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张维卿
殿下,为了国事,还当爱惜身体才是啊。
先生言之有理,本王看过了这些新送到的军情,便去休息,咳咳。
伴随着李定国的咳嗽声,幕僚躬身退了出去。只可惜,李定国却并没有如他所说的那般回去休息,而是在看过了报告后,唤来了另一个幕僚,吩咐其人为他代笔向郑成功写信。
国姓,还有陈凯,此二人能到,广州必定是尚耿二贼的坟冢,咳咳。
殿下,陈抚军似乎与郭督师他们不太合得来。
幕僚是常年跟在李定国身旁的,对于李定国同时连接粤西明军和郑氏集团的大战略最是了解不过。他在私底下调查过相关的事情,双方似乎很有些矛盾的样子。此刻虽说早已知晓不能改变李定国的意志,却也还是忍不住要提醒一二。
然而,听到这话,李定国咳嗽着却是摇了摇头道:金先生,此事本王亦是知道一些。不过,本王想着,陈抚军以少量部队镇守潮州的这两年多,不光是将虏师屏蔽在莲花山以西,更是两度挫败耿继茂,收复琼州府,钳制得尚可喜几乎不能动弹。有此人助力,广州收复的希望才会更大上几分,咳咳。
补星期五的拖后几日,今天突然很忙。
第五十章 早春时节(五)
二三月间,粤西的大势已然卷起,明军自广东西南部开始掀起这场滔天巨浪。由少量李定国先头部队和大量粤西明军组成的大军正在逐步向新会开进。清军退守广州地区,以待援军。
相较之下,粤东和闽南,这两块在郑氏集团旗下分别由陈凯和郑成功负责土地上,却是显得要安静许多了。只不过,惠州清军不敢轻动,陈凯则一门心思的扑在建设上面,粤东地方是真的很安静;而闽南那里,那份安静之中却总是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氛,让人总觉着即将要发生些什么似的。
福州府南部的福清县,本月的征收粮饷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征收来的货物如期送到了龙江口,明军负责海贸的官吏还在清点查验,明军这边干脆修起了一座院子,搭了戏台以供双方的官员军官们在此等待结果。
县尊,这出戏名为《意中缘,乃是早前作《怜香伴和《风筝误的李渔李大家的新作,听南来的班子说在杭州从来都是一票难求的啊!
台上,小生小旦已经在咿咿呀呀的演绎着,唱词伴着动作眼神,将故事一点点儿的展开。台下的正座上,黄恺大喇喇的说道,那知县亦是点了点头,表示他也听说过那位这几年在杭州蹿起的剧作家的才名,只是无缘一见罢了。
想那《怜香伴与《风筝误,实乃难得的佳作。下官平日里确也欢喜这些,但若是让下官来作的话,只怕也是比不得的。
县尊此言过谦了,有道是术业有专攻,那李大家会写个传奇,比之您能为朝廷为皇上分忧,不过是微末小道而已。
合作了半年多了,双方早已熟稔。原来县尊是闻明军至而求神拜佛,现在勇气大涨,已是闻明军未至而求神拜佛。与黄恺亦是见过多次,每次都是喜笑颜开而归,乍看上去,其人远比那什么郑库纳扎齐纳更加适合去琅岐与郑成功宣诏。
这几个月下来,福建地方官府发给明军的粮饷货物越来越多,累得黄恺每次来接收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所幸的是,这里面,从来都是大伙儿一起发财的好事情,任劳任怨是最少不了的。
台上的戏还在唱着,外面的接收清点工作也还在继续。双方都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听着台上演员的尽情表演,好像与外间的事情没有半点儿关系似的。
良久之后,台上已经演到了林天**扮男装来福建结果被大海盗刘香劫入营中的桥段。下面黄恺与知县聊起了当年郑芝龙剿灭刘香的战绩,当即便引来了知县的盛赞。
同安侯威震闽海,剿灭如此巨寇,实为闽省百姓除一大害也。如今海澄公青出于蓝,朝野上下更是视海澄公为闽粤沿海的屏蔽。
县尊说得好,我家国公也说,朝廷天命所归,不可以卵击石。归顺朝廷,亦是忠孝两全的好事。
议和,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所系。县尊满口是海澄公如何如何的识大体,黄恺亦是满口的朝廷如何如何的宽仁强大,越是聊下去,双方就越是喜笑颜开,若非还要做正经事,只怕是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才是此刻最应该做的了。
