艰难就不去做的,李泰初凝望着飘雪,出了神。

    诚然,他可以当一个悠闲驸马,现在就和李梦祈成婚,他相信,李隆基不会拒绝的,因为李梦祈今年也十七了,至于李泰初的地位问题,完全不需要担心,只是李隆基一句话的事情而已。

    可是以后呢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爆发,他能怎么办带着李梦祈颠沛流离吗还是说干脆去海外生活,逃避战乱

    李泰初都不想选,洪流将至,大唐将衰,他不想随波逐流,他想逆流而上,无论是为了李梦祈,为了王忠嗣,还是为了这个大唐的稳定,说大点,不止为了大唐,而是为了天下百姓。

    杜甫《忆昔》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八年载:“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

    《通典食货七》载: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恃寸刃”。

    这是何等盛世可后来,“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一匹如今不过两百多钱的绢布,安史之乱后价值过万钱,而米,一斗数千钱,就这个价格,天下间多少人饿死冻死

    李泰初现在还记得,自己来长安路上时,碰到的那几个流亡府兵和持刃儒生。

    李隆基怠政,天下乱象已然初显,曾经万里无须持刃的大唐,已经有了衰败之象。

    想扭转这一切,非得杀一大拨人,换了如今的皇帝不可,可是,李泰初办不到。

    李隆基的皇位,得来时可不比李世民干净,当初唐中宗被自己的妻女合谋毒杀后,他的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庆公主都是抱着效仿武则天,想称帝的心思。

    李隆基很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幕的发生,早早的就在龙武军的前身——万骑中结交将领,等韦后真的想称帝时,李隆基鼓动万骑,由玄武门杀进皇宫,杀得血流成河,然后尊自己的父亲相王称帝,是为唐睿宗。

    历史总是这般巧合,当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从玄武门伏杀了自己的兄弟,让李渊不得不传位李世民,而李隆基,也是因为玄武门,才得到了李唐天下。

    同时,二人分别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二人英明果敢,却在晚年一样开始沉迷享受。

    然后,李世民错误的传位李治,李治老婆武则天差点灭亡了李氏,李唐差点变武唐,李隆基,则是错误的相信安禄山,然后安禄山造反,也差点灭亡了李氏,李唐差点变成安燕。

    这就像一个轮回,好像是命运的蓄意安排,让世界为它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极具讽刺意味的戏剧。

    命运……李泰初有时候会想,自己来到大唐,是不



第二十三章 赐婚
    大概人越老,越像小孩,现在的李隆基,颇有几分小孩模样。

    李泰初心里并没有欣喜,只是叹了口气,李隆基是皇帝啊……

    一身系天下的皇帝,是一个老小孩,啧啧啧,悲哀。

    不过李泰初还是笑了笑,但没有说话,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旁边与李隆基打闹的女子说话了,她声音非常的甜腻魅惑:“这算什么,我看呐,你们两个还是尽早完婚,毕竟万春也不小了,他们两个年龄也很合适。”

    “好啊,爱妃,都听你的。”李隆基笑了笑,道:“我这就让高力士拟旨,赐婚。”

    “圣人!”李泰初喊了一句,然后恭敬行礼道:“我想去藩镇,博个功名出来,再与梦祈完婚。”

    李隆基蹙眉道:“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我知道。”李泰初行礼道:“但若无军功在身,梦祈嫁给我以后,我很难给她如同皇宫里一样的生活,为了梦祈的未来,我愿意博一博,而且,此次我想去陇右,抵抗吐蕃,危险性不大,哥舒翰将军也会对我照拂一二。”

    李隆基点点头,倒是有点欣赏起李泰初了,于是他干脆应了下来:“既然如此,那就去吧,不过去之前,和万春先定下婚约,另外,得定一个回来的时间。”

    “两年之后。”李泰初斩钉截铁的回答道:“两年后,我必凯旋而归!”

