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朱寿蹲下身子与朱俊杭平视。
两人就这样对视良久。
朱俊杭的举止让朱寿想到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宗室子弟被禁锢在一地一城,不能从事工、农、商,也不许参加科举。一出生就保持生活原状直到老死。他们是一群被阉割掉梦想的人。如果他穿成大明宗室,在层层枷锁之下,也折腾不起多少花浪。
“查查朱俊杭的资料。”朱寿在脑海里命令系统。
系统‘切’了声:“你自己不会查!”
“100点恶念值。”朱寿淡淡地说。他拖延收集天外飞石让系统怨气丛生,时不时给点小恩小惠安抚它,不让它出来找麻烦。权当养了只宠物。
系统速查:“除了宗人府《玉牒》,无此人其他记载。”
朱寿鄙视系统的节操,感叹又出现一位因他的努力而被改变命运的人。朱寿被自己的伟大感动了。
应该怎么安排朱俊杭呢朱寿陷入沉思。他改变朱俊杭默默无闻的人生,总要收回点报酬。
“殿下,派人送奉国中尉回大同吧。”杨廷和谏言。
“老师,”朱寿把目光移向杨廷和,顺势解放快成斗鸡眼的双目,“这里是河套。”
杨廷和急得原地打转:“殿下!您捅了好几处马蜂窝,能别在惹事了吗”
“本宫什么都没干,都是别人来惹本宫的。”朱寿双手一摊,“本宫最后一次重申:这里是河套!只要踏入河套地界,不管是鞑靼、瓦剌、女真、吐鲁番、还是大明关内的人,都必须按照河套的规矩来。”
“别欺负本宫人小,不拿本宫当回事!”朱寿插着腰满腔怒火地瞪着杨廷和。
杨廷和脸皮抽动。大明上下多少双眼睛盯着河套,谁敢不拿您当回事。
朱寿堆起自认为最亲切的笑容:“族叔啊”
“朱公子,让在下带您了解河套。首先呢,您需要办理身份证,您是打算常驻还是临时居住”陈熊挤出人群,大步走到朱俊杭身边,格外殷勤地招待他。
李兆先犹如抓到救命稻草,奔到朱俊杭身边,“朱公子打算出仕吗只要通过考核即可授官。户部缺人,正需要您这样的有为之士加入。”
两人一左一右把朱俊杭架走,不给朱寿说完话的机会。每当太子笑得阳光灿烂,必定准备坑人。
朱寿翻翻白眼,进了河套的人还能逃出他的手掌心
杨廷和满面愁容:“周大人,殿下收容宗室,这可如何是好啊!”
周经呵呵一笑:“这里是河套,殿下的话就是王法。”
杨廷和发愣。
周经笑呵呵地回办公房,提起笔给老友写信。殿下金口玉言允许任何身份的人进河套,自然也不会把得罪陛下的老友拒绝门外。他把写好的信送到西厂云中物流点。广西虽远,以西厂的能力也不过花费半个月时间。
胡玢送走周经,发愁地看着物流点短时间内堆积来的信件。殿下,您真的不准备管管河套的各方眼线吗
“宣大总督李介上奏:大同军户拖家带口逃亡河套,
第120章 买粮?卖粮?
云中城内行厂直销店前的广场上,聚集河套文武两套班子。右侧是勋贵子弟、远征军将官;左侧除了杨廷和、周经、徐贯、王守仁、李兆先等首批投靠的士子文士,还有朱俊杭、唐寅等新来者参与。
由于河套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依山傍势修筑长城,其次为系统修筑沟渠水利。修筑官衙宅院的人手稀缺,使得云中城的建设缓慢。大家只能各自坐在塑料板凳,认真聆听刘瑾从后方带来的消息。
刘瑾握着扩音喇叭脸色凝重地诉说灾情:“入夏后北方多日不曾下雨,河流干涸。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部分地区干旱。其中以山东的旱情最为严重。旱极而蝗,青州飞蝗蔽天、虫螟遍野,所过之处草木不存。青州百万人口受灾,经户部谋算,皇爷决定迁20万灾民进入河套。咱家先行带领部分灾民前来,后续还有几波人。”
现场叹息声无数。