话说着,外间的清点已然完毕,知县默契的收起了恭维的词汇,抄起了一杯已经喝得七七八八的凉茶水慢条斯理的饮着,一双眼睛凭着余光观察着黄恺的面色,直到那典吏凑到他耳畔说了几句,他才彻底放松了下来。
县尊体谅将士艰辛,末将代将士们谢过了。
黄帅客气了,都是为朝廷做事,应该的,应该的。
戏,还是要看完的。谢幕之后,赏了些银子,议定了明日开粥场的事情,双方就此告别。
知县回了县衙,回扣已经送到了大堂上,装着黄金白银的箱子整整齐齐的码放在知县的案前。明镜高悬的匾额下,知县端坐太师椅上,由着那典吏点名,按照既定的比例分发给县衙官吏衙役们以回扣的分润。
县尊老大人洪福齐天。
小人祝县尊老大人官运亨通,封侯拜相。
分赃大会,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银子则已经送到了绿营军官的手里,当然也免不了要向上司孝敬的。上官下僚同僚们都按照约定好的份额完成了分润,自是皆大欢喜。
这些银钱,都是列位努力为朝廷做事的奖励。切记,吃朝廷的饭,就要为朝廷卖力气才是。
小人等谨遵老大人教诲,绝不敢吝惜一丝一毫的气力。
对此,知县也相信他们说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是他一样的。
回到后宅,堂弟早已去府城了,他正妻的亲弟弟倒是在了,不过并非是帮他做关于回扣的事情,而是要去京城一趟,帮着他打点换一处继续为官。
姐夫,这花大把银子,也不说升官的事情,就光是换个地方还继续做这百里侯,是不是有些亏了。
就是嘛,老爷,这福清知县虽小,可是这大半年的进项可是多得吓人。再做个一任,卸任回了老家也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也不枉老爷寒窗苦读多年啊。
妻弟如此看来,正妻亦是在一旁帮腔,显然也不太明白老爷到底是个什么心思。眼见于此,素来好脾气的知县竟难得的暴跳如雷起来。
你们懂个什么,再继续做下去,老爷我就要掉脑袋了!
啊?
这话听在耳中,犹如惊雷轰鸣一般,这姐弟二人当即便是愣在了当场。再问缘由,知县亦是叹了口大气,将眼下的局面娓娓道来。
原来,招抚银已经征收了大半年了,抗捐抗税的百姓越来越多,尤其是这春耕时节里,本就是青黄不接,容易打饥荒的时候。往年里挖些野菜,也能勉力撑过去,可是现今本县的官吏们只知道用力盘剥,如此自也是免不了的。
地方不靖,绿营自然是闲不下来,连带着本地官府也要被问责。不过现在嘛,下到知府知县,上到总督巡抚,就连那位卑言重,作为朝廷直属可风闻奏事的言官的本省巡按都在装聋作哑,大面儿上过得去也就罢了。
今年春耕,还在收招抚银,而且越收越多,现在已经到了每个丁口一两的份上,估计到下个月连老弱病残都不能豁免了。
招抚银的事情,他们都是知道一些的,但却绝没有作为参与者的知县知道的那么详细。说起来,每户一两银子,这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已经是极大的压力了,现在竟然到了每人一两的份上,这分明是在把老百姓往死力逼啊。
兄长,怎么会到了这个份上?
欲豁难平啊!
哎了一声,知县随后便继续讲起了这招抚银的事情。其实,招抚银在官面儿上依旧是每户一两银子,奈何在征收的过程中,多吃多占是最少不了的,这里面自然也不会少了他的分润。
除此之外,几个月下来,百姓家里的银钱基本上都被盘剥一口了,能够盘剥到的无非是生产材料和农工业制成品,这些东西送交给郑成功可以抵价,还能吃回扣,等于是赚上两轮,各府县的官吏们就更是趋之若鹜了。
疯了,疯了。到了这个份上,闽省大乱怕是已经不远了,正妻已经呆在了当场,妻弟亦是口中不停的念叨着这两个字,直到灵光一闪才向他的姐夫质问道:姐夫,必须停手了,否则就算是换了地方,这里真的乱起来朝廷怕是也要追责的啊!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话虽如此,可是知县却一脸沮丧的摇着头:现在整个福建的官场都疯了,制军和抚军已经把赌注都下在了招抚成功上面。下面的官吏绿营则是一个个的赚得满盆满钵,恨不得日日如此。这么说吧,哪个现在敢道一句停手的话来,就得像沙县的那个多嘴的典吏似的,全家死个精光!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自古以来皆是如此。现在势头已经起来了,刚开始的时候哪里有人会想得到,可是到了现在,即便是看明白了,能够预测到下面会发生什么,可是又有谁能阻挡得了,又有谁敢去阻挡呢?