    “好。”李隆基应了声,不过脸上没有太多表情,李泰初识趣的行礼,然后拉着李梦祈退了出去。

    退出飞霜殿,李泰初长舒了一口气,然后牵着李梦祈的手,漫步在雪中。

    雪愈发大,李泰初与李梦祈靠得更近了,李泰初一身白色大氅,镶黑边,李梦祈一身红色大氅,镶白边,二人容貌出众,身高相似,就连那些士卒们看了,都在心中感叹——好一对璧人!

    二人漫步,渐渐的走到了园林之中,此处人烟稀少,虽然是冬天,但是园林中却也不缺乏常青树。

    二人在一颗树下止步,李泰初看着李梦祈蓝色的眼睛,温柔的说道:“等我两年,两年后,我必然回来,到那时,我会让红绸挂满长安,让天下为之庆贺。”

    “很难的……”

    李泰初见到一脸担忧的李梦祈,低声道:“百食铺的八珍面,一碗可净赚九十钱,如今生意渐渐好,一天二三十碗不成问题,两年后,我用百万钱,将整个长安挂满红绸。”

    李梦祈惊讶的看着李泰初,感动异常,嗯,感动正常,毕竟换算一下,盛唐时一枚开元通宝,相当于后世四五块钱,百万钱,这就是四五百万了,没被感动的人,不是视金钱如粪土,大概就是不喜欢那个人了吧

    李泰初看着李梦祈,忍不住微微低头,李梦祈不知是无师自通还是直觉过人,她害羞的闭上了眼睛……

    一分钟后,李泰初意犹未尽的看着李梦祈,提议道:“要不,再来一次”

    “不要!”李梦祈终究还是害羞,拒绝了李泰初。

    李泰初可惜的摇了摇头,然后又和她在树林中呆了半刻钟,然后便出来了。

    当然,他们两个什么都没有做,这大冬天的,怕是会被冻成冰棍。

    二人依依惜别,李梦祈往侧殿而去,她自小便受李隆基喜爱,因此自然有住在华清宫的权利。

    不仅如此,华清宫住的人不在少数,如杨玉环的兄弟姐妹们,也住在了华清宫中。

    为什么说这个因为李泰初离开华清宫的过程中,看到了杨玉环的三位被封为国夫人的姐姐。

    李泰初冷眼看着前呼后拥的三人,沉默不语。



第二十四章 一本陇右册
    二十万钱看起来多,但是这只是那几个国夫人一年胭脂水粉钱的五分之一罢了,不说李泰初,就连李梦祈都觉得有点失望。

    唯一令李梦祈欣慰的,就是她生母杜美人私下里拿了五万钱给她。

    这五万钱来之不易,毕竟她的生母只是一个美人,例钱不多,赏赐更少,这五万钱,不知她攒了多久。

    不过,李泰初还没有开口,李梦祈就拒绝了,不但如此,还亲自带着十万钱入宫,将钱交给了杜美人。

    李泰初对此,甚是欣慰,起码他没有看错人,至于李梦祈的日常开销,李泰初相信,百食铺可以解决。

    李泰初即将离开长安,去往陇右,因此已经准备将百食铺生意全部交给李梦祈了。

    没什么舍不舍得的,他对钱财没有太大的渴望,反正够用就行了,因此交给李梦祈,他心里没有半点压力。

    此去,两年不得回,且前途未卜,在意太大身外之物也没必要。

    赐婚第三天,兵部命令就下来了,李泰初,七郎,八郎,九郎四人,录入陇右军籍,三月之内,去陇右节度使治所鄯州报道。

    兵部命令下来后,几人开始准备随身七事。

    备上宿卫和番代征戍府兵须配随身七事和折冲府配备的“队具”、“火具”大致如下:“凡火具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镬、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镰二;队具火钻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觸、毡帽、毡装、行滕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

