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山沟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雨天下雨

    就是因为大唐帝国建设的众多防洪抗旱水利设施。

    按照目前大唐帝国的水利基础设施的规模,除非是大范围长时间的不降雨,或者是连续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要不然的话都是渣渣……

    就算遇上了也没啥……

    哪怕是本土的粮食产量突然暴跌,大唐帝国也有足够的底气维持全民温饱!

    毕竟整个地球都可以说是大唐的粮仓呢。

    比如大唐帝国耗费了大力气,不惜弄出了迁国行动,这才彻底占据下来的南洋地区。

    偌大一个南洋地区如今顶多也只能算是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主要还是集中在安南、暹罗等地区的沿海地点,前后大约移民了区区几百万人口,但是凭借着优越的气候条件,其粮食产量已经不比人口破千万的湖北差了。

    估计不用几年,南洋地区的粮食产量就会全面超越湖广地区了。

    而湖广地区,目前可是大唐帝国的第一大粮仓。

    还有印度和美洲等海外地区,尤其是北美洲地区,现在都展开机械化农业了,粮食产量后续将会得到暴涨。

    当然了,大唐帝国在全球各地弄粮仓,可不是为了防备什么本土的大规模旱灾洪涝等等。

    大唐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是为了全民富裕,把粮食指数降低下来。

    同手呢这也是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至于防备本土大规模粮食减产,那只是附带的而已。

    毕竟大唐帝国本土的各种水利设施已经是非常完善了,而帝国还在继续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寻常的天灾不可能危害到大唐帝国本土的生存的。

    然而大唐帝国依旧是在不断的追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试图不断的提高粮食产量!

    毕竟粮食这东西,再多也是不嫌多的。

    只是以现在的粮食种植技术而言,单亩产量已经很难提升了,只能是单纯的开发更多的耕地。

    而耕地面积也是有限的,为此李轩更加注重的是粮食产量的提升。

    而宣平四十一年,大唐立国数十年,拨下了无数研发资金后,终于是在粮食增产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皇家理工学院化学系的教授们,成功的利用炼焦工业的副产品氨制成了氮肥。

    重点说明,不是发明氮肥,而是找到用炼焦工业的副产品制造氮肥。

    因为化肥这东西,大唐帝国多年前就开始小规模使用了,但是之所以说是小规模使用,而不是大规模,就是因为化肥的成本还比较高。

    比如说磷肥,大唐帝国皇家理工学院早就用硫酸直接处理磷矿石发现了,但是这种方式成本比较高,产量也不大,小规模使用还行,但是对于一个人口好几个亿,拥有无数耕地的大唐帝国而言,基本没啥卵用。

    还有钾肥、合成尿素、乃至氨肥等等其实早就被发明出来了。

    皇家理工学院化学系的那些家伙,甚至连复合化肥都已经是研究出来的!

    但是然并卵!

    发明出来,可以在实验室制备,并不等于可以大规模量产。

    就算是可以大规模量产,也不意味着成本足够低能够大规模使用。

    最近这些年,大唐帝国的化肥行业就是出于这种尴尬状态下。

    各种人工合成的化肥其实在是市面上都能看见了,也都有工厂生产,但是存在价格较高,产量低,难以大规模普及的问题。

    这也是导致了大唐帝国目前的化肥,主要还是来源于天然硝酸钠矿所生产的氮肥为主。

    或者说,主要是来源于智利公国的硝酸钠矿!

    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一个大型硝酸钠矿,除此之外别无分号,这直接导致了智利公国这个嫡属于大唐帝国的藩国,只依靠这么一座矿产就富得流油。

