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张维卿
更可恨的是,这些乱臣贼子现在大多还都在广东,就在陈凯那厮的麾下,更是如臂使指了。
这方面的情况,郑鸿逵在暗地里也对他们派去的人解释过。广东那边,尚耿二藩素来强势,郑成功无法兼顾闽南粤东两线,那边就只能交给陈凯这个亲信加副手来主持。可陈凯是个文官,现在这年头以文驭武的祖制已经不好用了,郑成功未免出现军将不听指挥的问题,干脆派过去的都是与陈凯有交情共过事的,由此才能文武协力守住了粤东的地盘,但是也为招抚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说起来,这事情不光是他们着急,郑成功亦是如此。为了避免明军内部分裂,郑成功也是向清廷投书,要求增加府县用以安置部队。说白了,用过多的高官厚禄来收买部将,如此才能将主战派的实力削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但是,这无疑是需要清廷那边首肯的,双方少不了还要继续的讨价还价。
不能这么耗下去了,必须尽快把事情敲定下来!
作为主抚派的地方大员,值此时,已经至五月,招抚的事情办了一年下来,到现在还是没有个结果。若是这么简单也就罢了,可问题在于福建现在的情况已经很不好了,招抚银已经把这个省弄成了一个烂摊子。于他们而言,只有把招抚的事情彻底完成了,才能算是一白遮百丑,否则就等着下狱论罪,别无他路了。
两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旦接到清廷的旨意,连忙就派人送往中左所。值此时,郑成功却并不在中左所,而是已经到达了泉州。
大量的无土饥民涌入泉州,本地的治安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恶化的态势。郑成功驻节于此,以为震慑,但更重要的在于,会有如今的状况其实早在陈凯的意料之内,确切的说是计划之内,郑成功此时到此就是为了将计划进一步的实施开来。
永春县新增的百姓已经完成转移五成到漳州府地界,德化县那边也有两成过去了。另外,很多延平府的百姓在从宁洋县往龙岩漳平迁移,学生已经派人知会两地的地方官组织人手进行约束了。
说话的是潘庚钟,郑成功如今幕中抛开冯澄世最得用的幕僚,没有之一。此刻潘庚钟谈及的,亦是当前的要务,只有郑氏集团的核心层才知道全部内容的计划。
很好,潮州那边也要兼顾上,那里也是同样重要的。
学生明白,学生这就去办。
潘庚钟说罢便告辞而去,继续做着事情了。坐在公事房,郑成功的眉头微皱,重新回想起陈凯的那份计划,其实对于难民潮到来的预估规模已经出现了偏差,那些在清廷控制区活不下去的百姓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多,到来的时间也更早。
这,确是他们低估了清廷官吏的贪得无厌。可是现在这无疑已经影响到了计划的节奏,使得郑成功不得不加快节奏以应对当前的变化。
泉州府惠安县,县城以东的方向,小型棱堡林立,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奈何,清军在螺河之畔就已经碰过壁了,此间又非必经之路,仅仅是起到了威慑的作用。
县城以西,一座为逃难百姓准备的营寨早已是人满为患,前不久还在黄檗山的那个家族在前不久已然迁徙至此。一路上,虽说仅仅是穿越了狭小的兴化府,但是在绿营劫掠和民间盗匪横行的情况下,也是损失了七八个族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不乏有没能活着来到这目的地的。
到了晚饭的时辰,施粥点已然排起了长龙。男女老少都是要自己来排队的,这是规矩,他们便不得不遵守。
