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老张得意地笑:“我媳妇的舅舅的舅老爷的儿子的邻居,就是这么说的!”
“你得意什么,你又分不到!”食客吐槽。
“我得赶紧去老李家。王家那小子这科很有可能中秀才。老李之前嫌弃王家穷,没了免税权一无是处。”媒婆付了早茶钱急步离开。
有人追了出去:“我家闺女比老李女儿更漂亮、更能干。说成了我家闺女和王小子,媒人钱我给双倍。”
京师百姓的生活挺不错的。一家人勤快点,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地干活,也能存上40两左右。可秀才什么都不用做!
“就算省吃俭用也要让我家娃读书。”很多食客心里想着。
放下心中一块大石的谢迁还没轻松几天,又头大了。这几天轮到他在集义殿值班。
听到谣言的官员涌入集义殿。
“谢阁老,外头的传言是不是真的陛下真打算把选秀名单上的女子指婚到草原”
“我就一个闺女,绝对不远嫁!”
“我家闺女从小到大没吃过苦,去草原可怎么办啊”
谢迁一一安抚:“谣言止于智者。”
“谢阁老,陛下的套路我们都很熟悉。先散步谣言,根据大家的反应调整计划,然后施行。您的孙女许给了伊王,可不能不顾我们。”
“医官的事,陛下就是这么干的。”
“就是,就是。”
谢迁苦笑:“可这次的谣言不可能是陛下散播的。和指婚草原谣言一同出现的,还有免税权折算职分田。进士一年1000两虽然我也想一年白得朝廷1000两,可大明加起来约有2500多位进士,一年就是250万两银币。不算举人和秀才的,光支给进士的就要了大明一年大半的税银。”
“这倒是。加上秀才和举人的,得过千万了吧”
&n
第486章 热热闹闹才好
“光说不干假把式。朕是这万里江山的主人,如果连金口玉言都做不到,如何让天下臣民归心!”朱寿慷慨激扬,手持朱笔批量派发指婚圣旨。
桌案上厚厚一叠的赐婚圣旨是刘鈗加班加点誊写的。每份内容一模一样,唯独留下指婚男女双方的名讳。
收到刘鈗传出来的消息,诸人一大早跪成一排。从惠安伯到王鉴之,从刘鈗到王守仁,甚至坐轮椅的定西侯都差点趴地上。
谁让他们家族中的待嫁闺女,出现在选秀名单上呢!
朱寿很生气!
能被朱寿带在身边的,都是他认可的有才之人。竟然连他们都动起了送女入宫的心思。
这股歪风邪气,得治!
坐龙椅的滋味不好受。身为皇帝,连娶老婆、找二房、玩小三都身不由己。
朱寿不喜欢被外人干涉私生活。他是皇帝,不是动物园里的猴子。
而能为所欲为的皇帝,除了暴君,就数昏君了。
原主是昏君,一位有点能耐的昏君。在文官把持朝政的形势下,原主能指挥军队出兵鞑靼,重创达延汗。在位十六年,闹腾得天翻地覆,最终落水而亡,一切归于原点。
昏君没前途。
朱寿决定做暴君。
无论面前跪着的心腹们如何恳求,朱寿不为所动。他依照初选秀女名单,一一把四品官员、近臣等家中的女子誊写在圣旨上。“诸位是朕的心腹,朕给诸位挑亲家的特权。”朱寿挑出几份仍在地上,“中原与草原打了千年。武力只可缓解一时太平。朕用联姻的方式把华夏文脉引入草原。若是能扔草原人认同华夏,诸位功在千秋。”
见诸人眉头不展,朱寿安慰道,“《大明律之北方条约》明文规定草原的婚俗。你们可以去河套瞧瞧,草原人与中原人结合比比皆是,过得都挺好。朕会在草原建城,等彻底打通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上的城市会非常繁华。”
“可是……”刘鈗想说秀女年龄都太小。新皇年岁不大,秀女们那就更小了。
朱寿两眼一瞪,穷神恶煞地说,“朕记得你未婚的儿子、侄子成堆,给他们从草原挑几位媳妇。”
刘鈗两耳嗡嗡作响、眼冒金星,‘咚’一下倒在地上。
朱寿摇头叹息:“诸位是国家栋梁,朕希望你们以身作则,替子孙后代造福。”
不等众人反应,朱寿再道,“辽东事毕,朕将启程前往旅顺口,再从海上到山东祭拜泾王叔。阿儿脱歹、花当等人将随朕一起。想要找亲家的尽快。”
扔下这句话,朱寿带上谷大用等亲随外出。
辽东都司位于后世的沈阳。周围的土地埋着工业发展所需的几乎所有矿产。辽东河道众多,交通便利,具有天然的重工业基地优势。宗室给了一大笔买路钱,足够让辽东打基础。
一眼望去,如今的辽东大地苍茫一片,就像一张白纸等着他挥毫洒墨。
汪鋐正在和采矿冶金院的技师们说着什么,见到朱寿立刻小跑过来。
“陛下,辽东抚顺发现巨型露天煤矿。”汪鋐高兴地手舞足蹈,“加上之前探明的猛火油矿和铁矿,足够建大型炼钢厂。陛下,把大同钢厂搬来此地吧。”
“搬大同钢厂,信不信代王拿着刀砍你”朱寿哈哈大笑。
汪鋐呵呵一笑:“臣只要人。抽调大同钢厂一半的技工和技师,臣保证在两年内建起辽东钢厂。”
