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这样的人,竟然让他去指挥萨尔浒大战,这不找死吗!

    还有后面的熊廷弼、孙承宗、南居益、蔡复一、袁崇焕,大明其实并不是没有能打的,也不是没有能干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喷血的。

    但是,能打的最后结局都很惨。

    蔡复一,气死军中;

    熊廷弼,传首九边;

    袁崇焕,凌迟处死;

    南居益,罢官削籍,抑郁而死;

    孙承宗,被迫辞职,而且被迫辞职了两次,最后,崇祯十一年,清军进攻高阳,七十五岁的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

    这会儿大明朝廷已经形成一种恶习,每次打完仗都不总结经验教训,不管功过,只管争权夺利,胡搞瞎搞!

    这样肯定不行,总结大明亡国的经验教训,张斌做出决定,以后,每次大战都要好好总结,成败得失,都要分析清楚,奖惩更要明确。

    结合各处哨探传回来的消息,确定荷兰人已经仓皇逃回巴达维亚之后,张斌立即召集相关参战将领,详细了解了一下各处的战况,并亲手绘制了数张战斗示意图,随即,便召集所有游击将军及以上将领到即将投入使用的海军讲武堂中开会。

    陆军讲武堂和海军讲武堂其实年前就已经开始筹建了,但是,张斌定下初步方案之后便跑去京城勤王去了,紧接着回来就是大婚,然后便去了广东,等他再回到东番,陆军讲武堂和海军讲武堂校舍已经建好了,只是里面的东西还没配备齐全。

    这会儿,普通教室里面的东西都已经配备的差不多了,所以,张斌干脆将一众将领召集到一间大教室,一则为了做总结,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了解一下讲武堂。

    这个时候各处还没有挂牌子,一众将领还以为这里是兵营呢,到处都是整整齐齐的房舍,除了没有见任何士卒,其他都有点像是东番九卫的驻地。

    但是,他们进入教室之后就感觉不对了,这么大的房间里面,竟然摆满了小条桌,就跟教书先生开的私塾一样,不过,人家那最多也就十来个小条桌,这里面却有上百个!

    当然,这会儿广东和福建的将领加上个都司卫所的都指挥使和指挥使总共还不到百人,所以,这里面完全可以坐下所有人,一种将领在特战营亲卫的指引下按职位大小坐定,外面便传来一声高唱:“总督大人驾到。”

    一种将领自然是赶紧站起来恭迎,张斌则是拿这一卷战斗示意图,满面春风的走进来。

    来到讲台,众将见礼毕,张斌抬手让众将坐下来,随即便将一张战斗示意图挂到了讲台前的木板上。

    战斗示意图一展开,众将便明了,这是整个大明东南沿海的地图,只是上面标注了无数彩色的弧线和箭头。

    张斌将战斗示意图挂好,随即便拿起一根白蜡杆,指着地图道:“诸位,大家都知道,从五月初开始,荷兰人便一路从南洋扑到广东和福建沿海,对我们发起了进攻,这里面,蓝色的弧线和箭头,代表的是荷兰人的军队,红色的弧线和箭头代表的是我们自己的军队,绿色的弧线和箭头则代表我们派出去的哨探。”

    他这么一解释,下面众将立马就明白了这幅图的含义。

    紧接着




第五卷 第二十二章 新建造船厂
    六月中,东番前卫,西子海湾。

    这里是一个长条形海湾,长约二十余里,宽约一里许,两边都有出入口,是一个天然良港。

    东番,像这样的天然良港很多,但是,明朝这会儿船只并不多,很多港湾都荒在那里没人用。

    这西子湾还算好的,因为东番前卫的驻地就在西子湾的北入口,所以,港湾里面建了一个很大的港口,港湾两边经过几年的清理还算比较平整,很适合修筑城池等建筑。

    原本,张斌还没有开发这里的计划,因为东番这会儿总共才四五十万人,一个大员城都足够塞进去上百万,其他地方根本就没必要修筑大城池,随便围个几万人的小城池,供屯卫和商贩交易就行了。

    但是,荷兰人进攻东番中前卫,仓皇逃走以后,这里却变得热闹起来。

    海岸上,数万屯卫正在修筑一座奇形怪状的城池,港湾两边则各有万余战兵在修筑二层棱堡,五艘从荷兰人那里缴获的超级战列舰赫然就停靠在西子湾码头。

    这天,西子港口,彩旗飞扬,指挥使杨耿、邹维琏和孙元化带着数千战兵整齐的排在码头恭候。

    数十艘车轮舸慢慢靠近码头,很快,张斌便在一众亲卫的陪同下,从一艘车轮舸上走下来,杨耿、邹维琏和孙元化连忙迎上去,双方一阵寒暄过后,立马又一起登上停泊在港口的一艘超级战列舰。

    张斌虽然不止一次登上过俘获的五艘超级战列舰,但都是匆匆而过,并未在上面久留,甚至连船舱都没进去了。

    这次就不一样了,这次,他是专门来指导人仿制超级战列舰的,所以,他看的很仔细,特别是进入船舱之后,每个细节他都十分关注。

    此时,超级战列舰上到处都是穿着统一制服的匠户,这也是张斌特意规定的,各类匠户,集中到一起从事某种工作的时候,都要发放统一制服,从这些人的制服就能看出来,他们是专门负责造船的匠户。

    这会儿,这些人正拿着类似与木尺的东西在船上测量,还时不时拿着炭笔在稿纸上记录着什么。

    张斌并没有惊动他们,只是带着一行人在船舱中细细的查看着,这荷兰人的造船技术发展的还真迅猛啊,按史料记载,百余年前,西洋蛮夷造船技术还没法跟大明相比,但是,现在,一看荷兰人造的这船,很明显,他们已经逐渐赶超大明了!