营寨里时有盗窃事件,无非是饥饿所致。一家人干脆分为两拨,一拨人去排队,另一拨则留在聚居的所在看着那有限的家当。
粥,一如既往的半稀不稠,吃饱,是不可能的,但是垫着肚子,总能活命。若是再多喝些水的话,混个半饱儿也是有的。只要,别轻易去尿尿,这份虚幻的感觉起码还是有的。
手里拿了个竹块儿,上面烫出了一个怪异的符号,这是领粥的凭证。汉子好容易排到了地方,将竹块儿扔进了一个箩筐里,自有伙夫盛了一碗的菜粥递在他手上。
领了粥,汉子与前前后后的几个族人一同赶了回来,另一拨族人还要赶去排队。拿着粥回去,期间有两个汉子因为撞洒了碗里的粥而打了起来,事不关己,他也没有驻足,只是看了一眼,尤其是看到了远处已经有明军的执法队赶过来,就更加失却了看热闹的兴趣。
回了聚居的所在,其他族人去领粥了,族内的几个长辈坐在那里却正等着他们回来。
那边的典吏老爷说了,要将咱们送到漳州府去。说是到了那里,活计多些,也能多口吃食。
哎。
虽说都是一个省,而且隔了没有多远,可是这么下来距离家乡就越来越远了。可是既然已经到了人家的地头儿,不听话很可能就会直接被轰走,上面这么安排了,他们也只能照着去做。最起码,那句多口吃食还是很诱人的。
吃过了粥,到了时辰自有人将碗收走,同时检验人员,以家族为单位发给下一顿饭用的凭证。碗,会有小吏组织营中妇女到溪边洗干净,这是他们的工作之一。除此之外,营内有洒扫抬尸,营外也有挖水渠之类的体力活儿。当然,干体力活儿的能够额外得到一些干粮,总比在营里吃闲饭的要吃得饱些。
第二天一早,接到转移漳州府的家族多了一顿稍加丰盛的造反,无非是菜粥更稠了些。接下来,就是按照小吏的安排,一众数百口人在一队明军的带领下向漳州府进发,每一程都有一处营地用以栖身,同时也是防止他们过多的骚扰到本地百姓。
数日后,到了漳州府的长泰县,此地已有一处大型的营地。他们进入其间,被安排在了靠近营地西北边缘的一片帐篷聚居。未待将身上背着的家当放下,已经有明军敲着锣过来喊话。
王师招募战兵,每月折色一两五钱本色一石,养活一家人足够。有愿意吃饱饭的,到营区东面出口的募兵处去接受测试,国姓爷的手下没有废物,也不要废物!
一队明军敲锣而过,也不负责讲解,只是按照上司教的喊话。虽说是明时军户地位低下,可是这一两五钱的折色外加上一石的本色却依旧是让很多人动心的。
与族中的长辈商量了一番,尤其是见得同行的有两家的男丁已经赶去募兵点儿了,唯恐名额满了,他们也顾不得什么军户不军户的事情了。就这么,一众男丁连忙赶了过去。
募兵点那一片已经围了好多人了,还是按照规矩排队,好容易派到了前面才看清楚,其实要求不难,就是举起一块石锁,走上三步即可。汉子自负有把子气力,好容易排到了,上前拱手一礼,扣住了石锁,一提气,石锁随之而起,当即便引来了周遭一众的叫好声。
据说,这是国姓爷当年在南澳起兵时招募兵员的规矩,汉子不知道这个,但是刚才募兵的明军说了,走完三步,就能入营,他也就照做了。
石锁,一口气便举了起来,全凭那一口丹田之气。起初时还好,第一步迈出也还算稳当,可是走到第二步时,总觉得那口气有些不够用了的样子,结果第三步还没迈出去,两臂就率先撑不住了,石锁随之脱手,只是那一声闷响也当即让他的心一沉。
军爷,小人大概是饿得时日久了,平日里莫说三步,十步也能走得。
招兵石是仿制南澳总镇府门前的那块儿,重两百四十斤,确实是有够沉重的。汉子还想再试一次,哪知道坐在那里的军官看也不看,只知道举起来了却没走完三步,只是公事公办,全无半点儿通融,直接就让下一个来试。
下一个,是他的一个堂兄,平日里掰腕子并不是他的对手,可是这一次见他失利了,倒是铆足了气力,踉踉跄跄的把那三步走了下来。
去那边,登记,登完记去吃饭!
多谢军爷,多谢军爷。
几个轮下来,族中的兄弟有的成了,有的没成,此间亦是有欢喜的自有忧愁的。等到大伙儿都完事了,一众人回了聚居的所在,亦是这般,唯独是他这个同辈中的佼佼者却没有能够通过测试倒是跌破了族人的眼镜。
老夫听说募兵有些天了,一直没停。这两天多吃些,缓缓气力,再去!
