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马车晃晃悠悠的行进了半个多时辰,终于停下来了,外面张盘轻声道:“大人,西长安门到了。”

    张斌闻言,一把掀开门帘,翻身跳下马。

    一阵寒风袭来,吹得他禁不住打了个哆嗦,这天可真冷啊。

    此时天际还是一片漆黑,借着城墙上火把的微光张斌往四周看了看,西长安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队,一个个官员正依次出示腰牌,给宫门守卫仔细查看,整个队伍行进速度很慢。

    难怪这么早就要过来,每次上朝的官员可有上千,这么一个个慢慢查验过去,没有半个时辰怕是不够。

    他没有上早朝进皇宫专用的腰牌,所以来得早一点,因为要登记,取腰牌,没想到,还有人来得比他更早,这些官员,还真是“勤勉”啊。

    张斌摇了摇头,缓缓向城门走去,他并没有排队,而是直接走向城门洞中守卫登记的位置。

    其实,这些守卫也挺忙,因为每过去一个官员他们就要在花名册上画一下,以供都察院和各科给事中查看,有无在京官员缺席早朝,要是缺席了,那就麻烦大了,都察院的御史和各科给事中都会上奏折弹劾你!

    上千官员花名册足有几十页,能飞快的找到每个官员的名字真不容易,张斌正看着那登记的守卫麻利的划勾呢,一个守卫突然喝道:“什么人,站住。”

    原来,他不知不觉间都走进城门洞了。

    为了不引起崇祯的怀疑,张斌并没有让曹化淳和骆养性给皇城的城门守卫打招呼,所以,这些守卫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他必须走正规的流程,才能进入皇宫。

    正规的流程他也打听过了,就是登记,领临时的号牌。

    他飞快的取出自己的腰牌,递到那守卫跟前朗声道:“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福广总督,张斌,进京述职,特来参加早朝。”

    好长一串官职啊,门洞前排队的官员不由被他报出的职位吓了一跳,虽然他穿着三品文官服,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只是个虚职三品官员,因为他太年轻了,没想到他竟然是个实打实的封疆大吏!

    那城门守卫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他只是仔细看了看腰牌,随后便回头看了看正在登记的总旗,那总旗抬头看了一眼,随即便低头道:“等一下。”

    这个等一下是叫张斌等一下,也是叫经过城门的官员等一下。

    当然,如果张斌只是个七品县令的话,那就是张斌一个人等,等其他官员进完了,再给他发腰牌。

    只见那总旗飞快的抽出一张尚有一半是空白的花名册,刷刷刷记下了张斌的官职和姓名,随后又掏出一张腰牌看了一下上面的编号,又在花名册上记了一下,这才递给旁边那守卫,并对张斌道:“离京前来归还。”

    张斌双手接过腰牌,道了声谢,随后便走到官员队伍的最后面,跟着排起队来。

    这会儿人还不多,他前面总共才十多名官员,不到一炷香时间,他便经过门洞,进入皇城。

    他默默的随着前面的官员穿过承天门,经过六部值房来到午门前,随后便找了个位置,独自站那里等候起来。

    这时候午门前已经聚集了上百名官员,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正聚在一起低声聊着什么,没人来跟他打招呼,但是很多官员都假装不经意的瞟了一眼,把他的长相记在心里。

    这会儿聚在一起的官员大多在聊闵洪学和闵梦得,但也有人偶尔提起他,这么年轻的封疆大吏自然要跟相熟的官员介绍一下,让他们看清张斌的长相,不出意外的话,这张斌以后绝对是内阁大学士级别的朝廷重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午门前的官员越来越多,张斌看到了徐光启,也看到了毕懋良,但是,他并没有过去打招呼,崇祯对结党营私十分反感,凡事还是小心为妙。