    张斌正在那里边看边感叹呢,一个双目炯炯有神的精干老者突然走上来拱手道:“不知道诸位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诸位大人海涵。”

    这老头,张斌不认识,邹维琏却好像与他十分熟悉,双方见礼后,邹维琏立马介绍道:“大人,这是福州南台船厂的主事,专门负责船舱构造的,他也姓张。”

    张斌顺势亲切道:“张主事,我们同在福建,又都姓张,五百年前肯定是一家啊。”

    张主事受宠若惊道:“不敢高攀,不敢高攀,大人说笑了,小人也就是个造船的,大人什么身份。”

    张斌哈哈大笑道:“什么身份不身份的,本官祖上也就是个种地的屯卫,大家出身都差不多,只是干的活不一样而已。”

    他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惊诧莫名,这会儿可是相当讲究身份的,一个总督大人竟然和个匠户攀亲带故,怎么都让人觉着不可思议。

    张斌一看众人的表情,立马反应过来,他脑子里又有点混淆了,一看到跟技术相关的东西,他忍不住想起前世搞设计那会儿的场景,那个时候讲什么身份啊,大家都跟一家人一样,合力研发,工人,工程师只是薪水不一样,并没有什么尊卑。

    这个时候可不能这样,他尴尬的笑道:“开个玩笑,开个玩笑,张主事,这船仓里面,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张主事想了想,老老实实的道:“这船舱的结构倒是没有多大问题,依葫芦画瓢,我们完全能做出来,只是有些东西,小人还真有点不明白是用来干嘛的。”

    张斌饶有兴致的道:“哦,哪里不明白,说说看。”

    张主事恭敬的把张斌等人领到一层船舱中间,然后指着一个漏斗状的东西道:“比如这个东西,小人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看着好像是通风透气又或是过水的,但是,我让人拆下来看过,它中间并不是通的。”

    张斌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个话筒,这会儿并没有电话,也没有对讲机什么的,战舰指挥官嗓门再大也不可能吼的三层船舱里所有人都听到,这个时候就需要让人对着这话筒传音了。

    这个东西,其实他在广东都司衙门就让手下亲卫们使用过,只是那时候做出来的比较简陋,并没有这超级战列舰里面的正规。

    他上前仔细看了看,这东西装在一个立柱上,离船舱甲板高度大概六尺左右,矮点的人估计嘴巴和耳朵都够不着,他这身高倒是刚刚好。

    他抬手弹了弹,感觉一下,铜的,随即他又顺着连接的官道仔细看了下,这个是直通上面的,难怪人搞不明白这个是什么东西,单独一个船舱看,肯定不明白,因为它跟这个船舱其他东西就没什么联系。

    他想了想,回头对个子比较高的王二道:“二子,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吧,上去,找到另外的漏斗,随便来几句。”

    王二自然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他们那时候可是趴房顶玩了好多天这东西,张斌一说完,他立马道了声遵命,跑出船舱,往二层跑去。

    众人无不惊奇不已,这东西,竟然连大人手下的亲卫都知道是干什么的,他们怎么不知道呢!

    不一会儿,铜漏斗里面便传来细微的嗡嗡声,张斌立马把耳朵凑上去,上面王二正一个劲的在那里重复:“大人,听到没,大人,听到没”

    声音很清晰,毕竟人家是用铜管连接的,跟他那时候随便找了点东西连上的不一样。

    张斌微笑道:“听到了,你等下啊,我让张主事来试试。”

    说罢,他又将耳朵凑上去,听到王二的答复之后,他立马向张主事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

    张主事过来,学着张斌的样子试了试,顿时尴尬了,因为他身高还不到六尺,说话倒是可以朝漏斗里吼,但耳朵够不着啊。

    张斌四处扫了一样,随即指着个一尺左右的小板凳对后面的孙标道:“去,搬过来给张主事垫垫脚。”

    孙标闻言,连忙窜过去,把小板凳搬过来,放到张主事脚下,张主事连忙踩板凳上学着张斌的样子把耳朵往上一凑,里面顿时传来王二清晰的声音:“张主事,听到没,张主事,听到没”

    他目瞪口呆的看了看那铜漏斗,这才对着里面喊道:“听到了,听到了。”

    张斌见他会用了,这才微笑道:“这东西其实就是传达命令用的,这里站着的应该是这层的指挥将领,他站到这里就能听到上层的指示,然后再按指示命令这一层的炮兵就行了,你明白了吗”