妻弟是连夜出发的,上京打点还是有必要的,毕竟现在谁就招抚的事情说出个一定来,尤其是郑成功早前还表现了很大的诚意,将徐得功都送给了刘清泰,很多人眼里这事情之所以会迁延至今,说到底还是那个多管闲事的陈凯在作祟,一个个的恨不得扎小人儿把陈凯咒死。当然,也有更多的人则在求神拜佛,给陈凯立长生牌位,盼着他能多撑一段时间,好让他们再多赚些银子来。
福建官场的饕餮盛宴即将进入**阶段,有刀俎,自有鱼肉,那些作为鱼肉的百姓们则是多有逃亡他地,或是入山避祸的。
福清县的黄檗山上,此处在几个月前由本地绿营清剿过一次,将那几十号抗捐抗税的百姓一网打尽。但是,几个月下来,这山上的百姓却越来越多,本县的绿营已经向福州总镇府上报过了,说是上一次被击溃逃窜的贼寇串联了其他地方的贼匪再度盘踞山上,准备过段时间有空闲了便再行围剿一次。
对于那些抗捐抗税的刁民,本地的官府和绿营自然也不会放任不管,几个月下来,忙得是脚不沾地。相比那些官吏,他们赚的其实是辛苦钱儿,尤其是随着时日的推移,这辛苦钱儿就越难赚了。
百姓越来越多,抵抗力度加大,上山者贫苦非常,也没有什么能够抢的了。这些都在影响着他们的受益,为此,男丁老者斩首,妇女孩子带回城贩卖已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最明目张胆的去做了,苦的只是那些百姓而已。
叔公,不能再这么待下去了,人太多了,山上的野菜都快被吃光了。照着现在的趋势,人是越来越多的,一直耗下去怕不用等那些杀千刀的官兵来剿,咱们林家就已经死光了啊。
以宗族为单位,百姓聚在一起,于这官府触及不到的山上争夺着一切可以生存的物资。但是,虽说是春天,万物生长,可是人太多了,野菜野兔也是有生长周期的,早已被这些逃荒的百姓们吃得所剩无几了。
可即便是如此,也同样是丁壮吃饭,老者妇孺喝汤,一泡尿下去就又饿了,处处是孩童哭闹喊饿的声音。甚至,从外面已经传来了开始有人吃死尸的段子了。
几年前,福建粮荒时惨状历历在目,可那时候还只是因为战事,在乡下,尤其是在偏僻所在总能过活。可是现在,要他们命的却是那些熟悉地方的官吏,从来都是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眼下岂不是正应在了他们的眼前!
去泉州府,那里是国姓爷的老家,听说国姓爷和陈抚军素来是主张轻徭薄役的,潮州漳州和泉州的老百姓都能吃上饱饭。
饱饭二字,说来是有些夸张了。这年头儿,哪怕是有海贸支撑,明军占领区也同样是要缴纳税赋,要去服徭役的。日日吃饱,那是不可能的,底层百姓总免不了忙时吃饭闲时喝粥。可是,比起眼下的福州兴化延平以及那福宁州,那里显然是人间天堂般的存在。
此言既出,团坐众人无不是咽了口唾沫,好容易才将腹中的饥饿压下去。但此时,一个声音却怯怯的发出来,当即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可是叔公,早前不是说那些苛捐杂税是鞑子用来招抚国姓爷的吗?咱们过去了,一群外乡人,还不得被照死里盘剥的。
照着刘清泰和佟国器的办法,官吏们征收招抚银的时候,从来都是把招抚的事情说明白,指名道姓的告诉老百姓这银子的用处,为的就是败坏郑成功在福建的名声。
然而,此刻话一出口,那个被众人称之为叔公的老族长却是毫不吝惜近来已经舍不得的唾沫,直接便吐在了那人的脸上,随即指着那人的鼻子便喝骂道:狗官说了你就听啊?就算是国姓爷拿了银子,在县城外开粥场,你可见了那些贪官污吏们拿一文钱来施舍咱们这些穷苦百姓吗?那些狗官说的话绝计信不得。再者说了,国姓爷怎么说也是咱们福建人最起码比那些外乡来的家伙要可信吧!