    他没跑去跟别人打招呼,却有人跑来跟他打招呼了。

    只见一个胡子花白,满脸浮肿,眼眶乌黑的老头从靠近午门前的位置走过来,对着他拱手道:“敢问可是福广总督张大人”

    张斌莫名其妙的看了他一眼,这谁啊,不认识啊,都快成熊猫眼了,明显的操练过度啊,都这么大年纪了,也不知道是在衙门里操劳过度呢,还是在家里操练过度呢。

    他有礼貌的回礼道:“正是,正是,不知道这位大人是”

    人家穿着从一品的袍服呢,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佬,可不敢随便得罪。

    没想到那老头竟然郑重的给他鞠了一躬,随即拱手道:“老朽毕自严,一直想找机会当面感谢张大人,却一直无缘会面,今天终于遇上了,多谢张大人对舍弟的救命之恩。”

    毕自严,明末仅有的几个能臣干吏之一,他的才能不下于袁可立,不过,因为他是主管大明财政的,所以,并没有袁可立那么出名,但是,他对大明的贡献却一点都不下于袁可立。

    可以说,崇祯朝的财政能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坚持十余年,靠的全是他,他一死,崇祯朝的财政就崩溃了,要是有他精打细算,崇祯也不至于最后穷的跟大臣借钱!

    他之所以穿着从一品的袍服,正是因为他在崇祯二年,皇太极偷袭京城时,连续一个多月没睡觉,为四十万勤王大军调集粮草,最后,皇太极退走了,他也累得头肿的跟粮斗一样,吐血不止,崇祯感动异常,晋升他为太子太保。

    这样一位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名臣,张斌内心是十分崇敬的,他连忙回了一礼,恭敬道:“毕大人客气了,我也只是恰巧查抄了几个贪官,抄没了一点银子,不敢居功,不敢居功啊。”

    毕自严赞许道:“你可不是恰巧查抄了几个贪官,你




第五卷 第四十章 状元郎对奸相
    午门一通鼓响,文武百官分左右列队。

    午门二通鼓响,文武百官肃立。

    午门三通鼓响,开左右阙门和左右掖门,锦衣军校入宫摆仪仗。

    这午门可不光只有一个门,午门的城门楼下有五个门。

    正中的大门称为御道,只有皇上能从这个门出入。

    御道两边是左右阙门,供当值锦衣卫将校出入。

    左右阙门两边角落里的左右掖门才是供文武百官出入的。

    此时,文武百官已经在左右掖门前排成长长的队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没有任何人喧哗,午门外一片肃静。

    不久,寅时到,午门的城门楼上响起钟声,文武百官依次从左右掖门进入皇宫,过金水桥,穿过太和门,来到太和殿前的广场。

    这个时候,就要分品级站列了,太和殿前台阶三级,周延儒、温体仁等内阁大学士直接上了第一级,毕自严、曹于汴等六部尚书、各大衙门主官直接登上台阶第二级,张斌则在黄承昊的推动下,直接登上了台阶第三级。

    这第三级很宽,所有三品官员都站在这一级,而三品一下的就只能分列广场左右了。

    张斌很尴尬的发现,他竟然站在第三级文官的第一位,这就比较操蛋了,第一次上朝就站这么个显眼的位置,他只想躲在后面偷看来着。

    不管他愿不愿意,也位置也站定了,不久一阵乐曲奏响,崇祯在一众太监的簇拥下来到太和殿大门前,坐在了华盖下的龙椅上,一阵鞭响百官跪下,磕头山呼万岁,张斌跟着跪下来,磕了三个头,合着节奏山呼了一气,然后又跟着站了起来。

    紧接着,一个鸿卢寺礼官走到一层台阶正中高唱道:“有事具奏章,无事退朝。”