    智利公国的女大公伊丽莎白,凭借着智利公国这份嫁妆,一跃成为大唐后宫里私房钱最多的女人,据传其身家至少数百万唐元……

    没办法,人家的私房钱是一整个藩国,而且这个藩国还资源丰富的很。

    但是,即便是有这么大一座的硝石矿,但是对于庞大的大唐帝国而言依旧是不够的。

    而且距离始终是个问题,运输回来麻烦不说也贵。

    大唐帝国内部,一直都是在试图以更加廉价的方式人工合成化肥,尤其是氮肥。

    现在,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

    直接从炼焦工业里的副产品里制备氮肥,成本不高,产量也算可以。

    当李轩得知了这一点后,立即就是下了旨意,要国企部那边立即筹建若干氨肥工厂,引导生产氨肥。

    毕竟这个生产方式是直接从炼焦的副产品可以提炼氮肥,而大唐帝国的炼焦工业可是发达的很,炼焦工业的副产品氨可是不少。

    大唐帝国的钢铁行业,每年都需要消耗至少几千万吨的焦炭呢。

    钢铁行业,一直都是煤炭的消耗大户,大唐帝国生产的很多煤炭,其实相当多的产量都是用于炼铁炼钢了。

    炼焦工业每年消耗庞大的煤炭,除了得到焦炭这种主产品外,还能得到煤气、氨、苯、煤焦油等等副产品。

    这些都是重要的化工业原材料,也是推动大唐帝国化学产业进步的第一大行业,哪怕是现在已经兴起的石油化工行业,暂时也是没能动摇炼焦工业在化工行业里的地位。

    所以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的解决化肥原料的来源问题,降低成本不说,而且还能够让炼焦行业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李轩自然是不会拖延,直接就吩咐下去筹备氨肥工厂了。

    争取早日让农民们用上平价的氮肥。

    当然了,只能说是平价,不敢说廉价!

    因为即便是这样的方式生产的氮肥,用是用得起,但是绝对不至于说廉价了。

    而且产量的话,看似多,但是对于一个拥有好几亿人口,在全球有无数耕地的全球性帝国而言,这点产量其实也是不够用的。

    不过事情一步一步来,让皇家理工学院那边继续研究就是了,总能找到更加廉价大规模生产化肥的办法的。

    国企部那边的官员一个个也都是政治觉悟相当高的人,李轩刚吩咐下去他们就开始行动了。

    资金直接到位,之际从国企部下属部分化工、机械等企业里抽调人才组建了安民化肥公司,并在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的指导下,短时间内就是把工业化量产的得计划给做了出来。

    然后就是找国内的数大机械公司订制生产设备,至于厂房、技术工人之类的就更简单了,厂房大把的,技术人员直接从其他相关企业抽调。

    按照国企部的预估,三个月内就能够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生产,半年内就能够量产。

    一旦半年后安民化肥公司的化肥投入市场,将会意味着大唐帝国终于有了一款能够大规模人工合成,并且成本能够接受,可大规模使用的化肥!

    这对于大唐帝国的战略意义将会是巨大无比的!

    因为化肥的大规模应用,才是大唐帝国实现全民富足的唯一希望!




第二千二十七章 交州杂交水稻
    广西交州,宋平城的郊外,有着一片庞大的农田,但是和普通的农田不一样的是,这片庞大的农田都是被包围了起来,外围有着围栏,同时还立有牌子:试验农场,闲人免入。

    大片农田的一侧,立有一栋三层水泥大楼,这种规模略大的水泥大楼在郊外地区算是比较少见了。

    大楼的门口挂着招牌:农部粮食司交州培育所。

    这是一个农部粮食司下属的杂交水稻培育所之一。

    大唐帝国研究杂交水稻的时间已经不断了,每年都会投入不少的研究经费对杂交水稻进行培育,陆续建立了广州培育所、昆明培育所以及现在的这座交州培育所。

    只不过一直都是没能出什么太大的成果,虽然说也培育了不少水稻良种,但是前期的工作更多的挑选南洋地区的良种进行培育,让帝国的南方地区也能种植。

    而纯粹的杂交水稻培育工作,之前一直都是停留在理论上和小规模的试验当中,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都还没能找到高产粮种。

    相对而言,其实大唐帝国的其他粮种移植培育工作倒是要更加顺利一些。

    比如从南洋、美洲乃至欧洲等地区引入的大量农作物,经过农部粮食司的改良之后,很多都已经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了。

    比如玉米、土豆、番薯这三种比较重要的农作物,一直都是农部的重点培育农作物。

    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改良培育,目前上述的这三种农作物,已经是可以在大唐帝国本土的绝大部分地区种植,而且是可以保障一定产量,甚至是大产量的种植。

    这可是相当难度的,如果没有花费庞大的资金进行专门的改良培育的话,只依靠民间自身的改良,这个时间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历史上明朝时期就已经有番薯了,但是原种的番薯对于很多地方来说并不适合种植,产量也不算高。

