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这就是高手寂寞啊

    “啪”甩下斧头。

    他是要带领大明走向世界的千古一帝,还搞不定砍柴这等小事

    朱寿从容地敲开管事的房门。

    不管皇帝在不在京师,京官们的公务一样没少。

    会试原本应该在二月初九举行。上头有位不着调的皇帝,一出出事情闹得,连累会试的日期多次延后。

    礼部尚书石瑶跑到钦天监,挑选诸事皆宜的三月初二开会试。

    这科的学子也是倒了血霉。改革科举、减少取仕人数、游行示威、士子失踪,每一件事都强烈冲击着他们的神经。等在贡院门口排队检查的应试举子,能有一半人发挥正常算




第498章 明事理,懂道理
    弘治帝溺爱儿子正德帝,是经过历史盖章确认的。

    家里就一根独苗,放在平常百姓家,长辈们想怎么溺爱都行。养出任性、霸道、目空一切的孩子,最多祸害整个家族。但生在皇家,影响力呈几何倍数放大,祸福难料。

    官员们愁得揪掉了不少胡子。

    事物都有两面性。

    陛下的性格正好克制住鞑靼人的狂妄。但这有两个大前提。

    一是,威宁伯王越戍守边疆,几次出长城赶跑河套地区的鞑靼人。带出一批能打硬仗的将官。

    二是,在弘治帝的英明领导下大明中兴。太子出征在外,弘治帝亲自监督军备粮饷,朝廷诸公齐心协力。集中兴的大明朝一国之财力、兵力,加上太子不择手段的算计,鞑靼被打残实属正常。

    不管背后有何种原因,陛下收复河套、平北方之乱、推广高产粮种,此三事足矣让天下百姓归心!陛下的龙椅稳若磐石。

    但再好的局面,也架不住个性独特的陛下闹腾。

    科举制度是能妄动的吗

    免税权是说取消就能取消的吗

    这次的陛下,站在天下所有文人的敌对面。

    有功名在身的文人、官员享受免税权怎么了这是《大明律》明文规定的。

    陛下口口声声说依法治国,下令重修的新《大明律》墨迹未干,就想推翻吗有官员上奏质问。

    当时身处辽东的朱寿如此回答:“朕若是不遵守《大明律》,早就下旨严令各方照办。东厂监督,不遵令者去除乌纱帽。正因为朕以身作则、依法治国,才会找尔等商量,才让尔等有喊出反对声的机会。”

    “这么做不算依法治国,怎么做算律法的存在是为了治国,危害国朝发展的律法,是不合时宜的,需要及时作出修改。这是选拔官员,管理国家的本质!”

    “尔等是读书、识字、明理的官员。别像升斗小民一样无理取闹。”

    “塑料生活品的原料,已经从杜仲换成了橡胶。无知小民提着一桶桶杜仲要卖钱。不收他们的,便诬告管事贪渎。最后逼得朕下圣旨,申明塑料作坊今后不再收杜仲才作罢。”

    “朕遇上无知的小民,有理也说不清啊!”

    上奏的官员收到辽东的明码电报回复时,被人送去了太医院。

    自此之后,‘流氓不可怕,有文化的流氓才可怕’成了官员们挂嘴边的俚语。

    “没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看到会试最后一道策论考题,有位考官失态地脱口而出。

    弘治帝尬笑。

    这是正德朝的首科取仕,儿子说要亲自出策论题,弘治帝没做他想。考题是东厂的人在贡院关门前快马加鞭送达的,此前无人见过。

    他忘了儿子没事也能搅出事的本领。

    “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考题很坑人。

    此句选自《论语》,原本是很正常的一句圣人之言。几年前当年陛下在朝堂之上,用不同的断句,解读出五种不同的含义。

    那件事引起士林震动,名家大儒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应。

    在场的考官们还记得当年还是太子的陛下回答:“适合大明的,就是正确的断句方式。”

    送考题的东厂信使火上加油:“陛下得知京师士子的示威游行,临时出了这个考题。陛下将采用答卷中相同断句最多的方法,回应士子的游行。”

    弘治帝脑门子上的青筋直跳:“何意说清楚!”

    东厂信使朝弘治帝拱手作辑:“回太上皇:若收上来的答卷,大部分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陛下将直接作出最终决定,不向天下人解释理由。”

    “陛下说,参加会试的举子来自各州各府。比官员们更能准确反应当地士子的心态。”

    “太上皇!”考官们纷纷下跪,请求弘治帝圣裁。

    弘治帝头疼欲裂:“照办吧。不然,臭小子又会整出其他幺蛾子!仔细想想,应试举子对此事的看法,的确能代表当地士子的观点。”

    “哎,也不知道谁提点了臭小子。”

    三位副考官之一

1...130131132133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