    退朝当然是不可能退的,这会儿才刚开始呢,他这话只是个流程而已,他刚一退入班列,立马就有大臣从各自的班列中走出来,走到正中,跪在地上,捧着奏章,大声奏报起来。

    张斌注意到,奏报并不是用的平时说话的语气,而是直接读奏章上的内容,文绉绉的,听着感觉别扭的很。

    这个时候,崇祯都会根据奏报的内容给出一定的答复,有时候也会询问相关的官员具体情况。

    就这样奏对了将近一个时辰,张斌感觉腿都站的有点僵直了,奏对环节终于结束了。

    这个时候,一般鸿卢寺礼官会再次走到一层台阶正中高唱道:“有事具奏章,无事退朝。”

    这话的意思就不能理解前一句了,而是要理解后一句,无事退朝。

    但是,今天奏对完毕,鸿卢寺礼官并没有马上站出来高唱,反而是崇祯咳嗽一声,威严道:“闵洪学和闵梦得的事想必大家也听说了,这两人竟然是阉党余孽,朕真是没想到啊,竟然欺瞒了朕三年之久,很不错。朕已经将他们打进诏狱,也不用三法司会审了,今天大家就议议这两人该怎么处置吧。”

    崇祯的意思,我都关进诏狱了,煎炸烹炒,你们看着办吧。

    按他的意思来,最少是砍了,大家商议一下是千刀万剐还是诛灭九族吧!

    一般这个时候,群臣都会惊恐,总有那么一些人出来请求皇上法外开恩,轻点弄。

    但是,这次,群臣大部分都露出理所当然的表情,没几个打算求情的,因为从传闻来看,这两个家伙简直就不是人,千刀万剐都是轻的了,诛灭九族那是罪有应得!

    当然,这个时候下面的人还不能开口,先要有内阁大学士出来起个头,下面的文武百官才能发表意见。

    整个太和殿外,一片寂静,内阁首辅周延儒眼观鼻、鼻观心,站在那里跟个菩萨一样,一声不吭。

    他心里其实在幸灾乐祸:“关我屁事,反正是温体仁的狗,千刀万剐也好,诛灭九族也罢,让温体仁这家伙去操心吧。”

    其实,满朝文武大多都知道这两个家伙是温体仁的狗,但是,却没人敢攻击温体仁,因为温体仁太毒了,攻击他的人,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好生生站在这里的,最少都是罢官削籍,入狱的,被杖死的,被砍了的都有一大把了。

    这时候,朝臣基本都一个心思,我们可以不攻击你温体仁,但也仅限于你温体仁。

    大家也不是傻子,攻击一次挂掉一批,找死也不用这么去找,所以这会儿朝堂已经达成一种默契,只要温体仁不咬人,就没人咬他。

    闵洪学和闵梦得这两个就不一样了,这两太不是东西了,比温体仁都坏,这种祸害绝对不能留。

    现在就看温体仁怎么说了,他要是同意把这两人拉出去砍了,那就算了,大家就不做声了,如果他还想给这两人说好话,让皇上从轻发落,那么,朝堂上那些嫉恶如仇的二愣子绝对会跳出来跟他刚!

    温体仁也知道,这个时候,他必须站出来,为闵洪学和闵梦得说好话,不然,以后就没人跟他混了。

    当然,今天的事,他早已经筹划好了,崇祯的心思他摸的很透,他也知道今天崇祯会迫不及待的要处置闵洪学和闵梦得,两人可都是六部尚书,崇祯虽然有些武断,但是,他并不是完全没长脑子。

    这个级别的官员,他从来不会抓起来就杀,因为牵扯太大了,当然,正因为他自以为聪明,才好利用,或者说玩弄。

    温体仁缓缓从内阁的班列里走出来,跪在崇祯跟前,轻咳一声,随即朗声道:“皇上,这事微臣听说了,由于闵洪学和闵梦得跟微臣都是浙江乌程人,微臣不得不站出来给他们说两句公道话,不然,微臣回去,无法面对江东父老。”