    所谓“队”、“火”,乃是折冲府下属的两个基层组织,每队50人,每火10人,“队具”和“火具”为府兵以队、火服役时的集体用物。

    而“人具“乃为府兵随身七事,所列虽为九事,但弓、矢、胡禄三者均为射时用具,故三者实为一事。

    砺石虽以砺刀,但亦可以取火,故亦为一事。

    解开绳结的铁锥,毡帽可以代作头盔,毡装为御寒之物,行滕为绑腿之用,各为一事,恰符“随身七事”之数。

    虽然府兵制度已然崩坏,转为了募兵制,但这七样东西,依然得随身携带,不过只是由自备转为了兵部配发。

    不过李泰初拒绝了兵部配发的人具,而是选择自己配置,由于只是四人,所以其他的东西都领不到,想要马匹,做帐篷的乌幕布等,都得自己配备,要不就等到军中后和别人共用。

    李泰初自然不是太愿意共用的,因此也带了些其他的东西。

    四人在房中收拾东西时,五郎进来了。

    五郎从怀中掏出一本手抄书,递向给了李泰初,李泰初疑惑的接过,看着五郎,道:“这是什么我不是让五哥你把房契送回去吗怎么又拿回来一本书”

    五郎正色道:“这是将军亲笔,他听说你要去陇右了,连年都不在长安过,因此熬了好几天夜,这才将这书写完,上面记载的,都是将军这些年来经历的大战,险战,心得体会以及陇右情况。”

    李泰初听到这话,郑重的翻开了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泰初,此去陇右,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吾心中忧虑,因此写下这书,让你清楚陇右兵事……”

    李泰初看了许久,看完后,长叹了一口气:“此书在手,陇右之地,入吾之彀中矣!陇右乃义父旧部,看了这书,



第二十五章 风雪载途
    哥舒翰微微眯眼,问道:“何问题”

    “安禄山欲反!”

    哥舒翰脸上并没有太多惊讶之色,他沉声问道:“你从哪里听来的”

    “推断而来,将军您应该也明白,大唐现在的情况吧外重内轻,边将大都十多年不动,节度使手握重权,而且限制极小,圣人的奢靡,更不必我多说了。”

    李泰初压低声音,道:“将军该早作打算,我希望将军帮我,等日后若是有变……”

    哥舒翰眉头微皱:“如何帮你”

    李泰初自然不可能说出帮他掌权这种屁话,唯名与器,不可假与人,就算是王忠嗣在这里,想让哥舒翰帮他掌权,也不是一件易事。

    因此,李泰初只是行礼道:“敢问将军,哪里军功最多”

    “想要军功那你得去最危险的地方了。”

    “小子不怕危险,将军但说无妨。”

    哥舒翰想了想,道:“军功来得最快的,不过是敌酋,你可去守卫烽火台,你们四人,可单独立一个烽火台,你为烽帅,就立在石堡城外三十里。”

    烽燧亦称烽火,为古代边境地区报警的信号设施。早在商周时期即已有之。据唐人李贤《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云:“前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置其中,命低之,有寇即燃之,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日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烽用于夜间放火报警,燧用于白昼施烟报警。

    由于烽燧一般均设在用土筑成的高台之上,故又称烽火台。

    “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故唐代的燧烟亦有燃烧狼粪者,比喻战争发生的“狼烟”一词即由此而来。

    故薛逢《狼烟》诗云:“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当指此。

    唐烽隧制度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更趋完善。

    大凡每三十里置一烽燧,如有山冈阻隔,可于适宜、近便之处设置,以能够相互望见为宜,不必局限此制。

    临近边境的烽隧要在附近筑城,严加保护。

    唐代设在全国的烽燧究竟有多少数目,史书阙载。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以边隅无事,寰宇义安,内地置烽,诚为非要”,下敕“量停近甸烽二百六十所,计烽帅等一千三百八十八人“。

    以此推算,唐朝设在边境和内地的烽燧当在一万以上。

    唐于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烽子若干人,均归尚书兵部职方司管理。

    烽燧官吏主要掌管烽燧的保护、修缮和报警。

    其放烽有1炬、2炬、3炬、4炬的规定,烽炬的多少应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

    这样,接到烽燧报警以后,朝廷就可以决定派遣抵御部队的多少。

    另外,设在关内的烽燧,还须在每日初夜,放烽一炬,报告平安,故“谓之平安火”。

    天宝十五载六月八日,由于潼关失守,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故至夜暮“平安火不至”,杨国忠始首倡幸蜀之策。
1...45678...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