拥有后世记忆的朱寿,对旱灾、蝗灾没有直观的概念。
“老师,书上有许多应对蝗灾的方法,为何不用”朱寿轻声问杨廷和,“东汉有掘沟治蝗;宋代有掘卵灭蝗的应对之法。元史记载‘每年十月,令州县正官一员,巡视境内,有虫蝗遗子之地,多方设法除之。’为何青州的蝗灾还会如此厉害”
杨廷和几次张口预言,犹豫再三后只道,“朝廷的政策需要有能吏执行。”
朱寿将信将疑,杨廷和有话不敢对他直说。
他高声问刘瑾:“本宫记得父皇在弘治三年命令天下预备仓储粮,山东的仓储粮呢”
刘瑾放下扩音喇叭凑在朱寿耳边小声言语:“部分粮仓数目有误,部分粮仓的粮食发霉不能食用。还有一座粮仓失火,粮食全被烧毁。”
周经、徐贯两位老臣摇摇头,猜也猜得到发生了什么。
朱寿眼神微闪,用度娘搜索山东发生的大事。由于他的出现,一些事和后世史书不符。他旁敲侧击地问:“本宫记得五皇叔衡王就藩山东青州,是也不是”
刘瑾垂首帖耳。
杨廷和闭口不言。
朱寿挑挑眉。出手大方、友爱兄弟的便宜老爹一定给了五皇叔无数的田庄、或许还出动大量的人工建造衡王府。
“殿下,如今之计是如何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成化九年八月,旱蝗又大水。朝廷没有及时救灾,使得蝗蝻满地,人相食,民茹草木。”周经神色阴郁。
朱寿瞪大双眼,满脸骇容。“真的发生过人吃人的惨状”从没饿过肚子的他,无法想象有这种事情发生。
唐寅低沉着声音直言不讳:“自太祖开国以来,发生人相食的,也只有天顺八年、成化九年、成化二十一年这三年。**大于……呜呜呜。”
身旁的祝允明死死捂住他的嘴巴,小声提醒,“伯虎,即便你此生无法为官,也不可上杆子寻死,别忘了家中的妻儿。”
现场一片寂静。
“这里是河套,有何不可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先帝荒废朝政以致吏治大乱,希望殿下吸取教训。”一个苍老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声音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非常突出。
老者身旁的年轻人擦拭额头的汗水。
朱寿循声望去,不认识,应该是刚来的。
刘瑾瞄了一眼解释:“此人是前任御史彭程,因为上奏批评先祖,差点被皇爷处死。”
原来是有前科的。
天顺八年英宗过世,由宪宗接任皇位,年号成化。提起这位便宜爷爷,朱寿也只能捂脸。后世不懂明史的人,也知道有位皇帝娶了位比自己大17岁的老婆万贵妃,名气比任何皇帝都大。后世学者把明朝内阁权力滋生,归咎于成化朝。
周经惴惴不安地站起,弯下腰请罪,“是老臣写信让万里兄从广西赶来。”
名声是很重要的。
朱寿站起身,大礼谢过唐寅、彭程。“本宫定会牢记两位的提点。将来本宫若有错行,两位可来当面质问。”
&n
第121章 对系统的猜测
朱寿力压众人反对声,在云中故地先行建造内行厂直销店。不是为了抬高内行厂的地位,也不是用七折的售价带动云中城商贸活动。而是为了掩饰直销店地下室的电台。
从京师到出关的水泥路反复整修,不是因为第一代水泥路的质量差。而是架设电报线路所需。
铜丝包裹塑料皮的电线能提供基本的信号传输。干电池供给电台电力。系统商店内的发电机售价100万恶念值,朱寿觉得干电池凑合发电也成。
由于干电池制造成本高昂,朱寿和弘治帝约定每日戌时启用电台报平安。
朱寿把想从豪族手里挖粮食的想法告诉便宜老爹。很快电台里传来‘哒哒哒’的电音。负责翻译密码的电报员把译文递给朱寿。电报员是戴义精心培养的内侍,绝对的忠诚可靠。
“不可问清楚原因!”朱寿冷着脸吩咐电报员。
……
三更天时,朱寿神清气爽地走出内行厂直销店。“今晚的月色真美!”