“若是这样,代王真的会砍你。大同是在自行厂的支持下发展起来,代王深刻了解人才的重要性。大同钢厂的每一位技师、有前途的技工,在代王府的关照下,都把家安在了大同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你是调不走任何一个人的。”朱寿无情地拒绝。
汪鋐眉头深锁:“懂平炉炼钢法的技师,除了大同钢厂,就只有皇家研究院有几位。可他们同时也是探矿的好手,需要在辽东找矿。”
&nb
第487章 弹劾不能分心(520快乐)
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
无论朱寿如何打压,文官在朝廷和军队中的影响力非凡。军机处的马文升、许进,致仕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等运筹帷幄的帅才,都是经过科举取仕当官的。
撬动科举,震动天下。
“一定是假消息!每科取仕人数从00人减至100人,阁老们怎么会同意!”
“我等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陛下一拍脑袋减少七成名额,让我等的努力付诸东流。我不服!”
“我等在医学院授官一事上让步,陛下紧接着就裁减取仕人数。倘若我等再次让步,陛下接下来就要取消八股文、取消南北两榜!”
科举是普通百姓改换门庭的唯一方式。动了科举,同样刺痛了百姓们的神经。
“求陛下别折腾小民。”
“太上皇管管陛下吧!”
“寒门子弟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尚且有一分入仕的机会。入医学院、研究院需要家传绝技或异于常人的能力。陛下这是要绝了寒门子弟的希望!”
“我家么子这科原本有希望考中三甲同进士。一旦名额从00减至100,希望渺茫。下一科的希望更加小。”
“……”
正德元年二月十五,太上皇于奉天殿主持朔望大朝会。
在京官员除重病无法起身的,其余人等全都出席此次朝会。
奉天门前文武官员井然有序排成两列。武官们以黔国公为首,文官以刘健为首。皇亲、翰林院等立于左右两方。锦衣卫横刀
众官员大礼参拜,弘治帝令众人平身。
文官们人人手握奏折,神情激动。强硬的陛下不在京中,龙椅上坐着的是宽厚仁慈的太上皇。他们卯足劲,有胆量抱着今日不说服太上皇不退朝的打算。
如果龙椅上是年轻的陛下……那就得换个形式。文官们碰过几次墙,深知陛下吃软不吃硬的臭脾气。
个中滋味,官员们一言难尽。
弘治朝后期太子监国,正德朝太上皇监国。弘治、正德这对父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默契。
天下的父母都是操心的命。弘治帝对自家儿子,也是愁的不要不要的。
朝堂文武势力趋向平衡,鞑靼被打得半残,国朝已然呈现盛世之象,一个超越雄汉盛唐的大明即将雄起。局势一片大好,可臭小子偏偏觉得应该趁热打铁,断了土地兼并的源头。
弘治帝愁掉了一大把头发。原本稀少的头顶,更秃了!
可他把皇位都传给了儿子,除了给儿子擦屁股还能咋样
“高公公,宣旨。”弘治帝极为明智地抛出中旨,先把正事公布了。
刘健等人面面相觑。弘治帝当朝十六载,几乎没有颁布过不经内阁票拟的中旨。倒是当今年轻的陛下,喜欢下中旨吓唬大家。
“刘公……”帝师杨廷和轻呼。他吓得鼻头冒出密密细汗。生怕中旨的内容与此次殿试取仕有关。
陛下每每搞事,最倒霉的就是他。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同僚们都怪他没教好陛下。在河套还算好,同僚不多,大家的心思都放在建设河套上。回到京师,门前车水马龙,待客的茶水一天到晚不断。攀关系的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人都是来指责他教师育人的能力太差。
刘健沉着冷静:“稍安勿躁,太上皇在呢。”
如果此时下中旨的人是陛下,他一定已经晕倒在地。现在,只是双手不可控制地颤抖而已。
宣旨的掌印太监高凤,慢腾腾打开中旨。清了清嗓门,慢条斯理地举起话筒,“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杨廷和不安地挪动双脚。官员们鼓出眼睛,恨不得把中旨瞪出大洞。能安之若素的,估计只有内侍们了。
宗人令晋王也是忐忑不安。晋藩一脉有不少子孙有科举做官的心思。减少取仕名额,同样会影响到爵位不高的宗室子弟。
此刻很多人心里都在骂:死太监,快点宣旨!