他这一房的其他兄弟是没戏的,全指着他一个人。果不其然,蓄养了两天气力,多吃了些东西,到了第二天下午再去时果不其然的没费什么气力就走完了三步,甚至他还要继续举着石锁走下去。
听不懂话是吗,就走三步就行了,军中令行禁止,不听话的滚蛋。
军官如是说来,汉子哪里还敢逞能,连忙把石锁放回了远处,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就欢天喜地的去登记了。
报名,自然是要入营的。数日后,汉子与其他通过测试的人一同被一队明军带到了海澄县南部的一处大营,在那里他们将会进行最基本的训练,之后才会分到各战兵营去进行进一步的操练和磨合。只不过,甫一入营,看着眼前的人山人海,汉子不由得咽了唾沫。
我的天老爷啊,国姓爷招那么多兵,这是要干嘛啊!
第五十二章 蓄力(二)
按照原地计划扩军,中左右前后,五提督凭旧制各辖左右两镇,这一点不变。战兵各镇的编制,从原本的两个营扩编到两协四个营,计两千战兵。
说起来,郑成功所部陆师编制最早在南澳时是每镇直辖一营,五百兵而已。后来陈凯智取潮州,郑成功在剿灭镇压本地土寇的过程中将编制扩大到了每镇两营,共计一千战兵。
随后的日子里,施琅黄廷洪习山等部的入粤闽军归附,郑成功调整了编制,分别授予了三帅以左先锋镇援剿左镇和右冲镇。这其中,在入粤闽军中实力最强的施家军构成的左先锋镇有两千战兵之众,相当于其他各镇的两倍。
为此,陈凯亲赴漳州府沦陷区招来了万家兄弟,而郑成功也建立了由两千战兵组成的戎旗镇,再后来更是对右先锋镇进行了扩编,扩充到了两千战兵的规模。
此后的日子里,各镇的规模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戎旗镇的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两千战兵扩大到后来的将近四千,但是在前不久这个超编的镇也被郑成功一分为二,分别名为戎旗左镇和戎旗右镇。至于军队规模的扩大化,也无非是靠着建立新的镇和营来实现,同时也有着安置降将的意图在。
总而言之,在这一次的扩编前,这支大军除了戎旗镇左先锋镇和右先锋镇以外,其他各镇都只有两营一千战兵的编制。现在,却是要将近扩充一倍!
五提督十镇戎旗左镇戎旗右镇亲丁镇左先锋镇右先锋镇
中冲镇左冲镇右冲镇前冲镇后冲镇援剿中镇援剿左镇援剿右镇援剿前镇援剿后镇
前锋镇中权镇后劲镇正兵镇奇兵镇殿兵镇游兵镇英兵镇仁武镇义武镇礼武镇智武镇信武镇
算一算,我军战兵各镇共计有三十八个镇,现计有四万两千战兵,预计扩军至七万六千大军,扩军完成前缺额三万四千战兵。
这仅仅是各镇的编制,除此之外,抛开南澳镇潮州城守协之流的地方守备部队外,还有二十八星宿营,每营五百兵,是为一万四千战兵。
从戎旗镇中分出去的神器镇,乃是一个纯火器镇,火炮火铳乃至是火砖火毬炸药桶什么的,但凡是火器都是他们的武器,只是编制比较小罢了。
另外,还有包括北镇骁骑镇铁骑镇车骑镇骠骑镇在内的五个骑兵镇,编制也是各有五百骑兵。论及步骑比例,已经是很低的了,但也没办法,福建和广东在这时候不是养马地,战马全凭缴获和走私,其中主要的还是前者,也是没有办法的。
各镇缺编的兵员,优先从二十八星宿营和地方守备部队中的老兵挑选,其余的再由新兵补充。
学生遵命。
如此,确是要打散旧有的部队,造成那些部队的战斗力下滑。但是如此一来,各镇因扩编而造成的战斗力损失就可以减小太多,无非是抓紧时间磨合罢了。
如此大规模的扩军,一口气招募三万多人入营训练,这是郑成功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样的数字,于他而言并不算陌生,从二人开始计划起就已经有了基本的盘算,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可是每次看来他都免不了要深吸一口大气,惶恐无地兴奋不已,由此间杂其间。