    张主事心悦诚服的拱手道:“小人明白了。”

    张斌点了点头,随即又提醒道:“我们水师将士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红毛番那么高大,所有,这个传音筒装在五尺左右的高度就行了,不要装太高。”

    &nbs



第五卷 第二十三章 步子太大
    很多时候,人一沉迷于某件事情,时间就会过的特别快。

    比如看小说,你总想着,看一个小时就睡,看一个小时就睡,结果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等你真困的不行了,抬头往窗外一看,已经天亮了。

    做事也是如此,当遇到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做的相当投入的时候,时间同样会过的飞快,这个时间不一定是以小时计算的,也有可能是以天计算的。

    张斌这段时间就沉迷于造船中,或者说沉迷于造船厂的兴建中,因为战舰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

    大明这会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舰,什么福船、海沧船、苍山船这些,只能算是武装商船,在近海打一打还可以,要远航几千上万里,去南洋与列强开战,那就不行了,不管是粮草、弹药、淡水等的携带量,还是火炮数量,根本就没法跟列强的战舰比。

    不说和列强开打,将近一个月的航程,几万将士吃喝都会成问题。

    所以,必须有战舰,有了战舰,他才能击败列强,控制整个东南海域甚至是南洋,赚取巨额的利润,应对接下来可怕的天灾和,力挽狂澜于既倒。

    有总督大人亲自坐镇,造船厂的建设进度自然快的惊人。

    水道,主要是人手,有张斌在,要多少人,有多少人,不到两里长的水道,每条两千人,平均下来一米都不止一个人;

    船坞,主要是材料,不过石材、木材、砖头、铸铁等等,只要报出来,立马派车轮舸去运,广东福建两省,包括东番,全力供应;

    还有什么匠户、造船器材、造船材料,只要张斌一声令下,都疯狂向东番前卫聚集。

    战舰的设计进度也很快,龙骨和船体基本不用管,将原来封舟的图纸拿来就可以用,叶轮也只是将车轮舸的叶轮放大,将支架部分改成铸铁的就行了,至于上面的结构,他们采用的办法也是直接将福船的船舱和超级战列舰的船舱按比例放大。

    不管怎么说,先把样本造出来再说,有什么问题,试过以后再改进。

    众志成城,速度那叫一个惊人啊,不到一个月时间,十条水道基本挖好了,第一座船坞也建造完成了,各种龙骨和船体的材料更是早已准备妥当,两艘战舰样品随之投产。

    荷兰人取名的超级战列舰,张斌稍微改了一下名字,改成了威远战列舰。

    根据福船改造而成的运兵战舰当然也不能叫这么复杂的名字,张斌直接取了个镇远巡洋舰与威远战列舰相对应。

    上千匠户,全力以赴造两艘战舰还是很快的,龙骨和船体一月完工,这个有原来制造封舟的经验,并没有什么问题。

    叶轮就比较麻烦了,虽然有车轮舸做参考,但是,叶轮可不是光大几倍的问题,叶了蒸汽活塞和齿轮就要相应加大,锅炉也跟着要加大,还有烟囱,要从几层船舱中穿出去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所以,光是个叶轮又花了将近一个月。

    等叶轮装好,上面船舱的材料都差不多加工完了,所以,船舱的进度算是最快的,不到半个月就完工了。

    这个时候,整船就可以试水了,在水道中修修补补又是半个月时间,将所有火炮装上,大明第一艘威远战列舰和第一艘镇远巡洋舰就这么诞生了。

    三个月,做两艘二十丈长的战舰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当然,这只是样品。

    开出水道,在西子海湾中试航了一番,张斌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大型战舰,速度变慢了,由于体积太大,再加上锅炉、火炮、人员等的重量,战舰的速度根本就达不到车轮舸那种每个时辰两百里的速度。

    巡洋舰能好一点,基本上正常航速到一百二十里每个时辰,最快航速能达到一百六十里每个时辰。

    战列舰就不行了,火炮和弹药的重量一加上去,正常航速只能达到一百里每个时辰,最快航速也只能达到一百二十里每个时辰。

    时速等于只有五十里了,比光能载三四十个人的车轮舸慢了一半!

    这个问题,暂时还没办法改进,因为威远战列舰和镇远巡洋舰并不是真正设计出来的全新战舰,而是糅合了封舟、福船、车轮舸和荷兰人的超级战列舰拼凑出来的,真要全新设计一种战舰,别说三个月了,三年都不一定能成功。

    张斌带着两艘战舰在东番前卫和东番中前卫之间来回航行了几趟,感觉了一下,最终只能勉强接受了,速度慢一点没什么,首先要有这东西,速度再慢其实也比荷兰人的超级战列舰快,因为他们的是风帆战列舰,没风的时候,动都动不了,就算顺风顺水也快不到哪里去。

    最后,张斌拍板,这两种战舰,就按样品来做了。

    威远战列舰,共有火炮一百零六门,全部是千斤佛郎机,配备炮手和水手攻击三百余人,正常航速一百里每个时辰,最快航速一百二十里每个时辰。
1...8586878889...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