“升吉王为宗人府左宗人,升寿王为右宗人。升肃王、靖江王、辽王、庆王、黔国公提督军机处。钦此”
&
第488章 忐忑的示威
“臣有本启奏。”刘健踏出一大步,递出了首本弹劾奏章,简要表达不可妄改科举的主张。
弘治帝笑眯眯地让高凤收下:“朕会转告皇帝。”
原本说好第二个上奏的谢迁犹豫了。
江南文风鼎盛,同时商贸业十分发达。
刘健重重咳嗽了一句,谢迁身子震了震,这才递上了类似的弹劾奏折。
刘健心情想当复杂。
陛下大骂官商一体,反复训诫官员约束家人经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员勋贵们隐在商人身后,官照做,照常从商人手里拿分红。
陛下嘴上愤慨,实际上没有采取行动制止官员经商的行为。反过来利用商人牵制官员,让政令畅通。
一招鲜,吃遍天。
只是这一次,涉及到官员的底线,用草原丝绸之路的利益诱惑,怕事行不通了。但陛下,会轻易放弃吗
刘健原本打算辞官,出了减少取仕人数这档子事。架不住同僚们的哀求,他这老胳膊老腿只能再坚持一下冲锋上阵。
看到一些官员犹犹豫豫的神情,刘健躬下身子剧烈咳嗽。官员们不是铁板一块,陛下赢了先手。
官员们一位接一位上折,弘治帝笑得脸部发僵。突然看到刘健身体不适,忙招呼内侍送去太医院。
“这科会试一切照旧。日子不变,礼部尽快操办。高公公收下所有人的奏折,送内阁劳烦诸公操心。”弘治帝跟在刘健的身后飞快地离开。
这科会试不变就好。礼部尚书石瑶擦了把额头的汗,催促礼部的官员回官衙操办会试。
“石尚书,辽东快马加鞭送来的指婚中旨何在”阳武侯薛伦拦住他的去路。
石瑶忙摇头:“礼部未曾收到。侯爷可先去集义殿瞧瞧。请侯爷让让路,本官手头上一堆的事。”
“会试存在了百年,不过是那些事。有什么可忙的!指婚一事陛下时刻关注着,我等应当替陛下分忧。”薛伦没脸没皮地拦着。哪位勋贵不找个三妻四妾的,家中女儿成堆。许出一个换些好处,只要不是上了选秀名册的嫡女便可。
围着石瑶的勋贵不少。西厂从海外贸易赚取大量的财富,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好不容易等到陛下愿意分出部分利益,他们岂能错过。
石瑶万般无奈:“李公虽远在孟艮府,却时刻替陛下分忧。选秀一事李公插不上话,但密切关注着。”
“如今选秀变成了指婚。陛下素来不爱处理繁琐的小事,并不在意指婚的对象。侯爷有何想法,本官可代为转告李公,让李公出面保媒。”
薛伦拱手离去:“替我给李公问好。”
他怎么忘了石瑶是李东阳的弟子。李东阳的女儿还没当上皇后,他们这帮人就惦记着给陛下选妃,李东阳心里能舒坦
吓走了薛伦,石瑶火急火燎地离开。
科举和勋贵的关系不大。勋贵们能轻松地转移目标。文官们不行。科举取仕是绝大部分人维持门庭的底气。勋贵们能承爵。文官只有依靠一代代子孙金榜题名,才能保证富贵绵延。
“刘公的病影响不了计划,一切如常。”谢迁身边也围着一群官员。他们不急着离
开奉天门。他们想要留在此地避免卷入麻烦中。
谢迁骑虎难下。
面对利益的诱惑,他犹豫了。可在一大群官员的裹挟下,他唯有硬着头皮接下此事。身为阁老,享受无上荣誉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别太出格,陛下可不是好脾气的太上皇。”
猜你喜欢