    可经过了漫长的优选劣汰之后,一直到清朝时期,番薯才算是能够在华夏地区广泛种植并保证较大的产量。

    而农部的改良培育,就是为了缩短了这个过程,先后改良培育了众多适合不同地区的品种。

    尤其是玉米,如今已经是在大唐帝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种植,尤其是比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开始广泛种植玉米。

    因为玉米具备了极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营养价值也较高,产量也不低。

    当然了,促使大唐帝国的农民们开始广泛种植玉米的原因还是玉米不挑地,随便一块旱地,甚至山坡上都能种植。

    这对于缺乏耕地的大唐帝国而言非常的重要。

    同样的,其实番薯也具备类似的特性,所以番薯的种植也是非常的广泛。

    很多大唐帝国的农民们,都是在良好的水田种植水稻或者上等旱地里种植小麦,在其他次一等的旱地上种植番薯、玉米、花生,或者是种植桑树、棉花、果蔬等经济作物。

    大唐帝国官方也是鼓励农民们种植这些新型农作物,早些年的时候都是免费提供优秀粮种的,现在也还会组织商家收购棉花、蚕茧、果蔬等等经济作物,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但是,即便是这样话,也很难彻底的解决大唐本土所面临的粮食问题。

    如果单纯说要吃饱饭的话,其实如今的大唐帝国已经是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哪怕是没有海外领地的粮食供应,仅仅依靠本土的粮食也能够做到让本土的三四亿民众吃饱饭。

    但是,大唐帝国的要求不仅仅是让民众吃饱饭啊,他们还想要让民众们吃得好。

    把粮食指数降低下来。

    百分之六十的粮食指数和百分之四十的粮食指数,中间差的可不是百分之二十的粮食产量,而是好几倍的粮食产量呢。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唐帝国始终坚持搞杂交水稻,化肥的缘故。

    如今花费初步有了眉目,而杂交水稻的话,虽然没有太大的进展,但是好歹也算是小有成果。

    交州水稻培育所给上级递交了一份报告,称他们已经是初步培育出来了一款适合南部地区种植的水稻,该水稻生长时间短,产量大。

    当然也不是没有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对气候要求比较高,对农田的肥沃程度要求也比较高。

    但是,如果有化肥作为补充的话,两广云南的部分地区以及大部分南洋半岛地区都适合种植,并且保持高产量。

    虽然这种杂交水稻依旧局限性非常大,但是对于大唐帝国的水稻培育工作而言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再者,如今整个南洋地区都是帝国的,同时南洋地区又是大唐帝国重点开发的粮仓地区。

    这种交州水稻刚刚好!

    得知了消息后,哪怕是圣天子李轩都是亲自关注此事。

    “如果在南洋地区推广种植这种水稻的话,一年下来单亩产量比现在的怕是要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哪怕是增加了化肥的成本,但是算下来的话,最后种植出来的粮食成本还是要比现在的粮食成本要低的多!”

    “这是好事,大好事,回头你们农部这边要酌情办理!”

    “但是,也不能着急,要确保不会出问题,前期不要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以前一样,适当选择一两个地方进行实验性种植,如果效果好了再慢慢的推广!”

    李轩吩咐了农部粮食司那边相关的注意事项后,又是把移民屯垦司的人叫了过来!

    “如今南洋地区的移民速度还是慢了些,这都好些年了才几百万人口。这对于偌大的南洋地区而言可是少了!”

    “朕记得去年前往美洲地区的移民都有将近两百万了,但是去南洋地区的也才一百多万,这样不行!”

    “这移民工作啊,是时刻都不能松懈!”

    这一番话说的让移民屯垦司的人额头都开始冒汗了!

    时刻不能松懈,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他们移民屯垦司的工作松懈了呗,圣天子这已经是公然对移民屯垦司的工作表示了不满。

    这回去后,移民屯垦司的司长就是把麾下的各处官员召集了过来,传达了圣天子的口谕。

    当这些官员们听到了时刻都不能松懈这句话的时候,一个个都是神情严肃了起来。

    哪怕是官场新丁,但是圣天子的话说的这么直白,也都能够知道圣天子的不满态度了。

    只是,严肃之后他们一个个也是面露难色。

    移民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

    当即就有人唉声叹气道:“唉,现在人们普遍不愿意移民去南洋,他们宁愿自费移民去美洲,也不愿意免费移民到南洋,这才是造成最近几年南洋移民工作滞后的根本原因!”
1...9991000100110021003...10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