“小爷,今天是阴天。”刘瑾的心情也不错。
朱寿摇摇头,拍着刘瑾的背语重心长地说,“刘伴伴多日奔波劳累产生幻听。本宫明明说今晚夜色很美。夜不醉人人自醉,不是吗”
刘瑾谦卑地笑道:“小爷说的是。老奴困顿不堪,明日一早返回山东,是该回去休息了。”
“有劳刘伴伴。”朱寿欠身。
刘瑾大方地受了一礼:“老奴粉身碎骨也会完成小爷的命令。”
“咳咳,是父皇的命令。”朱寿讪讪一笑。今天才知道,在他收复河套成功的背后,有便宜老爹一半的功劳。
以后世的年龄,他比便宜老爹年长几岁。从眼光和手段来说,他差便宜老爹一大截。
姜还是老的辣!能坐稳龙椅的皇帝,都有过人之处。
刘瑾满脸喜色:“只要两位爷父子同心,没有任何难题能难倒两位爷。”他从今晚的交流中瞧出,不管皇后诞下的是皇子还是公主,太子的地位稳固。
朱寿回军帐,杨廷和原地转圈焦急地等他回来。“殿下,您真有办法解决三十万人3个月的粮食缺口”
“只要3个月”朱寿撅起嘴惊讶地问。
杨廷和沉着脸问:“殿下知道三十万人3个月消耗多少粮食吗90万石!算上运送途中的损耗,殿下至少筹集100万石粮食才可解决河套的问题。至于赈灾的粮食,朝臣自会想办法解决。”
陛下把山东青州20万灾民迁徙河套,主要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叛乱。衡王就藩青州,陛下赐地千倾,发动周边几万民工兴建衡王府。青州知州为了避免农耕被耽误,上奏请求延缓王府修筑,不准。致使青州的灾情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
“难道三个月后河套能自给自足”朱寿注意力在河套周边鞑靼人的动向,没有关注具体的河套政务。
杨廷和心里窝火:“殿下也该关心河套民生!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殿下口口声声说要文武并驾齐驱,却天天和将士们踢球赛马。”
“老师教训的是。”朱寿虚心受教,“今日本宫深受震动,明日起本宫定会勤于政务。”
杨廷和皱紧眉头:“殿下,粮食事关重大……”
“老师放心,本宫不会让河套缺粮。”朱寿开口赶人。
“粮食所从何来鱼米之乡的江南种植棉花和桑树,出产的粮食养活不了一地之民。两广粮食维持大明运转。三十艘2000料的宝船每月从占城国运5万石粮食,根本是杯水车薪。殿下从何处得粮”杨廷和咄咄逼人地问道。
&nbs
第122章 太子视政,一地鸡毛
第二日东方吐白之时,刘瑾匆匆返回山东。没人知道太子殿下和他关起门商谈何事。
突然而至的5万灾民,让大家暂时放下对缺粮的担忧,投入紧张的安置工作。纷纷扰扰的琐事让刚成立的河套官衙乱了套。这还是在他们收到西厂消息,提前准备物资的情况下。
“人数和认领的物资数量不符,谁多领了”年轻的户部郎中拎着扩音喇叭问话。
周经拍他后脑勺:“傻不傻谁会承认多领物品!”
“临时板房数量不足。后头还有15万百姓需要安置。一家住一间,没得商量。”负责分配住处的官员说。
留着山羊胡的老秀才据理力争:“男女混居一处成何体统山东乃是孔孟之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官爷,我家娃娃高烧不退,求官爷救娃娃一命。”抱着孩子的妇女跪地求救。
李兆先扯着嗓门大喊:“谁懂医术懂医术的人能优先安排住处。”
瞬间人群中走出数百位大夫。
安静的云中城如同烧开的沸水,吵吵嚷嚷声不绝于耳。
“把小爷吵醒了吗我去把他们赶远。”谷大用见朱寿比平时早起一时辰,说话粗声粗气好似吃了火药。小爷出关后养成睡懒觉的习惯,不到辰时初刻绝不起身。在鞑靼王庭到能睡懒觉的太子,竟然被灾民们闹醒。
朱寿享受般的深呼一口气:“多热闹啊!有他们的加入,建设河套的速度能提高不少。”
“消耗的粮食也多。”杨廷和阴魂不散地围着粮食打转。
朱寿纠正杨廷和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老师为何总看到害处看不到好处呢就像河套官员的俸禄,不能只看高薪,也要看到官员在背后付出成倍的辛劳。”
杨廷和愣了愣,他什么时候提过俸禄的事
“杨大人,河套需要我等从无到有建设。”李兆先略有不悦地说,“到手的俸禄不算高。”
朱寿神态自若地甩开杨廷和四处遛弯。
云中乱成一锅粥,而朱寿一整天的心情都很好,引起不少人的侧目。
夕阳西下,好不容易让所有灾民吃上饭,众位官员聚在一起讨论明日的工作。忙了一天,依旧没能安置好灾民。
“今日一天之内打群架25次,争吵257次,流窜到农田破坏庄稼的灾民1000多人。”张仑唉声叹气地汇报道。
周经深感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河套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我们先解决住的问题。别忘了随后还有15万人需要安置。”
“让灾民到大青山砍树造房”
“大青山是我们的屏障,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破坏。”
“让内行厂加快生产临时板房”
“远水救不了近火。”
……
“本宫有个小建议,住的问题很好解决。”朱寿老气横秋的打断他们七嘴八舌的言论。
所有人的目光汇聚到朱寿身上。
“不要一叶障目。这是哪里河套!牧民们在此生活数百年,我们可以效仿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到住,为何一定要是房子,帐篷也可以。蒙古包就很不错。提供材料,派人教他们做帐篷。关于住的地方,只要给他们划出住的区域,让灾民各自寻找安营扎寨的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