    他这话的意思,我是被逼无奈啊,如果什么都不说,回去会被乡亲们指着鼻子骂。

    崇祯瞬间就被他带了节奏,这话的确在理,乡里乡亲的,人家落难了,你话都不说一句,那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崇祯理解的点头道:“嗯,你说。”

    温体仁紧接着朗声道:“微臣跟闵洪学和闵梦得不熟,对于他们的罪状也不是很了解,不好妄加评议,微臣只能根据常理来揣度一下。首先,据微臣所知,闵洪学和闵梦得乃忠良之后,闵家乃是乌程有名的书香门第,其先祖闵珪乃弘治名臣,官至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刚正不阿,忠诚勤勉。其曾祖闵如霖乃嘉靖名臣,官至太子太保,南都礼部尚书,才名颇盛,亦忠诚勤勉。微臣不明白,这样的忠良之后,怎么可能是依附阉宦的奸妄之徒呢然后,为什么两个朝廷重臣不到一天就定罪了,难道他们三十余载,为大明鞠躬尽瘁,就抵不上人家一句话吗微臣惶恐,皇上,片面之词不能听啊!”

    说罢,他恭敬的磕了个头,站起身来,回班列去了。

    他这意思,做老乡的,能说到这份上已经够意思了,我什么都不知道,都为他们说了这么多好话,回去也不会被人指着鼻子骂了。

    崇祯脸上露出赞赏之色,这温体仁真是个有情有义的大好人,那么这么个大好人说的话,就值得深思了,所以,他开



第五卷 第四十一章 门牙给你敲掉
    状元郎文震孟往那一站,立马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他的脸庞是那样的坚毅,他的表情是那么的决然,那气势仿若天地正气集于一身!

    他踏着坚定的步伐走上御道,直挺挺的往下一跪,随即拱手道:“皇上,温大人之言,微臣不敢苟同。”

    要换成别人这么说,崇祯肯定会心生反感,但文震孟这么说他却没觉着什么,因为这会儿文震孟是侍讲学士,专门给他讲课的,而且课讲的非常好,他听得津津有味,所以,文震孟说出这话他并没有觉着反感。

    文震孟继续道:“所谓忠良之后必是忠良,纯属无稽之谈,微臣先祖,旧宋右丞相兼枢密使,忠烈公,不肖子孙敬讳天祥,可谓忠良。”

    他这会儿抬出先祖文天祥也不知道是什么个意思,不过,文天祥的确算得上是忠良,而且是千古有名的忠良。

    文震孟继续道:“震孟虽不才,为皇上,为大明,亦可浑身碎骨,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这个崇祯信,他不由点了点头,充满好奇的看着文震孟,你在这里说忠良之后不一定是忠良呢,为什么要拿自己举例子呢,这不是证明了忠良之后必是忠良吗

    文震孟紧接着又解释道:“微臣抬出先祖,并不是想自夸什么,只是想说说另一位几可与先祖齐名之忠良。”

    与文天祥齐名的忠良,到底是谁呢,文武百官包括崇祯都被他勾起了兴趣。

    文震孟紧接着又高唱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此千古名句,就如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般,脍炙人口,不知道的几乎没有,至少所有朝臣包括崇祯都知道。

    文震孟沉痛的道:“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忧国忧民的范文正公,与先祖一样,他同样是旧宋有名的忠良。但是,大家可还记得,范文程,范文正公的十七世孙,他现在又在干什么,他正是奴酋皇太极最倚重的谋士!忠良之后,连叛国之举都做的出来,更何况依附阉宦!”

    此言一出,群臣恍然,崇祯恍然,温体仁的脸色却是变了,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所谓忠良之后必是忠良的谬论被无情的击碎了。

    这还没完,文震孟挺身而出当然不光是为了驳斥温体仁的谬论,他继续拱手道:“皇上,微臣对温大人所谓跟闵洪学和闵梦得不熟,对于他们的罪状也不是很了解之言,同样不敢苟同。”
1...9495969798...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