事实上,郑成功在南明各路抗清势力中已经算是极其富有的了——凭着海贸的受益,每年进账都在百万两白银以上,甚至很多时候更是能够达到两百万这个级别。
这是由山海五商王商官商义商以及牌饷和郑氏集团从事多年的各种海上生意一起构成的,由此才能够凭借一海岛而对清廷的整个的东南沿海造成实质上的威胁。
但是,即便有这样的收益,其实际上扩军的步子还是无法放得太大了,说到底,这支大军从来不是卫所农兵,也不是寻常的卫戍镇兵,更不是如大西军大顺军那样的半义军半官军的部队,而是一支按月吃军饷拿本色的职业军队。
在成本上,这样的军队模式要更高一些,但是从一开始郑成功就要训练出一支职业军队来与满清的八旗军对抗。成本上,郑氏集团也能够撑得住,无非是规模扩充缓慢罢了。
历史上,郑成功通过与清廷的假议和从清廷控制区的各府县征收了数百万两的白银,凭着这些银子他不光是恢复了实力,更是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扩充。
这原本已经是极好的效果了,可是这一次换上了更加卑鄙无耻的操盘手,那个叫做陈凯的家伙拧开了闸门,黄金白银铜钱古董字画珠宝布匹丝绸乃至是一切可以抵价的货物都在源源不断的运往明军的控制区。光是去年八月到今年二月这半年里他们就收获了价值一千多万两。而从二月到现在,清廷的官吏们还在继续着对民间的盘剥,不光是送来了大笔的金银珠宝,更是把大批的兵员送到了明军控制区。
现在,有钱有人,差的无非就是把那些新入营的新兵蛋子训练成知道令行禁止,会使用武器进行战术动作的士卒,仅此而已!
果然还是马不吃夜草不肥啊。
想到此处,郑成功不由得笑出了声来,在座的幕僚和众将大抵也知道他到底是在为何发笑,亦是随声附和。
笑过之后,郑成功却也深知,训练是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很快的,从中左所转呈过来的清廷旨意送到,连同着的还有一封刘清泰的亲笔书信,郑成功自是珍而重之,甚至比早前更要重视几分。
远接复札,以为必有以慰不佞之殷殷,而不为尚摇摇于行止也。不佞兼程入闽,激切致书,莫非欲早定海上之议,早报圣明之命,早结尊公父子忠孝之局,何足下之所答依然毫厘千里耶?
天下事,情理与势而已。尊公位列大臣之上,令祖母年逼风烛之时
清廷并不同意将舟山交给郑成功来管辖,由舟山而起的驻屯浙江沿海的宁波绍兴台州温州处州五府的要求自然也就没有了成立的理由。但既然是讨价还价,自然是要漫天开价,落地还钱,一口将条件全否决了也不是个买卖,于是清廷表示可以考虑将台州府的绿营编制划给郑成功,并且表示这已经是极大的诚意了,要求郑成功能够相忍为国,尽快使东南沿海百姓恢复安定生活云云。
圣旨上,清廷在落地还钱,刘清泰则在书信里言辞恳切的大谈忠孝两全,并且以福建官员们的努力来向郑成功证明以诚意,希望郑成功能够尽快把招抚的事情应下来,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不佞言至此,心力已竭,他日见尊公于班联之间,亦可以告无罪矣。至进止之事,则有固山并诸大人,成败之局,则关乎足下一门父子兄弟,不佞虽膺其责,岂尽执其咎哉?惟足下裁之!
一份旨意,一封书信,郑成功看了又看,可无论是怎么看去,总还是要写好回信派人送回去的。毕竟,敷衍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郑成功仔细的想了想,提笔便写起了回信。未及多时,门外的亲兵报告,说是西宁王有信使前来送信。
早前二人已经达成了联姻,郑成功在书信中素来称李定国为老亲翁,称得上甚是亲切。此间李定国的信使到了,郑成功连忙收起了清廷的旨意和刘清泰的书信,以及他正在写着的回信,随后才让人请了信使入内。
书信的内容,还是要求郑成功尽快起兵西进,与他联手收复广东的。对此,郑成功甚至不用去看书信也早能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