第五十一章 蓄力(一)
银钱家产是清廷官吏抢的,人是绿营杀的掠的,事情都明目张胆的做下了,想要把黑锅甩在别人身上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乡情所系,本省同乡自然要比外乡人更来得可信。人之常情,如其这般所想的绝不在少数,整个春天,泉州府毗邻的兴化府和延平府都不断有大量的百姓迁移至此,甚至更有不少百姓干脆从福州府越过兴化府向泉州府迁移。
这期间,两地官府秉承着封建官僚的既往作风,对此听之任之,甚至更有为此而庆幸这些造反预备队们转战漳泉去吃郑成功那个大户。如此,他们不光是减轻了压力,少了麻烦,还可以祸水西引,以难民为洪水逼迫郑成功接受议和,实在是只有诸葛重生伯温在世才能想得出的绝妙计策。
奏疏已经大有人开始写了,至于为什么那么多的老百姓要逃亡泉州,官吏们用最简单的说法就达成了最完美的诠释——那就是,福建受灾,且此地本就不是产粮省份,老百姓吃不上饭,他们也不忍看着老百姓饿死,自然弄到泉州去吃大户的!
下面的报告在不断的送到刘清泰和佟国器那里,官场上的猫腻,他们自然明白,无非就是看破不说破罢了,给这上司下僚之间留有一些余地总是没错的。
现如今,随着郑成功在琅岐岛上拒绝先剃发后接旨的事情发生,郑库纳扎齐纳一行已经返回了京城。他们作为主抚派在福建当地的最高级别官员,也是本地的军政首脑,此刻也深知浪潮一起便再难扼阻,他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快将招抚的事情办下来。奈何,根据郑鸿逵的说法,似乎郑氏集团内部的主战派还是很顽强的样子,尤其是陈凯那个倔强的性子,与其说服陈凯,不如分化瓦解掉其他的主战派更加省事。
干脆,把陈凯宰了得了!
脑海中无数次蹦出这个念头来,可是到最后却也只能落得是一声叹息罢了。没办法,陈凯除了是明廷的巡抚和郑成功的副手外,他还是郑鸿逵的女婿。郑鸿逵几双儿女,据说最宠的就是陈凯的正妻,甚至当初中左所一战,郑鸿逵气得不想把女儿嫁给陈凯,但是最后率先反口的也还是这位明廷的定国公和清廷的奉化伯,可见郑鸿逵还是心疼女儿的。
杀了陈凯,郑鸿逵的女儿就成了寡妇,据说这女子甚是强项,当初其祖母勒令悔婚她都能硬顶了下来,若是他们暗杀了她的夫婿,只怕是就连郑鸿逵都要坚定的站在主战派的一边了。
杀了陈凯,其他主战派会兔死狐悲,更加坚定的与朝廷作对。而那些有心投向朝廷的,也会因此而感到畏惧,畏惧他们投向过来的待遇会否兑现,从而动摇到主张受抚的立场。
这话,刘清泰早前就说过,佟国器也同样说过,甚至郑库纳扎齐纳他们也都明白。他们相信,清廷那边自然是也明白的。
林察李建捷柯宸枢柯宸梅杜辉陈斌万礼蓝登周全斌林德忠江美鳌,这些家伙都是主张继续作乱的
根据他们的调查,明军的主战派还有些人,比如陈豹黄廷洪习山之流,但是这些人是叫得最凶的。
这其中,林察与陈凯配合多年,早有默契;李建捷和陈斌都是明军降清再降明的,不太敢再降过去;柯家兄弟杜辉周全斌蓝登等人都与陈凯共过生死;林德忠和江美鳌据说都是陈凯的死忠亲信。说起来,想要分化瓦解,谈何容易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